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利用大鼠模型开展目标肌肉神经分布重建(TMR)研究,使用低频电刺激,观察电刺激对神经移植后的再生和减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程度的效果。方法:所有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失神经支配组、TMR模型组及电刺激组。制作TMR大鼠模型,将大鼠右侧正中神经移植到胸大肌上,术后2天开始进行低频电刺激。利用植入的肌内电极采集大鼠双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采用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方法检测胸大肌的最大单收缩力及最大强直收缩力;应用肌湿重维持率检测胸大肌失神经萎缩情况。结果:1第4周与第1周相比,TMR模型组右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轻微增加;电刺激组右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明显增强;失神经支配组几乎观察不到右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正常对照组的肌电信号基本不变。2正常对照组的最大单收缩力及最大强直收缩力均明显大于TMR模型组和电刺激组(P0.01),电刺激组则明显大于TMR模型组(P0.05)。3TMR模型组和电刺激组的胸大肌湿重维持率均明显高于失神经支配组(P0.01),电刺激组则明显高于TMR模型组(P0.05)。结论:使用低频电刺激TMR大鼠模型,对促进神经移植后的再生和减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肌肉水平神经再生动物模型中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局部应用对肌肉水平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切断9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前肢的尺神经。将失神经支配的尺侧腕屈肌与正常屈指深肌浅头在分别切除肌膜后沿肌肉全长缝合在一起,并在一侧局部应用HGF,对照侧不应用HGF。通过肌电图、苏木精-伊红染色、运动终板染色、肌球蛋白ATP酶染色进行电生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观察肌肉之间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应用HGF后(实验侧)诱发的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为(10.8±0.8)mV,明显高于对照侧(8.1±1.2)mV,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25,P<0.01),可观察到有运动神经末梢从正常的屈指深肌浅头向失神经支配的尺侧腕屈肌生长,并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建立新的终板联系。运动终板计数显示实验侧再生的运动终板数量多于对照侧。结论:HGF可以促进正常肌肉与失神经肌肉之间运动神经末梢的再生,加速再生的神经末梢与失神经肌肉建立新的终板联系。  相似文献   

3.
唐金树  刘郑生  赵斌  唐佩福  刘芙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48-4449,i001
目的:在肌肉水平神经再生动物模型中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局部应用对肌肉水平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切断9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前肢的尺神经。将失神经支配的尺侧腕屈肌与正常屈指深肌浅头在分别切除肌膜后沿肌肉全长缝合在一起,并在一侧局部应用HGF,对照侧不应用HGF。通过肌电图、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运动终板染色、肌球蛋白ATP酶染色进行电生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观察肌肉之间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应用HGF后(实验侧)诱发的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为(10.8&;#177;0.8)mV,明显高于对照侧(8.1&;#177;1.2)mV,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25,P&;lt;0.01),可观察到有运动神经末梢从正常的屈指深肌浅头向失神经支配的尺侧腕屈肌生长,并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建立新的终板联系。运动终板计数显示实验侧再生的运动终板数量多于对照侧。结论:HGF可以促进正常肌肉与失神经肌肉之间运动神经末梢的再生,加速再生的神经末梢与失神经肌肉建立新的终板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细胞外ATP对于失神经肌肉萎缩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腓肠肌肌注ATP模型,检测肌湿重,肌肉横断面面积和运动终板染色及图象分析。结果肌注ATP侧肌湿重、肌肉横断面面积和运动终板染色平均灰度值与生理盐水肌注组对照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细胞外ATP对于防止或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运动点的本质是终末神经纤维密集区,还是运动终板密集区,给化学神经阻断技术的定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新西兰兔9只,靶肌肉为双侧肱二头肌及双侧腘绳肌。每块肌肉选择2个研究点,共计72个点分为3组:小神经密集区(N组):通过最小电刺激引起最大收缩的部位;运动终板密集区(P组):肌电图显示终板电活动最活跃的部位;非密集区对照组(C组):以最强电流诱发最弱靶肌肉收缩,且连接肌电图后未出现终板电活动的部位;在以上部位注入染料定位。分别记录三组的电刺激强度。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应用图文报告分析软件观察运动终板及神经纤维数量,将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刺激强度比较:C组最大(0.73±0.05)mA,P组次之(0.39±0.04)mA,N组最小(0.10±0.01)mA,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神经纤维数量比较:N组最多,P组次之,C组最少。N组与P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N组与C组,P组与C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运动终板数量比较:P组最多,N组次之,C组最少,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终末神经纤维密集区和运动终板密集区十分接近,但是"运动点"概念不同。