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胃功能检测诊断糖尿病患者胃轻瘫的价值。方法 30例糖尿病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饮用速溶超声助显剂500 m L后,测量其胃底及胃体横断面面积及胃窦内径,30 min、60min后重复以上测量,计算胃底及胃体面积缩小率及观测胃窦内径变化情况。结果胃底、胃体横断面面积及胃窦直径糖尿病组及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30 min、60 min后,糖尿病组胃底面积缩小率与胃体面积缩小率均小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30 min、60 min后,胃窦内径在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糖尿病患者胃排空减慢,超声胃功能检测可以诊断糖尿病胃轻瘫。  相似文献   

2.
借助口服超声助显剂,胃壁及其病变得以清晰显示。本文就经腹超声诊断胃常见疾病和胃排空功能评估方面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经腹胃超声这种无创、实时的检查方式能更普及,使更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3.
胃实时超声显像观察西沙必利对胃液体排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时采用胃窦面积和胃底-体交界前后壁内径实时超声显像法对1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观察比较两组的胃液体排空功能,并判断西沙必利的促动效果。结果显示:FD组与对照组比较,除胃底-胃体交界前后壁内径50%胃排空时间外,两种方法的胃50%、80%和100%胃排空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投予西沙必利10mg后,FD组的胃排空时间明显缩短(p<0.01),健康对照组服药前后无显著差异性(p>0.05),测量胃窦面积与胃底-体前后壁内径两种方法结果无显著差异性(p>0.05)。提示:胃实时超声是研究胃动力学的一种简便、准确又无放射性的方法。西沙必利对FD患者具有显著的胃促动、加速胃液体排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超声检查时借助口服超声助显剂可使胃壁及其病变清晰显示。本文就我科在经腹超声诊断胃常见疾病和胃排空功能评估方面的应用体会进行分享,希望经腹胃超声检查方式能更普及,使更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阐述应用二维超声测量健康成年人的全胃容积(volume of whole stomach, VWS)的方法及步骤并进行重复性验证,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99例健康志愿者饮入500ml温水充盈胃腔后即刻进行超声成像,分别测量胃底最大切面、胃体及胃窦短轴切面面积、胃体及胃窦长径。随机选取20名志愿者进行重复性检验,探究同一操作者两次测量结果及两名操作者分别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将胃底视作球体,胃体、胃窦视作圆柱体,三者体积相加计算得出VWS,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的关系。 结果:1)通过变换体位,液体能够让胃底、体、窦充分充盈,清楚显示测量相关断面;2)超声检查可以测量胃底面积、胃体长径、胃体面积、胃窦面积、胃窦长径,上述参数在同一操作者两次测量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9%、5.7%、14.2%、9.9%、6.3%,在两名操作者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4.3%、10.6%、14.9%、18.1%、18.9%;由上述参数计算所得到的VWS的操作者内及操作者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8%和13.7%。3)健康成年人饮入500ml温水后VWS的参考值为656±91cm3;4)VWS与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测量VWS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具有较高重复性;利用上述方法得到的健康成年人VWS,体重指数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分别检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组)和健康志愿者50例(对照组),应用三维超声计算机辅助虚拟器官分析(virtual organ computer-aided analysis,VOCAL)技术测量胃体、胃窦容积,二维超声测量胃窦部胃壁蠕动波幅度、速度、频率等,并计算胃窦收缩分数和胃窦动力指数,比较两组上述测量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胃窦蠕动波幅度、胃窦收缩分数、胃窦动力指数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界值,并计算其诊断效能。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组的年龄、胃体体积、胃窦体积、胃壁蠕动频率、胃窦蠕动波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胃窦蠕动波幅度、胃窦收缩分数、胃窦动力指数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获得胃窦蠕动波幅度、胃窦收缩分数、胃窦动力指数的诊断界值分别为8.5 mm、55.5%、24.9 mm2/s,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9.97%、77.63%、77.84%, 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8.67%、69.33%、77.33%,特异性分别为78.00%、78.00%、80.00%,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50%、71.50%、78.00%,三项指标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1.33%、78.00%、80.50%。结论 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动力障碍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0岁。因胃部不适行胃镜检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另疑胃窦部大弯侧黏膜下占位。