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伟烈  蔡晓莉  魏绍静  杨湛  唐小平 《广东医学》2006,27(12):1788-1790
目的建立广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流行株全基因参照序列。方法测定16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HBV基因组全序列,应用同源性分析及对齐比较等方法确定基因型和血清型,并选相同基因型和血清型的HBV全基因建立参照序列。结果10例基因型B/血清型adw2、4例基因型C/血清型adrq+、2例基因型C/血清型adw2;相同基因型和血清型HBV各序列间X基因差异最大,不同亚型间C基因差异最小;建立的广东地区基因型B/血清型adw2乙型肝炎病毒流行株参照序列与根据GenBank中我国不同地区相同亚型HBV全序列建立的标准参照序列相比仅有两个核苷酸的差异,引起X基因一个氨基酸不同。结论初步建立了广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B/血清型adw2流行株全基因参照序列,为研究本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变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重庆地区基因型C/血清型adrq HBV流行株PreS/S、EnhII/CP/PreC基因标准参照序列,为HBV变异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测定18例无症状携带者HBV的PreS/S、EnhII/CP/PreC序列,应用同源性分析和对齐比较等方法确定HBV亚型,并拟定基因型C/血清型adrq HBV的PreS/S、EnhII/CP/PreCC标准参照序列。结果:9株基因型B/血清型adw2、6株基因型C/血清型adrq ,3株基因型B/血清型aywl;建立的重庆地区HBV基因型C/血清型adrq HBV流行株PreS/S、EnhII/CP/PreC标准参照序列与东北华南地区同亚型的标准序列比较分别用13个、2个核苷酸差异,可引起4个、1个氨基酸差异。结论:初步建立了重庆地区基因型C/血清型adrq HBV流行株PreS/S、EnhII/CP/PreC基因标准照参照序列。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重庆地区HBV流行株PreS/S、EnhⅡ/CP/PreC基因标准参照序列,为HBV变异的研究莫定基础:方法:测定15例无症状携带HBV的PreS/S、EnhⅡ/CP/PreC序列,应用同源性分析和对齐比较等方法确定基因型/血清型,并拟定标准参照序列。结果:9株基因型B/血清型adw2、3株基因型B/血清型aywl、3株基因型C/血清型adrq ;建立的重庆地区HBV流行株(基因型B/血清型adw2)PreS/S、EnhⅡ/CP/PreC标准参照序列与华东华南地区同亚型的标准参照序列比较分别有6个、1个核苷酸差异。结论:初步建立了重庆地区HBV流行株PreS/S、EnhⅡCP/PreC基因标准参照序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HBV基因型B/adw2型的慢性HBV感染儿童不同血清HBeAg状态下HBV C区启动子基因的变异.方法:选择HBV基因型为B型/血清型adw2的慢性HBV感染儿童64例,按血清HBeAg不同状态分为血清e抗体阳性组(n=34)和e抗原阳性组(n=30)2组,以HBV DNA为模板行PCR反应扩增S区序列(确定HBV基因型)及C区启动子(CP)基因片断,CP基因片断经胶回收纯化后,应用T-A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GEM-CP,经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以凝胶电泳、双酶切及PCR验证后将鉴定正确的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与Entrez database中血清亚型及基因型相同的HBV序列相比较并进行分析.结果:S区基因测序结果证实64例儿童感染的HBV基因型均为B型/血清型adw2.CP基因测序结果证实2组均有CP基因变异,血清e抗体阳性组CP变异率(29.41%)高于e抗原阳性组(6.67%)(P<0.05).e抗体阳性组有4个变异热点,而e抗原阳性组无变异热点.结论:慢性乙肝病毒B亚型感染儿童存在CP基因变异,且可能与e抗原血清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5.
