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对初次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的影响。方法  5 7例溶栓再通患者按心肌梗死前 2 4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 2 6例 ;对照组 31例 ,两组临床情况相似 ,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 ,CK-MB酶峰 ,射血分数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缺血预适应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 (46 .15 % )低于对照组 (74.19% ,P<0 .0 5 ) ,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 (15 .38% )也低于对照组 (41.94% ,P<0 .0 5 ) ,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 (2 3.0 8% )低于对照组 (48.39% ,P<0 .0 5 ) ,而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 (6 0± 7.9) %与 (5 4± 9.3) % ,P<0 .0 5。两组间 CK-MB峰值 [(4.89± 0 .33)μmol· s- 1 / L和 (5 .13± 0 .39)μmol· s- 1 / L ) ] ,心力衰竭发生率 (3.85 %与 3.2 3% ) ,两组比较心源性休克发生率 (7.6 9%与 6 .45 % )无显著差异常 ,P均大于 0 .0 5。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能保护心脏 ,改善射血分数 ,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但并没有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  相似文献   

2.
洪军  丁荣晶  刘少奎 《临床荟萃》2004,19(11):615-617
目的 探讨延迟心肌预缺血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临床表现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97例心绞痛 (心绞痛组 )病程大于 2周的AMI患者临床资料 ,与 371例无心绞痛史的AMI患者 (对照组 )比较。结果 心绞痛组合并休克、心衰者少于对照组 (分别为 1 0 .6 %对 1 6 .8%和 1 8.9%对 2 5 .9% ,P <0 .0 5 ) ,住院病死率也较低(1 0 .6 %对 1 6 .9% ,P <0 .0 5 ) ,肌酸激酶峰值较低 [(783± 4 83)U/L对 (1 0 86± 5 4 3)U/L ,P <0 .0 1 ],心绞痛组梗死前正规治疗者多于对照组 (6 8.8%对 2 8.6 % ,P <0 .0 0 1 ) ,但多部位梗死较少 (1 6 .4 %对 2 2 .3% ,P <0 .0 0 1 )。结论 与无心绞痛发作的患者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前有延迟心肌预缺血的冠心病患者梗死面积小 ,心源性休克及充血性心衰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与救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 ,总结救治经验。方法  10 8例 AMI患者 ,分为休克组 (11例 )与非休克组 (97例 )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处理与近期预后的异同。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及梗死部位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与非休克组比较 ,休克组肌酸磷酸激酶和心肌肌钙蛋白 I升高〔(31979.7± 2 2 2 71.1) nm ol· s- 1· L- 1比 (17795 .2± 14 979.7) nmol· s- 1· L- 1和 (90 .7± 6 1.1) μg/ L 比 (39.9± 5 2 .1) μg/ L,P均 <0 .0 5〕,左室射血分数降低 (0 .4 6± 0 .12比 0 .5 5± 0 .12 ,P<0 .0 5 ) ,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和肺炎合并症增多 (6 4 %比 14 % ,P<0 .0 0 1;5 5 %比 2 1% ,P<0 .0 5 ;4 6 %比 12 % ,P<0 .0 1) ,采用溶栓治疗、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者多 (46 %比 18% ,73%比 2 6 %和 36 %比 4 % ,P均 <0 .0 5 )。两组住院期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 (0比 4 % ,P>0 .0 5 )。结论  AMI并休克者心肌梗死面积大 ,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和肺炎合并症多 ,需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者多。正确判断、严密监测、及时有效处理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6年 Murry等首先发现连续 4次冠状动脉阻断、再灌注 ,对随后的冠状动脉阻断引起的心肌梗死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减少 30 %~ 70 % ,并称之为缺血预处理 [1 ] 。随着研究的进展 ,目前已将其定义为心肌缺血预适应 (IP)。急性心肌梗死前反复发作心绞痛对心肌具有缺血预适应的保护效应 ,近年来有多处报道。本文通过对 2 2 3例 AMI患者的分析 ,进一步探讨 AMI前有无心绞痛史对梗死面积、心肌酶的改变、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急性左心衰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方面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将我院 1 990 - 0 1~ 2 0 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溶栓治疗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心肌梗死前24h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非缺血预适应组(NIP组), 观察溶栓治疗后两组心肌酶峰值,溶栓再通率, 住院并发症和近期病死率.[结果]IP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发生率和近期病死率低于NIP组,溶栓再通率高于NIP组.[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梗死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与心源性休克死亡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n=46)与心源性休克死亡(n=62)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心脏破裂组平均年龄高于心源性休克组(78.9 vs 75.3,P<0.0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显著多于心源性休克组(69.6% vs 48.4%,P<0.05).而有糖尿病病史及既往心梗病史,心源性休克组比心脏破裂组多见(分别为63% vs 28.3%,16.1% vs 2.2%,P<0.05).心源性休克组行急诊冠脉造影率更高(40.3% vs 21.7%,P<0.05),但PCI术后恢复TIMI3级血流的比例更低(40% vs 100%,P<0.05).