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重要功能区手术中应用直接皮质电刺激联合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定位脑功能区的方法及意义。方法:16例脑重要功能区病变的患者在唤醒麻醉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利用皮质诱发电位及皮质直接电刺激定位感觉区、运动区及语言区,在保护脑功能区功能不受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手术切除病变。结果:12例位于运动感觉区的患者利用体感诱发电位及皮质电刺激确定出运动感觉区,其中6例利用体感诱发电位总位相倒置确定出中央沟,记录到明显的P20-N25倒置波形,波幅最大及波形分化最佳,经直接皮质电刺激确认为运动区。4例病变位于左侧额颞叶的患者通过皮质直接电刺激确定出语言区。术后无一例出现长期的功能障碍加重,并且术后功能均较术前明显好转。皮质电刺激未出现特殊并发症。结论: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及直接皮质电刺激可准确实时确定脑功能区,可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功能,最大限度的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2.
直接皮质电刺激在脑功能区手术中对脑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重要功能区手术中应用直接皮质电刺激联合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定位脑功能区的方法及意义。方法:16例脑重要功能区病变的患者在唤醒麻醉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利用皮质诱发电位及皮质直接电刺激定位感觉区、运动区及语言区,在保护脑功能区功能不受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手术切除病变。结果:12例位于运动感觉区的患者利用体感诱发电位及皮质电刺激确定出运动感觉区,其中6例利用体感诱发电位总位相倒置确定出中央沟,记录到明显的P20-N25倒置波形,波幅最大及波形分化最佳,经直接皮质电刺激确认为运动区。4例病变位于左侧额颞叶的患者通过皮质直接电刺激确定出语言区。术后无一例出现长期的功能障碍加重,并且术后功能均较术前明显好转。皮质电刺激未出现特殊并发症。结论: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及直接皮质电刺激可准确实时确定脑功能区,可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功能,最大限度的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3.
应用脑磁图对人脑初级体感皮质功能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通过脑磁图确定脑初级体感皮质的位置。方法 对 16名右利手健康受试者腕部正中神经进行电刺激 ,引起支配手的脑初级感觉皮质兴奋 ,脑初级感觉皮质的兴奋产生微弱的颅外磁场 ,用脑磁图机对这个微弱的颅外磁场进行测量。脑磁图检查后 ,受试者进行MRI检查 ,扫描序列为SE序列 ,矢状T1WI。结果 所有受试者均出现M 2 0波峰及M 3 5波峰 ,只有 2例出现明显的M 60波峰。将同一受试者M 2 0波峰及M 3 5波峰的等电流偶极与MRI叠加 ,即可明确显示手区初级体感皮质在左、右侧半球的位置。同一受试者M 2 0偶极位置与相应半球的M 3 5偶极位置相近。结论 将脑磁图获得的脑电生理学资料与MRI获得的解剖学资料叠加到一起所得到的磁源性影像可准确地确定脑的手区初级体感皮质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RMNS)促醒疗法对健康人脑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将RMNS促醒治疗模式作为任务刺激,采用Block实验设计,给予受试者30 s刺激-30 s休息共重复6次,并同步采用大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进行成像扫描。使用SPM 12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时将同一受试者刺激状态与静息状态的脑功能成像互为对照,分析其脑区激活情况。 结果 fMRI检查显示,RMNS促醒治疗模式下健康人脑正激活区主要集中在左侧初级运动皮质(M1)、皮质运动前区(PMC),双侧初级体感皮质(S1)、双侧次级体感皮质(S2)及左侧岛叶。与静息态相比,RMNS促醒刺激模式下上述激活脑区BOLD信号强度变化较大,T>5.84,P<0.05(FWE校正)。 结论 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促醒治疗能通过激活右手运动及感觉功能相关脑区,兴奋局部大脑皮质,产生一定促醒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脑磁源成像观察正常人在躯体感觉刺激时中枢的兴奋情况。方法研究包括10名正常志愿者。通过专用电刺激仪刺激手部皮肤,固定电流脉冲0.3ms,刺激间期0.5s,叠加1000次。用等电流偶极描述局灶性皮质活动,受试者的头部空间形态用球形模型化。结果体感刺激明显激活位于对侧中央前、后回的第一躯体感觉皮层和颞上回。颞叶ECD的潜伏期比第一躯体感觉中枢的长,ECD的强度较低。结论体感刺激激活对侧第一躯体感觉皮层,颞叶参与处理体感刺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 MRI)观察小脑各亚区在不同强度电刺激时的激活反应,探讨小脑对于痛觉调控的作用。方法对10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分别施加1倍痛阈、3倍痛阈两个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任务,同期进行全脑f MRI扫描,应用功能性神经图像分析(AFNI)软件包进行后处理以显示小脑激活的变化。