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海马谷氨酸(Glu)及其受体NMDAR1(NR1)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90只,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 =30):假手术组(S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D组于全脑缺血前2 h经尾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3μg/kg,随后以3μg/(kg·h)速率输注120 min,I/R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应用Combs评分系统评价大鼠神经运动功能的缺损情况;采用脑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大鼠海马细胞外Glu水平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1区NR1蛋白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D组大鼠平衡木和引绳肌力试验评分下降(P <0.05),海马细胞外Glu的水平增高(P <0.05),海马CA1区NR1表达上调(P <0.05);与I/R组比较,D组大鼠平衡木和引绳肌力试验评分升高(P <0.05),海马细胞外Glu的水平降低(P <0.05),海马CA1区NR1表达下调(P <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神经运动功能的缺损,其机制与抑制Glu释放和下调NR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探讨胡芦巴碱、五味子油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和海马区Neuritin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大鼠分为糖尿病模型组、药物联合治疗和罗格列酮组,每组11只大鼠,连续给药8周。另取10只正常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肝糖原和肌糖原水平,实时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检测分析海马区Neuritin表达水平。结果  给药8周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FBG、HbA1c、FINS、TC、TG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肝糖原和肌糖原水平、海马Neurit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药物联合治疗组和罗格列酮组大鼠FBG、HbA1c、FINS水平下降,而ISI、肝糖原和肌糖原水平、海马Neurit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药物联合治疗组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TC、TG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与罗格列酮组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胡芦巴碱、五味子油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和海马区Neuritin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认知障碍对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与肝脏和骨骼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表达的关系,为糖代谢的神经调节机制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  Aβ1-42大鼠海马内注射构建认知障碍模型,血糖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PG),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肝脏与骨骼肌GSK-3β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与骨骼肌GSK-3β的表达。结果  ①实验组大鼠FPG为(7.99±0.15)mmol/L,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 <0.05)。②实验组大鼠肝脏和骨骼肌GSK-3β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47±0.03)和(0.26±0.02),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 < 0.05)。③实验组大鼠肝脏和骨骼肌GSK-3β表达水平分别为(0.47±0.04)和(0.26±0.03),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与对照组(P <0.05)。结论  大鼠认知障碍可引起血糖水平的升高,其机制可能与认知障碍大鼠肝脏和骨骼肌GSK-3β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高血糖对大鼠认知能力和Tau蛋白磷酸化程度的影响,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探讨2型糖尿病神经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设定两个干预因素,即2型糖尿病造模手段(3水平:普食喂养、高脂高糖高蛋白饮食、高脂高糖高蛋白饮食并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和药物干预(2水平:无处置、罗格列酮片按照3.0 mg/(kg·d)灌胃4周)。48只SD大鼠分为6组。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认识能力;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浆血糖;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海马谷氨酸浓度;ELISA检测海马p-PHF1Ser396/404、p-AT8Ser199/202、p-12E8Ser262的表达。结果  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造成认知障碍,罗格列酮可缓解认知障碍;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可明显增加海马中血糖(Glu)浓度,罗格列酮可减少Glu浓度;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可增加海马中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罗格列酮可减少海马中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结论  胰岛素抵抗及血糖升高可能是2型糖尿病时海马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原因;罗格列酮可以缓解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胶原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RA)模型中,Th22和白细胞介素-22(IL-22)的水平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构建胶原诱导的大鼠RA模型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h22细胞,Real-time PCR检测IL-22 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IL-22蛋白表达水平;用IL-22封闭抗体中和RA大鼠体内IL-22后,CCK-8实验检测RAFLS细胞增殖,Real-time PCR检测IL-22和STAT3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A大鼠全血中的Th22细胞和血清IL-22的表达显著增加(P < 0.01);用IL-22封闭抗体中和RA大鼠体内IL-22后,与对照组比较,RA大鼠血清IL-22显著下降(P <0.01),RAFLS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 <0.01),RAFLS细胞中STAT3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显著较少(P <0.01)。