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在脊柱脊髓手术过程中实时监测脊髓形态图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脊柱脊髓手术患者手术过程中行脊髓形态超声监测,采用JOA评分,对术前、术后出院时、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JO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9例术中超声监测均无脊髓损伤症状等并发症发生,无内植物松动、断裂发生,均获骨性融合。术前、出院时、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JOA评分分别为(8.80±1.60)分、(14.00±1.57)分、(14.60±1.61)分及(14.80±1.58)分;出院时、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JOA改善率分别为51.6%、61.3%及64.5%;与术前评分比较,术后不同时间随访,JOA评分分值均明显高于术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管矢状径明显扩大(平均矢状径扩大6.6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救创伤脊柱脊髓抢救手术中超声实时脊髓形态监测可及时了解脊髓形态改变及脊髓压迫解除情况,为临床医师提高手术效率,避免医源性脊髓损伤,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单纯性脊髓空洞症患者行脊髓空洞胸腔分流(SPS)和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SSS)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脊髓空洞症患者28例,其中行SPS 18例,SSS 10例,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左右复查MRI检查脊髓空洞腔明显缩小;术后早期(48 h内)9例SPS术式患者、4例SSS患者在术后早期MRI均显示空洞范围缩小,SPS术式病例中感觉症状改善15例(83.3%),无明显改善1例(5.5%),加重或其他部位出现感觉异常1例(5.5%),患侧感觉改善健侧出现感觉异常1例(5.5%);SSS术式病例中感觉症状改善8例(80.0%),无明显改善1例(10.0%),加重或其他部位出现感觉异常1例(10.0%).SPS术式术后4例患者出现少量气胸,肺压缩比均小于5%,均未行手术干预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分流管堵塞、感染和胸腔积液等症状.结论 单纯性脊髓空洞症伴有症状患者适合行空洞分流手术,相对于蛛网膜下腔分流,我们认为胸腔分流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需要长期的大宗手术病例随访资料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拯救C5 ~7 和T12 ~L2 节段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近脊髓断端的神经根功能,改善截瘫、四肢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常规进行硬膜外减压松解后,切开硬脊膜,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松解近端脊髓断端和邻近脊髓断端的、术前检查无功能或严重功能障碍的神经根.结果 30 例患者经术后2 ~12 年(平均5 年)的随访,28 例(93.3%)有1 ~3 个神经根节段的感觉恢复,23 例(76.7%)有1 ~1.5 个神经根节段的运动功能恢复(该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由术前的0 级恢复到Ⅲ级者9 例;术前Ⅰ级恢复到Ⅲ级11 例;术前Ⅱ级恢复到Ⅳ级3 例).该节段神经根支配区感觉恢复达S4 者9 例,S3 者14 例,其余为S2.结论 陈旧性下颈椎和胸腰段平面以下腰椎完全性脊髓损伤行硬脊膜内脊髓近断端、神经根联合显微松解术可恢复或改善1 ~2 个脊髓节段神经根的部分感觉、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晚期前路减压手术对脊髓功能恢复的近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晚期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脊髓损伤的手术指征和时限。方法:晚期脊髓损伤伴脊髓压迫症患者56例,均行脊髓前路减压术,脊柱失稳者同时行内固定手术。术前和术后使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评估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完全去除脊髓腹侧压迫,恢复椎管直径。随访20d~6个月(平均30d),53例获得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改善,表现为肢体痉挛减轻、泌汗功能改善、根性疼痛减轻、感觉平面下移、肌力增加、肛周感觉部分恢复以及排尿功能改善。ASIA运动分由术前(32.8&;#177;19.5)分增加到(39.7&;#177;18.0)分;触觉分由(44.2&;#177;21.6)增到(54.8&;#177;15.3)分;痛觉分由(46.5&;#177;22.0)分增至(55.1&;#177;15.9)分。结论:①脊髓前路减压能准确、彻底地解除脊髓腹侧之压迫,改善晚期脊髓损伤包括全瘫患者同一平面神经根和脊髓长束的功能。脊髓、神经受压时间长短在临床上只具有相对意义,不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手术时限与长期效果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评价。②晚期前路减压的手术指征应放宽,凡影像学检查证实脊髓腹侧存在压迫和/或严重后突畸形者均应彻底减压。③减压时应注意保持和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必要时内固定。  相似文献   

5.
