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报道1例伴有t(11;20)(p15;q11)易位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病例及其染色体涂染、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研究结果。方法:骨髓细胞经直接法或24h培养法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以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以11号和20号整条染色体涂染探针进行染色体涂染;采用RT-PCR技术检测NUTP98-TOP1融合基因的转录本。结果:R显带和全染色体涂染的结果证实该患者染色体异常为t(11:20)(p15;q11);RT-PCR检测到NUP98-TOP1融合基因的转录本。结论:染色体涂染和RT-PCT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检出t(11;20)(p15;q11)。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1例伴有ins(3;8)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例及其3号、8号全染色体涂染、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结果。方法骨髓细胞经直接法或24 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3号、8号全染色体涂染探针进行染色体涂染;bcr/abl双色双融合探针进行FISH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及其拷贝数。结果骨髓细胞R显带核型分析提示,除t(9;22)外,所有细胞伴ins(3;8);全染色体涂染证实3号染色体上插入一段8号来源的染色体片段;双色FISH检测到bcr/abl基因重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b3a2)转录本。结论ins(3;8)是CML患者罕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全染色体涂染是明确染色体插入易位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具有ins(22;9)t(9;13)的Ph(-)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细胞经24小时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用9号、22号全染色体涂染探针进行染色体涂染;用LSI bcr/abl双色双融合探针进行FISH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及其拷贝数。结果表明,染色体核型为45,XX,der(9)t(9;13)(q34;q10),-13[20],abl基因插入到der(22)形成插入性的bcr/abl基因重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结论:插入性的bcr/abl基因重排是t(9;22)的一种罕见的变异类型,可用分子学方法检测,但全染色体涂染及常规的染色体显带分析容易导致误诊。  相似文献   

4.
绝大多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病人具有非随机染色体t(15;17),该易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融合,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病人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敏感。变异型t(11;17)(q23;q21)APL对ATRA不敏感,是一种独特的APL类型,患者产生的t(11;17)(q23;q21)使11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PLZF)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RARa基因融合,而且与经典APL不同的是,所有病人体内同时表达PLZF-RARα和RARα-PLZF二种融合蛋白,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对融合基因及其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并借助转基因动物研究,现已基本明确RARα-PLZF融合蛋白在t(11;17)(q23;q21)AP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阐明融合基因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中是不可空缺的。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t(3;5)(q25;q34)的分子特征。方法R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涂染分析确定t(3;5)(q25;q34)存在。RT-PCR法检测患者NPM-MLF1融合基因、MLF1基因表达。PCR联合序列分析检测NPM基因突变。实时定量RT-PCR(Real-time PCR)检测Evi-1,MDS1/Evi-1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确定MLF1和NPM-MLF1蛋白细胞定位分布。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涂染分析均证实存在染色体t(3;5)(q25;q34),NPM-MLF1融合基因阳性,经诱导治疗获得完全缓解后转为阴性。患者白血病细胞仅表达MLF1基因非编码蛋白剪接体,不表达Evi-1基因,弱表达MDS1/Evi-1。无NPM基因突变,未检出bcl-2蛋白表达。MLF1蛋白定位于细胞质,而NPM-MLF1则主要定位于胞核。结论t(3;5)(q25;q34)是髓系肿瘤的一种少见的染色体易位,该染色体易位导致形成NPM-MLF1融合基因是其发病的分子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同时具有染色体t(8;21)和t(15;17)的急性白血病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道1例同时具有t(8;21)和t(15;17)的染色体复杂异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方法 骨髓细胞经过24h培养,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以RT-PCR方法检测AML1/ETO、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5,X,-X,t(8;21),t(15;17)。RT-PCR方法检测发现AML1/ETO及PML-RARα融合基因转录本。结论 同时具有t(8;21)和t(15;17)的AML菜可能为一新的临床遗传学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1例伴有ins(3;8)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例及其3号、8号全染色体涂染、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结果。方法骨髓细胞经直接法或24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3号、8号全染色体涂染探针进行染色体涂染;bcr/abl双色双融合探针进行FISH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及其拷贝数。结果骨髓细胞R显带核型分析提示,除t(9;22)外,所有细胞伴ins(3;8);全染色体涂染证实3号染色体上插入一段8号来源的染色体片段;双色FISH检测到bcr/abl基因重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b3a2)转录本。