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时脑内血红素氧化酶-1(HO-1)和内源性一氧化碳(CO)及环化鸟苷酸(cGMP)的变化,探讨锌原卟啉(Znpp)的治疗作用。方法7d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氧缺血组(HI)及缺氧缺血+锌原卟啉组(HI+Znpp)。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COHb含量和脑匀浆HO-1活性;放免法测定脑匀浆cGMP水平,并观察脑病理改变。结果HI组在1,4,12hHO-1、cGMP、CO水平与对照组比明显升高(P<0.01),在12h达到高峰;HI+Znpp组HO-1、cGMP、CO水平在1,4,12h均明显低于HI组(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脑组织病理检查可见HI组呈重度缺氧缺血改变,多数神经元细胞肿胀变性;而Znpp组神经元变性者少。结论HI后脑内HO-1活性明显增高导致内源性CO和cGMP增高,Znpp可阻抑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锌原卟啉干预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7日龄SD仔鼠125只,随机分为3组,观察各组脑组织HO-1活性、CO和cGMP含量的变化及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1)缺血缺氧组HO-1活性、cGMP及CO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HI+Znpp组的HO-1活性,cGMP及CO水平低于HI组(P<0.01)。(2)HI组及HI+Znpp组均表现出缺血缺氧的改变但HI组的病理改变明显比HI+Znpp组严重。结论缺血缺氧时应用锌原卟啉预处理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锌原卟啉干预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薇  王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532-2533,F003
目的 探讨锌原卟啉干预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7日龄SD仔鼠125只,随机分为3组,观察各组脑组织HO-1活性、CO和cGMP含量的变化及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1)缺血缺氧组HO-1活性、cGMP及CO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HI+Znpp组的HO-1活性,cGMP及CO水平低于HI组(P<0.01)。(2)HI组及HI+Znpp组均表现出缺血缺氧的改变但HI组的病理改变明显比HI+Znpp组严重。结论 缺血缺氧时应用锌原卟啉预处理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缺血缺氧新生大鼠海马结构(主要为CA1)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质(phosphorylated cylic 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变化以及GM1对其的影响。方法:7d龄SD仔鼠共108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36只),缺血缺氧组(HI组,36只)及缺血缺氧+神经节苷脂组(GM1组,36只),于模型建立后1,4,12,24,48和72h处死,免疫组化观察海马CA1区p-CREB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各时间点之间p-CREB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48,P&;gt;0.05);HI组、GM1组CA1区p-CREB的表达-过性升高后迅速下降,HI组、GM1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lt;0.05);HI组与GM1相比无明显差异(P&;gt;0.05)。结论:缺血缺氧后缺血敏感CA1区p-CREB的表达呈现一过性的升高后迅速下降,GM1不能抑制p-CREB的表达,对神经元的存活没有损害作用,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丙酚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是否促进内源性保护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释放及其调节机制。【方法】实验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脑IR组及脑IR 异丙酚治疗组,测定CO、放射免疫测定大鼠脑组织中CGRP、cGMP含量,免疫组化测定HO-1的表达。【结果】脑IR期间,脑IR 异丙酚治疗组的HO-1、CO、cGMP和CGRP显著高于脑IR组和假手术组(P<0.05),且HO-1与CO、CO与cGMP、cGMP与CGRP的表达变化呈正相关(P<0.05),假手术组和对照组间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异丙酚能促进IR期间CGRP的升高,对大鼠脑IR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HO-1-CO-cGMP途径促进CGRP的合成和释放,减轻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ach1/Nrf2通路调控血红素加氧酶(HO-1)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0只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Znpp组,Copp组。正常对照组不造成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组给予缺血4 h,再灌注12 h处理。Znpp组加入HO-1的抑制剂原卟啉锌(5 mg/kg),Copp组加入HO-1的激动剂原卟啉钴(5 mg/kg)。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测定各组大鼠肺组织SOD、MDA、MPO水平。采用RT-PCR法测定肺组织中HO-1、Bach1、Nrf2蛋白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HO-1、Bach1、Nrf2的相关性。结果缺血再灌注组血清和肺组织MDA、MP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SOD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0. 05)。Znpp组的血清和肺组织MDA、MPO水平均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 0. 05),SOD水平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 0. 05); Copp组的血清和肺组织MDA、MPO水平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 0. 05),SOD水平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 0. 05)。缺血再灌注组的HO-1和Nrf2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Bach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5)。