<正>外伤性颈椎骨折常合并颈脊髓严重损伤,造成损伤节段以下肢体感觉及运动丧失,由此可导致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多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颈椎骨折伴四肢瘫患者26例,经过细心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颈脊髓损伤伴四肢瘫患者,男14例,女12例,年龄24~65岁,平均36.5岁。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1997年修订的脊髓损伤分级,A级13例,B级7  相似文献   

6.
颈段脊髓髓内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段脊髓髓内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50例颈段脊髓髓内肿瘤围手术期患者重点加强术中体位的训练、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指导功能锻炼和出院指导等护理。结果:48例病人均在术后治疗当天至第1天开始颈背部以下皮肤对刺痛有知觉,肢体的疼痛、麻木、乏力,大小便费力在术后第5~10天开始好转,4例出现脊髓水肿,经予止痛药、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后疼痛消失,48例平均在术后27d能行走出院,术前伴有下肢瘫痪、尿失禁的2例患者无明显好转。结论:围手术期的护理在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疾病的恢复和功能重建中至关重要,患者良好的心理康复与躯体康复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及在不同时机和时限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骨科自2000年10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有效回访到120例患者资料,伤后2周内均行减压、脊柱内固定术,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非高压氧治疗组(NHBO组)56例(A组)和高压氧治疗组(HBO组)治疗组64例(B组),HBO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HBO治疗.B组中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周内行手术治疗,共64例.B组根据术后高压氧开始治疗时间分组,B1组为术后3 d内开始高压氧治疗共22例,B2组为术后第4~15天内开始高压氧治疗共22例,B3组为术后第16~35天内开始高压氧治疗共20例.B组再根据术后高压氧治疗次数分组,B4组为术后高压氧治疗30次之内共40例,B5组为术后高压氧治疗超过30次的共24例.结果:B组临床疗效优于A组(P<0.05).B1组临床疗效优于B2组、B3组(P<0.05).B5组临床疗效优于B4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建议高压氧治疗在术后3 d内开始,并且治疗次数超过30次,能有效促进脊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高颈段脊髓空洞症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空洞症是脊髓内受多种原因影响 ,形成管状空腔[1] ,病理特征是脊髓积水及胶质增生。临床表现主要是以受损节段分离性感觉障碍 ,上、下运动神经元运动障碍及植物神经营养障碍为特征。本文总结了我科从 1987年 9月~ 2 0 0 1年 8月 6 8例高颈段脊髓空洞症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1 资料本组病历 6 8例 ,其中男 46例 ,女 2 2例 ,年龄 4~ 5 2岁 ,平均年龄 2 9.9岁 ,全部经CT或MRI初诊 ,手术探查确诊为高颈段脊髓空洞症者。 5 0例病人主要是以双下肢无力、麻木为主 ,同时伴有头痛、头晕或行走不稳等不同症状 ,13例病人是单纯以感觉障…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的脊髓病变在早期主要是由于脊髓及其供应血管遭受机械型压迫,及至后期,则出现脊髓变性等不可恢复性损害。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仅在于解除压迫[1]。颈椎后路手术是指通过颈部后路切口显示椎节后方骨形结构的手术入路。颈椎后路手术由于范围广泛,减压彻底,多数病人可获较好的手术疗效。但广泛的椎管减压常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并因枕颈部血运丰富,术中常涉及高位颈髓(指C4以上)易引起大出血、硬脊膜损伤、颈脊神经根损伤及脊髓损伤等各种并发症。2005年7月至11月我科为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广泛椎板(C2—T1)后入路切除减压术,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例,男性,年龄分别是51岁、71岁,出现脊髓受压症状至手术时间分别为5周~2年。2例病例均有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受损现象,但以椎体症状最为突出。1例患者神经损害严重,有剧烈腰部疼痛并双下肢沉重无力,行走时如踩棉花样,在架扶下才可勉强蹒跚步行,双上肢握力减退,有麻木及触觉感减弱。1例患者单侧下肢感觉障碍并出现持续性肌张力减退。术前经M R I检查均显示C2—T1有椎管狭窄、硬膜受压等现象。2手术方式在全麻下取左侧卧位,行椎板切除减压术,切除C2—T1椎板,保...  相似文献   

10.