结论ins(3;8)是CML患者罕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全染色体涂染是明确染色体插入易位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8.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伴t(12;22)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1例伴有t(12;22)(p13;q12)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方法骨髓细胞经24h短期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复合物(ABC)法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白血病细胞的表面抗原;12号和22号全染色体涂染探针分别以绿色和红色2种荧光素标记后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涂染检测.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髓系和淋系标记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为46,XX,t(12;22)(p13;q12)[6]/46,XX,idem,der(2)[2]/46,XX[12].骨髓中期细胞经双色FISH证实12号染色体短臂和22号染色体长臂之间发生了易位.结论t(12;22)(p13;q11-13)是恶性血液病中少见的染色体异常.t(12;22)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该染色体异常对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判断价值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绝大多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病人具有非随机染色体t(15:17),该易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融合,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病人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敏感。变异型t(11;17)(q23;q21)APL对ATRA不敏感,是一种独特的APL类型,患者产生的t(11:17)(q23;q21)使11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PLZF)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RARα基因融合^[3],而且与经典APL不同的是,所有病人体内同时表达PLZF-RARα和RARα-PLZF二种融合蛋白,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对融合基因及其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并借助转基因动物研究,现已基本明确RARα-PLZF融合蛋白在t(11;17)(q23;q21)AP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阐明融合基因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中是不可空缺的。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NUP98-HOXA9融合基因与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伴有非随机的特征性染色体易位发生,如慢性髓系白血病中的t(9;22)(q34;q11)等。近年来,一些实验室在白血病患者中相继发现并克隆了因t(7;11)(p15;p15)导致的NUP98-HOXA9融合基因。功能研究显示,NUP98HOXA9具有异常的转录活性,能使细胞恶性转化,干扰细胞的正常分化过程。小鼠模型的结果,部分解释了NUP98-HOXA9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及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过程中的作用,其分子机制的阐明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有dic(9;20)(p11-13;q11)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骨髓细胞经直接法和24h短期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分别以9号和20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2例患者的临床和血液学改变符合ALL诊断,免疫表型分析B淋系标志阳性(CD10+、HLA-DR+);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2例患者均为dic(9;20):例1为45,XY,der(9)t(9;20)(p11;q11),-20[20],例2为45,XX,der(9)t(9;20)(p13;q11),t(9;22)(q34;q11),-20[10]/46,idem,+8[16]/47,idem,+8,+21[14];其中1例经双色FISH检测证实9号和20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互易位,且形成双着丝粒染色体.结论dic(9;20)(p11-13;q11)是一种少见的重现性核型异常,可能和ALL有特殊的联系.FISH技术是检测该易位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具有d ic(7;9)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bcr/ab l双色探针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其中6例ALL患者进行bcr/ab l重排检测;分别应用绿色荧光标记的7号和红色荧光标记的9号着丝粒探针,以及由生物素及地高辛分别标记的7号和9号全染色体涂抹探针,对6例ALL患者进行FISH和染色体涂抹分析。结果d ic(7;9)ALL占同期ALL的0.88%;7例患者中2例为单纯d ic(7;9),4例同时伴有t(9;22)和其他染色体异常(初诊白细胞计数>100×109/L),1例伴有其他染色体异常而无t(9;22)(初诊白细胞计数<100×109/L);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的6例患者中5例为B系ALL;双色FISH检则结果示6例患者中3例为bcr/ab l重排阳性,且6例患者衍生染色体着丝粒均为7号和9号着丝粒融合而成,染色体涂抹分析也证实7号和9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易位。结论d ic(7;9)是ALL中一种较少见的再现性异常,并有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b)细胞系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1例AML—M5b患者白血病复发时的骨髓标本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用液体培养法进行培养。