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及局部分泌物中相关的细胞因子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桥联酶法技术,对28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35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和31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检测,ELISA法检测以上各组女性阴道分泌物中IL-12,IL-4和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 RVVC组CD4+T淋巴细胞低于VVC组和对照组(P均<0.05),而CD8+T淋巴细胞均高于VVC组和对照组(P均<0.05)。VVC组IL-12水平明显高于RVVC组和对照组(P<0.05);IFN-γ水平在RVVC组、V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IL-4水平在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免疫缺陷,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以及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阴道分泌物中IL-4与IL-12的表达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的关系。方法 ELISA法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组阴道中IL-4,IL-12的表达水平,以正常女性白念珠菌携带者为对照组。结果 RVVC组的IL-4水平高于VVC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的IL-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4表达差异可能与RVVC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并分析不同类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100例,其中初发患者50例,复发患者50例,按照发病情况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此外,征集正常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取各组患者阴道分泌物,ELISA法检测阴道分泌物中IL-12、IL-4、IFN-γ、IL-10、IL-23、HBD-2的表达水平,统计并记录下结果。结果:对照组志愿者IL-4、IL-12、IFN-γ分别为0.35±0.25、0.63±0.31、0.73±0.21,初发组患者IL-4、IL-12、IFN-γ分别为0.33±0.23、1.34±0.38、1.16±0.22,复发组IL-4、IL-12、IFN-γ分别为0.39±0.27、0.74±0.42、1.19±0.23。三组志愿者者IL-4经方差分析差异不明显(F=0.36,P0.05),而各组IL-12、IFN-γ等具有明显差异(F=15.21,P0.05;F=83.6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组间经t检验两两比较,初发组患者IL-12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和复发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初发组患者IFN-γ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但复发组与初发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志愿者IL-10、HBD-2、IL-23分别为(0.526±0.626)ng/L、(8.43±3.46)pg/m L、(1.34±0.39)pg/m L,初发组患者IL-10、HBD-2、IL-23分别为(0.934±0.335)ng/L、(10.23±3.57)pg/m L、(1.13±0.36)pg/m L,复发组患者IL-10、HBD-2、IL-23分别为(1.764±0.619)ng/L、(13.07±3.83)pg/m L、(0.91±0.35)pg/m L,三组志愿者IL-10、HBD-2、IL-23方差分析比较,差异明显(F=9.56,P0.05;F=7.25,P0.05;F=6.2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但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HBD-2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且复发组患者HBD-2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初发组患者IL-23无明显差异(P0.05),但复发组患者IL-23明显高于对照组志愿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免疫缺陷,各类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以及复发有关,但其中具体机制尚未研究清楚,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12和IL-23的表达水平与不同严重程度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轻中度、重度各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IL-12p70和IL-23p19的表达水平,以正常女性白念珠菌携带者为对照组。结果各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IL-12p70和IL-23p19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3.486,P=0.000:F=11.869,P=0.000);组间两两比较,重度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组和RVVC组IL-12p70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243,P=0.035;t=3.397,P=0.000);RVVC组IL-23p19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289,P=0.000)。结论IL-12和IL-23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及IL-1β在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2例BV(BV组)、16例复发性BV(RBV组)、15例VVC(VVCl组)、6例Tv(Tvl组)患者及23例体检健康妇女(对照组)阴道分泌物镜检WBC〈2个/HP;21例VVC(VVC2组)、18例Tv(TV2组)患者阴道分泌物镜检白细胞计数(wBc)8~10个/HP。收集上述各组患者阴道灌洗液并离心。BV及RBV组患者每次治疗随访时均进行Nugent评分,收集其中治疗至Nugent评分d~6分(Nugent4~6分组)患者阴道灌洗液2l份及治疗至Nugent评分〈3分(Nugent〈3分组)患者阴道灌洗液17份并离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阴道灌洗液上清液中各因子浓度;沉淀提取总核糖核酸(R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泖l各因子mRN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VC2、TV2组4种因子浓度及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VVCl组中TNF—α及IL-1β、TVl组的IL-8浓度及mRNA表达也明显上调;其他组各因子及mRNA表达变化均不显著。结论4种炎症因子在Bv发病中的作用并不显著。IL-8、IL-1β、TNF—α参与Tv、VVC发病。Bv表现非炎症反应与阴道局部IL-8、IL-1β、TNF-α等低表达有关。TV常伴严重炎症反应与阴道局部IL-8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抗生素使用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殊菌病(RVVC)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我院妇科门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及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就抗生素使用频率、每次抗生素使用时间、使用抗生素的间隔时间和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加调查的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为67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58例,结果显示抗生素使用频率与RVVC存在相关性(OR=2.2237,P〈0.05)。结论频繁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RVVC的发生风险,应尽量避免短时间内频繁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 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是一种由念珠菌引起的妇产科常见病,是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一种复杂形式,系指12个月中确实发作4次或4次以上有症状的VVC。国外报道有近40%-75%的成年妇女在一生中发生过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约5%成年妇女有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学及药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从病原学方面探讨VVC和RVVC病原菌和药敏的差异,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VVC和RVVC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加以比较,并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方案,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了分离菌株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两性霉素B的体外药物敏感研究。结果VVC、RVVC组共分离出125株念珠菌,其中RVVC组67株,VVC组58株;在125株念珠菌中白念珠菌98株,占78.40%,非白念珠菌27株,占21.60%。RVVC组67株中有47株为白念珠菌,占68.66%(47/67);VVC组58株中有51株为白念珠菌,占87.93%(51/58)。RVVC组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与V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VC组非白念珠菌比例较高。念珠菌对三种药物敏感性依次为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非白念珠菌唑类药物敏感性低于白念珠菌。