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胡晓艳  姜梁 《重庆医学》2013,(23):2752-2753,2757
目的探讨乳酸杆菌对过敏性鼻炎(AR)大鼠血清中IL-4、IL-5、IFN-γ水平等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乳酸杆菌组及阳性药对照组共4组,每组10只。乳酸杆菌组每天用乳酸杆菌活菌制剂灌胃3周;建立大鼠卵清蛋白致敏模型;阳性药对照组灌胃氯雷他定;另外20只大鼠用于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检验大鼠模型制备及治疗情况;测定实验各组大鼠血清IL-4、IL-5、IFN-γ水平,检测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结果模型组IL-4、IL-5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FN-γ水平降低,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组IL-4、IL-5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IFN-γ水平增加,高于模型组(P<0.05)。乳酸杆菌组各项指标与阳性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杆菌可下调AR大鼠血清中IL-4、IL-5水平,上调IFN-γ水平,调节Th1/Th2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减轻鼻黏膜变应性炎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酸杆菌对过敏性鼻炎(AR)大鼠血清中IgE、IL-4和IL-5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乳酸杆菌组及阳性药对照组4组,每组10只。乳酸杆菌组每天用乳酸杆菌活菌制剂1.5mg/g以无菌稀释液溶解后灌胃3周;正常组、模型组及阳性药对照组均予无菌稀释液灌胃3周。模型组、乳酸杆菌组及阳性药对照组建立大鼠卵白蛋白致敏模型。阳性药对照组灌胃氯雷他定5mg/kg,连续10d。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试验各组大鼠血清IgE、IL-4、IL-5的含量。结果:模型组IgE、IL-4、IL-5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乳酸杆菌组IgE、IL-4、IL-5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乳酸杆菌组各项指标与阳性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杆菌可降低AR大鼠血清中IgE、IL-4和IL-5含量,减轻鼻黏膜变应性炎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芥子贴膏穴位贴敷对过敏性鼻炎大鼠的疗效以及对免疫调制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生白芥子组、炒白芥子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应用卵白蛋白建立过敏性鼻炎模型,造模成功后西药组用丙酸氟替卡松喷鼻,每侧鼻孔5μL;生白芥子组和炒白芥子组分别用生白芥子贴膏和炒白芥子贴膏贴敷;模型组用0.9%氯化钠溶液滴鼻,每侧鼻孔5μL。各组均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7次。干预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行为学表现,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表达水平,并探讨几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对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细胞进行甲苯胺蓝法染色,镜下观察鼻黏膜组织肥大细胞形态并计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过敏性鼻炎总症状评分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总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西药组比较,生白芥子组治疗后评分显著降低(P<0.05),炒白芥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IFN-γ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西药组比较,治疗后生白芥子组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下降,IFN-γ水平显著上升(P<0.05);炒白芥子组IL-1β、IL-6、TNF-α和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大鼠血清IL-1β和IL-6、TNF-α的水平呈正相关(r=0.841、r=0.595,均P<0.05);和IFN-γ的水平呈负相关(r=-0.818,P<0.05);IL-6和TNF-α的水平呈正相关(r=0.69,P<0.05);和IFN-γ的水平呈负相关(r=-0.861,P<0.05);TNF-α和IFN-γ的水平呈负相关(r=-0.68,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理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鼻黏膜组织肥大细胞显著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鼻黏膜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与西药组比较,生白芥子组肥大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炒白芥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炒白芥子贴膏穴位贴敷均可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而且生白芥子贴膏效果更为显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升高IFN-γ水平,改善鼻黏膜炎性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探讨过敏性鼻炎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及其意义.②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2例变应性鼻炎患儿和20例健康志愿儿血清中IL-18、IL-12、IFN-γ的含量.同时对比常年性鼻炎及季节性鼻炎患儿血清中IL-18、IL-12、IFN-γ的含量.③结果 鼻炎组血清IL-18含量为(97.02±20.67)ng/L、IL-12含量为(72.64±15.77)ng/L、IFN-γ为(0.54±0.19)ng/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IL-18含量为(212.75±32.96)ng/L、IL-12含量为(136.55±17.88)ng/L、IFN-γ为(1.41±0.22)ng/L,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儿血清中IL-18、IL-12、IFN-γ水平低于季节变应性鼻炎患儿,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结论 IL-18、IL-12、IFN-γ在变应性鼻炎患儿血清中表达降低,说明其可能参与了对变应性炎症中抗炎抗过敏作用,且3种免疫因子之间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咳喘停贴剂穴位贴敷对慢性哮喘大鼠Th1下游抑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模型组、布地奈德组、穴位假贴敷组、地塞米松组、穴位贴敷组,每组8只.用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的方法复制慢性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模型复制后各组给予相应的治疗,治疗14 d后观察各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ial 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2(int erleukin-2,IL-2)和IL-12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ALF中IFN-γ、IL-2、IL-12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假贴敷组BALF中IFN-γ、IL-2、IL-12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布地奈德组、地塞米松组、穴位贴敷组IFN-γ、IL-12含量明显升高(P<0.05),IL-2含量呈升高趋势(P>0.05),但3组之间IFN-γ、IL-2、IL-12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咳喘停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哮喘大鼠的机制与调节呼吸道中抑炎细胞因子IFN-γ、IL-2、IL-12的分泌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新过敏煎治疗新型变应性鼻炎(AR)大鼠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按照血p H值进行初筛分组,将血p H值小于中间值的48只大鼠配合特殊喂养与特殊行为干预后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麻芥冲剂组、新过敏煎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外,余组造模后分别给药,疗程14 d。观察各组AR大鼠模型鼻炎症状积分以及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大鼠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水平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新过敏煎组、麻芥冲剂组与阳性对照组鼻炎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IFN-γ水平升高(P0.05),血清IL-4水平明显降低(P0.05);鼻黏膜充血与炎症细胞浸润改善。