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临床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2种,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提供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它不仅能用口服或管饲方法提供人体全部营养需要,补充自然饮食及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还能有效地维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我科2004年7月-2005年2月对17例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进行术后6~24h早期肠内营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临床营养支持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对创伤、感染和疾病的生化、代谢反应,对营养与机体防御机制的关系,对营养支持治疗的反应等进行深入研究,这就必须成立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治疗小组即营养支持小组(nutritionsupportteam,NST),小组成员包括外科或内科医师、护师、营养师、药剂师等,以协同完成对病人营养支持的管理和护理。1营养支持的管理1.1营养支持管理的目的:①发现营养不良的病人,作出正确的营养状况评定,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案;②在广大临床医师中普及营养知识,使更多的营养不良病人得到救治;③刻苦钻研业务,…  相似文献   

3.
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意义已被人们充分认识。在具体实施时,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是必须正确把握的基本问题之一。这一问题涉及机体的代谢特点、器官功能状态、营养物质特性、设备条件、并发症及费用等诸多因素。临床医师要酌情选择疗效好、副作用少的营养输入途径。目前常用的是肠外营养(PN)及肠内营养(FN)途径。肠外营养途径又分经中心静脉及经周围静脉营养途径。肠内营养途径又分经口、经曼胃/鼻肠、经胃/空肠造瘘管管饲途径。且多数肠外营养支持最终要过度到肠内营养支持[1]。1肠外营养的途径1.1经中心静脉与周围静脉途径营…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情况,并探讨其与并发症、住院时间的关系。方法:对COPD住院患者使用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估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在患者入院次日早晨进行NRS2002筛查,NRS2002≥3分为有营养风险;主要的统计方法有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Spearman相关等。结果:共有81例COPD住院患者入选,全部完成NRS2002筛查,有营养风险的患者59人,营养风险发生率为72.8%;营养风险与住院天数、并发症相关,即营养风险评分越大,患者住院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并发症。在59例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中,仅有9例(15.3%)接受了营养支持。结论:营养风险重视度不足,营养支持的应用状况欠佳。我们应当更加重视COPD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与营养支持,对于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应结合临床,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点,制订相应的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5.
临床营养包括胃肠外营养(parenteranutritionPN)与胃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支持。这两种营养支持的内容,均包括平衡的多种氨基酸成份(目前的肠外营养液不含谷氨酸胺)、长链及中链脂肪、糖类、平衡的多种维生素、平衡的多种微量元素等成份。临床营养支持是外科医师在10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为补充和满足病人的热量、蛋白质和其它营养物质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回胃肠外营养的发展史1716年WilliamHarvey发现的血液循环系统是胃肠外营养支持的生理学基础、1831年ThomasLatta将盐水输液危重霍乱病人静脉内治疗成功。随后1…  相似文献   

6.
临床营养治疗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的作用,而医院营养支持小组的成立与成功运行是其发挥作用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病人肠内营养后胃潴留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养支持已经成为危重病人的重要治疗措施,它能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营养支持分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于具有胃肠功能的患者,推荐使用肠内营养,且有研究表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能够降低患者的感染并发症和死亡率。但危重患者在肠内营养治疗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影响了肠内营养的实施,其中胃潴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们使用中药四磨汤口服液配合西医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现代临床营养支持问世至今已有50年,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逐渐代替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成为了现代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笔者对2017年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肠内营养指南进行了摘译及部分内容扩充,并对近来营养支持方面的中医药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经过上述分析认为中西医结合营养支持仍有待于使用系统生物学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系统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住院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多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临床营养支持模式一般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合理的应用临床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本文就临床营养支持研究的发展现况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急性卒中患者往往存在营养障碍,因此,营养治疗在急性卒中的综合治疗措施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文章从中西医两方面分析了营养障碍的原因、机制及对康复的影响,同时介绍了临床常用的营养支持疗法,提出在营养支持治疗中重视肠外营养的同时也应强调早期肠内营养,注意个体化处理、辩证施食和分期施治。  相似文献   

