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发性脑梗死与单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多发性脑梗死(MCI)与单发性脑梗死(SCI)的危险因素,以利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防治。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为MCI和SCI组,对可能影响多发性脑梗死发病的24项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可能的危险因素在MCI与SCI组间有无差异,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瓣膜病、吸烟、脑梗死史、入院首次收缩压等危险因素在MCI与SCI组间有显著差异,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14,95%CI(1.003,1.026)]、高血压[OR=1.566,95%CI(1.185,2.068)]、吸烟[OR=1.473,95%CI(1.052,2.061)]、脑梗死史[OR=1.948,95%CI(1.326,2.864)]为M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SCI相比,年龄、高血压、吸烟、脑梗死史为M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周斌  张慧  高芳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9):2244-2245
目的:研究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20例非脑梗死患者及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大脑前动脉(31.3%)、椎基底动脉(18.8%)、颈内动脉末端(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脑梗死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3.
目的我们研究是否多血管事件能够帮助预测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发生。方法用经颅多普勒,检测了131例住院患者的颅内大动脉血流速度,确定了每个病例狭窄动脉数量,并记录了多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131例中,66例无狭窄,65例至少有一支动脉狭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是舒张压的升高(OR=2.38,95%CI1.27到4.45,P=0.01)、存在大动脉狭窄(OR=2.15,95%CI0.96到4.84,P=0.06)和NIHSS得分≥2(OR=18.83,95%CI4.06到87.28,P=0.001)。预测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是有无糖尿病(OR=2.78,95%CI1.20到6.46,P=0.02)和有无冠心病(OR=2.63,95%CI1.13到6.15,P=0.03)。结论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病人颅内大动脉狭窄的风险性显著增加。舒张压升高和有颅内大动脉狭窄的患者易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中风。经颅多普勒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颅内大动脉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静息心率与稳定心绞痛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2009 年7 月~2010 年10 月在本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445 例,分为稳定心绞痛组(S 组,n=268)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U 组,n=177),分析静息心率与冠心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U组的静息心率明显高于S 组(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舒张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等因素后,静息心率(OR=1.052, 95% CI: 1.009~1.097, P=0.017)、收缩压(OR=1.027, 95%CI: 1.003~1.053, P=0.031)和甘油三酯(OR=2.743, 95% CI:1.207~6.233, P=0.016)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静息心率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458例ICVD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根据有无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无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组;根据狭窄程度又分轻、中、重度狭窄.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无狭窄组94例、颅内动脉狭窄组132例(狭窄支数173,平均1.30±0.54)、颅外动脉狭窄组135例(狭窄支数237,平均1.76±0.88)、颅内外动脉狭窄组97例(狭窄支数282,平均2.91±0.97),颅内外动脉狭窄组狭窄支数>颅外动脉支数>颅内动脉支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中和重度狭窄各定为1、2、3分,颅内、颅外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组的狭窄分数为2.55±0.69、2.61±0.68和2.85±0.41,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OR 3.218,95%CI 1.583~6.545);与颅外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OR 2.499,95%CI 1.174~5.318)、年龄(OR 1.030,95%CI 1.006~1.053);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OR 3.024,95%CI 1.327~6.889)、年龄(OR 1.049,95%CI 1.015~1.083)和收缩压(OR 1.017,95%CI 1.003~1.031).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组狭窄支数>颅外动脉>颅内动脉.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年龄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年龄、收缩压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狭窄支数越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负荷的危险因素。方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的脑梗死患者280例纳入研究,经头颅320CTA或MRA明确颅内动脉狭窄支数及动每支脉狭窄的程度。根据动脉狭窄数量分为单支动脉狭窄组102例和多支动脉狭窄组178例;以颅内动脉狭窄评分作为评价狭窄程度的标准,分为颅内动脉狭窄低分组126例和高分组154例;分别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家族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颅内动脉狭窄负荷呈正相关(P<0.05);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家族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多支动脉狭窄(OR=4.900、3.139、1.945、1.861)与动脉狭窄高分组(OR=4.900、3.139、1.945、1.86)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颅内动脉狭窄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这4种危险因素均能使颅内动脉狭窄支数增多及狭窄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趾臂指数(TBI)与外周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及TBI降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该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29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TBI与颈、股、腘动脉IMT的相关性及TBI降低的危险因素。