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0年新英格兰杂志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成人T2DM患病人数为9 240万[1],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2]。笔者以"糖尿病"和"辨证论治"为关键词,检索1989—2014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的文献,将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消渴,《内经》中有"消瘅""脾瘅""消中"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是世界上已知并发症最多的疾病,抑郁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糖尿病合并抑郁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糖尿病合并抑郁在中医学中应属于"脾瘅""消渴""郁证"等范畴,在"百合病""脏躁""癫证"等病中亦有记载。现代一些医家将其称为"消渴郁证"。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有一定优势,但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遣方用药。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其发病机制在进一步揭示,多种因素均可致病。本文就糖尿病合并抑郁相关研究、共病机制、相关因素及中西医临床防治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常见的疾病,二者经常共存,并能协同作用导致不良后果。T2DM合并NAFLD使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增加,同时也使NAFLD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包括肝硬化、肝细胞癌甚至死亡。目前尚没有批准的西药来预防或治疗T2DM合并NAFLD,但中医药治疗T2DM合并NAFLD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总结T2DM合并NAFLD目前中西医研究进展,为T2DM合并NAFLD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4.
李雪青 《河南中医》2016,(4):705-706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基础上,再加上饮食、营养、病毒感染、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下而发病。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病机属于脾失转输,清浊失理,"脾瘅"是糖尿病的前期类型。糖尿病由轻到重的演变规律是:肥胖-脾瘅-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脾瘅是""救其萌芽"最关键一步。作为医者、患者,都应在这个时机内争取积极治疗,及早防治,"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相似文献   

5.
正瘅者,热也。脾瘅为脾热之病,日久可转发为消渴病。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由正常发展为糖尿病前有一阶段血糖较正常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一阶段即为糖尿病前期,中医称其为"脾瘅",及时有效地对脾瘅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可逆转病情发展,减少其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救其萌芽"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6.
肥胖与中医"脾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脾瘅的发展过程中,肥胖作为脾瘅的早期阶段,是脾瘅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同时,脾瘅也是肥胖向相关并发症转化的关键阶段。基于脾瘅理论,探讨肥胖的病机和治疗。肥胖属于脾瘅病理过程中"郁"的阶段,其核心病机是中满。在治疗上应谨守病机,根据肥胖虚实的不同施以消膏降浊、行气开郁及补气健脾3种治法,同时注重态靶结合,配合具体的靶方靶药,提高中医治疗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7.
刘文科  倪青 《北京中医药》2017,36(6):516-518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动态发展的慢性疾病,在疾病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既往由于医疗条件限制,临床医师所见糖尿病是以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为主体的消瘦人群,这类人群属于古代"消渴病"范畴,三型辨证是在古代消渴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糖尿病医学理论总结提炼的辨治分型理论,涵盖了消渴人群从早期到末期的基本证型及辨治;90年代末期,由于诊断及治疗的前移,肥胖型糖尿病逐渐成为糖尿病的临床主体人群,这部分人群属"脾瘅"范畴,脾瘅阶段是消渴的前一阶段,在病机、治法及证型方面与消渴皆不相同。脾瘅理论与三型辨证是适用于糖尿病不同阶段的辨治理论,二者互相补充,共同形成完整的糖尿病中医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其病理变化和预后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水肿""虚劳""尿浊"等范畴。文章从两个方面对DN的中医病因病机作了探讨,认为脾肾亏虚为病机之本,瘀血阻络是病机之标,且贯穿于DN的始终,并提出了益气补脾肾、通络化瘀血的治疗原则,旨在从中医角度对DN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前期是指正常血糖水平向糖尿病发展的过渡阶段,针对糖尿病前期展开有效干预,可减少糖尿病及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符合中医“治未病”思想。多数医家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范畴,脾瘅常以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常为病因,认为湿热是脾瘅的关键致病因素,湿热内蕴为脾瘅之基本病机。