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减重步行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减重组(n=30),两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减重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D项和E项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儿GMFM评定D项和E项评分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减重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可促进脑瘫患儿步行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康复重建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4例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WOND2000F2型神经康复重建仪,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用关节量角器测量踝关节被动活动的角度变化,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D和E功能区进行站立与步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0.001),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神经康复重建治疗能降低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胫前肌肌力和踝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对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37例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20例.除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外,观察组对患儿双下肢进行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的D项和E项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但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可明显提高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家属参与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儿78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9例。参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属参与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比较两组社会适应能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1 min步行距离、10 m步行时间。结果:训练后两组社会适应能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1 min步行距离均增加,10m步行时间均缩短,且研究组1 min步行距离长于参照组,10 m步行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结论:家属参与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痉挛性脑瘫患儿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改善运动功能,促进肌肉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弹性绷带治疗脑瘫患儿膝过伸的效果。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例,两组均选用常规康复训练,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为主。试验组在立位步行准备、步行训练时配戴弹性绷带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中D、E能区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膝关节ROM明显降低(P<0.01),GMFM得分明显升高(P<0.01),均以试验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弹性绷带可改善脑瘫患儿膝过伸,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范艳萍  高晶 《中国康复》2017,32(5):373-375
目的:探讨肌电反馈疗法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痉挛型双瘫患儿5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6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核心肌力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肌电反馈治疗,连续3个月。治疗前后对2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D能区和E能区评估及步行速度测试。结果:治疗后,2组GMFM的D、E区评分及步行速度均显著提高(均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电反馈疗法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步行能力,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步态异常很常见,如何改善步态是康复治疗的重点。目的:观察4~6岁痉挛性双瘫型脑瘫儿步行中时空参数和骨盆运动特征。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对20例扶走脑瘫儿、20例独走脑瘫儿和20例正常儿童进行步态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时空参数: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支撑相和双足支撑相延长、步长和复步长缩短(P<0.05);脑瘫患儿组间相比,扶走脑瘫组患儿支撑相和双足支撑相延长、复步长缩短更显著(P<0.05);3组儿童步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骨盆运动特征: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骨盆上下移动变化范围值增大(P<0.05),扶走脑瘫儿较独走脑瘫儿增大更显著(P<0.05);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在步行周期各时相均呈过度前倾(P<0.05),扶走脑瘫儿较独走脑瘫儿前倾更显著(P<0.05);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骨盆内外旋变化范围值增大(P<0.05),扶走脑瘫儿较独走脑瘫儿增大更显著(P<0.05)。提示4~6岁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步行中的时空参数、骨盆运动存在异常,且步行能力越差,异常越显著;骨盆过度前倾可能是影响痉挛性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痉挛型双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双瘫儿童4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接受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接受跑台康复训练,均每周5次,共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GMFM88)、步态分析(步频、步速、步长)及Berg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粗大运动评分(立位、步行及跑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后两组患儿Berg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粗大运动功能、步态分析及Berg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水中平板步行训练较跑台康复训练,对痉挛性双瘫儿童运动功能的改善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以Bobath法为主的基础康复和生物反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减重步行训练。共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和E区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D区和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P<0.05)。结论增加减重步行训练可以进一步促进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20例胸段不完全SCI患者(分类为ASIA C或D)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0例,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营养等药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针刺等;减重组患者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及早接受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FIM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及ADL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重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而FIM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及ADL能力2组均有提高(P<0.05),其中FIM步行能力及10 m步行速度减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能显著提高不完全SCI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在脑性瘫痪(脑瘫)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将34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行康复训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d、2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及印油毯足印分析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3d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痉挛评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至3个月,2组痉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GMFM评分均有提高,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印油毯足印分析显示,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步行足长、步速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幅评分2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配合康复训练可快速有效地缓解脑瘫患儿下肢痉挛及提高其步行功能,缩短住院疗程。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25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FES组(n=14)及对照组(n=11),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共12周。前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ES对双侧腓总神经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同时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后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在治疗前、治疗6周和治疗12周后,分别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 分值,MAS)、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评定。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踝关节ROM增加,GMFM之D区(站立)评分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FES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对照组患儿治疗12周后,MAS评分及GMFM-88之E区分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或0.01)。治疗6周和12周后,FES组MAS、踝关节ROM及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 结论:FES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下肢痉挛患者术后应用肌兴奋治疗仪的疗效。方法将 4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痉挛患者术后分为治疗组 (2 1例 )和对照组 (2 8例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但治疗组患者加用肌兴奋治疗仪治疗。于肌兴奋治疗仪治疗前及术后 3个月、6个月时分别对两组患者相应肌肉平均肌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肌力提高和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下肢痉挛患者术后进行康复训练时 ,应用肌兴奋治疗仪可加快肌力恢复和运动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4.