结论  RA大鼠模型中,Th22细胞通过分泌过多的IL-22刺激STAT3信号途径,从而提升RAFLS细胞的增殖能力,参与大鼠RA的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糖尿病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正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及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及白藜芦醇高剂量组。糖尿病模型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及白藜芦醇高剂量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Z)(60 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低剂量组每日20 mg/kg,高剂量组每日100 mg/kg予白藜芦醇灌胃。裂隙灯显微镜照相机记录各组晶状体变化。12周实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大鼠晶状体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晶状体SIRT1、肿瘤抑制因子P53、叉头转录因子1、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情况。结果  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晶状体均发生不同程度混浊,甚至完全混浊,形成白内障。白内障糖尿病大鼠晶状体MDA(7.96±0.51)nmol/mg·prot较正常对照组(4.21±0.27)nmol/mg·prot升高(P <0.01),糖尿病白内障大鼠晶状体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31.92±5.03)和(7.43±1.53)u/mg·prot]较正常对照组[(61.86±6.17)和(13.61±2.27)u/mg·prot]降低(P <0.01)。高剂量白藜芦醇组大鼠晶状体MDA(4.64±0.42)nmol/mg·prot较白内障糖尿病大鼠晶状体(7.96±0.51)nmol/mg·prot降低(P <0.01)。高剂量白藜芦醇组大鼠晶状体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52.41±6.54)和(12.76±1.72)u/mg·prot]较白内障糖尿病大鼠晶状体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31.92±5.03)和(7.43±1.53)u/mg·prot]增高(P <0.01)。白内障糖尿病大鼠晶状体SIRT1 mRNA表达(0.187±0.034)较正常对照组大鼠(0.523±0.089)降低(P < 0.01)。高剂量白藜芦醇组大鼠晶状体SIRT1 mRNA表达(0.497±0.072)较白内障糖尿病大鼠晶状体(0.187±0.034)增强(P <0.01)。白内障糖尿病大鼠晶状体P53、叉头转录因子1、NF-κB mRNA表达(0.816±0.153)、(1.269±0.231)、(0.896±0.029)较正常对照组(0.592±0.104)、(0.674±0.112)、(0.495±0.008)增强(P <0.01)。高剂量白藜芦醇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P53、叉头转录因子1、NF-κB mRNA表达(0.609±0.107)、(0.713±0.121)、(0.397±0.018)较白内障糖尿病大鼠(0.816±0.153)、(1.269±0.231)、(0.896±0.029)降低(P <0.01)。结论  白藜芦醇可能通过调节SIRT1表达,进一步调节下游基因P53、叉头转录因子1、NF-κB的表达,抑制和延缓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延缓糖尿病大鼠白内障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桂枝提取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白细胞介素6/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活化子3(IL-6/ 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纯种SD雄性大白鼠共3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AS模型组和桂枝提取物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oll样受体4(TLR4)、肝脏X受体(LXR)、C-Jun的N末端激酶(JNK/P-JN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ERK1/2)、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p-P38MAPK)、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质酪氨酸激酶JAK-1抗原(JAK1/p-JAK1)、转录活化子3(STAT3/p-STAT3)及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P65的表达在AS大鼠腹主动脉中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AS大鼠腹主动脉血管AGTRl mRNA和IL-6 mRNA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白模型组腹主动脉血管IL-6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 <0.05);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桂枝提取物组IL-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 <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白模型大鼠腹主动脉血管IL-6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 <0.05);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桂枝提取物组IL-6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 <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白模型组腹主动脉p-JAK1阳性表达率显著提高,p-STAT3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 <0.05);与空白模型组比较,桂枝提取物组p-JAK1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STAT3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 <0.05)。结论  桂枝提取物可以通过降低TLR4水平,升高LXR水平,同时抑制JNK、p38MAPK和ERK1/2的磷酸化,作用于NF-κB转录因子,抑制IL-6分泌,进而影响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伊托必利对肝衰竭大鼠胃肠道动力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肝衰竭模型组(以下简称模型组)、肝衰竭模型+伊托必利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葡聚糖蓝-2000为胃肠内标记物,测定大鼠胃肠道传输的改变,通过放射免疫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胃窦、小肠组织中胃动素(MTL)的含量和分布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肠道动力明显减弱(P <0.01),胃窦、十二指肠组织中MTL的含量及分布无明显减少(P >0.05);但伊托必利治疗后,大鼠胃肠道传输明显改善(P <0.05),胃、十二指肠组织中MTL的含量和分布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伊托必利能明显改善肝衰竭大鼠的胃肠道功能,其机制可能与MTL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唐氏综合征细胞黏附分子(DSCAM)在淀粉样前蛋白(APP)转基因小鼠海马中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月龄分别为1、3、6和12个月的APP转基因和野生型小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脑切片进行染色,观察DSCAM在APP转基因小鼠脑中的表达,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该蛋白在海马中表达量的变化规律,野生型小鼠做对照。