脊髓肿瘤病人手术前后分级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肿瘤病程较长 ,一般为 1a以上 ,所造成的脊髓损害多为脊髓慢性受压所致。随着MRI、CT及脊髓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 ,脊髓肿瘤的定位诊断已有长足的进展 ,但脊髓肿瘤的临床分级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 ,从诊断中无法判断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对 1986年以来我科收治的 97例下颈段及胸段原发性脊髓肿瘤病人 ,从运动、感觉、反射、病理征、肌张力及大小便功能按百分比分级计分 ,用于判断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为我院 1986年以来收治的位于颈5~胸12 节段的脊髓肿瘤病人 ,经手术及病理证…  相似文献   

11.
黄勇  蔡林 《临床急诊杂志》2007,8(5):297-299
目的 探究体感诱发电位(CSEP)在颈髓损伤手术中监测的准确性.方法 对138例颈髓损伤患者术中CSEP变化的不同与术中脊髓损伤操作相结合,判断CSEP术中监测的准确性.结果 138例患者,88例未达到CSEP监测临界值,术后无脊髓损伤表现;50例患者术中CSEP超过临界值,及时提示手术医师并注意相关操作,术后无脊髓损伤.结论 CSEP可准确地对术中脊髓功能状况进行监测,是较敏感的颈髓损伤手术的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晚期脊髓损伤患者开展嗅鞘细胞再移植治疗,探讨其对神经功能的继续改善效果。方法:①患者男性,27岁,哈萨克斯坦籍,2001年9月20日遭霰弹枪击急诊手术后,双下肢不能运动及感觉消失,尿便失禁,右下肢阵发性钝痛。诊断为陈旧性完全性脊髓损伤(T12),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脊髓功能分级为A级。2002年9月30日第1次行脊髓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术,2007年2月5日行第2次脊髓胚胎嗅鞘细胞移植术。治疗方案患者知情同意。②取4个月流产胚胎(孕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的嗅球,消化成单个嗅鞘细胞后培养2周,细胞浓度约2×1010L-1。于患者相应脊髓损伤上端(平T11椎体)做1个锁孔,直径约3cm,在脊髓损伤部位与正常脊髓交界处沿中线于无血管区,分两点用4.5号细针共注入100μL(第1次手术)、50μL(第2次手术)嗅鞘细胞悬液,细胞数均为1×106个。第2次移植术前进行供、受体细胞HLA配型,术后口服FK506胶囊2mg,2次/d,共42d。结果:①第1次术后3个月,排尿能控制6h,双足运动功能改善,性功能改善,阴茎勃起功能改善,疼痛减轻。②第2次术后10d,双下肢双足皮肤泌汗功能改善,右下肢疼痛减轻,腹部皮肤感觉稍有好转,针刺觉左侧由术前T10皮节消失好转至T10减退。较第2次移植前椎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有所改善,双侧椎旁电位从T10下降到T12。结论:胚胎嗅鞘细胞二次移植能继续改善晚期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但移植的细胞数量、容积、注射点位置等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自体骨髓干细胞定向分化诱导脊髓内移植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了40例自体骨髓干细胞定向分化诱导脊髓内移植术的术中护理配合.术前了解治疗原理和手术过程,备齐术中所有物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术中巡回护士按脊柱手术安置患者体位,配合术者采集骨髓并送实验室提取干细胞,根据血压和心率调节输液速度.器械护士配合术者分离受损段骨髓,取出内固定物,将干细胞均匀注射在受损脊髓部位,安放干细胞移植泵.本组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运动和感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脊髓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Aminoff&Logen评分标准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后脊髓功能改变。结果 9例均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和手术治疗,术后运动功能改善8例,无变化1例;5例排尿功能障碍者3例较前改善;2例排便功能障碍者也有改善。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动静脉瘘创伤小,方法简单易行,疗效肯定,可作为脊髓动静脉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在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手术中使用硬质神经内镜的初步体会。方法 2013年5月应用硬质神经内镜完成1例脊膜膨出和2例脊髓脊膜膨出的切除和修补术。男2例,女1例;中位年龄20个月(13~22个月)。手术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完成,全程应用硬质内镜观察,手术操作均在镜鞘外进行。结果 3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硬质神经内镜可用于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的手术治疗,可简化手术过程,减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6.
