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运动处方的制订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连凯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4141-4141
运动处方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采用运动处方(prescribe exercise)这一名词,并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运动处方可根据其目的不同,可分为健身运动处方、健美运动处方、竞技运动处方、康复运动处方等不同种类。目前健身处方的任务由单一健身发展到追求身心的全面健康。在竞技体育领域,运动处方已经不仅仅是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手段,而是更广泛地在运动训练中应用,成为体育训练科学化的一部分。章从运动处方的内容、运动强度、时间频率、能量消耗目标几个方面对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少儿短道速滑运动员7圈滑行成绩与血乳酸值来评定竞技水平,对提高运动员运动训练水平有着重要实践价值。方法由教练员指挥控制的7圈滑行,强度要求本人最大摄氧量100%~120%,滑行结束后3~5min取末稍血测定乳酸值,同时记录成绩。结果7圈滑行后血乳酸可达到,男6.3~9.6mmol/L,女:5.8~11mmol/L;成绩分别为男73.40~80.31s,女:74.93~80.79s。结论7圈滑行是评定短道速滑运动员竞技水平可靠手段,配合血乳酸的测试,对更客观评定运动员竞技水平及功能状态起到科学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3.
1983年Cannon JG和Kluger MJ首次报道从受试者运动后获取的血浆注射入鼠腹膜腔,导致其直肠温度升高,提示运动诱发细胞因子反应。已证实大强度运动不仅导致致热反应,还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激活及功能的增强,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导致传染易感性增加。细胞因子作为这种现象的调节因素被释放进入外周循环已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在全民健身和竞技运动领域,关注免疫与健康,预防过度训练所引发的运动性免疫抑制.探讨细胞因子动力学对运动的反应及其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就运动与细胞因子动力学的最新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刘林亚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634-3635
运动必疲劳的发生机制和抗疲劳研究是当今运动医学界的研究热点。随着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寻找能提高运动员体质和运动能力、忙消除疲劳且不含兴奋剂、无毒副作用的食物和药物,成为国内我体育科研人员致力研究的课题。中国传统中医药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提高运动能力方面日益突现其独特的作用,填补了这一空白。从已取得的成绩看,中药提高运动能力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5.
基因组学及其相关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简要回顾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历程,对基因组学与基因芯片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展望基因组学及相关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发展方向。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2003-01/2005-1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Genomics,Gene Chip,Exercise Science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3-01/2005-1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基因组学,基因芯片,运动人体科学”,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基因组学及基因芯片技术的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3篇相关文献,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42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资料综合:在运动人体科学每一个发展阶段,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该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基因组学及其相关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全民健身与健康研究中,利用基因组学探讨运动对相关疾病基因的影响,已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热点;在竞技体育的科学研究中,利用基因组学相关技术能对运动能力相关基因进行深入了解和挖掘。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以及基因芯片技术的逐步完善,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将向分子水平上深入,并将对运动与健康、运动与竞技水平的提高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结论:基因组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对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基因水平上进一步对运动与人体适应进行实质性研究,将产生“运动基因组学”、“运动营养基因组”等全新的概念和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运动营养基因组学、运动员基因选材和基因诊断、运动损伤的基因治疗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运动处方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采用运动处方(prescribeexercise)这一名词,并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运动处方可根据其目的不同,可分为健身运动处方、健美运动处方、竞技运动处方、康复运动处方等不同种类。目前健身处方的任务由单一健身发展到追求身心的全面健康。在竞技体育领域,运动处方已经不仅仅是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手段,而是更广泛地在运动训练中应用,成为体育训练科学化的一部分。文章从运动处方的内容、运动强度、时间频率、能量消耗目标几个方面对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已从早期的康复手殷到近期的竞技阶段。中国截肢运动员穿戴假肢后在国际比赛场上,奋力拼搏、创造佳绩。不仅体现了我国截肢康复和假肢装配的高水平.