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模拟急诊出诊模式用于急诊护士院前急救培训的效果,提高急诊护士院前急救技能水平。方法:将2012年3月~2014年1月新入科护理人员17名作为对照组,进行传统的院前急救培训;将2014年2月~2015年4月新入急诊护士17名作为观察组,在院前专项急救培训后进行模拟急诊出诊模式进行培训。比较培训后两组护理人员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考核成绩。结果:培训后观察组护理人员急救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模拟急诊出诊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从而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伴支持教育在社区居民院前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社区居民120名,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采取多媒体授课,发放宣教资料等常规培训,培训后对照组根据《社区服务人员急救技术手册》进行自我学习,试验组采取同伴支持教育模式学习。比较两组培训后1个月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心肺复苏技能以及止血、包扎、固定技能情况。结果:培训后1个月,试验组急救知识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以及止血、包扎、固定技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培训采取同伴支持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社区急救水平,为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储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糖尿病专科小组通过制作胰岛素笔注射、血糖监测、血糖仪质检的专项操作视频DVD光盘,并统一规范培训管理模式,提高临床护士专项护理技能水平。方法:将我院2010年和2011年临床护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带教老师分批分次在护理教研室进行技能培训的模式,实验组采用幻灯理论讲解、操作演示、操作视频培训等模式。比较两组护士的专科操作、专科理论成绩的均值情况及护士对操作视频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3项专科操作、专科理论成绩均值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专科小组参与临床护士专科操作培训管理,能提高专科技能,为规范临床护士的糖尿病专项护理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确定影响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效果的因素,探讨普及院前急救培训的最佳方式.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了上海市老西门、外滩两个社区的91名社区服务人员,随机将其分配到三组培训模式中进行院前急救培训.并且运用红十字会的理论和技能评估工具在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后1个月、培训后3个月对三组的培训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三组社区服务人员在培训前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训前的知识和技能评估显示培训前的成绩没有统计学差异;以培训后即刻、培训后1个月、培训后3个月的总平均分为因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管理、文化程度、第二组的培训方式、第三组的培训方式、培训后即刻的总平均分、培训后1个月的总平均分分别和以上因变量有相关性;受训后不同组别在不同时间点的总平均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区服务人员急救培训效果不同;前期培训效果对后期培训效果有影响;可利用管理人员的影响力及最佳的培训方式,提高院前急救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滚雪球模式在大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某在校大学生20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名,两组均通过"理论授课-视频观看-现场操作"三个阶段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观察组采用滚雪球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比较两组技能培训时间、培训成本及技能保留效果。结果:观察组技能培训时间、培训成本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技能保留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滚雪球模式在大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运用中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培训时间,降低培训成本。  相似文献   

6.
祝霞君  陈正  余海云  邹菁菁   《护理与康复》2016,15(11):1093-1095
目的观察参与式培训联合视频反馈培训模式在新生儿复苏复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86名医护人员,分两批完成新生儿复苏复训,第一批为对照组(42人),第二批为观察组(44人),均在理论培训后进行新生儿复苏操作练习。对照组采用老师讲课示教-学员练习-老师考核的传统培训模式。观察组采用参与式培训联合视频反馈培训模式。结果两组理论测评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复苏操作测评、自信度测评(理论知识理解与记忆、复苏实践操作能力、复苏团队协作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新生儿复苏复训采用参与式培训联合视频反馈培训模式可明显提高医护人员的复苏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教学组长培训的效果,并调查分析教学组长对培训的需求。[方法]以教学组长的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以2012年采取传统单纯的"操作演示"为对照组,以2013年采取"理论讲解+视频播放+操作演示+分组练习"(TVOP)模式进行培训,并对教学组长的一般情况、知识需求、教学形式、效果评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教学组长对两种不同的教学法在提高操作能力、操作相关理论水平、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22%以上的教学组长认为理论讲解方面需求程度排在前3位的是操作流程知识、健康教育知识、沟通交流知识;技能培训需求认同度排在前8位的是心肺复苏术、静脉输液、导尿术、心电监测技术及异常心电图的观察、吸痰法、除颤术、吸氧、口腔护理;66.67%的教学组长希望授课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方式,排在首位;对授课教师的理论讲授、视频播放、操作演示、小组练习认同率分别为94.44%、100.00%、100.00%、96.30%。[结论]采用TVOP教学模式对护理教学组长进行培训,培训效果优于传统的培训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及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了上海市老西门、外滩两个社区的91名社区服务人员,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配到3个培训模式组中进行院前急救培训。采用红十字会的理论和技能评估工具在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后1个月、培训后3个月对3组学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3组社区服务人员在培训前的一般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培训后,3组人员在各评估项目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用最佳培训方式,注重实效,普及院前急救培训;确立再培训时间,可增强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媒体操作教学视频在专科护理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ICU一区56名护士作为对照组,ICU二区42名护士作为观察组。在12个月专科护理技能培训过程中,观察组护士进行多媒体操作视频教学,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培训。比较两组护士的专项技能操作、综合能力成绩、护士对两种教学方法效果的评价以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培训后,观察组护士的重症护理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操作教学视频在专科护理技能培训中可以有效提高医生及护士的满意度,强化技术操作技能水平,提高了ICU护士的临床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规范化培训模式在心血管内科规培护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7月—2015年7月入职的18名新护士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7月—2019年7月入职的20名规培护士作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模式,干预组采用规范化培训的模式。比较两组理论考核成绩及临床实践技能成绩。结果干预组理论成绩、临床实践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实施能有效提高新护士的理论成绩及临床实践技能,提高临床的规范化培训效果,保障临床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及业务水平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2名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理论、急救技能、拉练演习的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急救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能力情况。结果培训后急诊护理人员急救理论知识、心肺复苏术、ETC使用、口咽通气道使用、包扎固定术、呼吸机的使用、电除颤术的考试合格率,均较培训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860,6.335,5.379,9.143,7.819,9.692,8.892;P〈0.05);培训后护理人员基本技能操作时间及综合能力评分分别为(4.02±0.76)min,(23.15±1.45)分,均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9.60,-18.81;P〈0.01)。结论医护人员-体化培训方法能够缩短抢救的时间,提高抢救效率。  相似文献   

12.