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就诊时间延迟、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及陈旧心梗史、大面积梗死、无心肌再灌注可能为并发心源性休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乌司他丁的短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9例中青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均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联合使用乌司他丁治疗,而对照组则仅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血BNP、CtnI、左室射血分数、新发心脏瓣膜病变。结果:观察组首次查血BNP、CtnI、左室射血分数对照组无差别(P0.05);术后7d的血BNP、Ctn 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 d、30 d心脏超声提示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新发心脏瓣膜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急诊PCI的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有利于减轻心肌损害,保护心功能,可能有助于改善中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101例初发心肌梗死患者的肌酸激酶(CK)峰值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梗死范围及心功能状况;并对住院期间各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梗死前1周内心绞痛发作患者的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明显优于无心绞痛发作。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能由于缺血预适应对梗死面积大小、左心室功能及预后具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彩云  李瑞杰  李莉  宋丽芬 《临床荟萃》2007,22(13):938-940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合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梗死面积和左室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114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动脉为前降支近段病变并进行成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的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有63例合并有糖尿病,分组比较IP对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和左室功能的影响。共分为4组:非糖尿病IP组23例(A组);非糖尿病非IP组28例(B组);糖尿病IP组28例(C组);糖尿病非IP组(D组)35例。结果CK、CK-MB的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B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值A组显著高于B组(P<0.01)。C组与D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P在无糖尿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可能有助于限制梗死面积,保护左室功能,而在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未观察到上述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董朝晖 《临床医学》2003,23(9):27-28
目的 :对糖尿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做初步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0例AMI病人资料 ,比较糖尿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与非糖尿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各 90例 )的临床特点。结果 :糖尿病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组无痛性心梗发生率、病变部位弥漫性、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 (P <0 .0 5 )。结论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心梗发生率高、呈多部位病变、严重心脏并发症多、住院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梗塞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6例初发 AMI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 ,按梗塞前 4 8h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 (A)组 (n=4 4 )、无缺血预适应 (B)组 (n=32 )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组比 B组的心肌梗塞范围小 (P<0 .0 5 ) ,血清心肌酶学峰值低 (P<0 .0 5 ) ,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 (P<0 .0 5 )。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塞范围 ,改善初梗患者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对心肌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定量分析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对心肌损伤程度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0例心肌梗死患[急性心肌梗死(AMI)5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30例]、100例心脏手术患、60例非心脏手术患和20例健康人进行了血清cTnT、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酸激酶(CK)检测。结果 (1)血清cTnT、cTnI、CK—MB和CK检测心肌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cTnT(72.4%,100.0%)、cTnI(81.8%,100.0%),CK—MB(54.6%,87.5%)和CK(64.8%,62.2%)。(2)AMI和心脏手术组cTnT、cTnI、CK—MB和CK四项指标浓度均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急性心肌梗死组、心脏手术组3h内cTnT和cTnI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56%)和(44%,45%),明显高于CK—MB(24%,22%)和CK(20%,28%);急性心肌梗死组、心脏手术组5d后cTnT和cTnI阳性检出率为(70%,66%)和(66%,61%),而CK—MB仅为(4%,6%),CK仅为(8%,10%)。结论 血清cTnT、cTnI能确切反映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等心肌损伤程度,具有较宽的诊断窗口时间,是心肌损伤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肌钙蛋白 T(c Tn T)在非 Q波心肌梗死 (NQMI)患者早期诊断及近期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 74例急性 NQMI患者和 118例急性 Q波心肌梗死 (QMI)患者的 c Tn 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进行动态分析 ;并于病程 15 d行心肌核素断层显像 ,计算梗死面积指数。