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后不同觉醒状态患者颅脑MR的变化。方法:选择2014-2016年内院前收入中山大学附属东莞东华医院ICU/EICU的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评估GCSP以及行颅脑MRI检查。比较不同觉醒状态组间患者的颅脑损伤部位以及ADC值。结果:自2014年6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共纳入患者43人,其中男性27人,女性16人。其中达到神志清/微小意识状态13人,持续植物状态30人。其中神志清/微小意识状态组患者的总复苏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均小于持续植物状态组,有统计学差异。颅脑MR结果显示复苏后以丘脑、额顶叶皮质损伤最明显。神志清以及微小意识状态组不同脑区的ADC值均显著高于植物状态组。结论:MRI可以作为判断心肺复苏后患者脑损伤范围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测定不同脑区的ADC值对评估患者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许多严重脑外伤、脑卒中、心跳呼吸骤停等患者得以存活,但均留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根据其觉醒和意识内容的程度不同,意识障碍可分为昏迷、植物状态、持续植物状态、最小意识状态等多个水平[1]。虽然意识障碍的分级明确,但植物状态的误诊率依然很高,Childs、Andrews、Laureys等[2—4]分别发现植物状态误诊率为37%、43%、35%。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客观的评定方法来  相似文献   

3.
心肺复苏过程中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过程中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变化。方法:对28例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病人,以及18例危重病人用放免的方法测定其血清前列环素(PGI_2)、血栓素(TXA_2)、内皮素(ET)和心钠素(ANP)水平,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随着自主循环的建立,ET和ANP水平明显降低,而PGI_2和TXA_2水平增高,其中PGI_2/TXA_2比例增高更为显著。危重病人组随着病情的恢复和稳定也出现上述变化。危重病人和心跳骤停病人组比较,其PGI_2和TXA_2水平高于心跳骤停组,而ET和ANP水平低于心跳骤停组。结论: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过程中体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心钠素和内皮素水平的增高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而PGI_2/TXA_2比例增高有利于复苏成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跳骤停、心肺复苏过程中血清白介素8(IL-8)、内皮素(EP)、心房肽(ANP)水平的变化.方法:取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抢救后患者34例(恢复自主循环24例,未恢复自主循环10例)和1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研究.用酶免吸附试验、放免测血清IL-8、EP、ANP结果:自主循环恢复后,IL-8明显增高,而EP和ANP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心跳骤停、心肺复苏过程活性物质及细胞因子发生显著改变,IL-8增高可能是复苏成功的一项指标,而EP和ANP水平增高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血清TGF-α、NSE含量的测定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 -α(TGF -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含量变化的规律与颅脑损伤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6 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TGF -α、NSE水平。结果  6 0例患者血清TGF -α与NSE呈平行负相关 ,伤后第 1天血清TGF -α呈最低值 ,血清NSE呈最高值 ,两者与正常人对照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1) ;特重型组与重型组患者伤后第 3天内血清TGF -α水平比较 ,伤后第 5天内血清NSE水平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死亡组血清TGF -α呈持续低值 ,血清NSE呈持续高值。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TGF -α与NSE水平呈平行负相关 ,测定血清TGF -α与NSE可用于估价颅脑损伤的伤情与预后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为医院医护工作的重点,其结果因病史、骤停类型和潜在性疾病的不同而异,医院存活的出院患者中仅10%有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是一种损伤过程,能复苏的人和能使病人复苏的医生都很少,在其病历中常记录“不复苏”。但在心跳骤停时医护人员对病人能否复苏心中无数,因而一开始行复苏术,而后又停止。为确定护士了解复苏状态和证实在  相似文献   

7.