桂林地区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及S基因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桂林地区HBV基因型分布、S基因突变类型以及基因型与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DNA载量和S基因突变位点的相关性。方法用巢式PCR方法扩增乙肝患者HBV的S基因,经测序后与标准序列比对,构建系统树进行基因分型,分析S基因的突变位点并通过对相关氨基酸的分析判断血清型,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统计分析相关性。结果 84例乙肝患者HBV基因型有B型(59.5%)、C型(40.5%)。B基因型中的血清型有adw1型(84%)、ayw1型(4%)、adrq+型(10%)。C基因型中有adrq+型(88.2%),adw1型(8.8%)。S基因突变位点主要为T126I和T143M/S,突变率分别达34.1%和40.0%。基因型与患者年龄及DNA载量具相关性(P<0.05),与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及S基因突变位点无相关性(P>0.05)。结论桂林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其次为C型。血清型主要为adw1型和adrq+型。S基因变异点集中,有形成优势变异株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海南地区乙型肝炎基因型与YMDD自然突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YMDD突变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9例未使用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PCR-反向点杂交方法测定HBV突变及基因型。结果:49例患者中,检出B型8例(16.33%),其中发生YMDD自然突变1例(12.5%);C型34例(69.39%),其中发生YMDD自然突变6例(17.65%),YMDD自然突变的发生率C基因型与B基因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基因型之间乙肝标志物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海南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优势基因型为C型。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存在YMDD变异株。  相似文献   

7.
肖蕾  曾国兵  王战会 《热带医学杂志》2007,7(11):1068-1070,106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HBV感染的发生与HBsAg‘a’决定簇区变异的关系。方法对7例HBsAg阴性HBV感染者的HBVS基因区序列进行分析,并与GenBank/EMBL/DDBJ数据库中的不同基因型参考序列进行比较,分析‘a’决定簇区氨基酸的变化情况。结果7例感染者中5例为adr/C型,2例为adw/B型,未发现其它亚型及基因型的存在。3例感染者的毒株在主要亲水区(MHR)内未发现氨基酸变异,另外4例感染者的毒株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氨基酸替代,包括单点和联合突变,变异位点包括Q101K、T116I、K122N、T126N、Q129R/N、T131A、C138Y、N146S、C147F。结论HBsAg‘a’决定簇区变异不是形成HBsAg阴性HBV感染的唯一原因,但确是形成HBsAg阴性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方法:采用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140例HBV感染者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结果:140例标本中,129例(92.1%) 可检出基因型,其中B基因型12例(9.3%),C基因型109例(84.5%),B/C混合基因型8例(6.2%),未检出A、D、E、F基因型。 在B基因型中,均为Ba基因亚型,未检出Bj亚型;C基因型中,C2基因亚型81例(74.3%),非C1/C2基因亚型28例(25.7%);8例B/C混合基因型中,Ba+C2亚型5例,Ba+非C1/C2基因亚型3例。结论:山东地区HBV感染者中,存在HBV基因B、C、B/C型,其中B型均为Ba亚型,C型中以C2基因亚型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本地区HBV基因型分布;探讨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和阿德福韦酯耐药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320例阿德福韦酯治疗>3年,治疗前乙肝病毒载量>105拷贝/ml、无相关耐药基因的自然变异并符合其他入选标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此研究。PCR法检测HBV基因分型,305例单一B型或C型的患者中,36例可疑耐药的患者用基因芯片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阿德福韦酯相关耐药突变位点。结果: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基因型包括B型53.1%(170/320)、C型42.2%(135/320)、B和C混合型4.7%(15/320)、未检出其他型。②305例基因型为B型或C型的患者中36例发生病毒学突破,病毒学突破率为11.8%。③36例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患者中有35例检测出阿德福韦耐药突变基因型。B基因型患者阿德福韦酯相关基因突变占54%(19/35),C基因型患者阿德福韦酯相关基因突变占46%(16/35),B、C两种基因型耐药基因突变率无差别(P=0.854)。④C基因型患者阿德福韦酯相关基因突变主要为N236T及其混合突变型69%(11/16)。结论:皖南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HBV基因型与阿德福韦酯耐药突变无关,但C基因型患者以N236T及其混合突变型为主;检测HBV基因型和相关耐药突变是评价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乙肝病毒基因型及病毒变异对慢性肝病进展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进一步研究HBV基因型及病毒变异与慢性肝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以及部分PCR产物测序的方法对401例慢性HBV感染者.包括112例HCC患者(HCC组),129例无症状携带者(ASC组),70例肝硬化患者(LC组)和90例慢性肝炎患者(CH组)进行HBV基因分型以及BCP和PC变异检测.