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按WF分类,弥漫型淋巴瘤28例(82.4%),滤胞型淋巴瘤6例(17.6%)。免疫组化染色证明,B细胞性淋巴瘤32例(94.1%),T细胞性淋巴瘤2例(5.9%),其中1例原发于胃,UCHL、MTI、CD3阳性,为多形细胞性淋巴瘤,另1例原发于小肠,UCHL1、CD3阳性,为混合细胞性淋巴瘤。组织学观察,滤胞中心细胞来源者最多见,其中弥漫型大细胞性淋巴瘤发病率最高(18例,52.9%),无裂细胞性淋巴瘤占44.1%。  相似文献   

2.
(1)目的 研究口腔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情况与病理分型。(2)方法 对12例口腔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探讨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及临床表现。(3)结果 口腔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分布于各个年龄段,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可发生于舌根、颊、唇、牙龈等处,临床表现多样,以B细胞恶性淋巴瘤多见。(4)结论 口腔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按WF分类,弥漫型淋巴瘤28例(82.4%),滤胞型淋巴瘤6例(17.6%)。免疫组化染色证明,B细胞性淋巴瘤32例(94.1%)。T细胞性淋巴瘤2例(5.9%),其中1例原发于胃,UCHL1,MT1、CD3阳性,为多形细胞性淋巴瘤,另1例原发于小肠,UCHL1、CD3阳性,为混合细胞性淋巴瘤。组织学观察,滤胞中心细胞来源者最多见,其中弥漫型大细胞性淋巴瘤发病率最高(18例,52.9%),无裂细胞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2例报告王成林,公茂青,程明东(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外科)关键词恶性淋巴瘤,脑膜瘤,胶质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NSPML)是指用现代诊断方法,仅能发现中枢神经系统(CNS)有恶性淋巴瘤存在,而未发现其它部位的淋巴瘤而言...  相似文献   

5.
25 例胃淋巴瘤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胃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CT对胃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胃淋巴瘤的CT表现,包括胃受累的部位、病灶大体形态、侵犯范围、胃壁厚度、浆膜及胃周脂肪间隙受累情况、强化方式、坏死、其他器官受累、淋巴结肿大情况,并将CT征象与病理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本组25例胃淋巴瘤病人,均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大多数发生在胃窦(18/25,72%)和胃体(19/25,76%)。胃壁不均匀增厚,最厚处胃壁厚度为7 mm ~ 60 mm,平均(21.3 ± 12.9) mm,累及范围均大于胃全周的75%。22例(88%)患者病变呈中度均匀强化(与周围肌肉强化程度相近)。21例(84%)有腹腔淋巴结肿大,13例(52%)有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绝大多数(19/25,76%)病例合并脾肿大。坏死及溃疡少见,分别只有1例(4%)。3例(3/25,12%)见胃周围侵犯。胃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与其他类型淋巴瘤比较,其CT征象具有一定特点,表现为较少累及胃窦,胃壁增厚程度较轻,上述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而且,胃黏膜相关性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的CT征象有与其他类型胃淋巴瘤不同的特点,CT对于胃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家驹 《苏州医学》2006,29(2):119-121
淋巴瘤是经常侵犯胃肠道的血液系恶性肿瘤。胃肠道是淋巴结外(下称结外)淋巴瘤的最好发部位,以胃最常见(60%),其次是小肠(30%);大肠最少见(10%)。原发于消化道的恶性淋巴瘤大多为非何杰金病淋巴瘤(NHL),而何杰金病则很少累及胃肠道。在西方社会,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约占所有淋巴瘤的5%;在我国,约占胃和小肠全部恶性肿瘤的1%~2%。  相似文献   

7.
小儿恶性淋巴瘤27例分析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朱杏民,彭大恩摘要本文报道27例小儿恶性淋巴瘤,其中何杰金淋巴瘤(FT)11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16例,HL全部有颈淋巴结肿大,MHL颈淋巴结肿大占68、7%(11例).结外病变多见于NHL,就诊...  相似文献   