临床上可以使用电刺激技术作为肉毒毒素肌肉注射的定位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及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探讨脑卒中患者周围神经、肌肉的神经电生理变化特征,为脑卒中后神经肌肉功能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双侧正中、尺、桡、肌皮、腋、肩胛上、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及双正中、尺、桡、胫、腓神经感觉传导检测,双拇短展肌、伸指总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胫前肌、比目鱼肌行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价肢体功能。分析健、患侧肢体神经及肌肉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差异及其与肢体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运动神经传导:与健侧比较,偏瘫侧正中、尺、桡、腋、肩胛上、胫、腓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5),腓总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及腓骨小头-踝传导速度减慢(P0.05),其他各神经末端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尺、桡神经运动传导异常率均高于其他病程组;(2)感觉神经传导:偏瘫侧桡、腓浅神经SNAP波幅较健侧降低,尺、桡神经传导速度较健侧减慢(P0.05),且有9例患者健侧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病程3—6个月患者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感觉传导异常率高于其他病程组;(3)同心圆针肌电图:不同病程均有一定比例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肌肉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异常自发电位;肢体远端肌肉,如拇短展肌、伸指总肌在各个病程中出现自发电位的比例均较高;病程6个月以上者,三角肌的自发电位发生率增高,而比目鱼肌在各个病程的患者中自发电位的出现率均较高;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自发电位出现率显著高于有主动收缩功能肌肉(P=0.000);(4)患者手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偏瘫侧/健侧CMAP波幅比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运动神经轴索变性及脱髓鞘伴部分感觉神经脱髓鞘和轴索变性,且以病程3—6个月患者最为多见;同时手功能Brunnstrom分期与尺神经运动传导CMAP波幅具有相关性;偏瘫侧肢体肌肉失神经支配改变以肢体远端肌肉和无主动收缩功能肌肉为主。  相似文献   

7.
背景臂丛根性撕脱伤是临床上一个极为棘手的课题,神经根回植术有望攻克这一难题.目的研究大鼠臂丛神经根回植至脊髓后,神经纤维能否再生并有效恢复对靶器官的支配.设计单因素随机对照设计.地点和对象在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完成,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230~250 g,由第一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均分为3个月组和6个月组.干预在手术显微镜下,将C6神经根从脊髓上撕脱,然后切取尺神经桥接肌皮神经与脊髓间的缺损,制作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再植术的动物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3个月和6个月后测量肱二头肌肌肉动作电位、强直收缩力及湿质量,进行神经元的逆形标记,并对神经和肌肉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在相应的C6脊髓前角均出现逆行标记的神经元,回植神经内有再生的神经纤维.肱二头肌的肌肉动作电位、强直收缩力、湿质量恢复率6个月时分别为(56.01±11.62)%,(46.91±8.35)%,77.59±5.79)%,均明显高于3个月时的(30.15±7.52)%,23.14±5.72)%,59.31±3.43)%(t=6.597,t=8.138,=9.421,=0.000).结论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行神经根回植术,神经纤维可以再生,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靶器官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别对患者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评估,并对偏瘫上肢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进行静息状态下针极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侧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侧相比,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侧的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潜伏期延长(P<0.05),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潜伏期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无差异(P>0.05)。偏瘫侧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CMAP波幅变化率明显高于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P<0.05)。偏瘫侧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较健侧降低(P<0.01),感觉传导速度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侧SNAP波幅变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但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率两两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半脱位后上肢所检肌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发电位,偏瘫上肢近端出现率高于远端肢体,其中冈上肌自发电位出现率为61.54%,三角肌为84.62%,肱二头肌为69.23%,伸指总肌和拇短展肌为46.15%,小指展肌为30.77%。