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动脉为前降支近中段病变并成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14例,其中63例合并有糖尿病,共分为4组;非糖尿病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组23例(A组);非糖尿痛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组28例(B组);糖尿痛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组28例(C组);糖尿病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组35例(D组).比较心肌梗各组死前心绞痛对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和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 CK、CK-MB的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B组,CK(1 696±1 062)U/L vs(2 988±1 632)U/L,CK-MB(125±83)U/L vs(236±159)UIL(P<0.05或<0.01),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P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流速(PA):A组显著高于B组和C组,1.07±0.38 vs 0.87±0.26、0.78±0.23(P<0.05或<0.01),而C组与D组之间这些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不能改善合并糖尿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冠状动脉自发再通 (SR)的预测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的 2 16例首次AMI患者 ,分组比较SR对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左室功能和临床转归的影响 ,并分析SR的预测因素。结果 ①分组 :有自发再通的A组 5 7例 (2 6 4 % ) ,无自发再通的B组 15 9例 (73 6 % )。②入院时Killip心功能分级A组低于B组 (P <0 0 5 ) ,CK及CK -MB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③左室射血分数A组明显低于B组(P <0 0 1) ,而室壁运动记分则A组明显低于B组 (P <0 0 1)。④PTCA术后TIMI血流 3级的比例A组显著高于B组 (P <0 0 5 ) ;总的院内心脏事件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⑤梗死前心绞痛 (P <0 0 1)、发病至治疗间期 (≤ 4h) (P <0 0 5 )和梗死相关动脉的侧支循环 (0~ 1级 ) (P <0 0 5 )是SR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AMI后冠状动脉自发再通的患者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较好 ,其发生可能与梗死前心绞痛和发病至治疗的间期有关。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肌钙蛋白 (c Tn )升高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 :对 5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U AP)、2 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 2 0例健康人分别进行血清 c Tn 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测定 ,并观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12 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c Tn 定量为 (8.6 4± 3.12 )μg/ L ,CK MB值为 (14.5 0± 4.5 0 ) U / L ;U AP组 c Tn 定量为 (14.2 1± 4.2 6 )μg/ L ,CKMB值为 (16 .5 2± 5 .46 ) U / L ,c Tn 比较 P<0 .0 1,而 CK MB比较 P>0 .0 5。 2以 c Tn ≥ 10μg/ L为分界值 ,则 5 0例 U AP患者中 19例 c Tn 明显升高〔(16 .78± 4.5 2 ) μg/ L〕,同时测定 CK MB值为 (16 .82±4.2 1) U/ L;余 31例 c Tn 为 (9.12± 0 .18) μg/ L,其 CK MB值为 (16 .13± 4.5 0 ) U/ L;c Tn 比较 P<0 .0 1,而CK MB比较 P>0 .0 5。 3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 c Tn 升高组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c Tn 正常组。结论 :c Tn 对判断 UAP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病史时程对梗死面积的影响及再灌注治疗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381例首次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组比较发病前心绞痛和既往心绞痛对肌酸激酶 (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峰值及Wagner心电图QRS记分值的影响 ,并观察早期再灌注治疗的作用。 结果 ①分组 :381例患者中 ,仅有发病前心绞痛者 77例 (A组 ,占 2 0 .2 % ) ,仅有既往心绞痛者 130例 (B组 ,占 34.1% ) ,兼有发病前心绞痛和既往心绞痛者 73例(C组 ,占 19.2 % ) ,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者 10 1例 (D组 ,占 2 6 .5 % )。②CK、CK MB峰值及QRS记分值 :A组、B组和C组显著低于D组 (P均 <0 .0 5 ) ;③再灌注对CK、CK MB峰值及QRS记分值的影响 :各组内有再灌注 (+)亚组显著低于无再灌注 (- )亚组 (P均 <0 .0 0 1)。A(+)亚组和C(+)亚组显著低于D(+)亚组 (P均 <0 .0 5 ) ,而B(+)亚组和D(+)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5 )。