结果非伤害性电刺激(1倍痛阈强度)主要激活对侧小脑半球小叶Ⅵ、Ⅶ区和同侧小脑半球Ⅶ、Ⅷ区,以同侧半球的BOLD信号较强;伤害性电刺激(3倍痛阈强度)诱发的激活区主要位于同侧小脑半球小叶Ⅲ~Ⅵ区,对侧小脑半球Ⅵ区,前蚓部,蚓旁区和深部小脑核团的一部分(顶核和齿状核),其中仍以同侧激活区范围较大,信号亦明显强于对侧。结论高强度痛觉电刺激额外激活同侧小脑半球小叶Ⅲ~Ⅵ区,前蚓部,蚓旁区和深部小脑核团,这些脑区应该属于小脑伤害感受性环路的一部分,它们可能在全身痛觉调控网络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自主吞咽时脑激活区域(尤其是小脑和脑干激活区)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通过block设计的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BOLD-fMRI),观察健康受试者自主吞咽时的全脑激活的分布情况,用软件SPM5处理脑功能磁共振的影像资料。结果:主要激活区为双侧中央前回、左侧补充运动区、内侧及旁扣带回、左侧前额叶(眶部额上回、眶部额中回)、颞上回、颞横回、丘脑及壳核,且脑干、小脑半球小叶及小脑蚓都显示有激活。结论:中央前回、补充运动区、扣带回、前额叶(包括眶额回和三角部)、丘脑、壳核、小脑半球及小脑蚓是吞咽的相关脑区,而脑干由于受到fMRI分辨率的限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的针刺方法对人脑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16名健康成年被试(男8例),每名被试均参加4次实验,分别接受手针、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及触觉对照刺激,在刺激过程中同时进行功能性磁共振(血氧依赖水平,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数据采集。结果:4种刺激均表现为对躯体运动感觉系统、岛叶和小脑的BOLD信号激活。此外,电针还表现为对边缘系统的BOLD信号的抑制,而经皮穴位电刺激则特异性地激活了基底核(P<0.001,uncorrected,k>22)。结论: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模拟手针对脑BOLD信号的调节作用,表明3者有其共性,又各具特色。其生理意义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复伤害性电刺激下大鼠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变化.方法:健康清洁级SD大鼠24只,麻醉后行4个相同时间段的左前爪重复伤害性电刺激(分别为A、B、C、D,刺激间期为10 min);刺激期间予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用统计参数法行图像分析不同时间段伤害性电刺激下脑功能成像的变化.结果:不同时间段刺激鼠左前爪激活数目情况:D时间段的总的激活数目显著低于A、B、C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时间段总的激活数目显著低于A、B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C、D时间段伤害性电刺激大鼠均存在明显的局部脑区的血氧水平依赖(blood-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BOLD)信号的强烈变化,主要激活脑区包括:伏膈核(accumbens nucleus,Acb)、右侧初级感觉皮质(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I)、右侧腹后外侧丘脑核(ventral posterolateral thalamic nucleus,VPL)及后扣带回皮质(retrosplenial granular cortex,RSG);在重复伤害性电刺激后,中枢对电刺激引起的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及加工网络的BOLD信号响应减弱.结论:重复伤害性电刺激后,大鼠脑功能成像显示激活脑区数目减少,伏膈核、右侧S1、VPL、RSG脑区激活体素减小,可能与中枢对伤害性刺激的调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电刺激大鼠耳廓不同部位对心脏迷走神经的调节作用,并探讨电刺激耳廓引起心脏效应的初级神经机制。 方法 对24只SD雄性大鼠的耳屏、耳甲、耳轮分别以不同强度(0~16 mA)和不同时间(0~15 min)进行电刺激,观察大鼠心电图中心率变化。完成电刺激后1周,将2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耳屏注射组(n=6)、耳甲注射组(n=6)、耳轮注射组(n=6)和对照组(n=6),前3个实验组均在大鼠右侧耳廓相应部位注射2 μL的Alexa Fluor 555共轭结合的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AF555),对照组在右侧耳屏处注射2 μL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术后5 d,处死大鼠取右侧迷走神经上下神经节及整个延髓,观察CTB-AF555标记情况。 结果 大鼠心率可随刺激耳屏或耳甲的强度和时间增加而下降,但不随刺激耳轮的强度和时间增加而变化。一定刺激时间下,与相同电流强度刺激耳轮比较,以12、14和16 mA刺激耳屏和10、12、14和16 mA刺激耳甲时心率明显减慢(P<0.05);与相同电流强度刺激耳屏比较,以12 mA刺激耳甲时心率明显减慢(P<0.05)。一定刺激强度下,与刺激耳轮同时间点比较,在刺激耳屏6~15 min和刺激耳甲4~15 min时心率明显减慢(P<0.05);与刺激耳屏同时间点比较,刺激耳甲6~10 min时心率明显减慢(P<0.05)。耳屏注射组和耳甲注射组的所有大鼠均可在迷走神经上下神经节观察到CTB-AF555示踪剂;耳屏注射组6只大鼠中3只(3/6)可在孤束核(NTS)观察到示踪剂;耳甲注射组6只大鼠中4只(4/6)可在NTS观察到示踪剂;耳轮注射组6只大鼠中5只(5/6)在脊束核观察到示踪剂,但未在NTS及上下神经节找到神经示踪剂。 结论 电刺激耳甲和耳屏均可调节心脏迷走神经功能,但刺激耳轮没有此调节功能,其机制与刺激耳屏或耳甲的神经信号及心脏感觉神经信号在迷走神经下神经节整合后再进入延髓中枢分析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11.