偏瘫侧CMAP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导致支配肩和上臂的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大于支配前臂和手的神经,可能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功能性水疗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受试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Bobath运动疗法,观察组患儿则在其基础上采取功能性水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肱二头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参数[肌电积分值(iEMG)、中值频率(MF)、拮抗肌协同收缩率(CR)]、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肱二头肌与腓肠肌iEMG、MF水平及其GMFM、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iE MG_(肱二头肌)(23.3±8.2)mV·s VS(19.5±7.4)mV·s,MF_(肱二头肌)(101.2±8.7)Hz VS(94.8±8.1)Hz,iEMG_(腓肠肌)(36.9±13.4)mV·s VS(30.7±10.5)mV·s,MF_(腓肠肌)(103.0±7.9)Hz VS(96.8±7.0)Hz,GMFM(47.2±11.4)分VS(39.5±12.7)分,FMFM(30.6±6.2)分VS(26.8±7.0)分],P均0.05;两组患儿肱二头肌与腓肠肌CR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CR_(肱二头肌)(14.8±4.1)%VS(17.5±5.3)%,CR_(腓肠肌)(21.0±5.3)%VS(25.5±7.1)%],P均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应用功能性水疗可有效改善其肌力与运动功能,对预后身心健康发展有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各关节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变化,定量分析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为上肢肌肉协调性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纳入研究,在进行屈腕、屈伸肘及肩外展MIVC时,记录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三角肌的sEMG信号,计算协同收缩率(CR)和共激活比值,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屈伸肘时,病例组患侧肱二头肌CR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三头肌CR大于对照组(P<0.05),患侧、健侧及对照组肱二头肌CR均大于肱三头肌CR(P<0.05),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CR差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屈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三头肌(P<0.05);伸肘时,患侧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尺侧腕屈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肱二头肌(P<0.05);屈腕时,患侧肱二头肌、三角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三角肌及肱三头肌(P<0.05);肩外展时,患侧肱二头肌的共激活比值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常表现为屈肌痉挛和典型异常的协同运动模式,在康复治疗中,应注重抑制屈肌痉挛,改善上肢异常协同运动模式,促进上肢肌肉整体协调性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12.
《Manual therapy》2014,19(2):165-16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obtain normative ultrasonography (US) data on the suprascapular nerve (SSN) and omohyoid muscle (OM) in the lateral cervical region. The SSN and OM are known to be related throughout the nerve's course, yet little imaging data exists on these structures at areas more proximal than the suprascapular foramen. US data from a convenience sample of 33 asymptomatic subjects between 21 and 42 years of age were collected. Cross sectional area (CSA) of the SSN, distances from the OM to the SSN, and long-axis diameter of the OM at three reference points were obtained. The mean CSA of the SSN at both its origin and over the first rib was 1.9 mm2 and at the distal clavicle was 2.0 mm2. The mean distance of the OM to the SSN at these locations was 7.6 mm, 4.2 mm and 2.8 mm respectively. The mean long axis diameter of the OM was 2.4 mm at the SSN origin, 3.4 mm at the first rib, and 4.1 mm at the distal clavicle. We present US data from asymptomatic subjects on the SSN and OM.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SN nerve CSA is consistent throughout the nerves proximal course. Furthermore, the OM and SSN tend to approximate as they course distally. Future studies with larger samples will better characterize the normal sonoanatomy of these structures between genders and across different ages.  相似文献   

13.
神经生长因子对失神经肌肉及其运动终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失神经后,神经生长因子(nervergrowthfactor,NGF)对运动终板(motorendplate,MEP)和肌肉的营养作用。方法用硅胶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10mm长的缺损,管内注入生理盐水稀释NGF(5ng/μl,20μl/只),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NS),于术后不同时相点取腓肠肌组织作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和常规HE切片,并检测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术后各时相点,NGF组AchE反应明显强于NS对照组,肌纤维截面积也明显较NS对照组粗。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局部应用NGF可明显减轻运动终板和肌肉的变性程度,促进终板和肌肉的再生。  相似文献   

14.
