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是AMI死亡的重要原因,病死率高达70%[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是一种辅助循环装置,通过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提高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供血,能改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至45.4%[2]。我科2002年10月~2005年1月,对9例高龄AMI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用IABP进行救治,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无护理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71~90岁,平均76.4岁。其中急性广泛前壁心梗4例,急性前壁1例,急性前壁伴急性下壁心梗3例,急性前壁并右室梗死1例…  相似文献   

2.
尽管冠状动脉(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但30 d病死率仍高达50% ~ 70%,其主要原因是不可逆的泵衰竭和重要器官灌注不足[1].现报告本院2011年6月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成功抢救心源性休克1例.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较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AMI患者中占1%~2%,其治疗棘手,且病死率高,预后极差[1]。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受损,再加上急性左心室向右心室分流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临床表现以严重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为主。早期正确诊断,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护,在满足全身血液灌注的同时,纠正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2]。我科于2011年12月收治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室壁瘤、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16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7%~10%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可并发心源性休克,多数在AMI发病后出现休克趋势,住院病死率>80%.1996年2月~2004年4月,我院共收治AMI患者23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16例,现将其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20例,所有患者在24h内均使用IABP治疗,并加强护理及监护.结果 所有患者18例有效,2例好转.结论 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AMI急诊PC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行IABP辅助支持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住院期间存活14例,死亡5例;无一例出现IABP相关并发症。[结论]加强AMI急诊PC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行IABP辅助支持治疗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中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 1993— 2 0 0 3年因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心绞痛住院、并出现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 2 4 h内是否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为标准 ,比较其住院期间病死率 ;并采用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 ,评估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72例患者中 ,5 1例 ( 30 % )于 2 4 h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是否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 90 % ( 4 6 / 5 1例 )和 5 6 % ( 6 8/ 12 1例 )。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对危险度 ( OR) =6 .7,95 %可信区间为 2 .5~ 18.0 ,P<0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 ,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与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相关 ,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7%~10%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可并发心源性休克,多数在AMI发病后出现休克趋势,住院病死率>80%。1996年2月~2004年4月,我院共收治AMI患者23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16例,现将其治疗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6例,40~78岁,平均61岁,16例均在发病后6h内入院,6例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4例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4例为急性前间壁和下壁心肌梗死,2例为急性下壁和正后壁心肌梗死;6例既往有糖尿病史,4例既往有高血压史,均服药物治疗;10例患者发病时出现剧烈心前区疼痛伴肩背部疼痛,4例出现上腹痛伴恶心、呕吐,4例患者仅表现为轻微胸闷、气短;…  相似文献   

9.
高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 (AMI)极易并发心源性休克 ,死亡率极高[1] 。为了探讨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对抢救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及愈后生活质量的意义 ,1999年7月~ 2 0 0 0年 7月我院心内科对 9例高龄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行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9例AMI患者中 ,男 5例 ,女 4例。年龄 74~ 86岁 ,平均 (77 0± 5 6 )岁。患者在发病 2 4h内入院 ,伴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功能低下。动脉血压 :收缩压 <80mmHg(1mmHg=0 133kPa) ,舒张压 <6 0mmHg,E…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2%[1]。该并发症治疗棘手且病死率高[2],Birnbaum等[3]报道在无外科治疗的情况下,AMI并发VSR的患者24h内病死率为24%,1周内为46%,2个月内高达67%~82%。本研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AMI并发VSR经导管封堵术的治疗效果,评价超声心动图在AMI并发VSR封堵中的应用价值。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行经导管封堵术的AMI并发VSR患者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45~74岁,平均(63±10)岁。所有患者均经左心室造影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中及住院期间死亡原因。方法1999年3月至2005年6月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3例,死亡27例,回顾性分析其死亡原因及临床特征。结果死亡27例,病死率4.3%,年龄51~91岁,(69±18)岁。三支病变16例.二支病变10例.单支病变1例。合并陈旧心肌梗死10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病19例,肾功能损害4例,陈旧性脑梗死6例。死亡原因:心源性休克9例,无复流6例,心脏破裂2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颅内出血2例,穿刺处出血致休克1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死亡原因有多种,心源性休克、无复流为主要死亡原因。高龄、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等可能为死亡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Subban  V  Gnanaraj  A  Gomathi  B  武峪峰 《临床荟萃》2012,(17):1501-1501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无论采取何种药物治疗,病死率可达70%~80%,早期置换血管术可以提高AMI合并CS的生存率。本研究目的是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和CS患者应用之后的中期结果的预测因素。分析了41例患者为接受初次或CS救护性PCI情况,比较了基线、血管造影术、PCI资料、30天及1年  相似文献   