B(- )亚组和C(- )亚组均显著低于D(- )亚组 (P均 <0 .0 5 ) ,而A(- )亚组和D(- )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5 )。结论 既往心绞痛可明显保护严重缺血的心肌 ,减少梗死面积 ,其作用不依赖于再灌注治疗 ,可能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而发病前心绞痛可能通过缺血预适应机制延长心肌对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发作 球囊扩张时间 (symptom onset to balloon ,SOTB)和症状发作 进导管室时间 (symptom onset to lab ,SOTL)与左室射血分数 (LVEF)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 MB)的关系 ,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的运转机制。方法 入选 2 0 0 1年 1月 1日至2 0 0 2年 7月 31日来院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发病时间在 12h内 ,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并观察住院期间的LVEF和CK MB的峰值浓度。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394例行急诊冠脉造影 ,男 314例 ,女 80例 ,年龄 (6 1± 2 )岁。只进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78例 ,行急诊PCI的有 316例 ,其中直接PCI的为 30 6例 ,溶栓后未通行补救性PCI的有 10例。平均SOTB为 (2 77 7±15 9 3)min ,SOTL为 (2 5 7 2± 16 3 9)min。SOTB≥ 36 0min组与 <36 0min组的LVEF分别为 (5 8 2± 11 1) %和 (6 0 1± 17 5 ) % (P =0 0 0 5 ) ,CK MB的峰值浓度分别为 (14 1 4± 14 7 4 )U/L和 (10 0 7± 75 6 )U/L (P=0 0 0 0 )。SOTL≥ 30 0min组与 <30 0min组的LVEF分别为 (5 8 3± 11 2 ) %和 (6 0 1± 16 2 ) % (P =0 0 15 ) ,CK MB的峰值浓度分别为 (12 7 3± 134 0 )U/L和 (10 1 0± 75 9)U/L (P  相似文献   

6.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时前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 6 8例首发AI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AIMI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组 (B组 )的血清肌酸激酶峰值为 ( 2 6 1.17± 4 2 .58)U L高于AIMI不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组 (A组 ) ( 183.2 6± 4 1.37)U L(P <0 .0 5) ,左室射血分数B组 ( 49± 8) %低于A组 ( 58± 7) % ,(P <0 .0 5)。两组病变血管多涉及右侧冠状动脉 (RCA)。结论AIMI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提示和多支血管病变有关 ,其梗死面积较大 ,射血分数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梗死区微血管阻塞 (microvascularobstruction ,MO)时冠状动脉血流、血清肌酸激酶 (CK)及MB同工酶改变的特点及意义。方法 对 10例核磁共振成像 (MRI)诊断为AMI合并MO患者的心肌酶学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与 12例单纯AMI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①AMI合并MO组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比例少于非MO组 (冠状动脉血流TIMI 3级 ;梗死后 :0 %比 4 1 7% ,P=0 0 30 ;MRI检测前 :5 0 0 %比 75 0 % ,P=0 173)。②MO组血清CK和MB峰值活力显著高于非MO组〔CK :(14 11 1± 92 8 3)U/L比 (84 5 2± 837 1)U/L ,P =0 0 5 0 ;MB :(11 7± 6 1) %比 (7 2±3 4 ) % ,P =0 0 4 3)〕。③MO组血清CK峰值大于 10 0 0U/L占 70 0 % (7/ 10 ) ,高于非MO组 (33 3% ,4 / 12 ,P =0 194 )。④合并MO患者单位梗死面积的CK峰值释放大于 5 0 0 0U/L的比例低于非MO组〔(2 0 0 % (2 / 10 )比 5 8 3% (7/ 12 ) ,P =0 0 72〕。结论 AMI患者合并MO时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比例较低 ,心肌酶峰值活力增高 ,但单位梗死面积的心肌酶释放减少。  相似文献   

8.
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CK MB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 :用速率法检测 5 8例AMI患者血清标本的CK MB、CK、AST、LDH和α HBDH等酶。结果 :5 8例AMI患者CK MB、CK、AST、LDH和α HBDH的测定结果显示为 (5 9.5 8± 2 3.14 )U/L、(6 2 8.7± 4 2 1.3)U/L、(12 8.8± 4 9.5 )U/L、(5 8.4± 6 2 .7)U/L和 (35 8.5± 198.5 )U/L ;5 8例AMI患者中CK MB、CK、AST、LDH和α HBDH阳性数 (率 )分别为 5 8(10 0 % )、4 1(70 .6 9% )、30 (5 1.72 % )、35 (6 0 .34% )和 4 2 (72 .4 1% )。与对照组结果比较明显升高 ,P <0 .0 0 1,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CK MB、CK、AST、LDH和α HBDH在AMI患者的检测均有诊断意义 ,检测心肌酶谱有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监测 ,其中CK MB好于其它指标。  相似文献   

9.