11.
胃气理论与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养支持是重要的医疗技术,并经历了肠外营养向肠内营养的转变。现代营养支持为中医胃气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契机。从调胃气与胃肠蠕动、运化与营养吸收转化、泌别清浊与保护肠黏膜屏障、通腑解毒与对抗内毒素和调节炎症反应几方面,论述了中医药参与和改善营养支持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张玲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4):106-107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被认为是营养支持的两大支柱。但随着营养支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胃肠道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肠内营养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其具有价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已成为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肠内营养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为降低疾病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命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但肠内营养的并发症也为患者带来了痛苦。本文把近年来对肠内营养并发症研究总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就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证候本质的认识是辨证论治与病证结合的关键,也是中西医融会贯通的核心因素。以脾虚证研究为例,脾虚证是一种以胃肠系统的吸收、消化、运动和营养代谢等功能低下和紊乱为特征的机体疾病反应状态,今后应该以系统生物学的观点出发,以各种疾病的确切证型为切入点,探索出证的形成规律和物质基础。国际上认为营养支持疗法是20世纪重大医学进展之一,它显著地改善各种疾病患者的临床结局。现代医学的营养支持疗法与中医的脾胃理论和调理脾胃法则存在相似之处,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已经制定了10余种消化疾病的诊疗共识,但还需要逐步提高指南中中西医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度,在临床实践中去应用和接受检验,尽量获得更高、更多的证据,不断完善已制定的指南,以期更好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研究的深入,肠内营养(EN)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认识。EN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维护肠黏膜屏障,明显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家庭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就此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临床营养支持根据营养供给途径分为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两种,是临床危重症患者治疗不可缺少的措施。肠内营养分口服和肠内管饲两种途径,后者包括鼻胃管、双腔胃一空肠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及各种造瘘管。随着人们对营养及供给途径的深入认识,营养支持已由肠外营养为主的营养供给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或胃(肠)造口途径的肠内营养支持为主。鼻胃管在临床管饲应用中最为普遍,一般经鼻插管,也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经口插入。现将鼻胃管应用于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肠科病人营养风险与营养支持状况,为临床更合理开展患者营养支持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并经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 2002对医院中消化内科与的胃肠外科病人行营养风险筛查,统计病人在住院期间所接受营养支持量以及具体时间。结果:1285例胃肠科病人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3.0%;营养不足发生率为13.1%;超重发生率为17.1%,肥胖发生率为4.4%。在营养风险与营养不足发生率上消化内科明显高于肠胃外科病人,在超重与肥胖发生率上消化内科明显低于胃肠外科病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消化内科营养支持率明显低于胃肠外科营养支持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内科营养支持时间为(7.5±2.4)天明显低于胃肠外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科病人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经常规营养风险筛查,并根据胃肠营养指南规范营养支持,可促进营养支持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护理模式对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43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PN)组和肠内+肠外营养(PN+EN)组。通过观察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后第1周、第2周的营养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营养指标变化。结果肠内与肠外途经均能营养支持颅脑损伤患者。第1,2周时PN+EN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TPN组(P0.01),且PN+EN组2周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N组,PN+EN组预后亦显著优于TPN组。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EN联合应用PN能给患者带来较满意的营养支持效果,从而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鼻肠管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费用(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营养支持时间),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68例,鼻肠管肠内营养组EEN组(治疗纽)与肠外营养组(TPN)组(对照组),在摄入同等热量与氮量的条件下比较两组撤机时间、住ICU时间、营养支持时间,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撤机时间、住ICU时间、营养支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EEN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明显优于TPN组。结论机械通气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状态较肠外营养有更好的营养效果,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学的发展,胃肠外营养支持日益受到重视,对危重患者实施静脉营养,提供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提高了围手术期、严重创伤、感染等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了预后.经中心静脉输注营养液是进行有效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的最适宜的途径之一.行深静脉置管术患者大多数病情较重,输液量大,输液时间长,药液刺激性大,血管条件差,因而对封管方法的选择更加严格,要尽可能减少静脉导管的堵塞和感染,延长其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就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研究,现将临床应用与评价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临床营养支持根据营养供给途径分为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两种,是临床危重症患者治疗不可缺少的措施.肠内营养分口服和肠内管饲两种途径,后者包括鼻胃管、双腔胃-空肠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及各种造瘘管.随着人们对营养及供给途径的深入认识,营养支持已由肠外营养为主的营养供给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或胃(肠)造口途径的肠内营养支持为主.鼻胃管在临床管饲应用中最为普遍,一般经鼻插管,也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经口插入.现将鼻胃管应用于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