张德明 《华西医学》2000,15(4):464-464
我科于1995年3月至1999年10月,显微手术切除12例脊髓髓内肿瘤,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例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20~52岁.术前病程3月4例,4~6月6例,1年2例.室管膜瘤6例;星形细胞瘤4例,其中Ⅰ~Ⅱ级3例,Ⅲ级1例:血管网状细胞瘤2例.合并脊髓空洞2例.颈段4例,胸段6例,胸腰段2例.全瘫4例,不全瘫8例.所有病例术前均作脊髓造影,并有4例作了MRI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硬脊膜减张术在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68例已行减压及内固定手术的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遗留脊髓功能障碍按Frankel分级:A级14例,B级36例,C级12例,D级6例。男43例,女25例,年龄16~57岁,平均34.6岁。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4~26个月,平均(13±2.6)个月。在因早期减压不彻底、内固定不理想等原因需要二次手术的过程中,在去除了外在黏连压迫后,发现硬脊膜增厚变硬经观察3~5min仍无搏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A组)34例患者行硬膜外瘢痕松解,对硬脊膜不做处理。硬膜减张组(B组)34例患者充分显露硬脊膜,选择发硬增厚明显的部位,用锐利刀片间断地行多排纵行长约1cm的小切口,深度为仅次全切透硬脊膜而保留蛛网膜,至有少许脑脊液渗出而不溢流,硬脊膜膨胀并恢复搏动。结果术后随访24个月至10年,平均为39个月。A组Frankel改善2级者4例;改善1级者7例,11例(32.4%)患者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恢复,主要是感觉恢复;B组Frankel改善2级者12例;改善1级者11例,23例(67.6%)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明显的恢复,感觉和运动功能均有所恢复;22例有明显的大小便功能恢复,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硬脊膜减张术有助于提高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严重慢性机械压迫性脊髓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8例严重慢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24月时JOA评分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脊髓型颈椎病7例,颈椎后纵韧带钙化6例,寰枢椎脱位1例,胸椎黄韧带钙化7例,胸椎黄韧带钙化并后纵韧带钙化4例,胸腰椎创伤后后凸畸形3例;均根据损伤类型进行相应手术治疗;随访结果显示术后24月时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均增加(P0.05),疗效评价"差"2例,"一般"5例,"好"21例。结论:对于大部分严重慢性机械压迫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手术方式是影响部分患者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脊髓肿瘤120例,其中颈段40例,胸段53例,腰骶段27例。认为临床有神经根痛及脊髓压迫症可疑,再行腰穿及X线等辅助检查,一般均能确诊。脊髓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本组治愈71例(59.1%)、好转31例(25.9%)、无变化17例、死亡1例,并指出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骨科收治的58例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术治疗,所有患者获得6~30个月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前后Frankel分级变化情况、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恢复等临床指标。结果本组58例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无1例伤口感染,无医源性神经根及脊髓损伤,经治疗Frankel分级均好转至少1级,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均为90%以上,Cobb角均低于10°,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滑脱现象。后路手术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