Znpp组的HO-1和Nrf2蛋白水平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Bach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 0. 05); Copp组HO-1蛋白和Nrf2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Bach1蛋白水平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 0. 05)。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结果显示HO-1与Nrf2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Bach1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 HO-1的表达可能受Bch1/Nrf2通路的调控参与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梅丹  徐斌  罗军  孙奎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1):4194-4195
目的:研究急性重复低压缺氧对大鼠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D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llione pemxidase,GSH-PX)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预防、改善和保护高原人群和飞行人员在低氧环境中的脑功能或缺血脑功能的康复提供资料。方法: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地面组、5.0km组和7.0km组3组。将动物置于小动物低压舱内,模拟上升至5.0或7.0km高度,暴露1h。实验暴露1次/d,连续10d。最后一次缺氧刺激后,断头取脑,制备脑组织匀浆,并分离线粒体。采用试剂盒检测脑匀浆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检测脑细胞胞质和线粒体GSH—PX活性。结果:急性重复缺氧后大鼠脑SOD[(18.63&;#177;1.44),(21.53&;#177;1.90),(18.40&;#177;1.94)NU/mg]和铜锌SOD[(6.83&;#177;1.43),(10.04&;#177;1.90),(8.32&;#177;0.75)NU/mg]活性,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F值分别为8.623和17.000。5.0km急性重复缺氧组大鼠脑总SOD和铜锌SOD活性非常显著高于地面组(P&;lt;0.01)。急性重复缺氧后大鼠脑匀浆和线粒体GSH-PX活性,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F值分别为13.935和7.611。7.0km急性重复缺氧组大鼠脑匀浆和线粒体GSH-PX活性非常显著高于地面组(P&;lt;0.01)。大鼠脑丙二醛含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急性重复缺氧可提高大鼠脑抗氧化活性,而对脑脂质过氧化物质的产生无显著影响。提示合理的有规律的间歇性低氧训练有助于机体在短期内产牛和建立低氧适应机制,可能对低氧性脑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缺血缺氧新生大鼠海马结构(主要为 CA1)磷酸化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质( phosphorylated cylic 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变化以及 GM1对其的影响. 方法 7 d龄 SD仔鼠共 108只,随机分为 3组假手术对照组( 36只),缺血缺氧组( HI组 ,36只)及缺血缺氧+神经节苷脂组( GM1组, 36只),于模型建立后 1, 4, 12, 24, 48和 72 h处死,免疫组化观察海马 CA1区 p-CREB的变化. 结果 对照组各时间点之间 p-CREB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F=0.48,P >0.05); HI组、 GM1组 CA1区 p-CREB的表达一过性升高后迅速下降 ,HI组、 GM1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P< 0.05);HI组与 GM1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05). 结论 缺血缺氧后缺血敏感 CA1区 p-CREB的表达呈现一过性的升高后迅速下降, GM1不能抑制 p-CREB的表达 ,对神经元的存活没有损害作用 ,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具有非选择性神经营养作用,选择经鼻外源性中枢给药方式,观察其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于2000—01/03在南京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取28只7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给药组和假手术组3组。给药组于缺氧后经鼻腔滴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2.5μg(溶于生理盐水0.1mL中);对照组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经鼻腔滴入;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不结扎不缺氧。24h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应用组织学方法检查损伤部位变性神经细胞计数,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查脑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评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脑保护作用。结果:脑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蛋白表达水平:假手术组个别皮质区域有少量表达。与对照组(7.27&;#177;0.48)相比,用药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2.03&;#177;0.64)表达减少(P&;lt;0.01),神经细胞总数增加(P&;lt;0.01),变性/坏死神经细胞数减少(P&;lt;0.01)。结论:鼻腔滴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能通过降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从而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中血红素氧合酶-1(HO-1)/一氧化碳(CO)系统的变化、对AS进程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胆固醇组、血红素组及卟啉锌组,每组8只.其中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胆固醇组喂饲含1.5%胆固醇饲料,血红素组及卟啉锌组在予以高胆固醇饮食的同时,分别经腹腔注射氯化血红素(HO激动剂,15 mg·kg~(-1)·d~(-1))或锌原卟啉-9(HO抑制剂,45 μmol·kg~(-1)·d~(-1)),共12周.