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CT和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RPLS患者的临床及CT和MRI影像学资料.结果:MRI显示6例双侧对称性枕叶白质受累,其中4例双侧额叶顶叶白质受累,1例同时累及中脑和丘脑,1例累及尾状核头;病灶形态不规则,特征表现为皮质及皮质下白质脑回样异常信号.CT显示枕叶低密度影,其中2例广泛脑白质水肿.治疗5~20 d复查,6例病灶部分消失,1例完全消失,2例出现转化灶.结论:结合临床特点和后部脑白质损害为主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RPLS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复习文献总结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MRI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4例具有吸食海洛因史者的MR/资料,并对照文献。全部患者均进行MR/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结果:全部患者幕上半球脑白质、小脑半球、内囊后肢及膝部、胼胝体压部及膝部均见双侧、对称性异常改变。MRI均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及FLAIR序列为不均匀或均匀高信号。以小脑半球白质受累最为严重,但其灰质核团未见受累。结论:海洛因所致海绵状白质脑病具有典型的MRI表现,结合病史,MRI诊断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脑瘫患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MRI特征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脑瘫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的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缺氧缺血性脑病导致PVL的脑瘫患儿(其中早产23例)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①PVL导致脑瘫儿童的MRI表现:脑白质减少主要发生在侧脑室三角区、体部周围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信号异常主要发生在侧脑室三角区、体部周围和半卵圆中心;脑室扩大变形;脑沟裂池扩大增宽;胼胝体异常。其他MRI的异常表现为脑皮层萎缩软化和基底节变性。②早产儿和足月儿PVL的不同MRI特点:早产儿和足月儿在脑白质区出现长T1、明显长T2信号的软化、囊变灶和脑室变形(脑室边缘凹凸不平)等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脑瘫患儿PVL的MRI特点、病变程度、范围以及早产儿与足月儿PVL的不同之处。早产儿发生PL的程度较足月儿童,易出现侧脑室旁脑白质的长T1、明显长T2信号的软化、囊变灶及侧脑室不规则扩大、变形。③  相似文献   

4.
海洛因白质脑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海洛因白质脑病的CT特点及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例海洛因引起的白质脑病的CT表现与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13-38岁。有吸毒品海洛因史2-4年。其中5例做了增强CT扫描。结果:海洛因白质脑病的CT表现为小脑齿状核、大脑后部脑白质、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大脑脚、中脑、桥脑对称的低密度影8例,以小脑损害为重,小脑中线两侧对称性边界的类圆形蝴蝶样病灶为特征。其中2例表现为双侧豆状核、内囊区对称性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表现有特征性,CT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质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3月53例白质脑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本组白质脑病病因为血管性白质脑病31例,多发性硬化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6例,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4例,艾滋病痴呆综合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各1例,未能明确病因2例。临床表现以认知障碍、偏瘫及抑郁等精神异常为主;MRI表现为双侧脑室周边及半卵圆中心对称的片状或融合的长T1、长T2信号。结论白质脑病病因复杂,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MRI对诊断脑白质病敏感性高,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廖瑜  刘双喜  易文中  周军  唐建新  武斌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448-5449,i004
背景:二醋吗啡(海洛因)引起的海绵状白质脑病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病种,临床上对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与影像学特点分析较少。目的:探讨海洛因引起的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患者6例,5例来自怀化市戒毒所,1例来自贵州省。方法:查看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体格检查,治疗资料以及头颅CT,MRI等影像学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头颅CT,MRI等影像学特点。结果:患者有吸食海洛因病史,在突然戒断复又吸食后发病,有小脑症状和白质病变的体征,CT,MRI表现为对称性片状白质损害、部位在小脑、基底核、内囊后肢和半卵圆中心,脑脊液检查为阴性。结论:海洛因引起的海绵状白质脑病有自己独特的流行病学特点,根据临床征象及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生前诊断海洛因白质脑病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苗秀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774-7774
目的探讨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RPLS)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分析3例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中,均有视力障碍,头部MRI显示大脑半球脑白质长T1长T2信号。经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均很快好转。结论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结合病史和MRI特征可以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9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 2 9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2 9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中 ,病因为高血压脑病 8例 ,子痫 3例 ,肺部感染伴高血压病 5例 ,使用免疫抑制剂 7例 ,肺癌术后使用化疗药物 3例 ,鼻咽癌放疗 3例。主要临床表现 :嗜睡与昏睡、视力障碍、癫痫发作、记忆力与注意力下降、共济失调、偏瘫。神经影像学以可逆性白质异常病变为特征 ,多数位于半球后部白质。结论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并非所有患者的主要病变位于后部白质 ,部分患者的主要病变位于侧脑室旁、小脑白质与脑干 ,故可改名为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较为合适 ,经过正确的治疗 ,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神经影像学改变可恢复到病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背景脑白质疏松症是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变化,由于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早期评估普遍重视不足,对其电生理系统的改变认识更少.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和诱发电位改变,并与健康人做差异比较.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病例-对照.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和一所铁路中心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5-08/2000-0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或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包括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男79例,女35例.