患者饮用均匀有回声型造影剂(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500ml后行超声检查。超声示:胃窦部小弯侧胃壁内可见19mm×9mm低回声结节,呈扁圆形,表面光滑,基底较宽;结节表面黏膜光滑连续.结节周围胃壁层次清晰(图1)。CDFI:结节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超声提示:胃壁实体占位(胃平滑肌瘤可能性大),未治。40天后复查超声,肿物大小为19mm×13mm(图2),住院治疗。胃部CT:胃壁局限性增厚。术中冰冻:胰腺组织。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与胃底胃炎发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上消化道症状的101例患者分别作胃镜检查及钳取胃粘膜进行快速尿素酶检查,按内镜下表现将他们分为四组,I组(n=18):胃底部有炎症改变,而胃窦都无炎症改变;Ⅱ组(n=36):胃底部无炎症改变,而胃霎部有炎症改变;Ⅲ组(n=26):胃底、胃霎部均有炎症改变;Ⅳ组(n=21):胃底、胃窦部均无炎症改变。结果:Ⅰ、Ⅱ、Ⅲ、Ⅳ组胃底部幽门螺杆菌(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6.67%、33.33%、65.39%、28.57%,Ⅰ组HP感染情况较Ⅱ、Ⅳ组明显增高(P<0.05),Ⅲ组HP感染情况亦明显高于Ⅱ、Ⅳ组(P<0.05),Ⅱ、Ⅳ组胃底HP感染情况相近(P>0,05),Ⅰ、Ⅲ组胃底HP感染情况也相近(P>0.05),这些说明胃底胃炎与胃底HP感染相关:Ⅰ、Ⅱ、Ⅲ、Ⅳ组胃窦部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6.67%、63.89%、69.73%、33.33%。Ⅰ、Ⅱ、Ⅲ组胃窦HP感染情况均明显高于Ⅳ组(P<0.05),说明胃部炎症病人胃窦HP感染情况明显高于正常粘膜组。所有患者胃底、胃窦部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5.53%、59.41%,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HP为胃底胃炎的致病因素,胃底炎可能是胃窦炎症进展的结果,对胃底胃炎的治疗,应选用抗生素根除H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dyspepsia;NUD)患者胃液体排空功能特点。材料与方法:采用实时超声法对50例成年男女性NUD患者空腹饮用500ml的37℃温水后的胃液体排空情况进行研究。结果:男女性NUD患者在进餐后胃的各项测量值随时间呈递减速率缩减;且胃体-底部的变化较胃窦显著;NUD患者的排空延迟于健康受试者,并在胃体-底交界处与胃窦处、胃体-底交界处前后径与宽径方向的胃排空延迟的开始时间有显著不同;但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对排空过程的影响不大。结论:NUD患者的胃液体排空普遍存在异常;胃体-底交界处的饱满度(FB)在诊断NUD患者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超声诊断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口服有回声型超声助显剂充盈胃腔后,对980例中胃十二指肠超声检查阳性病例的随访分析,总结胃十二指肠超声检查的方法学和临床价值。结果超声诊断阳性病例93例,其中进展期胃癌25例,消化性渍疡18例,胃息肉5例,食道下段(胃底)贲门癌8例,胃实质性肿瘤6例,胃窦炎23例,胃黏膜囊肿3例,胃下垂8例,阳性检出率9.49%,与胃镜诊断符合率93.9%,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6%。结论充盈法胃十二指肠超声检查,对常见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是理想的胃十二指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胃排空功能的超声检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及14例健康对照者,饮温牛奶500ml后,B超观察并分别测量胃底,胃体。胃窦在0时,15',30',45',60',75',90'时的截面积,计算胃不同区域的排空率,作两组比较。胃体45',胃窦60’,胃底90',病人组排空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或P<0.01)。本文结果显示超声检测胃排空,是值得推广的安全、准确、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组织学类型胃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组织学不同,将胃息肉分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比较各型胃息肉在发病部位、幽门螺杆菌(Hp)感染、质子泵抑制剂(PPI)与胃息肉发生的关系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指导治疗.结果 10 197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检出胃息肉365例,检出率为3.6%.胃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依次为胃底腺息肉(61.1%),增生性息肉(23.3%),炎性息肉(12.3%),腺瘤性息肉(2.2%).289例(79.2%)为单发性息肉,各型胃息肉均以单发为主.胃息肉主要分布在胃体和底部,其次是胃窦和贲门.胃底腺息肉绝大多数分布在胃体和底部;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以胃窦部为主;炎性息肉以贲门、胃体和底部为主.胃底腺息肉患者应用PPI的比例较高(51.6%),与增生性息肉(8.2%)和炎性息肉(8.9%)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8.31、27.63,P均<0.01).增生性和炎性息肉的Hp感染率分别为72.4%和74.4%,均高于胃底腺息肉(20.2%)(X2值分别为46.50、35.04,P均<0.01).根除Hp后1年随诊,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再发病例明显降低[2.4%(1/41)和0(0/19)].结论 胃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以胃底腺息肉为最常见,其次为增生性息肉.胃息肉主要分布在胃体和底部,其次是胃窦和贲门.不同类型胃息肉在胃内的分布有一定的特点.长期应用PPI有发生胃底腺息肉的风险.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内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根除Hp后可能有助于预防这两型胃息肉的再发.  相似文献   

13.
