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游离脂肪酸在糖尿病中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离脂肪酸是反映脂质代谢、糖代谢、内分泌机能等的非常灵敏的指标。通过检测血浆中脂肪酸水平,可研究糖尿病与脂质及脂肪酸的关系。β细胞的功能障碍和凋亡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脂代谢紊乱促进β细胞凋亡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日益引起关注。探讨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对临床诊断及治疗糖尿病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指导意义。现就游离脂肪酸增多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游离脂肪酸(棕榈酸)诱导胰岛细胞凋亡模型,并观察球形脂联素对胰岛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5/2005-3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百欣医学研究中心完成。构建游离脂肪酸诱导胰岛细胞凋亡模型及分组:采用小鼠胰岛素瘤细胞株βNIT-1,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按1×105个/孔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细胞生长至80%融合时将随机细胞分为3组,每组3孔,分别为对照组,棕榈酸组,棕榈酸+球形脂联素组。3组培养基均含5g/L的牛血清白蛋白、体积分数为0.03胎牛血清及体积分数为0.01的无水乙醇;棕榈酸组又加含有终浓度为500μmol/L棕榈酸;棕榈酸+球形脂联素组又加终浓度为500μmol/L棕榈酸和0.5mg/L脂联素。处理48h后终止实验。采用Hochest33342和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棕榈酸诱导胰岛细胞凋亡率和凋亡指数及脂联素处理后脂性凋亡的改善情况。结果:①经Hochest33342染色检测3组小鼠胰岛素瘤细胞株βNIT-1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不同(F=300.270,P<0.05),棕榈酸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犤(12.40±1.57)%,(2.05±0.59)%犦,说明500μmol/L棕榈酸可成功构建胰岛细胞凋亡模型,经脂联素处理后凋亡指数明显降低犤(12.40±1.57)%,(3.87±0.93)%犦,说明球形脂联素组对胰岛细胞凋亡有拮抗作用。②经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小鼠胰岛素瘤细胞株βNIT-1细胞凋亡指数3组明显不同(F=191.221,P<0.05),棕榈酸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犤(26.33±5.6)%,(2.32±0.78)%犦,说明500μmol/L棕榈酸可成功构建胰岛细胞凋亡模型,经脂联素处理后凋亡指数明显降低犤(2.32±0.78)%,(4.90±0.82)%,P<0.05犦说明球形脂联素组对胰岛细胞凋亡有拮抗作用。结论:①Hoescht染色法及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结果均表明在体积分数为0.03胎牛血清、5g/L的牛血清白蛋白的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液条件下加入终浓度为500μmol/L棕榈酸处理细胞48h可成功构建胰岛细胞凋亡的细胞模型。②球形脂联素可拮抗胰岛细胞的脂性凋亡,从而发挥了其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观察体外慢性高糖和游离脂肪酸(FFA)对培养的胰岛INS-1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及细胞内ATP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高糖和FFA损害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C组)(含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HG组)(含16.7 mmol/L葡萄糖)、高脂组(PA组)(含0.4 mmol/L棕榈酸)、高糖高脂联合组(HG+PA组)(含16.7 mmol/L葡萄糖及0.4 mmol/L棕榈酸).将INS-1细胞分别接种于上述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FFA中作用48 h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INS-1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用荧光素酶方法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结果:与C组相比,HG组、PA组和HG+PA组INS-1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HG组、PA组和HG+PA组明显降低细胞内ATP含量(均P<0.05).结论:在胰岛INS-1细胞中,高糖及FFA可能通过损伤线粒体呼吸链功能,产生对胰岛功能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免疫细胞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咏虹  李雅慧  闫雪 《临床荟萃》2003,18(19):1135-1137
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可以通过乙酰辅酶A合成脂肪酸。脂肪酸合成酶的最终产物是能够延长生成硬脂酸的棕榈酸 ,这些脂肪酸都是饱和脂肪酸。但是细胞膜需要不饱和脂肪酸以维持其结构、流动性和功能 ,故在细胞中存在一种双键插入机制 (也叫去饱和作用 ) ,即在 9号和 10号碳原子之间插入一个双键 ,使饱和脂肪酸变为不饱和脂肪酸 ,由Δ9去饱和酶催化。该酶在植物和动物中都存在 ,可以使硬脂酸转化为油酸。与动物不同的是 ,植物可以在油酸中已经存在的 9号位置上的双键和碳链的甲基末端之间插入额外的双键 :Δ12去饱和作用 ,该作用可以将油酸转化成亚…  相似文献   

5.