心肺复苏患者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对复苏患者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9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进行标准心肺复苏,观察心室颤动前和复苏后患者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的变化。结果 复苏患者在恢复自主循环1h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就明显升高,且升高水平与患者的病死率相对应。结论 复苏患者存在急性心肌损伤;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能客观地反映心肌受损状态。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素是复苏的首选药物,近年来关于其复苏效果及适宜应用剂量存有争议.临床观察发现其与不同的疾病和生理状态有关[1],但机理尚不明确.本文对两所三甲医院19 99年2月~2001年5月有明确病因的心跳骤停患者46例进行了肾上腺素用量和复苏效果的对照研究,并与内皮素(ET)、血栓素(TXB2)和前列环素(PGI2)浓度的变化结合起来分析 ,从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变化的角度探讨不同原因的心跳骤停复苏效果及生理机制,探讨心跳骤停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复苏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心脏骤停患者血管活笥物质水平与复苏肾上腺素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上腺素是复苏的首选药物 ,近年来关于其复苏效果及适宜应用剂量存有争议。临床观察发现其与不同的疾病和生理状态有关[1],但机理尚不明确。本文对两所三甲医院1 999年 2月~ 2 0 0 1年 5月有明确病因的心跳骤停患者 46例进行了肾上腺素用量和复苏效果的对照研究 ,并与内皮素(ET)、血栓素 (TXB2 )和前列环素 (PGI2 )浓度的变化结合起来分析 ,从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变化的角度探讨不同原因的心跳骤停复苏效果及生理机制 ,探讨心跳骤停患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复苏效果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及病例分组 急诊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水平变化,确立CPR后脑损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生化指标。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0只,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停跳液制备大鼠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模型。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即假手术组10只,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6、12、24、48h组各10只。停跳5min后开始心肺复苏,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为对照组及ROSC后6、12、24、48h组进行动态观测血清中NSE、S100β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在ROSC后6、12、24、48h组的血液中NSE、S100β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升高(P<0.05),但指标升高的时间和幅度并不一致。与对照组比较,血清NSE在24h时点、S100β蛋白在6h时点升高水平差异有极其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可作为评价CPR后脑损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肾脏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将30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脏骤停即刻复苏组和心脏骤停5min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进行麻醉和逆行气管插管、血管穿刺,不进行气管夹闭窒息,心脏骤停组用气管夹闭窒息法致使心跳骤停,分别于心跳骤停后0、5min进行复苏,分别在0、24、48、72h和96h5个时间点取血样,测定血肌酐、胱抑素C的变化,对动物肾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即刻复苏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时间点血肌酐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后24h血胱抑素C表达明显增高,然后逐渐降低,复苏后120h血胱抑素C再次升高;各时间点胱抑素C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跳骤停5min组复苏后各时间点血肌酐、胱抑素C表达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跳骤停5min组血肌酐以复苏后48h最高,然后逐渐降低,而胱抑素C在复苏后24h即显著升高,持续至复苏后120h仍然处于较高水平。结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肾功能损害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在复苏后120h可能再次出现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2.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意识障碍的评估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是指因心跳呼吸骤停、窒息、中毒、电击伤等所导致的脑缺血缺氧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据统计,心脏停搏发生率每年约36-128/10万人,其中86%的患者得到心肺复苏,但遗憾的是其中80%患者仍处于意识障碍状态[1].随着医学的进步,尤其是心肺复苏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心脏停搏患者得以生存,但生存者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3.
新型大鼠心跳骤停和复苏的机械装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发由电磁阀系统总控制、压缩气体驱动的新型大鼠电刺激诱发心跳骤停和复苏的机械装置,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0只,应用自主开发研制的心跳骤停和复苏机械装置,持续交流电经右心室内膜致颤。在6min心室颤动后,开始给予6min的机械胸外按压和同步机械通气,随后双向波经胸体外除颤。结果15只大鼠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率为75%。电刺激后所有大鼠立刻出现心室颤动,3min的电刺激停止后动物持续表现为室颤而没有自发转复心律现象。心肺复苏期间恢复自主循环组其冠状动脉灌注压恒定在24mmHg左右,显著高于未能恢复自主循环组。结论本新型大鼠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可最大限度减少实验的误差,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浓度与病情发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45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根据损伤类型分为硬膜下血肿组、硬膜外血肿组、脑挫裂伤组、合并伤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及植物生存组、残疾组、良好恢复组。另选取1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颅脑损伤患者及对照组入院时,以及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第1、7、14天的脑脊液及血清NSE、MBP浓度。结果轻度、中度、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NSE及MBP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组明显高于中度组(P0.05)。硬膜外血肿组血清和脑脊液NSE、MBP浓度最低,而合并伤组NSE、MBP浓度显著高于硬膜下血肿组、硬膜外血肿组、脑挫裂伤组(P0.05)。死亡及植物生存组血清和脑脊液NSE、MBP浓度均显著高于残疾组和良好恢复组(P0.05)。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14d,其血清和脑脊液NSE、MBP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但第14天的浓度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及血清NSE、MBP浓度与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病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朱爱华  董艳 《华西医学》2012,(8):1228-1229