基于“脾瘅理论”从湿热探讨糖尿病前期的发病机制及治法,通过“脾瘅理论”及湿热的致病特点,分析湿热与糖尿病前期的发病关系,以除湿健脾为法治疗糖尿病前期,为糖尿病前期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前期是指高代谢综合征,如烦渴,多尿,易饥,体重减轻、乏力等,测得的血糖水平已超过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这种状态称为糖尿病前期,包括单纯IFg,单纯IGT、IFG合并IGT。糖尿病前期患者如不积极地进行有效干预,则极易发展为糖尿病。笔者通过文献回顾综述治疗糖尿病前期中西医干预的研究现状,从糖尿病前期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治疗目标进行详细阐述,对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诊断、中医治法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脾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前期的观点,详细介绍药对在治疗脾瘅中的运用,并总结中医各家学术思想及复方在脾瘅中的运用。糖尿病前期的中医体质干预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一脉相承,中医历来强调对疾病要"三分治、七分养",中医"治未病"思想广泛运用于以糖尿病前期为代表的亚健康人群,笔者主要汇总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中医体质与糖尿病前期的相关性研究,以总结中西医治疗经验为主,旨在共同提高对糖尿病前期的临证思维,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常见中医证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择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300例新诊断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合并NAFLD分为合并NAFLD组,单纯T2DM组。记录2组一般资料,依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所有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记录2组腰围、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肝功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脂指标(TG、TC、HDL-C、LDL-C)及血尿酸(SUA)、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各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合并NAFLD组124例,单纯T2DM组176例,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NAFLD组的痰湿郁阻证占比明显高于T2DM组(P<0.05),其余分型占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NAFLD组的腰围、BMI、TG、TC、FC-P、HOMA-IR均显著高于T2DM组(P均<0.05),其余指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TG、HOMA-IR。结论痰湿郁阻证是T2DM合并NAFLD患者的最常见证型,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是T2DM合并NAFL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痰、湿、热、虚、瘀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南 《光明中医》2010,25(7):1273-1274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属祖国医学的脾瘅和消渴病。脾瘅日久可转化成消渴病。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在中医的发展中都有记载,都具有脾瘅和消渴病的病因病机。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则治疗糖尿病应从痰、湿、热、虚、瘀来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3.
糖脂代谢病(GLMD)是表现为高血糖、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超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等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定的中医病名。本文基于中医疾病命名常用方法,从GLMD的临床症状、病情、病因、病位、病机、病性6个方面对其中医命名进行逐一解析。最终,根据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情况,从病机与病性相结合角度,将GLMD命名为"瘅浊",既能涵盖疾病内涵,又能同时反映疾病病机、病性等特点。"瘅"主要指"热""湿热""劳病",瘅之为患可损伤全身多个脏腑,包括脾瘅、胃瘅、肾瘅、胆瘅、心瘅、消瘅、肝(胆)瘅等;"浊"指湿、痰、瘀、毒等病理之浊,现代医学糖、脂代谢紊乱的病理变化及其产物如高血糖、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超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均可归属于"瘅浊"的范畴。"瘅浊"规范了GLMD中医病名及疾病范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疾病理论体系,为整体认识和一体化防控糖脂代谢性疾病提供了中医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及治疗思路,2型糖尿病近似中医的消瘅病,其病机以脾肾亏虚、痰瘀湿阻居多,补中肾气汤治疗此类糖尿病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早期非医文献中"瘅"字具有"劳病""旱病""厚盛""难""恶""怒"等含义。"瘅"在《黄帝内经》中亦有"劳病"义,表示内脏因过用而劳伤的一类疾病,如脾瘅、胆瘅、消瘅等,病因通常与饮食、情志和五藏本身的柔脆相关;在脾瘅、消瘅等病中存在津液的亏耗,故"瘅"亦具有"旱病"义;杨上善、王冰注《黄帝内经》,"瘅"始有"热"义,表示疾病存在热象,它限定了"瘅"是一种带有"热"之特性的"劳病",不同于一般的热病或劳病;"瘅"尚有"厚盛"义,表示热势的亢盛。据此认为临床对瘅病的治疗既需关注火热的标象,又需注重其五脏虚弱、津液亏耗的病本。  相似文献   

16.