β细胞的功能障碍和凋亡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2型糖尿病糖代谢紊乱与脂代谢紊乱并存,脂代谢紊乱促进β细胞凋亡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日益引起关注。本文作者综述了脂毒性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在游离脂肪酸作用下诱导凋亡的因素及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freefattyacids,FFAs)对大鼠系膜细胞(MC)细胞外基质(ECM)的基因表达及分泌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HBZY-1细胞)为基础,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Ⅳ型胶原(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转化生长因子(TGF-β1)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细胞外基质ColⅣ、FN的分泌。结果25、100、400μmol/L油酸刺激组中ColⅣ、FN、TGF-β1mRNA的表达分别为0.94±0.17、1.16±0.15、1.28±0.19和0.82±0.11、0.97±0.07、1.09±0.08及1.15±0.07、1.24±0.06、1.36±0.05,各处理组与对照组(0.73±0.16、0.53±0.09、0.96±0.11)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100、400μmol/L油酸刺激组中ColⅣ、FN的分泌分别为(59.6±6.4)、(63.1±6.7)、(72.4±8.6)ng/ml和(106.1±6.4)、(121.0±7.1)、(137.5±9.7)ng/ml,各处理组与对照组[(52.3±7.2)、(93.2±8.7)]ng/ml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游离脂肪酸具有增加细胞外基质基因表达和分泌的作用,可能参与肾小球硬化(GS)的进展机制。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近年来对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逐渐减退除了与其内在的缺陷(如遗传变异)有关外,还可能与糖毒性、脂毒性等有关;代表着β细胞功能的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中的第一时相胰岛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同一个体不同部位来源的脂肪干细胞体外成脂诱导分化的能力进行比较,为脂肪干细胞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5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完成。提取5例女性临床吸脂患者(平均年龄32岁)8个部位(大腿前侧、臀上部;臀上部、上腹部;髂腰部;上腹部;背部、上臂)脂肪抽吸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进行成脂诱导分化。在对照培养基(含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的第l代脂肪干细胞,以3&;#215;10^-4细胞/皿接种到35mm培养皿中,将对照培养基更换为成脂诱导培养基,进行成脂诱导,每周换液2次,以加入对照培养基的培养皿设为阴性对照。继续培养2周,分别取诱导后的细胞和阴性对照细胞各两皿进行油红O染色,以证实细胞中有无脂滴形成。通过油红O染色及阳性细胞记数,分别对来源于3例患者的2个不同部位的脂肪抽吸标本中的脂肪干细胞向成脂细胞分化的能力进行定性和半定量检测,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细胞的成脂诱导分化率进行测定。 结果:①脂肪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能力的测定结果:从不同个体的每100mL脂肪抽吸组织中提取的平均脂肪干细胞数目有所不同,从2.45&;#215;10^8-/100mL-1.25&;#215;10^9个/100mL不等;但从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脂肪中所获得的干细胞数目却比较近似;根据各例细胞成脂诱导分化率,可得出5例患者8个部位细胞的平均成脂诱导分化率为36.2%。经统计学分析证实同一个体不同部位来源的细胞具有不同的成脂分化能力,获得的平均干细胞数目与年龄无关(r=0.098,P=0.817),而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r=-0.568,P〈0.01。②成脂诱导后脂肪干细胞形态变化及油红O染色定性结果。脂肪干细胞经诱导后体积增大,分化为成脂细胞,细胞浆中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的橙红色脂滴,多者可占整个细胞体积的80%-90%,细胞核缩小或偏于细胞的一侧,呈阳性;而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的对照细胞未见体积增大和脂滴形成,呈阴性。 结论:患者年龄越大,成脂分化率越低,且同一患者不同部位来源的脂肪抽吸组织中的脂肪干细胞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上存在差异。提示利用脂肪干细胞进行相关实验时,在患者年龄和取材部位上应有所选择,进一步分析有可能找到获取脂肪干细胞的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9.