结果 401例慢性HBV感染者中181例发生B基因型感染,220例发生C型感染.HCC组中C型分布高于其他3个疾病组;C基因型感染者BCP变异多于B基因型;B基因型感染者PC变异多于C基因型;同时BCP变异发生率随着病程进展而递增:在ASC组、CH组、LC组和HCC组里的BCP变异阳性率分别为22.4%、35.0%、50.0%、74.1%.C1与C2亚型相比,C1有较高BCP变异阳性率,而C2有较高PC变异发生率.结论 BCP变异与肝病进程存在依从关系,因此BCP变异的检测对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进展和临床结局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RFLP基因分型在动态监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因分型结合克隆后测序方法在动态监测HBV基因变异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例重型肝炎患者发 病后血清,用 PCR扩增血清中 HBV preS/S基因片段并克隆,2份标本各随机挑取 3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同时用 RFLP方法分析2份血清中HBV毒株的基因型。结果PFLP分析2份血清为B基因型为主的B/C基因型混合毒株感 染;6个克隆中仅1株为C基因型。比较2份血清HBV preS/S克隆核酸序列,有170个点位的差异,剔除C基因型株 后,仅54个位点差异。结论克隆后测序结合RFLP对HBV基因型测定有助于更准确地对HBV基因变异进行动态分 析。  相似文献   

12.
父婴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进化树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Wang SS  Li WL  Peng GF  Li MM  Xiao H  Jin HL  Zeng NH  Wang ZB  Su JX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6):451-454
目的 分析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父婴传播中父亲与新生儿所携HBV的基因进化树,从而证明HBV父婴传播途径的存在。方法选择16对父亲为HBV携带者而母亲无任何HBV感染标志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检测新生儿的:HBV感染标志,将父亲与子代所携HBVs基因451~660段序列作进化树分析。结果16对父亲与新生儿所携HBV同属adw亚型,同源性98%~100%,检出HBVs区基因第488、491、494、530、531、546、581、621位核苷酸变异,导致该区第112、113、114、126、131、143、156位氨基酸替代,其中第126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丙氨酸是基因库中所未见到的,该变异使该毒株在进化树位置上成为一新分支。结论 父婴传播中父亲与新生儿所携HBV同源性极高。我国人群HBV基因特点有不同与国外基因库中的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S/S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分别对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癌患者及其家族中11例HBsAg阳性者血清乙肝病毒前S/S基因PCR扩增克隆.测序并进行结构分析.找出基因变异活跃位点,再对两组资料作统计学分析.结果:除对照组中1例未能扩增出前S/S基因,仅能扩增出S基因,其它样本均扩增出前S/S基因片段.所有HBV株均为B或C基因型和adrq 或adw2血清型.肝癌患者来源的HBV在包膜蛋白抗体结合区点突变发生率较高,但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组4例发生HBV前S区删除变异,具有特异性.与对照组(0/10)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V前S/S区点突变可能与肝癌发生没有相关性,而前S区删除变异可能与肝癌发生有密切联系,应当对HBV感染者进行前S区基因变异监测.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了解浙江省德清县农村一般人群隐匿性及实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情况及病毒株S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 采用多级抽样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在取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采集调查表信息并采血。采用Epidata 3.2软件录入调查表信息,双录入并核对;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所有样品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 ELISA检测及病毒载量real time PCR测定,并对HBsAg检测阳性或病毒载量测定阳性的标本进行后续HBV S基因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 5.0软件对测得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结果 共调查对象1 720例,调查人群中HBsAg阳性者共162例,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者共4例,实际HBV感染率为9.65% (166/1 720),OBI感染率为2.57‰ (4/1 558)。显性和隐匿性病毒株病毒载量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范围分别为866 (425,12 500)IU/mL和314 (216,677.5)IU/mL,前者显著高于后者。HBsAg阳性血清样本扩增得到71株显性病毒株S基因序列,HBsAg阴性血清样本扩增得到4株OBI病毒株S基因序列。OBI病毒株均为C基因型,adrq+血清型。显性HBV病毒株54株为B基因型,其中有2例标本为adw3血清型,其余52例均为adw2血清型;余17株为C基因型,adrq+血清型。OBI病毒株中C基因型的比例显著高于显性HBV病毒株中C基因型的比例。B基因型显性病毒株发生I104F、L109V、I110L、S113T、T126I、P127T、Q129R、M133L、F134L、P135A、T140A、K141I、T143M/S、V159A、Y161F、A166G和R169P突变,C基因型显性病毒株发生I126S、I126T及F158S突变。OBI病毒株发生Q129R、I126T、 M133T及F161Y突变。结论 浙江省德清县一般人群存在一定比例的OBI感染,OBI感染病毒载量较低,OBI病毒株存在氨基酸突变,C基因型为其可能的优势基因型,需重视OBI预防问题。  相似文献   

15.
