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门德尔松(Mendelsohn)手法对帕金森病(PD)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PD吞咽障碍患者1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79例。对照组仅给予Mendelsohn手法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Mendelsohn手法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吞咽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7.34%)显著高于对照组(6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呛咳、误吸和肺炎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χ2=8.515、9.109、5.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Mendelsohn手法可显著改善PD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电针对食管癌术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期间在我院肿瘤内科治疗的60例食管癌术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及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检测2组患者进食不同性状食物时其刻下肌群吞咽时程及平均振幅,采用生命质量核心量表(QLQ-C30)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SSA评分、进食不同性状食物时刻下肌吞咽时程、平均振幅及生活质量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SSA评分、进食不同性状食物时吞咽时程、平均振幅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吞咽训练联合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食管癌术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镜像视频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名脑卒中后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增加镜像神经元理论的镜像视频疗法,对照组接受假镜像视频疗法,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洼田饮水试验(WST)、洼田吞咽能力评定、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QOL)评价,根据洼田吞咽能力评定分级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EAT-10、WST、洼田吞咽能力评定分级及SWAL-QOL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8周后,2组EAT-10及WS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洼田吞咽能力评定分级及SWAL-QOL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洼田吞咽能力评定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视频疗法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除内科常规治疗外还给予电针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12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咯痰功能计分及吞咽功能透视检查患者吞咽功能,进行疗效评估;同时采用SPECT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吞咽功能、脑血流灌注情况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有良好的疗效,并能改善其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常规吞咽训练联合吞咽电刺激治疗帕金森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软件将36例帕金森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给予吞咽电刺激及常规吞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改良曼恩吞咽功能评估量表(MMASA)、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MMASA评分[(62.0±8.2)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SSA评分[ (28.2±4.0)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MMASA评分[ (77.9±12.6)分]、SSA评分[ (32.9±3.6)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拔管率(47.1%)明显优于对照组(15.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吞咽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对帕金森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间歇性管饲技术联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共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针对吞咽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留置鼻饲管技术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组采用间歇性管饲技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0d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吞咽障碍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和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间歇性管饲结合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董旭  孙洁  李玲 《中国康复》2023,38(8):455-459
目的:探讨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认知障碍伴摄食吞咽困难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60例经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为认知障碍和吞咽造影检查(VFSS)证实存在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予基础药物治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常规认知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高低频rTMS,对照组给予高低频rTMS假刺激。2组患者接受3周治疗后,分别评估脑神经营养指标、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MMSE量表及吞咽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最大峰值流速(MPV)、平均流速(Vm)均较治疗前增快(P<0.05),血管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MPV、Vm均快于对照组(P<0.05),R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MMSE量表评分提高(P<0.05),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困难量表(VDS)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评分(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口腔运送时间(OTT)、软颚上抬时间(SET)均缩短(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缩短更明显(P<0.05)。结论:高低频rTMS可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伴摄食吞咽困难患者的认知及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自制营养餐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2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自制营养餐治疗.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均较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后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P<0.01).观察组使用鼻饲管患者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自制营养餐不仅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使患者尽早摆脱鼻饲,而且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整体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夹脊穴、督脉穴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62例脊髓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2组患者均采用药物、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夹脊穴、督脉穴电针治疗。治疗前、2个月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感觉功能,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表面肌电图(sEMG)评定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均方根值(RMS)。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感觉功能、MBI、RMS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感觉功能、MBI、RM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夹脊穴、督脉穴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刺激结合电针、吞咽练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5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2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第2天开始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电刺激结合电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2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第5天、第10天进行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比较2组的康复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结合电针、吞咽训练治疗能更加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间歇性管饲技术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气管切开合并吞咽障碍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针对吞咽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留置鼻饲管技术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组采用间歇性管饲技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治疗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估标准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并记录治疗期间2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和腹胀的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均有所改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吞咽障碍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5.