王化冰  许乐 《中国综合临床》2009,26(11):581-584
目的 分析不同组织学类型胃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组织学不同,将胃息肉分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比较各型胃息肉在发病部位、幽门螺杆菌(Hp)感染、质子泵抑制剂(PPI)与胃息肉发生的关系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指导治疗.结果 10 197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检出胃息肉365例,检出率为3.6%.胃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依次为胃底腺息肉(61.1%),增生性息肉(23.3%),炎性息肉(12.3%),腺瘤性息肉(2.2%).289例(79.2%)为单发性息肉,各型胃息肉均以单发为主.胃息肉主要分布在胃体和底部,其次是胃窦和贲门.胃底腺息肉绝大多数分布在胃体和底部;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以胃窦部为主;炎性息肉以贲门、胃体和底部为主.胃底腺息肉患者应用PPI的比例较高(51.6%),与增生性息肉(8.2%)和炎性息肉(8.9%)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8.31、27.63,P均<0.01).增生性和炎性息肉的Hp感染率分别为72.4%和74.4%,均高于胃底腺息肉(20.2%)(X2值分别为46.50、35.04,P均<0.01).根除Hp后1年随诊,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再发病例明显降低[2.4%(1/41)和0(0/19)].结论 胃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以胃底腺息肉为最常见,其次为增生性息肉.胃息肉主要分布在胃体和底部,其次是胃窦和贲门.不同类型胃息肉在胃内的分布有一定的特点.长期应用PPI有发生胃底腺息肉的风险.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内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根除Hp后可能有助于预防这两型胃息肉的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同组织学类型胃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组织学不同,将胃息肉分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比较各型胃息肉在发病部位、幽门螺杆菌(Hp)感染、质子泵抑制剂(PPI)与胃息肉发生的关系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指导治疗.结果 10 197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检出胃息肉365例,检出率为3.6%.胃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依次为胃底腺息肉(61.1%),增生性息肉(23.3%),炎性息肉(12.3%),腺瘤性息肉(2.2%).289例(79.2%)为单发性息肉,各型胃息肉均以单发为主.胃息肉主要分布在胃体和底部,其次是胃窦和贲门.胃底腺息肉绝大多数分布在胃体和底部;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以胃窦部为主;炎性息肉以贲门、胃体和底部为主.胃底腺息肉患者应用PPI的比例较高(51.6%),与增生性息肉(8.2%)和炎性息肉(8.9%)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8.31、27.63,P均<0.01).增生性和炎性息肉的Hp感染率分别为72.4%和74.4%,均高于胃底腺息肉(20.2%)(X2值分别为46.50、35.04,P均<0.01).根除Hp后1年随诊,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再发病例明显降低[2.4%(1/41)和0(0/19)].结论 胃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以胃底腺息肉为最常见,其次为增生性息肉.胃息肉主要分布在胃体和底部,其次是胃窦和贲门.不同类型胃息肉在胃内的分布有一定的特点.长期应用PPI有发生胃底腺息肉的风险.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内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根除Hp后可能有助于预防这两型胃息肉的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早期胃黏膜pH值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18例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空气张力计法对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PCO2)进行动态监测,计算标准胃黏膜pH值。同时,于患儿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0 h(T1)、4 h(T2)、8 h(T3)、12 h(T4)、24 h(T5)、48 h(T6)及72 h(T7)七个时间点记录并比较胃黏膜pH值、心指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及血乳酸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胃黏膜pH值、SvO2、血乳酸水平与心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所有患儿不同时间点胃黏膜pH值、心指数、SvO2、血乳酸指标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F = 5.702、8.225、3.164、13.051,P均< 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胃黏膜pH值T2为7.33 ± 0.07,显著低于T6、T7(7.39 ± 0.06、7.40 ± 0.06,P均< 0.05);心指数值T6、T7分别为(4.32 ± 0.75)L·min-1·m-2、(4.24 ± 0.78)L·min-1·m-2,均显著高于T1、T2、T3、T4[(3.61 ± 1.09)L·min-1·m-2、(3.60 ± 1.06)L·min-1·m-2、(3.42 ± 0.87)L·min-1·m-2、(3.33 ± 0.94)L·min-1·m-2,P均< 0.05],SvO2水平T3、T4分别为(71.7 ± 8.2)%、(72.3 ± 7.8)%,均显著低于T5、T6、T7 [(79.9 ± 6.5)%、(78.5 ± 5.7)%、(78.1 ± 5.1)%,P均< 0.05],而血乳酸水平T1、T2分别为(1.77 ± 0.79)mmol/L、(1.72 ± 0.83)mmol/L,均显著高于T3、T4、T5、T6、T7[(1.52 ± 0.89)mmol/L、(1.31 ± 0.45)mmol/L、(0.99 ± 0.35)mmol/L、(0.77 ± 0.23)mmol/L、(0.73 ± 0.18)mmol/L,P均< 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心指数与胃黏膜pH值、SvO2呈正相关(r = 0.247、0.419,P均< 0.05),与血乳酸呈负相关(r = -0.318,P< 0.05)。 