结果  DSCAM主要在APP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海马的锥体细胞中表达。在两组小鼠中,DSCAM在海马中的表达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 <0.05)。DSCAM在APP转基因小鼠海马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同龄野生型小鼠(P <0.05)。结论  DSCAM在APP转基因小鼠海马内的过度表达可能在APP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神经降压素受体1(NTR1)在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模型中的表达和作用及其与Toll样受体4(TLR4)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关系,探讨NTR1在LIRI中的病理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8组进行观察。①假手术组;②LIRI组;③LIRI+生理盐水对照组;④LIRI+DMSO对照组;⑤LIRI+脂多糖干预组(TLR4激活组);⑥LIRI+TAK-242干预组(TLR4抑制组);⑦LIRI+NT干预组(NTR1激活组);⑧LIRI+SR48692干预组(NTR1抑制组)。制作大鼠原位LIRI模型,取各组大鼠左肺组织,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统计分析NTR1在大鼠LIRI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及其与TLR4和HIF-1α的关系。结果  肺IRI组NTR1 mRNA及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加(P <0.05);NT可进一步增加LIRI的炎症因子水平、细胞凋亡及肺组织病理损伤,而SR48692可减轻上述改变(P <0.05);与LIRI组比较,脂多糖干预组NTR1表达进一步增强,而TAK-242干预组NTR1表达则受到抑制(P <0.05);与LIRI组比较,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被SR48692抑制,而被NT增强(P <0.05)。结论  NT-NTR1与LIRI关系密切,参与了LIRI的发病机制,在LIRI中,可能存在TLR4-NTR1-HIF-1α信号通路,本研究为发现新的LIRI有效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聚肌胞苷酸(PolyI:C)孕期感染所致子代精神分裂症大鼠海马及额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特点,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炎症反应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18只孕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双倍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于孕9 d给予尾静脉注射药物,模型组和双倍剂量组分别注射5、10 mg·kg-1PolyI:C,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按5 mg·kg-1PolyI:C)生理盐水。待仔鼠8周龄时进行行为学评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和双倍剂量组仔鼠移动总路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济失调和刻板行为评分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双倍剂量组仔鼠移动总路程、共济失调和刻板行为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双倍剂量组仔鼠T1高于对照组,T2、总反应次数、总条件反射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倍剂量组和模型组仔鼠T1、T2、总反应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条件反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双倍剂量组仔鼠光密度(OD)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仔鼠OD值与双倍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感染PolyI:C诱导的子代精神分裂症大鼠表现出行为学改变,同时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存在异常活化,这可能与子代大鼠的行为学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地卓西平马来酸盐(MK-801)诱导的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神经调节蛋白1(NRG-1)的表达及氯氮平干预后的变化,分析NRG-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和动物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79只大鼠分为对照组(n=31)、模型组(n=36)和干预组(n=12)。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腹腔注射MK-801,干预组大鼠在注射MK-801 5 min后给予氯氮平进行干预。采用自发活动、共济失调、刻板行为、前脉冲抑制(PPI)测试评定大鼠的精神分裂样行为。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前额叶皮质NRG-1mRNA基因各亚型(Hrg、Ggf、Smdf)的表达水平。结果 3组大鼠自发活动90 min总路程、总共济失调评分、总刻板行为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72、74、78 dB下PPI结果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物作用90 min时,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质Hrg m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和干预组(P<0.05),模型组Smdf mRNA的表达高于干预组(P<0.05)。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质Hrg mRNA在末次药物注射120 min时的表达低于其在0、30、60、90 min的表达(P<0.05)。大鼠前额叶皮质总NRG-1、Hrg和Smdf mRNA表达水平与自发活动的移动路程存在显著相关(P<0.05);Hrg mRNA的表达与刻板行为评分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MK-801和氯氮平可影响大鼠前额叶皮质总NRG-1、Hrg、Smdf mRNA的表达,大鼠前额皮质NRG-1、Hrg、Smdf mRNA的表达水平与精神分裂样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总NRG-1、Hrg、Smdf mRNA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白藜芦醇(Res)干预后实验性兔肺动脉高压(PAH)模型肺组织中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探讨其在PA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A组):动物皮下注射二甲基亚砜30 mg/kg。