洪军  丁荣晶  刘少奎 《临床荟萃》2004,19(11):615-617
目的 探讨延迟心肌预缺血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临床表现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97例心绞痛 (心绞痛组 )病程大于 2周的AMI患者临床资料 ,与 371例无心绞痛史的AMI患者 (对照组 )比较。结果 心绞痛组合并休克、心衰者少于对照组 (分别为 1 0 .6 %对 1 6 .8%和 1 8.9%对 2 5 .9% ,P <0 .0 5 ) ,住院病死率也较低(1 0 .6 %对 1 6 .9% ,P <0 .0 5 ) ,肌酸激酶峰值较低 [(783± 4 83)U/L对 (1 0 86± 5 4 3)U/L ,P <0 .0 1 ],心绞痛组梗死前正规治疗者多于对照组 (6 8.8%对 2 8.6 % ,P <0 .0 0 1 ) ,但多部位梗死较少 (1 6 .4 %对 2 2 .3% ,P <0 .0 0 1 )。结论 与无心绞痛发作的患者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前有延迟心肌预缺血的冠心病患者梗死面积小 ,心源性休克及充血性心衰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陈燕  常志文 《新医学》2004,35(7):413-414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白介素 6、白介素 10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检测 2 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2 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 2 0名正常对照者血中白介素 6、白介素 10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血中白介素 6分别为 (2 2± 5 )ng/L ,(8± 3)ng/L ,(4± 2 )ng/L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 <0 0 0 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血中白介素 10分别为 (7 4±2 9)ng/L ,(4 1± 1 9)ng/L ,(1 9± 0 7)ng/L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 (P =0 0 4 8)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0 8)。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 6、白介素 10的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1.
马彩云  李瑞杰  李莉  宋丽芬 《临床荟萃》2007,22(13):938-940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合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梗死面积和左室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114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动脉为前降支近段病变并进行成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的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有63例合并有糖尿病,分组比较IP对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和左室功能的影响。共分为4组:非糖尿病IP组23例(A组);非糖尿病非IP组28例(B组);糖尿病IP组28例(C组);糖尿病非IP组(D组)35例。结果CK、CK-MB的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B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值A组显著高于B组(P<0.01)。C组与D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P在无糖尿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可能有助于限制梗死面积,保护左室功能,而在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未观察到上述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亚低温疗法减少家兔再灌注急性心肌梗死范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急性心肌梗死 (AMI)范围的影响。方法  14只家兔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 ,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 AMI,4 5 min后松开结扎线 ,进行再灌注 2 h;动物的中心体温通过热敏电阻探头测定。亚低温组通过物理降温使结扎后 30 m in体温降到 35℃以下 ,此后保持在32~ 35℃ ;常温组体温维持在 38℃以上。再灌注结束后取出心脏染色切片 ,计算梗死心肌、濒危心肌和左室心肌的质量。结果 亚低温组心电图胸前导联抬高幅度之和低于常温组〔(2 5 .8± 8.5 ) m V比 (37.7±6 .5 ) m V,P=0 .0 2 1〕。亚低温组梗死 3h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活性改变明显低于常温组〔(2 6 4 6 .9± 12 2 7.3) U / L比 (4787.8± 1934.2 ) U / L ,P=0 .0 4 5〕。组织学检查显示亚低温组梗死心肌质量(0 .2 3± 0 .0 5 ) g明显低于常温组 (0 .4 2± 0 .16 ) g(P=0 .0 2 0 )。亚低温组梗死心肌占濒危心肌的比例 (0 .2 14±0 .0 4 4比 0 .35 7± 0 .0 6 6 ,P=0 .0 0 1)和占左室心肌质量的比例 (0 .0 4 1± 0 .0 10比 0 .0 71± 0 .0 2 7,P=0 .0 2 9)均小于常温组 ;亚低温组存活心肌占濒危心肌的比例高于常温组 (0 .786± 0 .0 4 4比 0 .6 4 3± 0 .0 6 6 ,P<0 .0 0 1)。结论 亚低温可减小家兔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与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 1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梗死前 72h以上有无心绞痛 ,分为A组 (有心绞痛 ) 76例 ,B组 (无心绞痛 ) 10 2例。对两组的梗死面积、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梗死面积小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B组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对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1 病历简介  患者女 ,65岁 ,有头晕、头痛 ,伴胸闷、心悸、活动后气促反复发作 3年病史。曾住院诊断为 :高血压 期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功能 级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2 0 0 1年 1月 1 0日 2 0 :0 0突发心前区闷痛 ,呈紧束样 ,伴全身冷汗而紧急入院。心电图示 :快速型心房颤动 ;STav R上抬 0 .2 0 m V,ST , , ,a VF, 16下斜形下移 0 .1 0~ 0 .80 m V。心肌酶 :肌酸激酶 ( CK) 1 1 1 2 U/ L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91 U/ L。诊断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即给予扩冠、维持静滴消心痛 4 0 μg/ min、抗凝 (肠溶阿斯匹林…  相似文献   

15.
