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指点穴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患者上肢痉挛及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且未给予抗痉挛的药物;在此基础上,实验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手指点穴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单纯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第1次手指点穴结束后,采用Fugl- Meyer运动功能上肢部分(FMA)评分及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表面肌电的平均积分肌电值(iEMG)测试,观察手指点穴的即刻效应。且在治疗1个月后,2组再分别进行上述指标的测试,观察手指点穴的持续疗效。 结果第1次手指点穴后,实验组FMA评分(12.63±4.64)高于组内治疗前(12.13±4.88)(P<0.05),肱二头肌iEMG(41.64±9.22)、桡侧腕屈肌iEMG(37.06±7.02)均低于组内治疗前(43.67±9.56)、(39.17±7.56)(P<0.01)。治疗1个月后,两组间比较,实验组FMA评分(25.17±5.93)、肱二头肌iEMG(34.42±7.55)、桡侧腕屈肌iEMG(30.63±5.54)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 结论手指点穴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即刻效应较好;手指点穴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明显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要优于单纯的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以及肌张力的影响。 方法将87例脑卒中患者按康复介入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及对照组,早期康复组于脑卒中发病7~30 d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于脑卒中发病30~60 d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2组患者康复治疗措施基本一致,包括康复训练、中频电疗及针刺等。全部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偏瘫侧上肢功能进行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肩内旋肌、肘屈肌及屈腕肌张力水平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功能及痉挛程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经3个月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肢功能及痉挛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以早期康复组上肢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幅度较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及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辅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B)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偏瘫侧上肢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MAS)评定偏瘫侧肘关节屈、伸肌张力,采用sEMG评定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在进行屈伸肘(最大等长收缩)动作时的肌电积分值(IEMG),并计算肘屈曲、伸展协同收缩率。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患侧上肢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屈伸协同收缩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其偏瘫侧上肢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屈伸协同收缩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患者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伸展协同收缩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缓解偏瘫患者肘关节屈伸肌痉挛,进一步改善偏瘫患者肘关节屈伸肌协调性,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腕掌侧切割伤修复术后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腕掌侧有重要神经、血管和肌腱通过,切割伤常致许多组织受累,可严重影响手的功能。1993年3月~1997年6月对25例腕掌侧切割伤早期修复术后的病人,进行康复治疗,经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6.
腕掌侧有重要神经、血管和肌腱通过,切割伤常致许多组织受累,可严重影响手的功能。1993年3月~1997年6月对25例腕掌侧切割伤早期修复术后的病人,进行康复治疗,经随访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14~50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PSD)对患者肢体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量表(HAD)评分分为脑卒中后抑郁组和非抑郁组,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康复治疗及感觉功能训练,抑郁组同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BI)评定2组受累侧感觉功能和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的感觉功能及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排除未服抗抑郁药的5例抑郁组患者);抑郁组的感觉功能及BI评分结果较非抑郁组差(P<0.01);抑郁组中因故未服用抗抑郁药物的5例患者,其治疗前、后的感觉功能及BI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PSD可严重影响患者肢体感觉功能和ADL能力的康复;及时有效的抗抑郁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功能和ADL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50例,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于术后给予运动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等系统康复干预,对照组患者术后仅接受药物治疗及非正规康复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和Barthel指数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其FIM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或0.01),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指屈肌腱损伤患者改良Kleinert支具后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30例患者69指按收治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15例30指,施行的支具设计方案为目前流行的Kleinert支具方案,即装配动力性腕背侧低温热塑支具,将腕关节固定于屈曲45°,掌指关节屈曲70°,指间关节伸直;观察组15例39指,施行的支具设计方案是对Kleinert支具进行了改良,即装配动力性腕背侧低温热塑支具,将腕关节的屈曲角度加大到70°左右,使掌指关节伸直位,指间关节伸直位。两组患者均在支具保护下通过连接于患指指甲与前臂近端间的橡皮筋进行被动屈、主动伸直至挡板的动作,每小时15次。经6周康复治疗后,采用国际手外科学会推荐的肌腱总主动运动度测定(TAM)评定方法评估每组患者的肌腱功能。 结果康复治疗6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间的TA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屈指肌腱均为优和良,优良度达100%,而对照组的优良度为67%,两组间的优良率经2检验,P<0.01,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改进Kleinert支具后患者早期TAM评定优良率较高,改进Kleinert支具的康复方案对改善手屈指肌腱的功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感觉功能再训练对脑卒中后本体感觉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有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同时选取无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进行治疗,治疗组同时接受感觉再训练。临床疗效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和四肢本体感觉功能评分法,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 结果3组患者分别经治疗后,其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组和对照组水平(P<0.01);而治疗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另外治疗组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本体感觉障碍能明显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对脑卒中感觉障碍患者实施感觉功能再训练,不仅有利于其感觉功能进一步恢复,而且对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ADL也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7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分层后随机分为NMES组(n=19)和对照组(n=18)。2组常规治疗相同,NMES组同时给予NMES治疗,电极分别放在患侧肩外展肌群和伸腕肌群处;刺激频率为30 Hz,脉宽为300 μs,通电/断电比为5 s/5 s,波升/波降比为1 s/1 s,强度为0~90 mA,随患者感觉而定。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3周。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3周后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中上肢部分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3例(NMES组11例,对照组12例)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接受体感诱发电位(SEP)评测。 结果治疗3周后,NMES组与对照组FMA评分、MBI评分以及SEP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MES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术后分阶段康复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肩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24h内保持患侧肩关节制动,以后由专科护士按常规指导其进行患侧上肢简单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则给予分阶段系统康复训练及心理干预,第一阶段(术后1d至拔除胸壁引流管,约1周)以掌、指、腕、肘关节运动为主,第二阶段(拔除胸壁引流管至术后1个月)以肩关节训练为主,第三阶段(术后1个月后)以上肢旋转、后伸运动为主,心理干预则贯穿于整个康复训练始终。