结论胃肠黏膜pH值、SvO2与动脉血乳酸值与心指数相关,可以反映心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迷走神经复合体(DVC)注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糖尿病大鼠胃排空的影响,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及糖尿病GLP-1注药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DVC区埋置套管.糖尿病成模2周后,GLP-1注药组经套管注入GLP-1,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血糖、胃排空率、血浆GLP-1浓度及胃黏膜GLP-1受体(GLP-1R)mRNA的表达量.[结果]糖尿病大鼠体质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血糖浓度[(28.0±1.8)mmol/L]较正常组[(5.7±0.5)mmol/L]明显升高(P<0.05),胃排空率[(72±11)%]较对照组[(35±8)%%]明显升高(P<0.05),血浆GLP-1浓度及胃黏膜GLP-1R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GLP-1注药组大鼠的胃排空率[(39±12)%]、血糖浓度[(14.6±1.3)mmol/L]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P均<0.05),血浆GLP-1浓度[(15.35±2.21)pmol/L]及胃窦GLP-1R mRNA/β-肌动蛋白(β-actin)(1.33±0.22)较糖尿病组[(10.78±2.06)pmol/L、1.10±0.14,P均<0.05)显著升高,胃排空率与血浆GLP-1浓度及胃窦GLP-1R 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r=-0.786、-0.731,P均<0.05),与胃底GLP-1R mRNA表达量无相关性.[结论]DVC区注射GLP-1可减慢糖尿病早期加速的胃排空率,作用机制可能是促进血浆GLP-1的分泌及胃窦GLP-1R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动力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分别检查FD患者150例(FD组)和健康志愿者50例(对照组),应用三维超声计算机辅助虚拟器官分析技术测量胃体、胃窦容积,二维超声测量胃窦蠕动波幅度、速度、频率等,并计算胃窦收缩分数和胃窦动力指数,比较两组上述测量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参数诊断FD的截断值,并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计算其诊断效能。结果FD组的年龄、胃体体积、胃窦体积、胃壁蠕动频率、胃窦蠕动波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胃窦蠕动波幅度、胃窦收缩分数、胃窦动力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获得胃窦蠕动波幅度、胃窦收缩分数、胃窦动力指数的诊断FD的截断值分别为8.5 mm、55.5%、24.9 mm^2/s,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0.776、0.778,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8.67%、69.33%、77.33%,特异性分别为78.00%、78.00%、80.00%,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50%、71.50%、78.00%;三项指标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1.33%、78.00%、80.50%。结论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对FD患者的胃动力障碍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胃平滑肌肿瘤1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1996年1月-2002年1月外科手术胃平滑肌肿瘤13例。分析肿瘤生长的部位,方式。诊断方法,病理,治疗方式。结果:肿瘤位于胃体部8例(62%),胃窦部3例(23%),胃底部2例(15%),胃镜诊断率54%,钡餐诊断率75%《B超诊断率69%〈CT诊断率40%,行胃次全切除术5例,局部切除术4例,全胃切除术3例,姑息切除术1例(肝多发转移),病理诊断;胃平滑肌瘤7例,胃平滑肌肉瘤6例。结论:结合病史,多种辅助检查(尤其是B超)综合诊断,可提高术前的诊断率,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根据术中所见肿瘤大小,部位及病理良恶性决定切除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胃肠超声造影定量分析高压力生活状态下大学生胃结构及动力变化。方法纳入112名在校大学生,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将其中52名总分>7分者纳入高压力组、60名总分≤7分者纳入非高压力组,记录其生活、饮食习惯及相关临床表现等;比较组间胃肠超声造影中初始饱感饮入量及最大饱感饮入量的差异,测量并计算不同时间点(0~120 min)胃近端及胃远端排空率(GER)、胃动力指数及胃半排空时间(T50)等胃动力参数。结果高压力组每天学习时间>4 h并出现失眠、食欲降低、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窘迫综合征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非高压力组(P均<0.05)。组间初始饱感饮入量及最大饱感饮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压力组各时间点胃近端与胃远端GER均显著低于非高压力组(P均<0.05),胃近、远端T50均大于非高压力组(P均<0.05),胃蠕动波频率、胃壁增厚率、胃蠕动波速度及胃动力指数均低于非高压力组(P均<0.05)。结论高压力生活状态下大学生易出现胃排空延迟及胃肠运动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