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男28例,女13例.随机选择来本院门诊查体的正常健康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方法对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和CT检查进行分析,对其中7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35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行颅脑MRI检查;选择43例伴有高血压的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者、3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患者既往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脑卒中等危险因素情况.②主要临床特征及头颅CT或MRI表现.③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50例正常对照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危险因素多样化,仅以轻度记忆力减退、步态欠平稳为主要特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95.1%),均有神经局灶体征,均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②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者CT显示脑白质异常1型占70.2%(80/114),MRI显示脑白质异常1型占72%(53/74),2型占27%(20/74).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CT显示脑白质异常2型占27%(11/41),3型占73%(30/41),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占54%(19/35),4型占46%(16/35),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均有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③单纯白质疏松组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84%(36/43),其中轻度异常占60%(26/43),中度异常占23%(10/4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63%(27/43),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54%(23/43),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97%(29/30),其中轻度异常占7%(2/30),中度异常占47%(14/30),重度异常占43%(13/3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7%(26/30),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3%(25/30).结论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危险因素多样化,无明显神经局灶体征,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描述1型脑白质异常为依据,有明显的脑电生理功能异常.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以高血压、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CT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或4型为影像学诊断依据,脑电生理表现亦存在明显异常,其中尤以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显著.  相似文献   

10.
妊娠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附4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收治的4例妊娠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改变。结果4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及视力障碍。典型的MRI检查表现为对称性的局灶部位的脑水肿,主要位于顶、枕叶以及额叶,多在数周内恢复。其中3例患者发生子痫,且均发生在产后的2d内。结论妊娠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有其特征性临床特征,常存在于子痫者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MRI 特点的研究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研究12 例PRES 患者的临床及MRI 表现.进行常规MRI 扫描,比较各序列对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 12 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高血压、视力障碍等症状,MRI 显示病灶多发于脑后部白质,T 1 WI 呈低信号,T 2 WI 及FLAIR 序列呈高信号,FLAIR 序列对PRES 疾病的诊断较T 2 WI 更为敏感.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和MRI 影像特征可对该病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海洛因白质脑病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海洛因引起的海绵状白质脑病(spongiform leucoencephalopathy)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6例海洛因白质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有吸食海洛因病史,在突然戒断复又吸食后发病,有小脑症状和白质病变的体征。CT,MRI表现为对称性片状白质损害。部位在小脑,基底节,内囊后肢和半卵圆中心,脑脊液检查为阴性,结论 海洛因引起的海绵状白质脑病有自己独特的流行病学特点,根据临床征象及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生前诊断海洛因白质脑病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脑白质疏松症是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变化,由于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早期评估普遍重视不足,对其电生理系统的改变认识更少。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和诱发电位改变,并与健康人做差异比较。设计:以患和健康体检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病例-对照。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和一所铁路中心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5-08/2000-0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或住院的脑血管病患,其中包括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男79例,女35例。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男28例,女13例。随机选择来本院门诊查体的正常健康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方法:对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和CT检查进行分析,对其中7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35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行颅脑MRI检查;选择43例伴有高血压的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3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患既往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脑卒中等危险因素情况。②主要临床特征及头颅CT或MRI表现。③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50例正常对照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危险因素多样化,仅以轻度记忆力减退、步态欠平稳为主要特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95.1%),均有神经局灶体征,均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②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CT显示脑白质异常1型占70.2%(80/114),MRI显示脑白质异常1型占72%(53/74),2型占27%(20/74)。