结论:新过敏煎与麻芥冲剂均可显著改善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鼻炎症状,改善病理组织损伤,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和抗过敏效果,推测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血清IL-4与IFN-γ在体内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BsAg携带患儿病理过程中血清IL-10、IL-12及IFN-γ的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 49例HBsAg携带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均于清晨空腹采血,以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10、IL-12和IFN-γ的含量。结果 HBsAg携带惠儿血清IL-10、IL-12和IFN-γ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HBeAg阳性组患儿血清IL-10和IFN-γ含量较HBeAg阴性组患儿明显升高(P<0.05),而血清IL-12则无明显变化。IL-10与IL-12、IFN-γ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IL-12与IFN-γ的含量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HBsAg携带惠儿存在异常的细胞免疫应答,IL-10、IL-12和IFN-γ均参与了其病理生理过程,并且与HBeAg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柠檬醛亚微乳对哮喘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柠檬醛亚微乳低、中、高剂量组。以卵白蛋白(OVA)致敏大鼠,2周后给予1%OVA雾化激发,在雾化激发前2h用柠檬醛亚微乳剂雾化给药,连续4周。末次雾化攻击24h后,计数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数量,测定BALF中IL-4和IFN-γ的含量,并检测肺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EOS和IL-4显著升高(P<0.01),而IFN-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能显著降低EOS数量和IL-4含量(P<0.01),升高IFN-γ的含量(P<0.01),柠檬醛高剂量组EOS数量和IL-4含量显著降低(P<0.01),而IFN-γ的含量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EOS及细胞因子IL-4和IFN-γ参与哮喘发病过程,柠檬醛亚微乳可通过降低BALF中EOS的数量和IL-4的含量,升高IFN-γ的含量,从而减轻哮喘大鼠的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法对脾虚湿困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含量的影响,探讨健脾化湿法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健脾化湿组。采用多因素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中医传统病因"久居湿地,饮食失宜,过于劳倦"复制脾虚湿困证大鼠模型,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复制UC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FN-γ和IL-4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健脾化湿组大鼠血清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IL-4含量显著升高(P0.01),IFN-γ/IL-4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健脾化湿法治疗脾虚湿困证UC的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IFN-γ含量,升高血清IL-4含量,抑制1型辅助T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加味黑布膏对复合痤疮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γ-干扰素(IFN-γ)含量的影响,探讨加味黑布膏预防痤疮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加味黑布膏低、中、高剂量组6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参照Kligman法建立大鼠复合痤疮模型。造模成功后,阳性对照组予0.025%维A酸乳膏外涂,加味黑布膏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加味黑布膏外涂,空白组、模型组不涂抹任何药物,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耳郭皮损变化情况,并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10、IFN-γ的含量。结果加味黑布膏能明显改善复合痤疮模型大鼠耳郭皮损。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0含量明显升高,IFN-γ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及加味黑布膏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0含量明显降低,IFN-γ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药物组之间比较,加味黑布膏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0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组,IFN-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加味黑布膏可通过抑制IL-10的过度分泌,升高IFN-γ的含量,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达到预防痤疮瘢痕形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补益肺肾汤对变应性哮喘大鼠模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 cell,Th)1/Th2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变应性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将其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补益肺肾组,每组15只,采用0.5%磷酸组胺溶液超声雾化法复制变应性哮喘大鼠模型,最后一次激发后处死大鼠,收集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 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in E,IgE)、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 IFN-γ)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Th1、Th2细胞比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gE和IL-4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益肺肾组血清IgE和IL-4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补益肺肾组大鼠血清IgE和IL-4水平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和补益肺肾组大鼠BALF中IL-4水平明显降低(P<0.05),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5);补肾益肺组大鼠BALF中IFN-γ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和补益肺肾组大鼠脾中Th1/Th2明显上升(P<0.05);补肾益肺组大鼠脾中Th1/Th2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 补益肺肾汤可能通过下调IL-4水平和提高IFN-γ水平,调节变应性哮喘大鼠体内Th1/Th2失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藏药二十五味儿茶凝胶对慢性湿疹模型大鼠皮损及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藏药二十五味儿茶凝胶低、中、高剂量组(简称"凝胶低、中、高剂量组")共6组,每组10只。采用2,4-二硝基氯苯复制慢性湿疹大鼠模型,各治疗组均经皮外涂相应药物,比较各组大鼠的皮损评分及血清IL-4、IFN-γ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皮损评分及血清IL-4含量均明显降低,INF-γ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凝胶中、高剂量组大鼠皮损评分及血清IL-4含量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和凝胶低剂量组,INF-γ含量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和凝胶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藏药二十五味儿茶凝胶能明显改善慢性湿疹模型大鼠皮损,降低大鼠血清IL-4含量,升高IFN-γ含量,其治疗慢性湿疹的作用机制与调节Th1、Th2型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3.