结果 TBI降低组(TBI<0.7)与TBI正常组(TBI≥0.7)比较,年龄,DM病程,收缩压(SBP),颈、股、腘动脉IMT,DN患病人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与颈、股、腘动脉IMT均呈负相关(r=-0.331、-0.288、-0.350,P<0.001);TBI降低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1.060、P<0.001、95%CI:1.027~1.095)、DM病程(OR=1.073、P=0.001、95%CI:1.027~1.121)、SBP(OR=1.021、P=0.018、95%CI:1.004~1.039)和吸烟史(OR=2.406、P=0.008、95%CI:1.251~4.626)。结论 T2DM患者TBI与颈、股、腘动脉IMT均呈负相关,年龄、糖尿病病程、SBP和吸烟史是TBI降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537例经行DS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分布特点、狭窄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1)537例脑梗死患者中,脑动脉狭窄371例(69.1%),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65例(30.7%),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10例(20.5%),颅内外均狭窄96例(17.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年龄(OR=1.018)、长期饮酒(OR=2.566)、Hcy(OR=1.039)、HDL(OR=0.165)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3)不同的动脉狭窄程度,其危险因素也不同。长期饮酒、糖尿病、Hcy是脑动脉中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长期饮酒为脑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饮酒、Hcy、LDL则为脑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原因,且颅内动脉狭窄率高于颅外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不同,危险因素也有差别,因此根据狭窄程度,有针对性地干预其危险因素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和二级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及其亚型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c,HP)感染是否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BIOSIS、VIP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纳入研究HP和脑梗死关系的病例一对照研究。经严格筛选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1693例脑梗死患者和1611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77,95%CI(1.38,2.28),P〈0.0001];而HP与脑梗死亚型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HP感染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OR=3.65,95%CI(2.58,5.17)]和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或腔隙性脑卒中的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OR=1.74,95%CI(1.30,2.34)],但与心源性脑栓塞等亚型的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OR=1.08,95%CI(0.58,2.02)。在调整危险因素后,HP与脑梗死的关联性消失[OR=1.22,95%CI(0.93,1.59)。结论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但其与不同脑梗死亚型的相关程度不同,HP感染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关联性最强。②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需要大样本的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 2 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 2 型糖尿病患者 315 例,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据此分为 A 组(CIMT 0.9 mm,伴或不伴斑块)和 B 组(CIMT<0.9 mm),比较两组间血压、血脂、血糖相关指标的差别,并进行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A 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腰围、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均高于 B 组患者(P<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1.034 95% CI:1.015~1.066 P=0.038)、颈围(OR=1.118 95% CI:1.088~1.172,P=0.001)、腰围(OR=1.276 95% CI:1.064~1.185,P=0.001)、收缩压(OR=1.022 95% CI :1.006~1.047,P=0.044)、糖化血红蛋白(OR=1.058 95% CI:1.026~1.084,P=0.008)、总胆固醇(OR=1.046 95% CI:1.028~1.076P=0.023)、血尿酸(OR=1.124 95% CI:1.062~1.185,P=0.001)、高密度脂蛋白(OR=0.725 95% CI:0.508~0.924,P=0.00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 结论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血糖、血压、血脂、尿酸的良好控制有利于延缓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特点,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测定45例复发性脑梗死(RCI)、84例初发性脑梗死(FCI)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RCI组的同型半胱氨酸为17.70±7.57μmol/L.FCI组同型半胱氯酸为14.28±4.9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I组高同型半胱氨酸发生率(55.5%)高于FCI组(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复发相对危险度(OR)值为2.34,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与脑梗死复发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3.64、2.34和2.58。结论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脑梗死复发的传统危险因素外,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脑梗死复发的又一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126例及正常对照者61例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12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有斑块组102例,无斑块组24例,将102例有斑块者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5例及不稳定斑块亚组67例;比较各组脑梗死危险因素,测量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并前瞻性登记2016年11 月至2018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708例,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在随 访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收集2组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脑梗死组12例(1.7%),对照组696例(98.3%)。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组 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病灶切除部位、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 史、高血压、房颤、冠心病、术后抗凝治疗、手术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长后,左上肺叶切除术(OR=10.670,95% CI 2.021~56.325,P=0.005)、左全肺切除术(OR=13.726,95%CI 1.398~134.746,P=0.025),糖尿病(OR= 6.021,95%CI 1.483~24.436,P=0.012)和高脂血症(OR=6.786,95% CI 1.337~34.455,P=0.021)与肺癌患者 术后发生脑梗死独立相关。