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38%,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6.88%,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间歇性管饲技术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吞咽障碍诊断系统早期评估和个体化吞咽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所有患者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观察组根据吞咽障碍诊断系统评估结果采用个体化综合吞咽治疗,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以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比较2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记录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分级显示吞咽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洼田氏饮水试验结果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SS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SSA和SWAL-QO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 (均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吞咽障碍诊断系统早期评估下个体化的综合吞咽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口喂食功能食品对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筛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饮食护理基础上采用功能食品进行治疗性经口喂食,然后给予相应饮食指导,对照组则给予常规饮食护理。经干预1个月后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数字化分析技术和误吸渗漏评分量表(PAS)评估2组患者吞咽改善情况。 结果 通过VFSS数字化分析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口腔运送时间(OTT)、咽期吞咽启动时间(IPS)及喉前庭关闭时间(LCT)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渗漏误吸情况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 结论 经口喂食功能食品不仅能有效减少脑卒中患者误吸发生,而且对其吞咽功能也有明显改善作用,值得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对脑小血管病(CSVD)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 将60例CSVD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实验组采用IOE,对照组采用鼻胃管饲法(NG)。入院24 h(治疗前)和2周时(治疗2周时),对两组患者的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分级、体重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肺炎发生率、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VFSS评分、FOIS分级、BMI、Alb、Hb、肺炎发生率、MBI及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治疗后VFSS评分[(8.22±2.20)分]、FOIS分级、BMI[(19.1±1.5)kg/m2]、Alb[(36.0±4.1)g/L]、Hb[(117.1±10.2)mg/L]、肺炎发生率、MBI[(50.3±14.3)分]及WHOQOL-BREF评分[(62.5±9.6)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OE较NG更能改善CSVD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吞咽功能,有助于提高其ADL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外周磁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OIS评分[分别(4.47±1.11)分和(3.38±1.05)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1.97±0.76)分和(2.40±0.81)分]及PAS评分[分别(2.07±1.01)分和(2.73±1.1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OIS评分及PS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咽期吞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饮食偏好的食物改进摄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个人饮食偏好(包括食物温度、味道等)的食物改进摄食训练。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分别采用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定,同时记录研究期间2组患者误吸发生情况及体重指数(BMI)变化。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FOIS评分、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FOIS评分、SWAL-QOL评分[分别为(4.59±0.87)分和(127.31±24.3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干预后观察组误吸率、BMI[分别为1.78%和(20.56±1.43)kg/m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基于饮食偏好的食物改进摄食训练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误吸风险,改善营养状况,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2例,均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确诊为环咽肌失弛缓,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16例,对照组16例。对照组仅行吞咽功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以普通导尿管为扩张工具,对其进行环咽肌扩张治疗。于治疗前和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达6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经口进食人数、吞咽障碍程度(VFSS评分)和临床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11例(68.75%),对照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仅4例(25.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VFSS评分在口腔期、咽期、误吸以及总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VFSS评分仅口腔期和总分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FSS评分中的咽期、误吸程度、总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吞咽功能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和电刺激联合环咽肌球囊扩张术可促进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及早经口进食,并改善其吞咽障碍程度,恢复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对球囊主动扩张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疗效的影响。 方法选取54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吞咽障碍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表面麻醉组(表麻组)和无麻醉组(无麻组),表麻组患者进行球囊主动扩张前给予表面麻醉,无麻组患者进行球囊主动扩张前不给予表面麻醉;2组患者均同时辅以低频电刺激,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后进行X线吞咽造影及吞咽自觉费力程度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咽启动延迟时间明显缩短、环咽肌开放程度明显增加(P<0.05),喉部前移和上抬幅度亦显著改善(P<0.05),自觉费力吞咽评分和无效吞咽次数均明显减少(P<0.05),并且无麻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表麻组(P<0.05);另外治疗后无麻组患者误吸率(3.6%)较治疗前(57.1%)及对照组水平(38.5%)均显著降低(P<0.05),经口进食改善率(89.3%)较表麻组(61.5%)明显提高(P<0.05)。 结论球囊主动扩张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具有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吞咽功能,且治疗时不采用表面麻醉的疗效优于使用表面麻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训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伴摄食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为认知障碍和吞咽造影检查(VFSS)诊断为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和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和虚拟情景训练。2组患者接受3周治疗后,对其认知功能、吞咽功能分别进行评定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MSE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吞咽障碍造影量表(V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治疗后,2组口腔运送时间(OTT)、软颚上抬时间(SET)相比治疗前时间缩短(P<0.05),同时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虚拟情景训练较常规认知训练,可更好地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伴摄食吞咽困难患者的认知及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吞咽训练,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NMES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和sEMG检测。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吞咽障碍评分为(7.65±0.88)分,与组内治疗前的(2.75±0.64)分和对照组治疗后的(6.10±0.8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舌骨上肌群的sEMG最大波幅和吞咽时程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sEMG最大波幅和吞咽时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NMES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且sEMG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