8.
套细胞淋巴瘤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套细胞淋巴瘤在中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构成比、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在武汉协和医院就诊的3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淋巴组织标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淋巴瘤分类标准进行分型,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NHL患者石蜡包埋的淋巴组织标本bcl-1/IgH基因重排;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组织切片的细胞周期素D1表达。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年龄、临床分期、结外病变、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治疗效果等。结果在3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有41例(13%)病理诊断为套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均为B淋巴细胞型,并伴有bcl-1基因重排和(或)细胞周期D1蛋白高表达。这些套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是患者多为老年男性、临床分期较晚、常合并结外病变,乳酸脱氢酶水平高,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结论套细胞淋巴瘤在中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构成比(13%)较欧美白人(2%~8%)高。套细胞淋巴瘤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一例邰云飞(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南京211900)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外科手术;儿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CNSPML)是指用现代诊断方法,仅能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有恶性淋巴瘤存在,而未...  相似文献   

10.
BCL-6表达对生发中心形成及淋巴瘤发生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BCL-6在正常淋巴组织和一组淋巴瘤中的表达与生发中心形成及不同类型淋巴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7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RLH)及74例不同类型淋巴瘤进行检测并分类,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石蜡标本中BCL-6表达情况。结果 17例RLH生发中心细胞、10例滤泡性淋巴瘤(FL)及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等强度表达BCL-6,3例FL及21例DL-BCL BCL-6表达为强阳性(72%),高于其他各组(P<0.01)。17例RIH生发中心外细胞,4例DLBCL,14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4例套细胞淋巴瘤(MCL)及14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HD)BCL-6阴性。结论 BCL-6表达与生发中心形成密切相关。少数FL和大部分DLBCL中BCL-6过表达,可能与这些淋巴瘤发病机制有关。检测BCL-6有助于FL与SLL,MCL间及RLH与HD间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儿童和青年中发病率较高,晚期易侵犯骨髓,导致淋巴瘤骨髓侵犯或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笔者对近年来收治的NHL骨髓侵犯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M)、免疫学(immunology,I)及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C)特征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期为本病的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周航  邓飞  刘华庆 《广东医学》2006,27(11):1705-1706
目的 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组织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分类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既往诊断的6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s),进行HE染色和CD45RO,CD20,CD3,CD56,CD4,CD8,CD30,ALK的免疫表型测定,结合临床,根据新的WHO 2001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 确诊了6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包括29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性),占45.3%;1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占20.3%;11例(17.2%)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CL);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ITCL)和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SCPTCL)各5例,各占7.8%;1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CL),占1.6%。临床上,男性多于女性,大于40岁多见(78%)。发生在淋巴结的有44例,其次鼻咽部10例,咽喉部5例,睾丸、腹部包决、左大腿、腰椎、甲状腺各1例,累及的部位较广。组织病理形态:瘤细胞大、中、小均可见,染色质细,胞浆浅染。免疫组织化学:6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70.3%,10.9%,98.4%分别表达CD45RO,CD20,CD3;1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11例表达CD30,11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100%表达CD56,阳性率和阴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肿瘤,必须结合临床、病理组织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分类。  相似文献   

13.
赵恒昌  王碧侠 《实用医技》2007,14(34):4665-4667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认识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对30例恶性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原发结外淋巴瘤的发病情况、发病部位及其误诊原因。结果:30例恶性淋巴瘤中结外淋巴瘤16例(53.3%),误诊10例,误诊率高达62.5%。16例中发生于消化道者最多,共6例(37.5%),其次为头颈部,共6例(37.5%),其他部位少,共见4例(25%)。结论:原发性结外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器官组织,尤其好发于消化道、头颈部,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发生误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2220例淋巴结病变分析表明:恶性淋巴瘤(ML)居第三位(25.5%),其中何杰金病(HD)占7.6%,非何杰金淋巴瘤(NHL)占17.9%。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D中最多见的亚型为混合细胞型(38.9%),淋巴细胞消减型发病率最低(9.3%),淋巴结原发者显著高于结外(3.3∶1),尤以颈部为著。NHL中B系淋巴瘤占81.6%,其中弥漫型大无裂细胞性淋巴瘤发病率最高(38.6%),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发病率最低(2.6%)。原发部位结性与结外无显著差异(1.1∶1),前者以颈部(22.3%)、后者以肠道(11.7%)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组织病理学诊断的26例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GINHL)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于胃12例,小肠9例,大肠4例,1例为混合部位。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依次为腹痛(73%)、消化道出血(23%)及腹部包块(15%)。病理类型以MALT淋巴瘤(35%)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5%)最多见;其次为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15%)。临床分期14例患者为I期,6例为Ⅱ期,1例为Ⅲ期,5例为Ⅳ期。治疗方案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小肠恶性淋巴瘤(SIML)中,特异性染色体异常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仍然不清楚。该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石蜡组织切片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组织-FISH)发现影响BCL1、BCL2、C—MYC、BCL6和MALT1基因的染色体易位发生的频率。材料与方法:该研究以1996-2003年间26例通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SIML患为研究对象。应用特异探针在石蜡组织切片上进行组织-FISH。结果: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原发部位常见于十二指肠(9例,35%)。根据WHO分级标准,14例(53%)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6例(23%)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肉眼见DLBCL和MALT淋巴瘤表现不同的特征。细胞遗传学方面,14例DLBCL患中3例(21%)检测到IGH—BCL2的易位,但是在MALT淋巴瘤中并未检测到该种易位。14例DLBCL患中5例(35%)可检测到BCL6易位,同时6例MALT淋巴瘤中检测到1例(17%)BCL6易位。  相似文献   