Cerebral activation during anal and rectal stimulation.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hile the rectum is innervated by visceral afferents, the anal canal is innervated by the somatosensory pudendal nerve.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se two central domains of intestinal sensations in the human brain is largely unknown. Nonpainful pneumatic stimulation of the anal canal and the distal rectum using event-relat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was performed in eight healthy subjects. Subjective scaling of sensations revealed no differences in unpleasantness and pain during both stimuli. Both types of stimuli revealed fMRI activation in secondary somatosensory, insula, cingular gyrus, left inferior parietal, and right orbitofrontal cortex. Anal stimulation resulted in additional activation of primary sensory and motor cortex,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and left cerebellum. We concluded that viscerorectal and somatosensory anal stimulation predominantly differ in their primary sensory activation and additional activation in motor areas. This motor response following aversive somatosensory stimuli may be caused by a reflexive avoidance reaction which is not observed after the more diffuse experienced visceral stimulation.  相似文献   

12.
刺激健康青年太溪穴和假穴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fMRI)观察针刺太溪穴和假穴后脑激活区的反应。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12例,采用组块模式即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出现针刺太溪穴及假穴,均匀提插捻转,角度180°,频率90次/min,反复3次。针刺期被试者头部固定,进行fMRI扫描。结果:12例被试者太溪穴(SPM2软件组分析,corrected,0.05,K≥10)主要激活右侧颞上回BA22,左侧额中回BA46,其次为左右顶叶的中央后回BA2、BA3,左额叶的额下回BA45和左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假穴则没被激活。结论:太溪穴与假穴的激活是不同的,与经脉相关的经络、脏腑与脑激活联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术(TENS)改善老年性痴呆(AD)患者记忆和行为的机制。方法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方法观察正常人大脑对经皮电神经刺激术(TENS)刺激穴位的反应,刺激部位为左腿的"足三里"、"涌泉"和"太冲"穴,对6名正常老年人进行了脑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成像过程中,每名受试者分别接受了160 Hz的TENS刺激。结果TENS刺激正常老年人左腿的"足三里"、"涌泉"和"太冲"穴,正常老年人大脑仅在刺激"太冲"穴时可见脑区激活,它们是:下丘脑、BA6区、BA7区、BA31区、BA32区、BA38区。结论TENS可能通过激活上述结构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记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贝尔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特发性面神经病变,导致病变侧的面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作者探讨了贝尔麻痹对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功能连接的影响。材料与方法使用1.5 T MR成像仪获取静息态f MRI数据,包括健康志愿者35名及不同病理状态下的面瘫患者52例次。使用双重回归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结果发现面瘫不同病理状态下DMN的功能连接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面瘫疾病早期,DMN功能连接在右侧初级感觉皮层、初级运动皮层、背外侧前额叶显著增强;在面瘫后期,DMN功能连接在双侧中扣带回、楔前叶、右侧富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显著增强;在面瘫康复后,DMN功能连接在左侧舌回、小脑显著增强。结论在面瘫不同病理阶段,DMN的功能连接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涉及到感觉运动,运动映射,情感以及认知等不同功能脑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电针刺激合谷穴和曲池穴的脊髓fMRI的可行性。方法 8名健康志愿者,电针同时刺激右手合谷穴和右肘曲池穴,采用组块设计方法,使用SPM2软件得到功能激活的t检验图,在矢状位上分析脊柱不同区的激活总像素数和最大强度值,在横断位上观察激活区的位置,并对比不同刺激时间对激活分布和信号强度的影响。结果 8名志愿者脊髓中均存在激活,矢状面上激活点分布在脊柱C2~T1段,但主要集中在脊柱C2、C4、C5和C6段。横断面上主要激活区域位于同侧,尤其是在脊髓的后角及前角(功能区),同时发现对侧后角有少量显著激活区。与刺激5次组相比,刺激3次组的最大激活信号强度较高,且伪激活数较少。结论使用电针刺激合谷穴和曲池穴,通过脊髓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观测到脊髓的功能激活区,而且激活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操作时的脑功能状态特点。