于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LQ-C30)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随着时间进展,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功能、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逐步改善,并且术后3个月时治疗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85.87±12.57)分]、SDS评分[(40.7±9.6)分]及QLQ-C30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于乳腺癌根治术后辅以分阶段系统康复训练及心理干预,能进一步促进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肋间神经冷冻镇痛对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共选取44例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术前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术后给予肋间神经冷冻镇痛,对照组术后给予静脉自控给药镇痛。于术后1,8,24及72 h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定,同时对2组患者疼痛相关并发症、咳嗽及咳痰功能、呼吸功能等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疼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4.55%)亦明显低于对照组(31.82%);治疗组患者咳嗽、咳痰功能及呼吸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9.09%)明显低于对照组(36.36%)。 结论肋间神经冷冻镇痛能显著减轻侧开胸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其镇痛疗效明显优于静脉自控给药,并且还能促进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康复及抑制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运动治疗组及综合康复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早期抗抑郁药物(氟西汀20 mg/d)治疗,其中运动治疗组还给予运动疗法,综合康复组则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量表(MESSS)、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和Barthel指数对患者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8周治疗后,发现综合康复组患者在抑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及ADL能力方面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运动治疗组及对照组(均P<0.01)。 结论综合康复干预有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联合感觉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给予2组患者神经内科常规药物、低频电刺激等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感觉功能训练。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评定、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检测。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WMFT运动功能评分、MEP潜伏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治疗后)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9.68±1.12)分]、WMFT运动功能评分[(3.89±0.63)分]、MEP潜伏期[(20.96±3.38)ms]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仅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5.74±0.85)分]、MEP潜伏期[(22.03±3.86)ms]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WMFT运动功能评分、MEP潜伏期均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感觉功能训练不仅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感觉功能,还能改善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9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主要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干预,主要包括神经促通技术、ADL训练及心理康复等。于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及Barthel指数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康复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在严重手腕部掌侧切割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手腕部掌侧切割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均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比较6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主动活动度(TAM)、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采取综合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后,患者治疗后关节主动活动度(TAM)、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0. 05)。结论对手腕部掌侧切割伤患者于术后采取优质的综合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可以提高术后恢复的优良率,还能提高患者关节主动活动度,促使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尽快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短期康复治疗前、后的手运动中枢激活体积的变化,比较常规治疗者和康复治疗者中枢激活体积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手运动功能康复的机制。 方法选择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6例作为患者组,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8例,常规治疗组8例,分别于入院当日及治疗第14天进行fMRI检查,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其手运动功能,记录并比较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中枢激活体积;另选10名健康志愿者行单次fMRI检查,测定相同运动任务刺激后的脑功能区位置和激活体积,并与患者组进行比较。 结果16例脑梗死患者经治疗后,对侧感觉运动皮质(SMC)激活体积及FMA评分均大于治疗前(P<0.05);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患手运动激活对侧SMC的体积以及FMA评分的变化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 结论脑梗死急性期采取临床短期康复治疗可引起患侧SMC区的相应变化,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甲钴胺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早期CTS患者分为对照组及神经松动组。对照组单纯给予甲钴胺口服治疗,神经松动组在甲钴胺治疗基础上辅以神经松动术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整体症状评分(GS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对2组患者腕部正中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拇指-腕和中指-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正中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波幅(CMAP)及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等。 结果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神经松动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3.95±1.87)分、(3.29±1.51)分]、GSS评分[分别为(14.63±4.76)分、(11.62±4.21)分]、正中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后神经松动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神经松动组患者GSS评分及正中神经各项电生理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甲钴胺治疗轻、中度CTS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甲钴胺口服治疗,电生理检查能客观评价神经松动术治疗轻、中度CTS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系统、规范康复治疗对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均给予关节镜下钙化灶清除、肩峰成形术治疗,治疗组术后转入康复科给予系统康复治疗,出院后定期到医院康复科接受指导及训练;对照组仅在住院期间转入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出院后遵医嘱在家中自行训练。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时检测2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ROM);于术前及术后1年时应用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SES) 对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术前2组患者肩关节RO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术后3个月及1年时治疗组肩关节ROM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前2组患者ASE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术后1年时2组患者ASE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ASE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系统、规范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术后疗效,促进其肩关节功能恢复及疼痛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