经皮神经电刺激预防失神经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和提高神经端侧缝合侧枝萌出率中的作用。方法:18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3组,切断双侧腓神经后与外膜开窗的胫神经端侧缝合。左后肢为实验侧,给予TENS,持续6周。右后肢为对照侧,不给电刺激。分别于术后3、6、16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肌肉组织学、神经电生理、肌湿重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各组实验侧胫前肌湿重和肌纤维截面积,腓神经有髓纤维数、传导速度和振幅均高于对照侧(P<0.05),A组两侧肌湿重及C组腓神经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和提高神经端侧缝合侧枝萌出率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为基因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依据。方法:用脂质体介导pEGFP—GDNF cDNA基因转染受损面神经所支配的面肌,计算损伤侧面神经元的存活率。观察动物触须节律性拂动的恢复情况,检测修复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面神经损伤后第7d、14d、21d和28d时间段,对照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分别为93.06%、76.06%、72.38%和70.69%,转染组分别为94.00%、84.00%、79.25%和78.06%。转染组第10.4±1.3d鼠触须开始拂动,18.5±1.3d节律性拂动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13.5±1.2d触须开始拂动,27.3±1.0d节律性拂动基本恢复正常。转染组神经干传导速度恢复率快于对照组。结论:面神经损伤后经脂质体介导GDNF基因体内转染靶器官后,对受损面神经的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面部注射对大鼠面神经挤压伤神经纤维的再生及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 大鼠30 只建立面神经挤压损伤模型,20 只纳入实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 只。治疗组局部给予胰岛素250 ng/kg 注射,对照组局部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于损伤后7 d 内每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术后7 d 利用逆行荧光金标记技术观察神经纤维的再生。结果术后5~7 d,治疗组神经损伤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损伤侧面神经核内逆行荧光金标记的  相似文献   

17.
神经再生室桥接断离面神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探索面神经断离后临床治疗方法,探讨经自体筋膜神经再生室加神经生长因子(NGF)桥接神经的效果。方法24只雄兔,按术式随机分组。A组:应用神经再生室+无细胞肌基膜管;B组:应用神经再生室内置无细胞肌基膜管和NGF;C组:自体神经原位修复,为对照组;分别桥接8mm缺损,术后24周,应用神经电生理、HE染色、透射电镜及图象分析仪检测神经再生效果。结果B组再生神经与对照组相似(P>0.05),再生神经以有髓纤维为主,髓鞘较厚;A组再生神经数量、髓鞘厚度等指标与B、C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筋膜做成神经再生室内置无细胞肌基膜管及NGF可有效地引导神经再生并修复断离面神经,该方法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区正常的超声表现,确立其进入和行出旋后肌的标准切面,以及在标准切面上测量桡神经深支的前后径。 方法:用高频高频超声检查101例正常人桡神经深支进入,行出旋后肌浅深层的部位,并观察桡神经深支、测量其进入,行出时的神经外膜之间的前后径。 结果:超声切面上桡神经深支穿旋后肌行走,回声表现为横切面上呈椭圆形中等偏高回声;纵切面上呈多条线性的平行稍强同声。可确立其进入和行出旋后肌的标准切面,并测量桡神经深支进入旋后肌。行出旋后肌的处的前后径平均值分别为0.1085cm,0.1087cm,其进入和行出旋后肌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分别为0.0773~0.1397cm,0.0786~0.1388cm。 结论:高频超声可用于扫查桡神经的走形、形态、回声等超声表现,确立其进入行出旋后肌的标准切面,在标准切面上测量其进入和行出旋后肌区的前后径,并判断该前后径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故该研究为临床诊断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区有无卡压提供了一种灵活、便捷、无创、可量化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