造模组:实验组动物适应性饲养1周后,皮下注射野百合碱30 mg/kg,连续注射7 d造模,然后将造模动物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B组)、实验药物组(C组)、高剂量组(D1组)、中剂量组(D2组)、低剂量组(D3组),每组6只。注射后第45天,分别进行B超、心肌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和Tunnel染色,检测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按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受试药物高剂量120 mg/(kg·d),中剂量60 mg/(kg·d),低剂量30 mg/(kg·d),阳性对照药物前列腺环素1 mg/(kg·d)喂饲相应的动物,1次/d,连续6周,每日观察动物的食量、活动、毛色及大小便变化,每周称体重。每隔2周随机采集各组实验动物外周血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分别对实验动物血清3种生物学标志物[转录因子-κB(NF-κB)、环氧化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Res干预实验性兔PAH模型后,NF-κB、COX-2、iNos血清表达水平改善,其中高剂量组改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物前列腺环素。且在实验中经对比发现,NF-κB的特异性最明显,其他指标虽然有变化,但显著性不如NF-κB。结论  Res抑制血清中分泌NF-κB、COX-2、iNos的能力优于前列腺环素,Res可以通过抑制NF-κB/iNOS/COX2通路避免细胞损伤,改善PAH症状,表现出和前列腺环素相同或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薄荷醇吸嗅对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及谷氨酸受体1(GluR1)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共20只,随机分为洁净空气吸嗅组(对照组)和薄荷醇吸嗅组,其中薄荷醇吸嗅组每天给予薄荷醇吸嗅1 h。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两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对照组和薄荷醇吸嗅组海马中AChE和GluR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薄荷醇吸嗅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有所改善,并且海马区AChE和GluR1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薄荷醇吸嗅可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糖尿病大鼠海马中GluR的表达,观察海马的病理变化.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糖尿病组各12只.糖尿病组用STZ制模,12周后,取脑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海马中GluR2的表达.结果糖尿病组大鼠海马CA3区GluR2的表达较正常组减少(P<0.01).结论钙离子可能在糖尿病大鼠海马的病理改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氨氯地平对大鼠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肺纤维化的治疗寻找新的途径。方法  选取240只实验大鼠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吡非尼酮组和氨氯地平组,每组各60只。模型组、吡非尼酮组和氨氯地平组采用气管内灌注博来霉素建立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空白组则气管内灌注等量生理盐水;然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相同量生理盐水处理,氨氯地平组大鼠则给予1/2量的氨氯地平和1/2量的生理盐水处理;吡非尼酮组给予1/2量的吡非尼酮和1/2量的生理盐水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u检验分析1、2及4周后4组大鼠肺泡炎、肺纤维化的评分,并分析大鼠的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mRNA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氨氯地平组和吡非尼酮组大鼠各时间段的TSP-1、TGF-β1及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mRNA的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 <0.05),且氨氯地平组较吡非尼酮组也降低(P <0.05),大鼠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评分结果显示氨氯地平组和吡非尼酮组低于模型组(P <0.05),且氨氯地平组显著低于吡非尼酮组(P <0.05)。结论  氨氯地平可能通过抑制TGF-β1、TSP-1的生成水平和减少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mRNA的表达达到减轻大鼠肺组织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谷氨酸损伤的大鼠海马组织中AMPA受体GluR2表达的影响。  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谷氨酸损伤组、辛伐他汀10 mg/kg组和20mg/kg组。连续灌胃给药10d后,麻醉状态下对大鼠行侧脑室注射,假手术组大鼠给予注射4μL生理盐水,其余组大鼠给予注射等体积谷氨酸溶液,2h后,每组取5只大鼠,断头取脑,分离海马组织,采用RT-PCR方法观察大鼠海马组织中GluR2的mRNA表达情况;其余大鼠用多聚甲醛灌流后取出海马组织做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谷氨酸损伤组大鼠海马组织中GluR2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降低(P<0.01);辛伐他汀(10、20mg/kg)组大鼠海马组织中GluR2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升高。  结论 影响AMPA受体GluR2的表达可能是辛伐他汀抗谷氨酸损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母婴分离对大鼠成年后抑郁易感性和海马GluR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prague Dawley孕鼠分娩的56只新生雄性幼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母婴分离(MS)组、慢性重复性束缚应激(CRR)组和母婴分离并慢性重复性束缚应激( MS+CRR)组。 MS组和MS+CRR组幼鼠出生后第2~14天进行母婴分离应激3 h。鼠龄达7周(体重≈290 g)后,CRR组和MS+CRR组大鼠连续10 d给予3 h慢性重复性束缚应激。之后,进行旷场、新环境进食抑制及强迫游泳实验。结果与对照组、MS组和CRR组比较,MS+CRR组旷场总距离明显减少,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进食潜伏期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显著延长(均P<0.05);MS组海马GluR1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MS+CRR组海马GluR1的表达较其他3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早期母婴分离可造成大鼠成年后抑郁易感性,且该易感性与海马GluR1的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