两组患者均详细记录 2 8d内心功能不全、致命性心律失常、再梗死及心脏性猝死等心脏事件的临床资料。结果  c Tn T上升时间较 CK MB提早 ,高峰时间与 CK MB平行 ,持续时间较 CK MB延长 ;两组患者 c Tn T和 CK MB峰值与梗死面积指数均呈正相关 (P均 <0 .0 1)。 NQMI组 c Tn T和 CK MB峰值均较 QMI组降低 ,且梗死面积缩小 (P均 <0 .0 5 ) ;随 c Tn T浓度升高 ,两组发生近期心脏事件的比例均显著升高 ,但 NQMI组较 QMI组低 (P<0 .0 5 )。结论 c Tn T可作为 NQMI患者早期诊断、早期估测梗死面积并对近期预后进行评价的简便而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急性心肌梗死住院857例分成并发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并发脑梗死组平均肌酸激酶峰值、心尖部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并发脑梗死组病死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脑梗死与上述因素有关,溶栓及综合防治可减少脑梗死发生率,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与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85例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按梗塞前有无心肌缺血表现分为A、B两组。结果:A组心肌梗塞时心肌坏死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室壁瘤形成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而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次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或<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临床意义有:①使再次缺血的程度减轻。②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室颤阈。③缩小梗塞范围。④维持梗塞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6.
孟繁英  朱亚彬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2):1257-1259
目的探讨有无慢性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而收住院的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心绞痛病史情况分为4组,慢性心绞痛组(Ⅰ组)、梗死前心绞痛组(Ⅱ组)、慢性心绞痛伴梗死前心绞痛组(Ⅲ组)、无心绞痛组(Ⅳ组),分别观察心肌梗死范围,测定心脏肌酸磷酸激酶(CPK)、同功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CTnT)、C-反应蛋白(CRP)和尿微自蛋白分泌率(AER)变化,以及住院期间严重心脏并发症(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结果小面积心肌梗死前发生率Ⅰ、Ⅱ、Ⅲ组明显高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CTnT峰值浓度、CRP、AER变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心脏并发症,除心律失常外,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Ⅱ、Ⅲ组明显低于Ⅰ、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绞痛及住院病死率Ⅰ、Ⅱ、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死前有心绞痛史及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的程度,并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活性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浓度变化规律,探讨cTnT对判断冠脉再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AMI并接受溶栓治疗患者37例,将其分为再灌注组与未再灌注组,于溶栓前和发病后间隔一定时间分别采血。同时检测CK、CK-MB、cTnT,并绘制曲线加以分析比较。结果再灌注组CK、CK-MB、cTnT峰值出现时间提前,与未再灌注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AMI发病12小时(h)以内再灌注组的CK、CK-MB、cTnT浓度分别大于未再灌注组,尤以发病后10h,12h为著。cTnT峰值浓度的升高明显高于CK、CK-MB者。结论动态观察cTnT浓度曲线变化显示与CK、CK-MB浓度曲线变化相似,且更特异、更灵敏,可作为判断溶栓再灌注的又一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剂量(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30min、60min和90min三种给药方法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功能和预后的比较。方法24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t-PA50mg30min方案组(A组,49例)、60min方案组(B组,76例)和90min方案组(C组,119例)。比较三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ST段回降率、心功能和住院并发症。结果溶栓60min时A组ST段回降率均高于B组(P<0.05)和C组(P<0.01);90min时B组ST段回降率均高于A组和C组(P<0.05);120min时C组ST段回降率均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冠脉再通率高于C组(P<0.05)。C组CK-MB峰值高于A组(P<0.05),心肌梗死面积大于A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低于A组(P<0.05)。三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有高于A组的趋势。结论小剂量rt-PA30min给药法较60min和90min给药法明显促进ST段早期回降,提高冠脉再通率,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和预后,是值得推荐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9.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 (IP)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临床及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根据心肌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证据或 (和 )心绞痛病史将 198例患者分为A、B两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A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B组 ,而肌酸磷酸激酶 (CK)和同工酶 (CK MB)峰值、严重心脏并发症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近期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结论 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 ,发病前心绞痛可能促进IP产生 ,二者协同对AMI后的心肌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