microRNA-16在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触发和控制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的调控研究将有助于人为控制脂肪基质细胞的分化方向,促进对细胞分化的深入了解.目的:了解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过程中microRNA-16的表达变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试验,2007-10/2008-03在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出生30 d雄性体健SD幼鼠8只.成脂诱导培养液[DMEM培养液中加入地塞米松(1μmol/L)、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0.5 mmol/L)、胰岛素(10 mg/L)].方法:从SD幼鼠体内取出脂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获得了纯度高的脂肪基质细胞,采用脂向诱导液对第3代的脂肪基质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并以来诱导的细胞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应用microRNA芯片技术检测脂肪基质细胞脂向诱导后7 d和未诱导microRNA-16的表达差异.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icroRNA-16在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前后表达量变化.结果:①成功获得纯度较高的脂肪基质细胞,成功诱导其脂向分化,诱导培养后7 d观察到细胞形态学上表现出典型的脂肪细胞改变:细胞相互融合,成片生长,变为细长纺锤形;PPAR γ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油红O染色脂滴被染成橙红色.②成脂诱导前后microRNA-16表达明显下调,诱导前microRNA-16表达量为90.25.诱导后microRNA-16表达量为56.75,③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microRNA-16表达显著下调,与microRNA芯片结果一致.结论:PCR及芯片结果一致支持microRNA-16在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过程中表达显著下调,可能在脂肪基质细胞脂向分化过程参与调控.  相似文献   

10.
不同来源的人脂肪干细胞体外成脂诱导分化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同一个体不同部位来源的脂肪干细胞体外成脂诱导分化的能力进行比较,为脂肪干细胞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5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完成。提取5例女性临床吸脂患者(平均年龄32岁)8个部位(大腿前侧、臀上部;臀上部、上腹部;髂腰部;上腹部;背部、上臂)脂肪抽吸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进行成脂诱导分化。在对照培养基(含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的第1代脂肪干细胞,以3×104细胞/皿接种到35mm培养皿中,将对照培养基更换为成脂诱导培养基,进行成脂诱导,每周换液2次,以加入对照培养基的培养皿设为阴性对照。继续培养2周,分别取诱导后的细胞和阴性对照细胞各两皿进行油红O染色,以证实细胞中有无脂滴形成。通过油红O染色及阳性细胞记数,分别对来源于3例患者的2个不同部位的脂肪抽吸标本中的脂肪干细胞向成脂细胞分化的能力进行定性和半定量检测,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细胞的成脂诱导分化率进行测定。结果:①脂肪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能力的测定结果:从不同个体的每100mL脂肪抽吸组织中提取的平均脂肪干细胞数目有所不同,从2.45×108个/100mL~1.25×109个/100mL不等;但从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脂肪中所获得的干细胞数目却比较近似;根据各例细胞成脂诱导分化率,可得出5例患者8个部位细胞的平均成脂诱导分化率为36.2%。经统计学分析证实同一个体不同部位来源的细胞具有不同的成脂分化能力,获得的平均干细胞数目与年龄无关(r=0.098,P=0.817),而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r=-0.568,P<0.01)。②成脂诱导后脂肪干细胞形态变化及油红O染色定性结果。脂肪干细胞经诱导后体积增大,分化为成脂细胞,细胞浆中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的橙红色脂滴,多者可占整个细胞体积的80%~90%,细胞核缩小或偏于细胞的一侧,呈阳性;而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的对照细胞未见体积增大和脂滴形成,呈阴性。结论:患者年龄越大,成脂分化率越低,且同一患者不同部位来源的脂肪抽吸组织中的脂肪干细胞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上存在差异。提示利用脂肪干细胞进行相关实验时,在患者年龄和取材部位上应有所选择,进一步分析有可能找到获取脂肪干细胞的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11.