17.
原发结外淋巴瘤139例临床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原发结外淋巴瘤的发病情况、发病部位、误诊情况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原发结外淋巴瘤的发病情况、原发部位分布情况、首发症状及误诊情况等。结果:(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76年12月至2002年2月住院的淋巴瘤者458例,其中原发结外淋巴瘤患者139例(占30.3%);(2)原发部位广泛,前5位依次为胃肠道20.9%(29/139),鼻腔18.7%(26/139),Waldeyer环12.9%(18/139),脾10.8%(15/139),皮肤6.5%(9/139);(3)结外淋巴瘤的误诊率高达80.6%,淋巴结内淋巴瘤误诊率为28.5%;(4)结外淋巴瘤首发症状依不同部位有不同临床表现,但多无特异性。结论:原发结外淋巴瘤并不少见,因其分布部位广泛,首发症状无特异性,误诊率极高,应引起临床各科关注。  相似文献   

18.
淋巴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发病逐年增多,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免疫系统,以无痛性、进行性的淋巴结肿大和局部肿块为特征性表现,临床分为霍奇金氏淋巴瘤(HD)与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两种。在我国以NHL多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AX-5、OCT-2、BOB.1在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对44例霍奇金淋巴瘤行HE染色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一9000法标记CD30、CDl5、PAX-5、OCT-2、BOB.1、CD20、CD3,按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2001年)进行诊断和组织学分型。结果44例霍奇金淋巴瘤中,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NLPHL)3例(6.8%),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41例(93.2%)。HRS细胞有36例(81.8%)表达CD30,27例(61.4%)表达CDl5,14例(31.8%)表达CD20,43例(97.7%)表达PAX-5,14例(31.8%)表达OCT-2,7例(15.9%)表达BOB.1,其中NLPHL OCT-2、BOB.1均为阳性(100%),CHL中有30例(73.2%)均不表达OCT-2和BOB.1,7例(17.1%)OCT-2(+)、BOB.1(-),1例(2.4%)OCT-2(-)、BOB.1(+)。所有病例均不表达CD3。结论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病因不明,诊断较困难的恶性肿瘤,PAX-5、OCT-2、BOB.1标记与传统的CD30、CDl5相结合,有助于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报告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218例。原发于鼻咽48例,鼻腔23例,扁桃体32例,口腔10例,胃肠道54例,骨19例,软组织7例,皮肤7例,其他部位18例。除6例(2.8%)滤泡型外,均为弥漫型212例(97.2%)。按国际工作分类,以大细胞性(包括免疫母细胞性)和混合细胞性为多占132例(60.5%)。发生部位最常见为胃肠道54例(24.8%),其次为鼻咽部48例(22%),第三位为扁桃体32例(14.7%);若将发生于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退病例合计共113例(51.8%)。居本组病例首位,胃肠道发生者居第二位。全部病例石蜡切片用单克隆抗体LCA、L26、UCHL1和Mac387作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B细胞性淋巴瘤146例(72.6%),T细胞性淋巴瘤51例(25.4%),4例(2%)未能分类,无一例为组织细胞性。在胃肠道(46例)和扁桃体(27例)以B细胞性为主(92%和90%),鼻腔淋巴瘤大多为T细胞性15例(68%)。鼻咽淋巴瘤则B细胞性24例(57%)较T细胞性18例(43%)稍多。骨的淋巴瘤19例中B细胞性占15例(79%),其中10例原发于颌骨属Burkitt淋巴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