13.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达60%~70%[1-2].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能够有效地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左室射血,降低病死率[3].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大约有 7%~ 1 0 %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伴发心源性休克 ,多数是在 AMI发病后出现休克趋势 ,住院病死率在 80 %以上〔13〕。近年来虽开展各种早期冠状动脉 (冠脉 )再灌注和维持血压的措施使病死率有所下降 ,但心源性休克仍然是目前 AMI患者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4〕,所以不容忽视。1 定 义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脏病变导致急性泵衰竭 ,组织灌注降低不足以维持代谢需要。临床表现为低血压〔收缩压 <1 0 .7k Pa(1 k Pa=7.5 mm Hg)〕,意识淡漠 ,皮肤湿冷 ,少尿或无尿〔1,2 ,5,6〕。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 ,包括左室充盈压升高 (>2 .4k Pa)而…  相似文献   

15.
黄昕煜  李文平  郝永红  寇峰军 《临床荟萃》2006,21(15):1111-111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情危重,预后差.内科药物治疗病死率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能迅速、完全和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成功率.现就1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进行急诊PCI治疗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机械通气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探讨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监护室2003~2005年联合应用机械通气和IABP治疗的AMI后心源性休克病例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联合应用机械通气和IABP治疗AMI后心源性休克患者27例,康复出院7例,院内死亡20例,死亡率74%。多因素分析表明,发生急性肾衰竭是增加院内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联合应用机械通气和IABP治疗死亡率仍然很高,急性肾衰竭是增加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2005年5月~2009年10月,我们应用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2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48~73岁,平均61岁.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4例,前间壁心肌梗死6例,下壁+右室心肌梗死5例,广泛前壁+右室+下壁心肌梗死2例.  相似文献   

18.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6年 Murry等首先发现连续 4次冠状动脉阻断、再灌注 ,对随后的冠状动脉阻断引起的心肌梗死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减少 30 %~ 70 % ,并称之为缺血预处理 [1 ] 。随着研究的进展 ,目前已将其定义为心肌缺血预适应 (IP)。急性心肌梗死前反复发作心绞痛对心肌具有缺血预适应的保护效应 ,近年来有多处报道。本文通过对 2 2 3例 AMI患者的分析 ,进一步探讨 AMI前有无心绞痛史对梗死面积、心肌酶的改变、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急性左心衰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方面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将我院 1 990 - 0 1~ 2 0 0…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它可限制梗死面积 ,改善预后 ,显著降低AMI的病死率。但溶栓后出现的并发症是导致AMI死亡的主要原因[1 ] 。因此 ,溶栓治疗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十分重要。1 对象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2 8例均为 2 0 0 0~ 2 0 0 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收治的AMI且符合溶栓适应证者[2 ] ,其中男 2 1例 ,女 7例 ,年龄 35~ 73岁 ,平均 5 4岁。1 2 治疗方法将 1 5 0万U尿激酶 (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用 1 0ml生理盐水溶解 ,再加入到 1 0 0ml5 %~ 1 0 %葡萄糖溶液中 ,30m…  相似文献   

20.
张爱兰  朱文玲 《临床荟萃》2004,19(11):612-614
目的 评价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利弊。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研究了 1 0 6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获益显著 ,30天总病死率及心源性病死率溶栓组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总病死率为 1 4 .5 %和 36 .7% ,P <0 .0 5 ;心源性病死率为1 0 .5 %和 33.3% ,P <0 .0 1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