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CT显示脑白质异常2型占27%(11/41),3型占73%(30/41).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占54%(19/35),4型占46%(16/35),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均有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③单纯白质疏松组患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84%(36/43),其中轻度异常占60%(26/43),中度异常占23%(10/4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63%(27/43),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54%,(23/43),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患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97%(29/30),其中轻度异常占7%(2/30),中度异常占47%(14/30),重度异常占43%(13/3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7%(26/30),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3%,(25/30)。结论: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危险因素多样化,无明显神经局灶体征,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描述1型脑白质异常为依据,有明显的脑电生理功能异常。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以高血压、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CT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或4型为影像学诊断依据,脑电生理表现亦存在明显异常,其中尤以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非酒精中毒性韦尼克脑病的认识及早期临床诊断率,减少临床误诊。方法:对我院2000~2003年收治的6例非酒精中毒性韦尼克脑病患者临床特征、颅脑核磁共振成像特点及临床诊断与误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中出现神经系统临床症候、及时拟诊为非酒精中毒性韦尼克脑病的仅3例,其余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误诊。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为头晕、嗜睡、表情淡漠、记忆障碍、共济失调、眼球震颤与眼球运动障碍的不同组合,缺乏特征性;典型表现与文献报道的酒精中毒性韦尼克脑病一致,即为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与记忆、意识障碍等。颅脑核磁共振及其Flair成像检查显示其主要表现为内侧丘脑及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等脑组织对称性T2加权及Flair异常高信号,1例成为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患者伴有广泛皮层T2加权及Flair异常高信号。4例临床康复患者的颅脑核磁共振及其Flair成像随访显示,其异常信号随临床表现好转而逐渐消失;1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随访2年,颅脑异常信号无变化。经维生素B,补充治疗后1例死亡,1例成为持续性植物状态,另4例分别在治疗2周~1年后完全恢复正常。结论:非酒精中毒性韦尼克脑病患者早期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易被临床误诊,颅脑MRI及其Flair成像检查具有很大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SLE)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报告1例HSLE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为35岁女性患者,以失眠、躯体不适及言语不流利为主要临床表现,既往有烫吸海洛因史,头颅MRI:双侧额顶枕叶、双侧基底节区、双侧小脑及脑干内可见对称性斑片状T2高信号T1低信号,经抗抑郁剂、改善血液循环及神经营养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结论HSLE是烫吸海洛因罕见的并发症,其诊断依靠明确烫吸海洛因史及具有特征性的MRI征象。  相似文献   

16.
刘庆宪  宋永建 《新医学》2003,34(4):267-268
1引言海洛因是阿片类化合物,化学名为二醋吗啡,是一种极易上瘾的毒品,药瘾者常常通过静脉注射和吸食(烫吸、鼻吸或口吸)等方法使用。吸毒、滥用海洛因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而损害神经系统。1982年Wolters等率先报道并提出了海洛因白质脑病(leukoencephalopathyafterinhal-ingheroin,LIH),因脑组织活检或尸体检查发现脑白质呈现海绵样变性但无坏死,故也称为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spongiformleukoencephalopathyafterinhalingheroin,SLIH)。国内外对本病报道不多且认识尚浅,本文就此病作一介绍。2病理特点1997年Rizzuto等对1例年龄30岁,静…  相似文献   

17.
<正>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vanishing white matter, VWM),也被称为儿童共济失调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化不良,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白质功能障碍。患儿早期发育正常,以后逐渐出现进行性共济失调和痉挛双瘫,进行性脑萎缩,外伤或感染可诱发恶化趋势。现报道1例如下。病例资料患儿,男,1岁1个月,入院前12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纳差,病初以中低热为主,伴呕吐,为胃内容物。入院前4 d出现高热、呕吐、抽搐,行胸片及头颅MRI检查。MRI表现为两侧大脑半球、小脑半球白质及神经纤维束走行区呈广泛T_1WI低信号,T_2WI高信号,FLAIR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层下梗死伴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磁共振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有临床症状的一家系三兄弟患者资料,分析其MRI信号改变、发病部位和预后.结果:3名CADSSIL患者具有或轻或重神经缺失,MRI表现均异常.第一,脑室旁周围白质、脑干、基底节区和丘脑出现多发腔隙性梗塞;第二,脑白质病出现在皮层下区域,具有对称并相互融合的趋势,其中以颞叶多见.第三,同时伴有脑萎缩.结论:结合MRI表现(皮层下弥漫对称脱髓鞘和腔隙性脑梗塞)和家族史可诊断CADASIL此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的临床以及CT、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临床资料和CT、MRI表现。结果临床表现:肢体瘫痪22例,智力低下8例,皮质盲3例,癫痫7例。CT/MR表现为:侧脑室三角区、体部周围、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密度/信号异常30例,上述区域白质减少26例,侧脑室扩大19例,侧脑室形态异常21例,胼胝体异常11例,侧裂池加深增宽17例。18例行MR检查,根据MR表现将PVL分为轻、中、重3度,本组属于轻、中、重度各6、8、4例。结论CT/MR可清晰显示PVL的病变程度、范围,MR显示病变更敏感,临床表现与MR所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白质脑病患者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的特点及规律,以及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方法收集缺血性白质脑病患者480例和正常对照86例,分别应用缺血量表、MMSE和Hamilton焦虑量表及24项版本抑郁量表、生存质量量表进行测评,并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N400检测。结果 480例缺血性白质脑病中,LA1级118例(24.58%),LA2级153例(31.88%),LA3级134例(27.92%),LA4级75例(15.63%)。脑白质损害不同分级之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随着脑白质损害加重、分级增高,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降低,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加重,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N400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结论缺血性白质脑病可造成患者严重认知、情感障碍,事件相关电位P300、N400可作为早期诊断缺血性白质脑病认知障碍有效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