建议脑瘫的定义为:胎儿及婴幼儿期发育中脑的非进行性损伤及缺陷所造成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的分类应分为痉挛型(双瘫、偏瘫及四肢瘫),不随意运动型(舞蹈手足徐动型及张力障碍型),失调型(失调型双瘫及单纯性失调),以及混合型(主要为痉挛与手足徐动的混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对脑瘫痉挛型双瘫患儿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36 例脑瘫痉挛型双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1)和观察组(n=15),另19 名正常儿童为正常组。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同时,观察组患儿进行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对所有患儿以及正常儿童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数条动脉的流速低于正常组,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数条动脉流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结论脑瘫痉挛型双瘫儿童的脑内血流呈低流速高阻力的状况,而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其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16.
Recent proposals of classification for cerebral palsy (CP), mainly revised for epidemiological purposes, suggest to abandon the use of the term diplegia. Conversely, in this paper data are presented to support the proposal to maintai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pastic tetraplegia and diplegia, and to subdivide this latter according to four main clinical patterns of walking observable in these children. This proposal of classification was validated by testing a group of 467 subjects with CP, of whom 213 with diplegia and 115 with tetraplegia, consecutively admitted between January 2005 and December 2006 to two national reference centers for this disability.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findings obtained by other methods of classifying gross and fine motor function and associated disorders. The subjects with tetraplegia strongly differ from those of diplegia, both for motor functions and for other disabilities. The four main walking patterns of spastic diplegia were easily recognizable and observers were able to assign most of the subjects to one form of the classification.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walking forms of diplegia and distribution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 levels were found. Some of the forms significantly differ also for fine motor and mental disabilit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category of diplegia not only can be kept as a separate form of CP, but it may be enhanced,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subcategories of children,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ir walking patter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中医康复法与上田法治疗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肌张力、扩大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30例患儿采用中医康复法治疗,对照组30例患儿采用上田法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肌张力、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法降低肌张力、扩大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的效果优于上田法。  相似文献   

18.
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力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力康复的疗效。方法将42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n=22)和对照组(n=20),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反馈治疗。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徒手肌力测定,对治疗组患儿尚进行表面肌电评估。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经表面肌电仪测定肌电积分值(iEMG)及RMS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反馈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肌力康复疗效满意;表面肌电仪评估肌力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常规康复治疗联合MOTOmed训练系统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随机分为MOTOmed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MOTOmed训练)及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同时对两组患儿改良的Ashworth分值(腘绳肌)综合痉挛量表(CSS)、粗大运动功能88项量表(GMFM)中的D、E两功能区及步态参数(健侧及患侧步长、步速)。所有患儿共接受为期12周的康复治疗。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指数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治疗12周时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MOTOmed训练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OTOmed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痉挛型偏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气泡浴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对照组13例患儿行单纯气泡浴;实验组14 例行中药气泡浴。治疗前和治疗10 周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别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66 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01),M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GMFM-66 的B、D、E 区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实验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气泡浴能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降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