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机制,而这些又与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和脂毒性密切相关。目前认为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减轻高血糖的毒性作用,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可随之改善,以后的血糖控制可更为容易。本研究对江阴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观察其对β细胞早期相及延迟相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长链脂肪酸对肝细胞脂周素2表达的影响,并揭示其调控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测定不同长度脂肪酸对脂周素2mRNA表达的影响。应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分别测定长链脂肪酸油酸对脂周素2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方法检测油酸对脂周素2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长链脂肪酸油酸、软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明显增加了脂周素2的表达,而短链脂肪酸己酸没有作用。油酸以剂量和浓度依赖方式上调脂周素2mRNA和蛋白的表达,乙酰辅酶A合成酶抑制剂triacsinC没有抑制油酸诱导的脂周素2表达。小鼠脂周素2启动子含有Ets/AP-1结合位点和PPARs反应元件(PPRE)。油酸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增强了脂周素2的-2090bp启动子活性。Ets位点突变没有影响脂周素2的启动子活性,但AP-1位点突变,及PPRE突变显著抑制了油酸诱导的启动子活性。结论在肝细胞中,长链脂肪酸油酸诱导脂周素2的表达,需要启动子区域的AP-1和PPARs反应元件,为防治脂肪肝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3.
自噬(autophagy)是细胞依赖溶酶体降解受损的细胞器及大分子物质过程。非脂肪细胞出现脂质沉积时,机体通过脂肪代谢产物、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等途径激活自噬,降解脂滴以保护非脂肪组织免受脂毒性损害。因此增强自噬可能是治疗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综合征等脂肪异位沉积相关疾病的新途径。本文就自噬与脂肪异位沉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邓宏明  肖常青  刘红  宋英儒  陈卫 《临床荟萃》2005,20(23):1341-1342
肥胖和体脂分布异常,特别是中心型肥胖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并提出了代谢综合征、正常体质量代谢性肥胖(MONW)等概念,其中心环节是胰岛素抵抗(IR).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脂肪中心性分布(腹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CVD)有良好的相关性,而肥胖与CVD却缺乏这种关系,使得人们认识到脂肪分布是独立于肥胖的CVD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应用准确的体脂含量及体脂分布评价手段,分析机体脂肪含量、分布及其分泌的游离脂肪酸(FFA)与组织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胡红琳  王佑民  王长江  周剑  刘玲 《临床荟萃》2007,22(12):852-855
目的了解3种脂肪细胞因子(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α和脂联素)与肥胖人群抵抗素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19例肥胖和29例非肥胖受试者,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腹部皮下与大网膜脂肪组织中抵抗素mRNA的表达,同时测定血清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游离脂肪酸(FFA)和脂联素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肥胖组的血清FFA、TNF-α和抵抗素水平高于非肥胖组(均P<0.05);而血清脂联素水平却低于非肥胖组(P<0.05);抵抗素在各组皮下及网膜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血清抵抗素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脂联素、TNF-α、皮下脂肪组织中抵抗素表达、FFA进入回归方程;相关分析显示,血清抵抗素与体质量指数、FFA、TNF-α、HOMA-IR呈正相关(分别r=0.457,P=0.008;r=0.708,P=0.000;r=0.520,P=0.006;r=0.703,P=0.000),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r=-0.928,P=0.000);皮下脂肪中抵抗素表达与TNF-α呈负相关(r=-0.352,P=0.039),与网膜脂肪中抵抗素的表达呈正相关(r=0.285,P=0.05),与血清FFA和脂联素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提示TNF-α、皮下脂肪组织中抵抗素表达和FFA对血清抵抗素水平具有正性影响,而脂联素对抵抗素水平产生负性作用;TNF-α可能下调皮下脂肪中抵抗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FFA)对人肝癌HepG2细胞及HPA-v成熟脂肪细胞miRNA-143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epG2细胞及人前体脂肪细胞HPA-v,将HPA-v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用1mmol/L FFA分别干预HepG2细胞及HPA-v成熟脂肪细胞0、4、12、24h,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检测细胞miRNA-143的表达水平。结果随FFA干预时间的延长,HepG2细胞miRNA-143表达增高(P〈0.05),HPA-v成熟脂肪细胞中miRNA-143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 FFA对HepG2细胞及HPA-v成熟脂肪细胞miRNA-143表达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变化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4/08在重庆医科大学动物中心及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实验室完成。