为国争光.而且也激励着其他截肢克服困难、树立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本通过参加两届国际大赛的23名中国截肢运动员装配假肢,并获得优异成绩的实践,提出一些装配下肢运动假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竞技体育运动和全面健身运动过程中运动创伤的发生率都较高。运动创伤不仅可以使有高度训练水平的运动员无法参加训练或比赛,严重者甚至残废或丧失生命,并且能给人以负面心理影响,影响体育运动参与者运动训练或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妨碍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所以,对体育运动训练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寻找运动创伤发生的原因,以有针对性地预防运动创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已经受到了广泛地关注,且国外有学者已将其应用到了竞技体育中。本文对tDCS对人体运动能力的作用效果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后认为,传统的tDCS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或者正常人改善肌肉力量、延缓肌肉疲劳、促进运动技能学习等。但由于受到传统tDCS设备的限制,常见的导线式电极刺激只能在实验室中由专业人员进行操控,不利于运动员运动专项训练的实际应用;而便携式tDCS刺激器在运动员专项运动训练和提升其运动能力方面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动性猝死     
潘志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0):190-192
目的:探讨和分析运动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特征,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提供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2-01/2005-07关于运动性猝死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exercise/sport sudden death”:并限定文章的语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同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关于运动性猝死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运动、猝死”,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选,选择与运动有关的猝死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文献以及个案。 资料提炼:在63篇文献中,经分类整理,纳入14篇。 资料综合: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低,进展迅速,与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之间没有明显相关,多发生在30-60岁,男性多于女性。病因多为心源性和脑源性猝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运动性猝死的一个主要原因。 结论: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低,存在性别特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运动性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加强对运动性猝死流行病学和病因学以及预防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竞技体育的发展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致使运动损伤在数量及程度上不断增加,疼痛是大多数损伤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文章对运动损伤的发生类型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功能影响的动态变化追踪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探讨多次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代谢及内分泌变化及其与运动竞技能力。方法 对游泳运动员,实施两次为期12d的赛前调整高原训练。在此期间共进行8次系统的生化测试,全血测定血红蛋白量(Hb),分离血清测肌酸激酶(Ck)活性,尿素氮(BUN)浓度,血浆睾酮(T)浓度。结果 所测结果显示各指标均有升降,并与功能状态相对应。如第2次高原训练下山后第3天表现出Hb升高(P<0.005),CK下降(P<0.05),BUN下降(P<0.05)。同时比赛成绩的提高与高原训练后良好的机能状态相一致。结论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功能影响的动态变化各时段表现的良好功能状态与良好比赛状态相一致。高原训练只是应激性影响作用,符合人体生理变化规律,不具有明显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3.
应用心率表间接测定的最大摄氧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Polar心率表的体能测试寻找一种间接测定最大摄氧量的简易方法。方法:于2004—05选择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16名健康男大学生为受试对象。受试者在室温25℃安静的状态下测定前30min休息,保持清醒、静置状态,此时状态下的测定心率即为安静一心率。按Polar S810心率表说明书进行测定预测最大心率和健康指数。预测最大心率和健康指数连续测定3次,并对3次测量进行信度分析。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运动,使用气体分析仪直接测定最大摄氧量。维持转速60r/min不变,功率负荷从60W开始,每3分增加功率30W,直至受试者达到处于最大摄氧量的判定标准状态,即①继续运动后,摄氧量差小于5%或150mL/min或2mL/kg&;#183;min)。②呼吸商〉1.10,心率〉180次/min。③继续运动时摄氧量出现下降。并对预测最大心率与体质量的比值与实验测定的最大摄氧量进行相关分析,用逐步法建立回归方程,数据用x^-&;#177;s表示,所有指标都进行正态性检验,健康指数和最大摄氧量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 结果:16名受试者均完成各项测试,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最大摄氧量与健康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5.9&;#177;5.7)L/min,(43.9&;#177;7.3),P〈0.05]②3次预测最大心率的测试值分别为(181.6&;#177;3.2),(181.9&;#177;3.2),(182.2&;#177;3.1)次/min,信度为0.9965,P=0.0178;健康指数的3次测试值分别为(41.0&;#177;7.4),(41.5&;#177;7.3),(41.8&;#177;7.3)L/min,信度为0.9958,P=0.043。说明Polar心率表测量指标信度极高,可重复性好。③预测最大心率体质量比值与最大摄氧量的相关系数为0.541,P〈0.05。