羟乙基淀粉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羟乙基淀粉(HES130/0.4)对兔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白细胞介素-8(IL-8)、内皮素-1(ET-1)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 36只大白兔随机分为乳酸林格氏液组(A组,n=12);白蛋白组(B组,n:12);羟乙基淀粉组(C组,n=12).A,B,C三组再灌注前15 min分别静脉注入6 mL/kg乳酸林格氏液、5%人体白蛋白或6%羟乙基淀粉,于缺血前(I_0)、缺血30 min(I_1)、再灌注60 min(R_1)、180 min(R_2)四个时点采血,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白细胞介素-8(IL-8)和内皮素-1(ET-1)的浓度.再灌注180 min处死大白兔测定心肌水含量、心肌梗死面积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三组血清LDH,CPK,IL-8和ET-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在R2时点,C组增高的程度明显低于A组[(181±17)U/L vs.(334±39)U/L;(1927±205)U/L v8.(2987±326)U/L;(5.03±1.16)ng/L vs.(6.96±1.21)ng/L;(380.9±78.4)ng/L vs.(667.2±82.1)ng/L,P<0.05]和B组[(181±17)u/Lvs.(320±38)U/L;(1927±205)U/L vs.(2218±290)U/L;(5.03±1.16)ng/L vs.(5.90±1.03)ng/L;(380.9±78.4)ng/L vs.(615.6±80.2)ng/L,P<0.05];C组缺血区MPO活性(0.20±0.09)ng/L明显低于A组(0.48±0.15)ng/L和B组(0.37±0.12)ng/L(P<0.05);C组的心肌含水量(76±8.23)%和心肌梗死面积(11.53±1.02)%分别显著低于A组[(86±5.66)%,(26.48±2.33)%]和B组[(82±6.42)%,(19.76±4.32)%](P<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对通过抑制IL-8及ET-1的生成和释放,降低缺血区MPO活性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野战环境战地救治对腹腔海水浸泡伤实验犬生存的影响。方法 杂种犬 15只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 (A组 )、生理盐水救治组 (B组 )及综合救治组 (C组 ) ,观察每一组腹腔海水浸泡后的存活时间及血浆渗透压、乳酸水平变化。结果 ①C组平均存活时间 (5 8h)显著长于A(2 4h)、B(4 1h)两组 (P <0 0 1) ;②腹腔海水浸泡后 1hC组血浆渗透压(36 6 1± 8 4 )mmol/L、乳酸 (8 9± 1 8)mmol/L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分别为 (374 3± 11 2 )mmol/L、(12 4± 3 1)mmol/L〕(P <0 0 5 ) ,B组乳酸 (10 3± 2 1)mmol/L水平也显著低于A组 (P <0 0 5 ) ;腹腔海水浸泡后 3hC组乳酸 (9 1± 1 7)mmol/L水平显著低于B组 (11 4± 1 9)mmol/L(P <0 0 5 )。结论 腹腔海水浸泡伤战地早期补入低张胶体液及进行腹腔清创有助于缓解机体高渗状态 ,改善机体代谢 ,延长创伤动物生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血压变化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有、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分为A、B2组,合并高血压者116例归入A组,无合并者102例归入B组。对比2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的变化及临床特点。结果 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在A组为31.9%,显著高于B组的14.7%(P〈0.05)。血清肌酸激酶峰值A组为(18±10)×10^2U/L,B组为(13±10)×10^2U/L;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A组为(1.5±0.8)×10^2U/L,B组为(1.2±0.9)×10^2U/L,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心肌梗死后血压下降发生率:A组为83.6%,B组为26.5%,差异有显著性(P〈0.01);收缩压下降:A组为(36±16)mmHg,B组为(14±10)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1)。心功能分级构成比:属心功能Ⅰ级患者在A组和B组分别占42.2%和58.8%;心功能Ⅱ级患者例数2组相似;心功能Ⅲ级以上A组为28.5%,高于B组的12.7%,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发生率、住院率及病死率均高于B组。结论 高血压并发心肌梗死后血压下降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血压正常者高,近期预后差,故高血压是影响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肖军  王龙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2469-2470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与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心肌梗死初期血糖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血糖≥8mmol/L,B组血糖<8 mmol/L.对两组冠脉造影结果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或右冠、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梗死后心绞痛例数明显多于B组(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SHG的梗死相关血管多为前降支或右冠近端病变,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急诊PCI组(23例)和静脉溶栓疗法组(对照组26例)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ST段抬高总和和治疗开始后90min ST段回落程度、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23例急诊PCI组血清CK-MB峰值(396±126U/L)明显低于对照组(793±139 u/L),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开始后90 min ST段回落程度急诊PCI组大于对照组(62.0%vs 44.0%,P<0.05).急诊PCI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7%vs 26.9%,P<0.05).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急诊PCI组大于对照组(分别为0.58±0.09和0.48±0.10,P<0.05).结论:对AMI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急诊PCI优于静脉溶栓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A组25例急性心肌梗死,B组2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MCP-1水平.结果:治疗前A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21.8±2.6)ng/L较B组(15.8±2.1)ng/L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发病前后差异[(21.8±2.6)ng/L比(17.3±2.3)ng/L]亦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MCP-1水平明显增高,是显示斑块不稳定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