结论白念珠菌仍是VVC、RVVC的主要致病菌,RVVC组非白念珠菌比例高于VVC组,非白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比例最高。非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明显低于白念珠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治疗前后阴道灌洗液中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4的含量,以分析阴道局部免疫状况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47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阴道灌洗液中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4的含量,同时对47例健康妇女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V组患者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健康妇女IFN-γ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BV患者治疗前后IFN-γ、IL-4两项水平,BV治愈患者IFN-γ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IL-4则显著降低,未治愈患者则呈反向变化,BV治愈患者和未治愈患者IFN-γ和IL-4水平差异显著(P<0.05)。结论:BV患者患病同IFN-γ水平显著降低和Th1/Th2比例失衡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为治疗BV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与白细胞介素10、6(IL-6,10)、干扰素-γ(IFN-γ)在梅毒血清固定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112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55例梅毒血清转阴患者和58例正常人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其特异性因子Foxp3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IL-6,IL-10和IFN-γ的水平。结果: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的表达为(1.95±0.66%),而其中调节性T细胞比例为(24.5±7.63%),较两组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CD4+T细胞内转录因子Foxp3表达量(2272.7±876.8)明显高于两组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梅毒血清固定患者IL-6、IFN-γ水平较低而IL-10水平较高(P〈0.01);血清转阴患者与健康献血者三者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升高以及Th1/Th2比例失衡可能导致了梅毒血清固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临床特征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方法:对1120例VVC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阴道分泌物标本采集、真菌培养及体外药敏实验。结果:单纯型VVC占36.79%,重度VVC占37.77%,RVVC占14.38%,非白假丝酵母菌VVC占11.07%。重度VVC的特征最为严重(P均=0.000),以白假丝酵母菌最多见(P=0.000)。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制霉菌素、克霉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及酮康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假丝酵母菌是VVC主要的病原体,复杂型VVC临床较为常见且临床特征较单纯型VVC严重。白假丝酵母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仍有较高敏感性,制霉菌素、克霉唑抗真菌敏感性较高,可以供临床治疗选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达克宁栓治疗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方法:选择68例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达克宁栓放入阴道置于阴道后穹隆处,每晚1枚,连用3d.联合组加用乳酸菌阴道胶囊放入阴道置于阴道后穹隆处,早上2枚,连用5d.对照组除不使用乳酸菌阴道胶囊外余治疗均同联合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周的临床疗效,并随访治疗后3个月的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93,P〈0.01).对照组与联合组治疗后3个月内分别复发13例和4例.联合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35,P〈0.05).结论: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达克宁栓治疗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较确切,能明显降低复发率,具有治疗和预防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阴道分离的念珠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念珠菌在女性阴道黏膜所致的不同表现与其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NCCLSM27-A方案推荐的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对来自外阴阴道念珠菌健康携带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8种抗真菌药对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的MIC值几乎均比白念珠菌高。来自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菌株MIC值较高,而健康带菌者菌株的MIC值较低。耐药菌株主要来源于复发组,健康带菌者来源的白念珠菌菌株对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和制霉菌素未见有耐药菌株出现。结论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中应重视非白念珠菌的耐药性,长期或间断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可能诱导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的临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共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使用克霉唑治疗,实验组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疼痛、阴道充血水肿改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瘙痒症状、分泌物改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家族在白念珠菌无症状性阴道寄居向症状性阴道炎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分别从10例无症状携带者、14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和10例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中直接提取RNA,逆转录成cDNA后进行RT-PCR.结果 所有无症状携带者和患者均表现出对SAP2和SAP4-6的阳性扩增.10例无症状携带者中无一个标本表现出对SAP1和SAP3的阳性扩增,而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和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提取的RNA可见9个SAP基因的不同表达,并且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SAP1和SAP3的阳性扩增.结论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发病可能与SAP基因的不同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臭氧联合局部用药治疗宫内早孕合并阴道炎效果观察,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来中心妇科门诊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女性256例,年龄在25~40岁;B超声确诊为宫内早孕,实验室阴道分泌物检测确诊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28例,采用臭氧液(连续冲洗3d,每次3min)加克霉唑阴道片500mg(阴道上药2次).对照组128例,克霉唑阴道片500mg(隔日阴道上药共2次).停药3d复查.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 87.50%和58.59%,好转率分别为12.50 %和 31.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臭氧治疗组无不良反应.结论:臭氧联合局部用药治疗宫内早孕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安全、有效,并能彻底治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体外当归多糖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与角质形成细胞(KC)NF-κB表达及IFN-γ分泌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KC+银屑病患者PBMC混合培养(A组),正常人KC和正常人PBMC混合培养作为作对照(B组).当归多糖作用于两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混合细胞中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结果:A组混合培养体系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IFN-γ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经当归多糖作用后,A组混合培养体系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IFN-γ水平较处理前降低(P<0.05),而B培养体系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IFN-γ水平较处理前升高(P<0.05).结论:当归多糖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化、减少IFN-γ分泌,对银屑病治疗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