检测各组①主动脉NOS、HO-1活性,NO、CO生成量,HO-1、ET-1的mRNA及蛋白表达;②血NO、ET-1水平.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 高胆固醇饮食各组血清脂质、ox-LDL显著升高( P均<0.01 ), 但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比较,胆固醇组主动脉cNOS活性及NO生成量明显降低,HO-1表达及CO生成量明显增高(P均<0.01),主动脉斑块面积为(54.00±4.16)%;锌原卟啉-9显著降低HO-1表达及CO生成量,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损伤严重、斑块面积高达[(61.13±3.50)%].与胆固醇组比较,血红素干预显著增高HO-1表达及CO生成量,主动脉斑块面积[(17.88±3.01)%]显著减小(P均<0.01).③与胆固醇组比较,血红素干预显著降低ET-1 mRNA表达及含量,锌原卟啉-9显著增高ET-1 mRNA表达及含量(P均<0.01). 结论 HO-1/CO系统具有抗AS作用,该作用并非通过其对血脂和ox-LDL的调节实现,可能与该系统调节和代偿NOS/NO系统以及下调ET-1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引起脑性瘫痪的常见病,目前对其治疗尚未有特效的方法。目的:探讨氮氖激光穴位照射与电针穴位刺激两种疗法对新生大鼠脑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存活、发育及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h-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oline acetyl tranderase,CHAT)表达的作用,比较与分析两种疗法作用的差异,探讨治疗HIBD的新方法。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实验对照研究。地点与材料:研究的地点为第二军医大学和郑州大学解剖教研室。材料为58只7d龄Wistar大鼠(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12—15g,雌雄不拘。干预: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后氮氖激光穴位照射组(简称激光组)和缺血缺氧后电针穴位刺激组(简称电针组)。缺血缺氧组-电针组动物参照于晓虹的半球性脑缺血缺氧实验模型法制作左半球缺血缺氧模型,激光组-电针组均选择“大椎”和“百会”穴位分别给予激光照射与电针刺激,22d后取脑作组织切片,HE、Nissl染色以及BDNF和Ch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神经元及其尼氏体,检测灰度值与记数ChAT和BDNF阳性细胞以及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对照组海马神经元结构清晰,胞浆内充满深蓝色尼氏体(灰度值122.90&;#177;12.10);缺血缺氧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尼氏体明显减少(灰度值188.31&;#177;10.43);激光组-电针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以及尼氏体丢失减轻,灰度值分别降低(130.56&;#177;6.16.135.19&;#177;7.00)。②对照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9.74&;#177;4.85和13.42&;#177;5.56;缺血缺氧组海马ChAT免疫阳性细胞数减少(13.96&;#177;7.62),BDNF免疫阳性细胞稍增多(21.93&;#177;5.12);激光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均显著增多(26.42&;#177;6.02和33.02&;#177;7.58);电针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亦有增加(25.54&;#177;5.05和27.63&;#177;7.15)。③对照组与治疗组神经元灰度值、ChAT和BDNF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且激光组较电针组变化明显。结论:氮氖激光和电针穴位刺激对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对神经元的存活、发育及其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氮氖激光效应较电针者为强,这一作用差异的机制推测氮氖激光除与电针共有的生物效应外,是否还兼有改善损伤神经元某些修复酶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宴验证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证明大鼠脑缺血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否参与脑损伤过程和所具有的免疫活性。方法: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脑缺血1h到第6天时,缺血脑组织中DC(OX62^+)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巨噬细胞(OX42^+)转化成DC(OX62^+)的情况。同时检测活化后的DC样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的水平。结合免疫组化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检测DC样细胞的功能。结果:缺血脑半球和假手术的脑半球相比较,在1h DC的数量明显增加(t=7.143,P&;lt;0.001)。在脑缺血组中,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的数量也增多(t=10.295,P&;lt;0.001)。脑缺血第6天,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DC表达MHC—Ⅱ类分子(OX62^+OX6^+)显著升高(t=2.975,P&;lt;0.05)。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在12,24和48h,DC表达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mRNA,P值均&;lt;0.05,而DC表达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RNA在12h时,t=11.258,P&;lt;0.01,24h时,t=12.124,P&;lt;0.001。脑缺血1h到第6天,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tic factor—α,TNF—α)mRNA有两个—α,TNF—α)mRNA有两个2.696.P&;lt;0.05)和12h(t=4.793,P&;lt;0.01),第二个高峰期是在48h(t=3.072,P&;lt;0.05)和第6天(t=2.715,P&;lt;0.05)。脑缺血后,DC表达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mRNA是随着脑缺血时间延长,IFN—γ表达量增加,24h时,t=2.677,P&;lt;0.05,48h时,t=2.896,P&;lt;0.05,第6天,t=6.145,P&;lt;0.001。结论:脑缺血后,脑缺血组织中DC数量的增加,提示DC参与了脑缺血过程。DC不仅在脑损伤过程中处于活化状态,而且通过DC表达的细胞因子产生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3.