以最大心率与身体质量之比为自变量,以相对最大摄氧量为因变量,经逐步回归建立的回归方程是y^=11.6x+13.8,标准估计误差=5.0,P=9.11。 结论:利用Polar心率表受试者在安静情况下就可以间接测定最大摄氧量,所需要的设备少,操作简便。地间接测定最大摄氧量,可用于竞技运动及全民健身时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脑电活动类型对优秀举重运动员选材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熵值和脑电活动类型对优秀举重运动员选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自组织理论的思想,采用文献资料法检索、收集、整理有关举重科学选材的专著、文献与运动训练学等相关领域的资料,作为调查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的依据。使用RJ^TB-1型高级运动训练状态(脑)监控仪,应用脑电复合谱分析的脑电a波竞争分析技术,收集并对不同性别、级别举重运动员115人的脑电a波进行测试、分型与分类。结果:根据不同的脑电活动(8,9,10,11,12,13Hz和熵值),把所有的脑电活动归纳为5种类型:运动控制分散型(即0型,特点为思维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动力定型较难形成);运动控制非稳定型(即1型,特点是专项素质优化过程较长);运动控制优化型(即2型,特点是优先控制,具备较好的运动适应能力,学习较快,并且容易进入稳定状态);运动控制认知型(即3型,特点是注重思维,善于思考,注重学习的理解,动作专项素质表现容易稳定,教练员使运动员理解基础上的教学会训练效果较好);运动控制情绪型(即4型,特点是举起或注意转换速度快,情绪好时注意控制较好,情绪不好时成绩不稳定,易大起大落,成绩容易受环境影响)。优秀举重运动员主要是由脑电活动3型和2型的人为主。3型脑电类型的优秀运动员的脑电熵值与运动成绩的相关具有显著性。结论:熵值大小对举重选材有重要意义,熵值越小对举重的意义也就更为重要,熵值越大对优秀举重运动员选材意义的关系越小。熵值作为一个选材指标,对于脑电活动为3型的优秀运动员是有效的,也是可行的。提示初步评价中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熵值与脑电活动类型的规律,可解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对环境自组织适应结果”的客观分析评价问题,为运动选材开辟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和抗疲劳研究是当今运动医学界的研究热点。随着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寻找能提高运动员体质和运动能力、尽快消除疲劳且不含兴奋剂、无毒副作用的食物和药物,成为国内外体育科研人员致力研究的课题。中国传统中医药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提高运动能力方面日益突现其独特的作用,填补了这一空白。从已取得的成绩看,中药提高运动能力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不同时间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的特征,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运动试验运动即刻、运动前后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特征。方法 筛选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下降或上升≤20mmHg且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5例.同时筛选运动试验中最快心率-120次/min且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5例,共120例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病例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于辱动前后不同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gt;0.05),活动平板试验中收塑孕降低或不升,多提示左冠脉病变,占35%(26/75);心率不升多提示右冠脉病变,占36%(16/45)。结论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的特征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有一定价值,对康复介入具有客观评价及评估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排球运动员膳食方面存在许多误区,文章叙述了在大量训练和比赛期间的营养补充,以尽快恢复运动员的体能,提高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18.
王淑华  王仲秋  李霞 《现代康复》1999,3(10):1268-1268
为探讨老年冠心病人餐后运动训练时间,便于指导老年冠心病人的康复,我们从1994年5月至12月对128例老年冠心病人进行了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三餐前及三餐后休息与运动两组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补液对负荷运动后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在高温、高温的环境中运动所导致的脱水现象分析,探讨运动后再成水化物形成及运动后脱水状态的恢复。补液对人体热应激的适应,提高运动能力以及饮料的成分对运动过程中汗液、尿液排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透视现代排球运动发展新规律,分析排球运动员损伤新特点,探讨运动损伤新规律。方法 通过查阅有关排球运动员损伤研究的相关文章,了解其研究状况。同时访问部分教练员及运动员,以了解球队运动训练及队员受伤情况、特点等。观摩高水平比赛,了解当今排球高水平排球比赛的特点及其与运动损伤的关系。结果 ①当今高水平排球运动具有9个新特点:攻防转换快,对抗性性激烈;大力跳发球;各种高难技术运用普遍;自由人高难度防守;立体进攻战术;训练时间长,训练强度大;网上扣拦攻防对抗激烈等。②当今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征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列为膝关节〉腰〉距小腿(踝)关节〉腕关节〉肩关节〉指间关节以及肌肉的拉伤、皮肤的擦伤;在以慢性损伤为主的同时,急性损伤率明显增加;损伤年龄与训练年限长及过早专项化训练有关;场上不同位置运动员损伤情况不同。③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运动训练的系统性差,科学性不强;身体素质(特别是肌肉力量)差,基本功不扎实,过早专项化训练;长时间大强度训练,未能正确处理疲劳与恢复的关系等有关。结论 现代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损伤与以往相比,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新的特点,新的损伤特点是与排球运动新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探寻运动训练规律,不断地进行技战术创新,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减少运动创伤,确保排球运动的竞技魅力,使其沿着高水平可持续和人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