Chen JJ  Ma SW  Wang ZH  Sun J  Zhu YF  Hou J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8):1947-1951
目的 了解HBV基因型(B和C)对血清及肝内HBsAg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广州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住院的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同期对应的血清和肝组织切片。用PCR-RFLP方法行HBV基因分型;Abbott Architect法定量检测血清HBsAg;采用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对肝脏组织内的HBsAg和HBcAg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数。并对6例基因型B和8例基因型C患者血清HBV HBsAg部分区段DNA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共检测到4种基因型:B(47例)、C(21例)、D(3例)和B/C混合(5例)。血清HBsAg水平在基因型B和C之间无区别,但HBV基因C型患者肝内HBsAg的表达高于B型(P〈0.01)。在HBV基因B型患者中,HBsAg阳性肝细胞分布多为单个或散在几个(22/47),C型中则多为广泛分布(8/21)(P〈0.01)。在基因B型的患者中,血清HBsAg和血清HBVDNA(r=0.674,P=0.000),核心抗原核内(r=0.534,P0.000)以及细胞质表达水平(r=0.405,P=0.004)呈正相关关系;在基因c型的患者中,血清HBsAg仅与血清HBV DNA正相关(r=0.503,P=0.017)。肝内HBsAg水平仅在基因B型患者中与肝细胞质内HBcAg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18,P=0.029),与血清HBsAg、HBV DNA、核心抗原核内表达水平无相关。序列分析显示基因型B和C表面抗原前20个氨基酸序列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基因C型患者肝组织中HBsAg表达水平高于B型;而基因B型的血清HBsAg水平和病毒复制水平相关性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 HBV)新基因型I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为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采集97例慢性乙型肝炎、72例肝硬化、10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17例HBV无症状携带者血清标本,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HBV DNA扩增和序列分析。用STAR软件和NCBI基因分型工具进行基因分型,分析HBV新基因型I及其他基因型在各类肝脏疾病中的比例。结果共采集标本390份,HBV基因型I占5.90%,基因型A占0.77%,基因型B占32.05%,基因型C占61.03%,基因型G占0.26%;HBV基因型I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组中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检出率与其他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C高病毒量率均高于基因型B (P<0.01)。基因型B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呈减少趋势(P<0.01);基因型C的检出率则呈增加趋势(P<0.01)。基因型I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基因型C在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结论 HBV 新基因型I 与肝脏疾病有关;基因型C 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特异性引物扩增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分型方法,对该地区55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AH)患者感染的HBV进行基因分型,并与其临床生化结果、病毒定量和肝组织病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B基因型28例(51.0%),C基因型18例(32.7%),D基因型4例(7.3%),B+C型4例(7.3%),未分型1例(1.8%)。其中年龄大于30岁的26例患者B和C基因型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分别为(190.9±270.3)IU和(141.0±83.0)IU(t=0.532,P>0.05),肝脏病理炎症分级的平均秩次为10.4和11.8(Z=0.561,P>0.05),肝脏病理纤维化分期的平均秩次为10.5和11.7(Z=0.483,P>0.05),HBVDNA含量分别为106.8±1.4和108.5±1.1(t=2.989,P<0.05),HBeAg阳性数分别为2/12和8/9(Fisher’s精确概率P=0.002)。结论 广东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两种基因型感染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病毒复制水平、HBeAg表达水平以及肝脏病理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然而在年龄大于30岁的CAH患者中,感染C基因型的HBV病毒复制水平和HBeAg表达水平比感染B基因型者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