目的急救队员在接到呼吸心跳骤停的求救电话后,在赶往现场的途中给予目击人电话指导如何立即心肺复苏抢救,分析其对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12月,经120呼救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108例,按目击者是否接受电话指导分为未指导组(n=61)和指导组(n=47),观察两组在复苏成功率及出院(患者)存活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指导组47例患者中,呼吸心跳恢复12例,复苏成功率25.5%,其中7例存活,5例未留任何后遗症;而未指导组61例中,呼吸心跳恢复4例,成功率6.6%,1例植物状态出院;两组在复苏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上有明显差异,且是否参加过心肺复苏术培训也有差异。结论现场第一目击者在等待专业救护人员到来之前,接受电话指导后,能完成初级生命支持,为后续复苏赢得宝贵时间,大大提高了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对发生心跳呼吸骤停(CRA)住院患儿复苏后转归以及神经学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发生CRA的住院患儿,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存活患儿随访6个月,分为神经学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患儿年龄、性别、骤停类型、CPR时间、ROSC后Glasgow昏迷评分(CCS)、瞳孔对光反射恢复、需要镇静与否;在复苏后24~36h随机测定外周静脉血清NSE浓度,比较组间采样时间以及血清NSE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取NSE对复苏后死亡和6月时神经学不良预后诊断特异度(Sp)为100%、敏感度(se)最高的点为截断(cutt-off)值,并计算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正确度。结果最终纳入病例87例,ROSC43例,存活出院19例,死亡24例;随访6月后,神经学预后不良12例,预后良好7例。死亡组与存活组以及神经学预后不良组与良好组间比较,CPR时间、GCS、瞳孔对光反射恢复、需要镇静与否以及NSE血清水平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NSE水平与CPR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901,P=0.00);与GCS呈显著负相关(r=-0.813,P=0.00)。NSE对复苏后ROSC患儿转归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0.065(95%CI:0.720-0.973,P=0.oo),截断值为90.6ng/ml,Se、Sp、PPV、NPV、准确度分别为20.8%、100%、100%、50%、53.5%;NSE对神经学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0.072(95%CI:0.788—1.069,P=0.002),截断值为50.7ng/ml,se、Sp、PPV、NPV、准确度分别为50%、100%、100%、53.8%、68.4%。结论ROSC后早期血清NSE水平对复苏后患儿转归和神经学预后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亚低温干预对犬心脏骤停后脑水肿及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共选取16只成年健康杂种犬,将其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8)和对照组(n=8),采用诱发室颤的方法导致上述2组动物心跳、呼吸骤停,随后施行脑复苏程序;亚低温组动物在心跳骤停期间给予亚低温干预。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测定各组动物血清S100B蛋白含量,同时观察其脑组织含水量及病理学改变。结果亚低温组动物经亚低温干预后,发现其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脑组织含水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实验动物脑标本经病理学检测后发现,亚低温组动物脑组织缺氧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亚低温干预能减轻心跳骤停实验犬的脑水肿程度,改善其血脑屏障功能,从而发挥脑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烧伤病人气管切开术中心跳呼吸骤停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烧伤后行气管切开术患者90例,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跳呼吸骤停等情况以及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心脏呼吸骤停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程度,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烧伤患者气管切开术中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时,给予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跳呼吸骤停情况,降低死亡率,使患者更满意,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搏呼吸骤停行心肺复苏(CPR)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P选择素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03—2017-03期间急诊收治的60例CPR患者,收集时间,根据患者48h内循环是否恢复分为A组19例(48h内患者循环恢复)、B组41例(48h循环未恢复),检测两组的血清TNF-α、IL-6、NSE、S-100b、P选择素水平。结果:B组患者在CPR后2、4、12、24h时的血清TNF-α、NSE、S-100b蛋白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A组患者在CPR 48h后血清TNF-α、NSE、S-100b蛋白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B组患者在CPR后2、4、12、24h时的血清IL-6、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A组患者在CPR 24h后血清IL-6、P选择素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结论:动态观察心脏停搏实施CPR患者血清TNF-α、IL-6、NSE、S-100b、P选择素变化水平,对临床患者救治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 1例植物状态病人的双瓣置换手术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34岁男性患者 ,因心脏瓣膜病变而出现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 ,病人一直处于植物状态。由于患者有严重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心功能难以维持正常水平。经充分的术前准备 ,于心肺复苏后 83d施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转换。结果 :手术顺利 ,术后没有出现并发症 ,心脏功能恢复正常 ,神经系统症状没有因手术而加重。结论 :植物状态病人存在很大的康复可能 ,合理处理危及生命的各种病症是其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