方法:20名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和20名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操作WCST和颜色卡片分类测验(CCST)时进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比较2组激活脑区的激活体积。结果:对照组WCST和CCST功能图像相减获得的脑活动功能图像显示,激活主要分布在双侧前额叶,尤其是背外侧部以及顶叶后下部皮质和前扣带回。患者组WCST操作成绩较对照组差,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的左侧前额叶背外侧部、左前扣带回皮质激活低下,左顶叶后下部皮质激活增加(P<0.01或0.05)。结论:双侧前额叶,尤其是背外侧部,以及顶叶后下部皮质和前扣带回皮质参与WCST操作的高级认知过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未治疗前就存在执行功能缺陷,其前额叶和扣带回功能低下,可能与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相关;后顶叶皮质功能亢进,可能对前额叶功能低下有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中枢的激活特点。方法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仪对15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及15例正常中老年志愿者行组块设计的词语联想任务fMRI检查。采用SPM2软件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经组内和组间分析获得两组激活图及组问的差异图,观察有统计学意义的体素所在的脑区。结果最终10例患者符合实验要求并纳入研究,选取10if0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男性作为对照组。对照组词语联想任务脑激活区主要包括Broca区及其镜像区、辅助运动区、左侧岛叶前部等脑区。患者组脑激活区主要包括左侧额中回、左顶下小叶、右侧额下回、辅助运动区等脑区。对照组激活高于患者组的脑区为左侧额下回后部;未见患者组激活高于对照组的脑区。结论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左侧额下回后部(Broca区)激活程度减低或消失,运动性语言中枢的损伤导致了失语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背景:平衡针治疗疾病疗效显著,但缺乏相关现代科学理论机制。目的:利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技术探讨平衡针疗法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纳入10例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患者及10例正常受试者,于平衡针针刺前后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通过AFNI软件对与双侧杏仁核表现为显著联系的脑区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并对平衡针刺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及正常受试者的脑功能连接的差异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经平衡针治疗后1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均有好转。脑功能连接分析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丘脑、脑干、腹前核、腹外侧核、额内侧回、额上回、额叶眶上回、额下回、颞上回、颞中回、海马回、扣带回、岛叶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正常受试者双侧颞中回、双侧眶上回、双侧尾状核头、双侧岛叶、左侧腹背侧核、双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前扣带回、右侧顶下小叶与杏仁核连接增强;双侧小脑齿状核、小脑蚓、左侧小脑坡、双侧舌回、左侧枕中回、右侧额上回、右侧中央前回、双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右侧中央后回与杏仁核连接下降。提示通过静息脑功能成像技术对杏仁核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平衡针灸治疗腰腿痛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不同颜色光刺激视皮层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不同颜色光的变化在视皮层的信号强度的反应。资料与方法:48名受试者均接受红、绿、蓝3种颜色光的刺激。运用功能成像分析软件(AFNI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机自动产生出所选层面的时间信号强度相关图,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图像进行比较。结果:48名受试者接受刺激后在双侧枕叶视皮层均有兴奋区,绿光刺激的平均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强度比红光刺激增强17.5%左右(P<0.05),而蓝光刺激的平均BOLD信号强度比绿光刺激增强9.6%左右(P<0.05)。同时发现右侧光刺激的平均BOLD信号强度比左侧光刺激增强18%左右(P<0.05),此外脑组织兴奋还见于外侧膝状体、上丘、脑干的顶盖前区、顶叶皮层等。结论:通过对fMRI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证实在光的刺激下枕叶视皮层血流信号增强,3种颜色光刺激中对蓝光最敏感,红光敏感性最弱,并且右侧信号变化比左侧强。  相似文献   

20.
正常成人执行控制和冲突监测功能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ER-fMRI)技术,研究正常成人持续性操作任务(CPT)持续性注意条件状态的脑激活区,探讨持续性注意冲突监测和执行控制的神经基础。方法采用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6例健康右利手的成人进行了持续性操作任务实验测试,测试任务采用阿拉伯数字0~9,任务分为三种条件:靶(GO)、非靶(NO-GO)和背景数字。采集脑部的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数据,通过SPM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非靶(NOGO)和背景数字相减,得到非靶任务脑功能活动的图像。结果①前扣带回(ACC)和左侧背外侧额叶(DLPFC)激活。②脑干、壳核和尾状核激活。结论扣带回和背外侧额叶是执行冲突监控和反应抑制基础,在冲突监测和反应抑制形成反馈环路,实验支持背外侧额叶是执行控制脑区,提示在持续注意状态下,执行反应控制依赖脑干和新纹状体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