结论:左上肺叶切除术、左全肺切除术、糖尿病病史和高脂血症病史可能是肺 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进的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33例TIA患者,记录其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情况.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ABCD2联合颈动脉超声(carotid ultrasound)的改良评分法(ABCD2-CU评分法)给TIA患者进行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观察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BCD2评分及ABCD2-CU评分对TIA后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及其差异.结果 133例TIA患者7d内有35例(26.3%)进展为脑梗死.单因素分析提示入院时血压≥140/90 mmHg(1 mmHg =0.133 Kpa)、单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颈动脉斑块形及颈动脉狭窄等8项危险因素与TIA后早期脑梗死密切相关(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单侧肢体无力[OR(95% CI),3.52 (1.76~12.34)]、持续时间≥10min [2.45 (1.06~9.27)]、糖尿病史[3.37 (1.27~ 10.94)]、高血压病史[4.15 (1.71~13.34)]、颈动脉斑块[6.32 (2.46 ~ 19.40)]及颈动脉狭窄[12.73(2.67 ~44.35)]是TIA后早期进展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ABCD2-CU评分(AUC =0.802,95% CI:0.717 ~0.888,P=0.000)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高于ABCD2评分(AUC=0.614,95%CI:0.511~0.717,P=0.036).结论 ABCD2-CU评分较ABCD2评分在判断TIA后早期脑梗死风险方面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可帮助医生鉴别高危患者,以早期采取及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例60例,正常健康体检对照40名,对其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病人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H-C)、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者比率均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狭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与≥50%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急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及与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86例健康人群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Lp-PLA2、MMP-13水平,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Lp-PLA2、MMP-13及二者联合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MMP-13、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吸烟、NIHSS评分、MMP-13、Lp-PLA2为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狭窄程度的单因素(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吸烟、NIHSS评分、MMP-13、Lp-PLA2为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MMP-13、Lp-PLA2及二者联合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4、0.889、0.953,各指标曲线下面积以联合检测最大。结论可通过加强监测MMP-13、Lp-PLA2水平,了解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情况,MMP-13及Lp-PLA2可作为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6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同时检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 132例 (82 .5 % ) ,颈动脉狭窄 7例 (4 .4 % )。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 (5 4 .8% )。颈动脉有斑块组其高血压发生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对比,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简称心脑合病)的危险因素,为心脑合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心脑合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资料,运用SPSS 17.0软件对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心脑合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冠心病心绞痛1?00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963例和心脑合病患者982例。三种疾病在患者年龄(P=0.000?0)、性别(P<0.000?1)、静息生活方式(P=0.000?0)、体重指数(BMI)(P=0.000?0)、糖尿病(P=0.001?9)、高血压(P<0.000?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P<0.000?1)、吸烟(P<0.000?1)、饮酒(P<0.000?1)以及合并三种以上危险因素(P=0.000?0)等方面,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1.690,95%CI(1.420,2.012)]、高血压[OR=1.558,95%CI(1.312,1.850)]、BMI异常[OR=1.356,95%CI(1.158,1.587)]及静息生活方式[OR=1.319,95%CI(1.107,1.572)]是心脑合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高血压、BMI异常和有静息生活方式的人易患心脑合病,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血脂及载脂蛋白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我院确诊的102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为102例同期在我院门诊体检的老年人员,分别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ApoB(ApoB)水平,计算ApoB/ApoA1比值,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一般资料的比较中,急性脑梗死组患高血压病、糖尿病及甘油三酯、VLDL-c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ApoB分别为(1.00±0.24)mmol/L、(0.91±0.36)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3),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ApoB/ApoA1比值分别为0.96±0.64、0.79±0.41,两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显著偏高(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392,P=0.012)、ApoB水平(OR=3.468,P=0.001)和ApoB/ApoA1比值(OR=5.741, P<0.001)与急性脑梗死显著相关。结论糖尿病、ApoB与ApoB/ApoA1比值均是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poB/ApoA1比值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最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