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不同比例将大鼠软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u,BMSCs)依次体外及体内混合培养,探讨二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最佳比例。方法分别取1个月及1d龄SD大鼠的BMSCs及关节软骨,原代软骨细胞与第2代BMSCs混合比例为全软骨细胞组、3:1、1:1、1:3、全BMSCs组,共五组。以终浓度4×10^7/mI.种于聚乳酸一聚羟基乙酸支架上,体外培养4周后,植入裸鼠皮下继续培养,8周后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切片、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及检测氨基糖胺多糖的含量。结果软骨细胞与BMSCs混合比例3:1组较其他各组所构建出的组织工程软骨体积大,厚度厚,有光泽;组织染色见软骨细胞增殖较旺盛,被大量细胞外基质包围,分布均匀,并可见软骨陷窝;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见细胞内和细胞外基质发出的红色荧光较明亮;3:1组的组织块氨基糖胺多糖含量(470.38±29.78)μg高于其他各组(P〈O.05)。结论软骨细胞与BMSCs混合培养有助于节省软骨细胞,二者混合浓度比例以3:1最好。  相似文献   
2.
PFNA-Ⅱ及InterTan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Ⅱ(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Ⅱ,PFNA-Ⅱ)及InterTan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55例患者中31例使用PFNA-Ⅱ固定,24例使用InterTan系统固定,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效例数、术后3个月大腿疼痛(VAS法)程度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全部病例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6.1个月。PFNA-Ⅱ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较InterTan组少(P<0.05),两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效率、术后3个月大腿疼痛程度和术后髋关节功能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FNA-Ⅱ和InterTan系统设计合理,但又各有优势。PFNA-Ⅱ操作简单,组织损伤更小,InterTan理论上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CT在三踝骨折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CT在三踝骨折诊疗中的应用.方法 自2004年2月~2008年1月收治58例,三踝骨折,术前均进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和CT检查,分析二者的检查结果,根据CT确定手术方案.结果 根据CT术前作出修正诊断6例,更改手术方案13例.58例平均随访17个月,按.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良率达87.9%.结论 CT能够清楚显示后踝骨折块的部位、大小和下胫腓联合的情况,对三踝骨折的诊断、最佳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亚洲  麻文谦 《安徽医药》2020,24(6):1187-1191
目的探讨单侧弯角椎体成形术( PC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6月收治的 60例胸腰椎 OVCF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弯角装置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组( PCVP组) 30例,常规双侧穿刺 PVP治疗组( PVP组) 30例。记录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 X线曝光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术前、术后 24 h、术后 3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及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术后复查 X片或 CT评估骨水泥渗漏等相关并发症,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VP组的手术时间、 X线曝光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均少于常规双侧穿刺 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病人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 PCVP组 VAS评分术后 24 h(2.4±0.8)分、术后 3个月( 2.3±0.6)分及末次随访( 2.4±0.6)分均明显低于术前( 7.8±0.6)分(P<0.05)ODI术后 24 h(18.8±3.8)%、术后 3个月( 18.6±3.6)%及末次随访( 19.0±3.1)%均明显低于术前( 39.6±3.3)%(P<0.05);侧穿刺 PVP组 VAS评分术后 24 h(2.3±0.5)分、术后 3个月( 2.3±0.4)分及末次随访( 2.4±0.9)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常规双,(8.0±0.5)分( P<0.05)ODI术后 24 h(19.0±2.7)%、术后 3个月( 18.±3.3)%及末次随访( 19.1±2.3)%均明显低于术前( 40.5±4.2)%(P<0.05)。术后 24 h、术后 3个月及末次随访 VAS评分及 ODI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水泥渗漏 PCVP组发生 2例,渗漏率 6.7%;常规双侧穿刺 PVP组发生 6例,渗漏率 2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CVP具有手术时间短、 X线曝光次数少、出血少的优势,治疗胸腰椎 OVCF可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前、术,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X线片是其最基本的检查手段,可以满足骨折脱位的筛查需要,但对于复杂的踝关节骨折X线片诊断的敏感性一般或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关节镜联合术后持续冲洗在痛风性膝关节炎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采用关节镜清理和术后持续生理盐水冲洗的56例痛风性膝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30~64岁,平均(42.0±12.5)岁;其中49例患者术前尿酸明显升高,7例患者尿酸正常。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Lysholm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膝关节评分。结果 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0±5.12)个月。其中2例患者于术后1年内复发,2例术后出现体温高、关节肿痛加剧等不适。膝关节疼痛VAS由术前(7.8±1.8)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0±1.1)分,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由术前(46.0±12.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4.5±8.6)分,膝关节KSS评分由术前(55.6±12.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4.2±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关节镜技...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带血管的肋间神经与髂腰肌支吻接重建屈髋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成人标本上对支配髂肌、腰大肌的神经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支配腰大肌的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L2,其次是L3肌支纤维在L2神经干的外上部走行,部位较恒定。髂肌肌支则在股神经合于起始处发出,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L4,其次为L3及L2。结论:将肋间神经转位从背侧手术入路与L2神经根前支外上部端侧吻接,或经腹手术入路于股神经起始部与髂肌肌支吻接术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Paiban骨组织单电极射频消融的范围及热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保证射频消融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是准确判定病灶内的加热温度及范围。目的:观察骨组织单电极射频消融的范围和热场分布情况。设计、时间、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9/12在上海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黄牛胫骨新鲜标本15例,MSIS-1500型射频仪为美国迈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方法:使用射频仪及单电极射频针对15例新鲜牛胫骨标本进行射频消融,设置中心温度95℃,持续15min,消融中测量电极旁20mm范围内骨皮质和骨髓内16个测温点的温度。主要观察指标:消融过程中各测温点温度随时间变化及骨组织内部凝固形态和范围。结果:在骨髓和骨皮质分别形成以电极为中心半径为10mm和5mm的50℃以上高温区;电极周围骨皮质成苍白色,界限不清;骨髓凝固区域沿电极呈纵椭圆形,垂直电极方向最大横经约17.2mm,沿电极方向的最大长径平均约23.6mm。结论:单电极骨组织射频消融范围较小,用于较大骨肿瘤的治疗需多点次消融;骨皮质有明显隔热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否再生、再生的质量以及再生神经的来源. 方法 将 20只实验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 10只.左侧后肢胫神经、腓总神经为实验神经,切断腓总神经 A组腓总神经断端以远 1.5 cm处将胫神经、腓总神经相邻面的神经束、外膜切开,相对缝合束、外膜; B将腓总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相邻面行端侧外膜缝合.术后 12周腓总神经远端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行形态学和组织学检测. 结果 术后 12周两组神经缝合后神经均再生,再生质量无显著差异. 结论 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够再生,再生侧支来源于胫神经,再生质量与神经端侧缝合相似.  相似文献   
10.
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对5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58例,男24例,女34例,年龄18~76(54±17)岁.左侧28例,右侧30例.采用Neer骨折分型:Ⅱ型18例,Ⅲ型34例,Ⅳ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5 d 46例;5例合并其它部位损伤者行急诊手术;7例伴有血糖过高者控制血糖延期至12~15 d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