选择6周龄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2组,即正常饲养组和高脂饲养组,每组12只。正常饲养组及高脂饲养组饲料的热量分别为13.53,18.71kJ/g。喂养6周后,应用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葡萄糖输注率60~120越低,胰岛素抵抗越严重),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应用生化比色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应用生化酶法测定。比较两组大鼠体质量、葡萄糖输注率以及血清游离脂肪酸等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过程中两组各死亡2只,进入结果分析两组各10只大鼠。①两组大鼠喂养6周后血脂、游离脂肪酸水平比较:高脂饲养组大鼠的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饲养组[(1.24±0.34,0.61±0.12),(0.43±0.13,0.24±0.10)mmol/L(t=2.84,P<0.05;t=3.36,P<0.01)]。②两组大鼠喂养6周后体质量、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葡萄糖输注率60~120比较:高脂饲养组大鼠体质量、血浆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饲养组(t=3.49,4.25,P<0.01),葡萄糖输注率60~120显著低于正常饲养组[(9.89±3.28,28.03±8.02)mg/(kg·min)](t=5.91,P<0.01)。结论:高脂饲养大鼠的葡萄糖输注率明显降低,提示高脂饮食可导致机体产生严重胰岛素抵抗,是建立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有效手段。该模型同时伴有脂代谢异常,其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可能与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饲养下的大鼠血浆游离脂肪酸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变化特点,分析其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3/0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16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高脂饮食组,各8只。①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热量15kJ/g,脂肪占总热量12%)。②高脂饮食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热量22kJ/g,脂肪占总热量56%)。实验期间每天称取饲料消耗量,每7d空腹称大鼠质量及尾部取血1次。血浆胰岛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以放免法测定,血浆葡萄糖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胰岛素抵抗程度以HOMA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表示。结果:全部16只大鼠在实验过程中均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高脂饮食组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21,28d与本组0d值比较明显升高(2.38&;#177;0.10,2,44&;#177;0.19,2,00&;#177;0.23,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亦明显升高(2.02&;#177;0,18,2.06&;#177;0.11,P〈0.01)。②高脂饮食组游离脂肪酸浓度21,28d与本组0d基础值比较明显升高f(0.62&;#177;0.05),(0.68&;#177;0.05),(0.55&;#177;0.05)mmol/L,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亦明显升高[(0.54&;#177;0.06),(0.57&;#177;0.07)mmol/L,P〈0.051;且游离脂肪酸水平与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关系(r=0.61,P〈0.01)。③两组动物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均无变化。结论:①游离脂肪酸的升高与胰岛素抵抗指数产生密切相关,结果数据尚难以分清因果关系。②高脂饮食喂养的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产生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升高无关。  相似文献   

19.
脂肪组织能够以旁分泌、自分泌和远距分泌方式产生生物活性因子或因子样分子,称为脂肪因子。包括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酰化刺激蛋白、瘦素、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白细胞介素6(IL-6)、抵抗素(resistin)、脂联素(adiponectin,ADP)、人内脂素(visfatin)等多种因子,这些脂肪因子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血压水平、内皮功能、纤溶活动及炎症反应,参与机体多种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在众多功能各异的脂肪细胞因子中,脂连素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与肥胖呈负相关的细胞因子,有降低三酰甘油和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心血管内皮功能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部分文献报道壳聚糖对严重创伤的止血效果有限,因此以壳聚糖为基础止血剂的促凝血活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壳聚糖,鞣花酸/红细胞膜脂复合海绵,评价其促凝血活性和细胞毒性。方法:通过冻干法制备壳聚糖海绵和壳聚糖乙酸盐海绵,然后再通过静电吸附法制备壳聚糖,鞣花酸,红细胞膜脂复合海绵。血浆复钙时间法观察3种海绵的促凝血活性,并检测3种海绵对SD大鼠肝脏的止血效果及对L929细胞的毒性。结果与结论:壳聚糖,鞣花酸,红细胞膜脂复合海绵组的血浆复钙时间、出血时间、失血量均显著少于壳聚糖海绵组和壳聚糖乙酸盐海绵组(P〈0.01)。细胞实验显示壳聚糖,鞣花酸,红细胞膜脂复合海绵无细胞毒性。说明壳聚糖,鞣花酸,红细胞膜脂复合海绵具有良好的促凝血活性且无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