陈斐  刘瑛 《护理研究》2013,(11):3685-3687
[目的]构建急诊护士救治群体性伤害能力的培训模式,通过实践提高急诊护士救治群体性伤害的能力.[方法]培训模式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方法,其中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急救技能、综合应急能力;培训方式有集中理论培训、阶梯化技能培训、分组角色情景模拟演练;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急救技能、综合应急能力.[结果]急诊护士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理论知识、急救技能及综合应急能力均提高.[结论]构建急诊护士救治群体性伤害培训模式,通过实践使急诊护士提高了应对群体性伤害的能力,提高了急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案例分析法结合情景模拟法在急诊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及2013年在我院急诊室工作的新护士37名,将2012年工作的18名新护士设为对照组,实施传统培训模式;2013年工作的19名新护士设为试验组,在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将案例分析法和情景模拟法融入其中。培训结束比较两组新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术、急救仪器操作水平、急救应急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结果:试验组在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术、急救仪器操作水平、急救应急能力及各项评判性思维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案例分析法结合情景模拟法更有利于提高新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急救应急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能使其更快适应急诊室快节奏的工作,确保抢救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抢救的时效性及救护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的实施与效果。方法组建师资团队、制订培训内容、实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采用问卷调查、理论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培训前后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评价。结果培训后,护士自评核心能力、急诊专业理论知识考核及操作考试成绩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高了护士核心能力和专科理论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院内分层次模拟情景心肺复苏(CRP)培训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依据岗位职责和专业水平不同,将医院全体职工分为三个层次: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医技科室医护人员、行政及后勤人员;以"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对其制定不同要求、不同情景模式的分层次理论及技能培训,比较经传统模式与分层次模拟情景模式培训后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院内急救反应时间、开始心肺复苏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结果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采用院内分层次模拟情景CPR培训模式,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合格率显著升高(P<0.01),院内急救反应时间和开始心肺复苏时间显著缩短(P<0.05),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分层次模拟情景CPR培训可有效提升院内各层次人员综合技能,提高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为各级医院CPR培训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心肺复苏(CPR)培训教育使中学生对心搏骤停者做出迅速反应,完成现场CPR急救,提高CPR知识的普及范围。方法:采用急救知识进校园的现场培训方式,以2010年颁布的新版心肺复苏指南为教材,开展多媒体讲座和现场操作示范教学培训活动,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受训学生学会院前急救知识。结果:培训结束时进行考核,接受培训的学生一次通过考核合格率为98.4%。结论:现代心肺复苏术是最为简单有效、易于学习、易于掌握的救命技术,急救培训是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的一个好方法,具有可行性,通过对中学生进行CPR培训,进一步在公众中推广CPR急救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培训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9月我院255名低年资护士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由我院6位专业的BLS/ACLS导师对她们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AHA培训方法,比较两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掌握情况。结果:两组培训后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总体掌握情况不理想,采用AHA的培训方法,能明显提高其掌握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组内合作式培训在实习护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名急诊实习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观察组采用组内合作式培训模式,比较两组的培训效果。结果:观察组急救理论知识、单项急救操作、仪器操作及综合急救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进入工作后,抢救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急诊手术准备时间、急诊后入病房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培训满意度(除提高急救能力外)、医生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组内合作式培训可激发实习护士团队合作意识,调动学习自觉性,提高护理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在急诊护士心肺脑复苏技能培训中的效果。方法:选择57名急诊护士作为培训对象,采用技术要点复习(理论讲解与分项技术练习)、建立模拟现场、情景设计、角色分配、现场模拟与总结的综合模式,进行临床心肺脑复苏技能培训。培训前后,予以理论、技能、急救综合能力测试,比较两次成绩差异;并发放反馈调查问卷分析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急诊护士培训后再次考核成绩均高于初步测试成绩(P<0.05),培训对象均认为该培训方式收获大、效果好、实用性强。结论:情景模拟应用于急诊护士心肺脑复苏技能的培训方式,不仅增强了专业培训的吸引力,激发了急诊护士技术练习的积极性,更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团队意识和专业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武汉市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现况,探讨影响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锐器伤情况调查表和锐器伤KAP问卷对武汉市123名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及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23名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者72名,锐器伤发生率为58.54%(72/123),年发生率为112.20%(138/123),发生密度为1.91(138/72)。单因素显示不同岗位、工作年限、文化程度、用工性质、睡眠质量、对锐器伤态度、防护行为以及是否使用安全留置针的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使用安全留置针、较低的防护行为、工作年限≤5年和医护人员为非在编人员是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武汉市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自身和工作环境因素均可能预测锐器伤的发生,应加强锐器伤可预测因素的研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