脑性瘫痪幼鼠脑中γ-氨基丁酸A受体mRNA表达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缺血缺氧窒息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幼鼠脑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A)受体α1,β2亚单位mRNA的变化规律,及脑瘫形成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大鼠缺血缺氧后不同时间(2,12,24,48,96h)大脑、海马中GABAA受体α1,β2亚单位mRNA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鼠脑内GABAA受体α1,β2亚单位的mRNA广泛表达;脑瘫组单位面积(mm^2)皮质及海马GABAA受体α1mRNA阳性细胞数在窒息后12h分别增加20%和34%,96h分别增加57%和75%与对照组比F=7、22,3、23,P&;lt;0、05或0、01;单位面积(mm^2)皮质及海马GABAA受体132mRNA阳性细胞数窒息后2h分别下降19%和34%与对照组比F=7、12,P&;lt;0、05,12h分别下降34%和46%与对照组比F=2.56,P&;lt;0.01,24h恢复正常。结论:GABAA受体α1,β2mRNA的变化可能为脑瘫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脑组织血红氧化酶-1(HO-1)活性及全血炭氧血红蛋白(COHb)含量的变化在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2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组)7只,脑缺血再灌注组(I组)35只.将I组大鼠制作为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成功后1 h,处死S组大鼠;I组分别于1、3、12、24及48 h时各处死7只,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HO-1活性及一氧化碳(CO)和cGMP含量;计数海马CA1区单位面积神经元存活数.结果:①模型建立1 h时脑组织HO-1、COHb及cGMP含量即达高峰,后逐渐降低,于3 h后又逐渐升高,至48 h再次达第2次高峰.②与S组比较,I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在模型建立1 h时无明显变化,3 h后显著减少,至48 h仍维持于1较低水平.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时脑内HO-1高度表达,内源性CO水平升高,提示HO-CO-cGMP系统可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脑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神经元的变化,探讨nNOS神经元与AD病理过程的关系。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lO~12周龄,采用海人酸损伤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方法,建立AD大鼠模型。用避暗法和穿梭箱法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脑内nNOS神经元的变化。结果 大鼠模型基底前脑部ChAT神经元数目减少。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达40%(26&;#177;3vs 43&;#177;3,t=2.483.P&;lt;0.01),大脑皮质中nNOS神经元形态发生改变,细胞突起显著减少,扭曲变形,断裂,突起上的分支减少,消失,树突缩短,胞体皱缩,胞质浓缩,酶染色深,表现出一系列变性的改变,且神经元数目减少(2l&;#177;3vs 3l&;#177;4,t=1.906,P&;lt;0.05),海马中nNOS神经元形态及数目变化无显著性(18&;#177;3vs 20&;#177;4,t=1.473,P&;gt;0.05)。结论 nNOS神经元对神经元变性有易感性,nNOS神经元变性参与了AD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雯  林霓阳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5):175-177,i002
目的:观察KATP通道开放剂克罗吗啉对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热休克蛋白70表达、病理学损伤变化的影响。从基础水平探讨KATP通道开放剂保护脑的作用机制,为其在实际应用上寻求依据。方法:实验选用72只7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缺氧缺血组&;lt;结扎左颈总动脉后予8%氧2h),给药组(缺氧缺血前给予克罗吗啉),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再分为24,48,72h3个亚组,共12组,每组6只。每组分别在24,48,72h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方法检测缺氧缺血和克罗吗啉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脑皮质热休克蛋白阳性细胞数表达情况及病理学改变。结果:干预后24,48,72h给药组大鼠脑皮质中热休克蛋白70阳性细胞数[(40.87&;#177;7.97),(82.25&;#177;8.50)(77.75&;#177;10.35)个/视野]明显多于缺氧缺血组[(17.25&;#177;2.30),(51.75&;#177;9.00)(44.37&;#177;6.14)个/视野](P&;lt;0.05)。干预后24,48,72h缺氧缺血组大鼠脑皮质中热休克蛋白70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正常组(P&;lt;0.01)。结论:KATP通道开放剂对缺氧缺血后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诱导神经元热休克蛋白70合成的增加,阻滞了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影响,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缺血耐受的关系及其在内源性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选用30只SD大鼠,随机将30只大鼠分为实验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每组10只。