采用瑞特染色、电子显微镜、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R显带核型分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半固体甲基纤维素集落培养、裸小鼠致瘤实验、荧光定量PCR、DNA荧光染色法及支原体肉汤培养法、短串联重复序列(STR)-PCR、p53基因的PCR扩增产物测序、多色FISH(M—FISH)和^3H—TdR掺入实验等方法对SHI-1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建立了1个可持续增殖的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SHI-1;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呈现典型的单核系特征;核型分析显示SHI-1细胞系有和患者复发时骨髓细胞完全相同的异常:46,XY,t(6;11)(q27;q23),del(17)(p11);RT—PCR检出MLL—AF6融合基因的转录本;FISH俭测结果显示存在6号和11号染色体之间易位、MLL基因的重排和p53基因的缺失;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1个p53等位基因6号外显子发生点突变ATC→ACC集落培养显示SHI-1细胞具有较强的集落形成能力;皮下接种4只裸小鼠均形成实体肿瘤;荧光定量PCR提示无EB病毒感染;DNA荧光染色法和支原体肉汤培养法术检出支原体;M—FISH证实传代至2003年3月的SHI-1细胞除有t(6;11)、del(17)(p11)外,还有t(7;13)所致的衍生7号染色体、18单体和来自8号染色体的微小体;STR—PCR结果显示SHI-1细胞系确实来自患者原代白血病细胞;IL4-和IL-15可促进SHI-1细胞的增殖,IFN-1、TNFα、IL-2、PDGF和IL-7可抑制SHI-1细胞的增殖。结论SHI-1是1个伴有t(6;11)(q27;q23)和P53基因异常的裸小鼠高致瘤性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为白血病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价值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T(11;18)及核bcl-10蛋白在胃肠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t(11;18)(q21;q21)染色体易位及核bcl-10蛋白在胃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 lymphoma)中的表达,用酸性酚氯仿法从石蜡组织中提取RNA;逆转录合成cDNA后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PI2-MALT1融合基因;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石蜡切片中bcl—10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42例MALT淋巴瘤中,t(11;18)(q21;q21)染色体易位在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为14%,在伴高恶转化型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为46%,在4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1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对照组中没有表达;43例MALT淋巴瘤中bcl-10蛋白在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的核表达为61%,在伴高恶转化型MALT淋巴瘤中的核表达为69%。结论:t(11;18)易位可能与高度进展MALT淋巴瘤有一定相关性,但与DLBCL无关;bcl-10蛋白的核表达在恶性程度不同的两组MALT淋巴瘤中无显著性差异,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报道2例伴有t(3;5)(q25;q34)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方法:骨髓细胞24h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并以3号和5号染色体涂染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2例的临床和血液学改变符合MDS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揭示2例患者均有一致的核型异常:46,XY,t(3;5)(q25;q34);其中1例患者的双色FISH检测证实1条3号染色体长臂和1条5号染色体长臂之间发生了相互易位。结论:t(3;5)(q25;q34)是一种少见的核型异常,它和MD有特别的联系,常有涉及三系的病态造血改变;染色体涂染技术是检测该易位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7.
18.
本研究报道首例伴有8号染色体四体(四体8)、8号染色体三体(三体8)异常的t(15;17)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ML-M3a),并探讨其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临床特点。用外周血及骨髓标本直接涂片观察形态学改变;采用骨髓细胞24小时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以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RT—PCR)技术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转录本;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8号染色体数目异常;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结果表明:外周血涂片早幼粒细胞占65%,可见中晚幼粒细胞。骨髓涂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83.6%,其中早幼粒细胞占72.4%,胞浆内可见大量紫红色颗粒。染色体核型分析揭示核型为48,XY, 8, 8,t(15;17)(q22;q12)[16]/47,XY, 8,t(15;17)(q22;q12)[3]/46,XY,t(15;17)(q22;q12)[1]。RT—PCR检测PML-RARa( )。FISH检测显示具有1,2,3,4,5,6个绿色荧光信号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0.5,7,19,55,18和0.5。这不但证实了三体8和四体8克隆的存在.还发现存在一个较小的五体8克隆。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检测显示CD13(96.2%)、CD33(55.9%)、CYMPO(93.5%)阳性,其余抗原包括淋系抗原在内均为阴性。患者生存期只有10天。结论 本例四体8是t(15;17)的继发性改变,可能是三体8克隆进展的结果。伴有四体8的t(15;17)AML-M3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2例伴有性染色体丢失的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方法 结合临床、形态学,采用RHG显带、一组单抗、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对其染色体、免疫分型和分子生物学等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大多有下述形态学改变:白血病细胞有核凹陷、近核浅染区、胞浆嗜碱性、伴有成熟分化和核浆发育不平衡等;有CD13、CD33表达抗原;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均检出AML1-ETO融合基因转录本。结论 性染色体丢失是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最常见的附加异常,主要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有关,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学和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