《圣济总录》记载的脾病名,除包含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外,还包括多系统多种病变。本文通过对"脾痹""肉极""脾瘅""脾积"举例分析,拟挖掘出北宋时期在脾病的命名及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方面的创新,以指导临床从脾治疗多种现代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常见中医证型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揭示两病中西医病因病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22例,按其是否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分为两组。同时测定身高H、体重W、腰围W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各项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ALT、AST),空腹C-肽(FCP),2,C-肽(2hCP)、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病毒性肝炎检测,并进行空腹肝脏彩超检查。计算体重指数(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用空腹C-肽代替胰岛素改良HOMA公式评价胰岛素抵抗。结果:(1)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为主,以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多见,其次为阴虚热盛证、血瘀脉络证,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2)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组与无脂肪肝组各理化指标相比较,T2DM伴NAFLD组的BMI、WC、HOMA-IR(CP)、FCP、TG、TC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P<0.05)。T2DM伴NAFLD组的2hCP、HbA1c、FBG、2hPBG、ALT、AST、HDL-C、LDL-C与单纯T2DM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BMI、TG、CP是NAFL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1)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型特点为虚实夹杂为主,湿热困脾证为最常见证型。(2)肥胖、胰岛素抵抗及脂质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勤  谢冰昕  靳敏  吴瑞  李乔  倪青 《陕西中医》2020,(5):653-655
2型糖尿病(T2DM)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两者在临床上常伴随发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且发病机制均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西医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生活方式干预及降糖、调脂、改善肝功药物的应用,而中医治疗T2DM合并NAFLD具有疗效稳定、安全、不良反应少等优势。笔者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病机之本,肝郁为发病之关键环节,痰瘀互阻为主要病理因素贯穿疾病始终。在治疗中针对脾虚之本,应当从中焦脾胃立论,根据疾病发展所表现出的不同证候,辨证施以补脾、醒脾、运脾之法。针对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病机特点予以疏肝理气之品以恢复肝气调达;针对痰瘀互结之表现,加行气活血、化痰祛瘀之物,通过祛瘀而痰消,治痰而瘀亦化,从而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周建扬  翁思颖 《新中医》2016,48(11):51-53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肝脏脂肪变性程度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运用中医体质九分法对实验组237例及对照组199例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析,描述其分布频数比,用逻辑回归法分析中医体质类型与肝/脾CT值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关系。结果:宁波地区T2DM合并NAFLD患者中,实验组中医体质类型所占比例较多的主要有气虚、平和、痰湿和血瘀质;对照组中医体质类型所占比例较多的主要有平和、阳虚、气郁和气虚质。其中,实验组气虚、痰湿2种体质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1),阳虚、平和2种体质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在气虚、痰湿质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肝/脾CT值进入回归方程,且根据Exp(B)及B值大小,可判断肝/脾CT值与气虚质的出现呈负相关(P0.01),HOMA-IR、Hb A1c均未能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气虚质、痰湿质为T2DM合并NAFLD的高频体质,随着患者的肝脏脂肪变性加重,气虚质、痰湿质出现相应增多。  相似文献   

20.
《内经》脾瘅与糖调节受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内经》中"脾瘅"病与糖调节受损阶段的关系,提出糖调节受损阶段的中医病名为《内经》中"脾瘅"病;病因为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病机为脾气郁遏、脾虚内热;创造性地将辛开苦降法应用到调节受损阶段的治疗,论述了新开苦降治疗脾瘅的机理,并对半夏泻心汤治疗糖调节受损阶段的中医机理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