利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耐受的动物模型。实验组预缺血10min,3d后给于缺血2h,再灌注22h处死。假手术组暴露解剖结构10min,3d后同实验组;对照组两次均为假手术。运用对脑梗死体积的测定、光镜下组织病理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比较各组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假手术组梗死体积【(126.0&;#177;22.4)mm^3】与预缺血组【(102.0&;#177;24.2)mm^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假手术组病理改变最为明显,实验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假手术组,仍可见皮质和基底核神经细胞溶解,核皱缩,但可见尚存的大脑皮质的正常神经元排列结构。对照组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本实验中BDNF蛋白阳性细胞表达定位于胞浆呈棕黄色。假手术组阳性细胞的平均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实验组阳性细胞的平均A值与假手术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随后的脑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上调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谷氨酸浓度过度升高和谷氨酸受体过度活化引起的兴奋毒性是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aloha-amino-3-hv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AMPA)型谷氨酸受体起重要作用。研究选择性AMPA受体拮抗剂GYKI-52466对新生鼠HIBD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7日龄Wistar大鼠27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GYKI-52466干预组。正常对照组用于观察脑组织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在正常新生鼠的表达情况;干预组在缺氧缺血后即刻开始予GYKI-52466 10mg/kg腹腔注射,1次/h,共4次;假手术组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缺血缺氧后l周取脑,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双侧脑半球横截面积之比,检测脑组织。MBP、NF表达及积分吸光度值。结果:缺血缺氧后患侧脑组织横截面积下降。缺血缺氧后1周,缺氧缺血组患侧与对侧脑半球横截面积之比(L:RAREA)为(0.680&;#177;0.043),较假手术组(0.985&;#177;0.023)明显降低(P&;lt;0.001);GYKI-52466干预组L:RAREA值为(0.804&;#177;0.031),明显高于缺氧缺血组(P&;lt;0.001)。MBP第8天无显著表达。生后第11天嗅束、纹状体、胼胝体、内囊、外囊染色阳性,可见少许突起延伸至皮层。生后第14天上诉部位表达更加丰富,前联合出现染色阳性。缺血缺氧后1周,缺氧缺血组患侧与对侧脑组织。MBP积分光密度之比(左侧:右侧,L:R MBP)为0.328,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的0.986(P&;lt;0.02),干预组L:R MBP值为0.544,高于缺氧缺血组(P&;lt;0.05)。结论:AMPA受体拮抗剂GYKI-52466可以减轻脑萎缩和MBP表达下降程度,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年娣  王玲  张红爱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06-3307,F003
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后海马区血红素氧化酶-1(heine oxygenase-1,HO-1)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及作用。方法:7d龄sD仔鼠72只,完全随机分为HIB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观测两组在不同时间点海马区HO-1mRNA及蛋白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HIBD组右侧海马HO-1mRNA表达4h开始升高(42.8&;#177;6.1,t=25,P&;lt;0.05),12h达高峰(85.7&;#177;6.4),48h开始略有下降(67.7&;#177;6.1),72h后(52.3&;#177;5.2)仍高于对照组(25.0&;#177;5.1,t=9.2,P&;lt;0.01)。HO-1蛋白的表达与HO-1 mRNA表达变化规律相一致。结论:HO-l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增加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HI)后钙离子对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和研制新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d龄SD鼠(n=126),完全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42只(仅作颈正中切口,游离右颈总动脉不结扎);缺氧缺血组42只、钙离子拮抗剂加缺氧缺血组(干预组)42只。后两组用0号线结扎右颈总动脉2h,予以低氧2h,制备成缺氧缺血(HI)脑损伤模型。干预组动物分别在模型制成前、后腹腔内注射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用免疫组化法测各组HI后不同时间点右侧海马CAI区P-CREB阳性细胞数。结果:HI组右侧海马CAl区P-CRE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lt;0.01),4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干预组新生大鼠右侧海马CAl区P-CREB表达较HI组无明显减少(P=0.452&;gt;0.05)。结论:钙离子对CREB磷酸化无明显影响。钙离子拮抗剂可用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