迟玉梅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57-58,61
目的 探讨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效果以及对患者血清IFN-γ及IL-4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18例来我院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由相同数目的 健康者组成,观察组患者给予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IFN-γ及IL-4在血清中的含量变化.结果 ①变应性鼻炎患者在注射地塞米松后,显效率为62.39%,有效率为34.40%.②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喷嚏、鼻塞、鼻痒、嗅觉减退等方面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对照组血清中IFN-γ含量明显高于观察组治疗前,而IL-4的含量明显低于观察组治疗前(P < 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IFN-γ含量升高,IL-4的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下鼻甲注射地塞米松后其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对变态反应性炎症发生的阻止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患者IFN-γ及IL-4的含量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胡尧舜  高广川  李小容  向豪  冯琴 《西部医学》2021,33(11):1687-1690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肠道菌群与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6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46例和恢复期组60例,并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肠道菌群数量(双歧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消化球菌)和血清IFN-γ、IL-4水平,并分析双歧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消化球菌数量和血清IFN-γ、IL-4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双歧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消化球菌数量低于对照组,急性期组双歧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消化球菌数量低于恢复期组(P<0.05);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血清IFN-γ、IL-4水平高于对照组,急性期组血清IFN-γ、IL-4水平高于恢复期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 双歧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消化球菌数量与血清IFN-γ、IL-4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MPP患儿肠道菌群数量较少,血清IFN-γ、IL-4水平较高,且血清IFN-γ、IL-4水平随肠道菌群数量减少而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免疫状况以及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情况,了解病毒载量、肝功能与IFN-γ、IL-2、IL-4、IL-10、IL-12等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7例HBeAg阳性和肝功能ALT异常者为HBV感染现症患者为A组;22例HBeAg阳性和肝功能ALT持续正常者为无症状HBV携带者为B组;11例HBeAg阴性和肝功能ALT正常以及HBV-DNA阴性者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为C组;设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IFN-γ、IL-2、IL-4、IL-10、IL-12血清含量。结果 HBV感染者各组IL-2、IL-12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下降,IL-4、IL-10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普遍降低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现症患者IL-2、IL-12的活性显著高于B组无症状HBV携带组和C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P〈0.05);IL-4、IL-10含量各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载量与细胞因子含量的关系:IFN-γ、IL-2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IFN-γ下降幅度为≥107组和105~6组〉、〈10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2也普遍降低,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IL-10含量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含量随病毒载量增高而增加。中、高病毒载量组与低病毒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病毒载量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状态和病毒量与免疫调节细胞因子IL-2、IL-12、IL-4、IL-10含量变化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观察针灸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FN-γ、IL-4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的相关性,探讨针灸治疗的免疫学机制.选择3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为针灸治疗组,在治疗前、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症状、体征的评定,分别检测血清IFN-γ、IL-4的含量.并设3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结果:①治疗前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IL-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二者比值与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2个疗程结束后患者血清IFN-γ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IL-4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1),且二者均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IFN-γ/IL-4比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升高且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IFN-γ水平与患者症状、体征呈明显负相关(P<0.01),IL-4水平与患者症状、体征呈明显正相关(P<0.01).提示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患者体内IFN-γ、IL-4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纠正失衡的Th1/Th2的细胞因子网络而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理冲汤对子宫肌瘤模型小鼠Th1/Th2平衡漂移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24只CB-17 Scid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理冲汤组和阳性药物组,采用异种移植法制备小鼠子宫肌瘤模型,药物干预28天后,采用HE染色来观察各组小鼠子宫平滑肌结构,采用MSD 超敏多因子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h1细胞分泌的IL-2、IFN-γ和Th2细胞分泌的IL-4、IL-5、IL-10的含量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子宫平滑肌组织及腺体较之于正常组有明显增生,细胞排列紊乱,而理冲汤组和阳性药物组小鼠子宫平滑肌组织基本正常。MSD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的IL-2、IFN-γ的浓度显著降低(P<0.01),而IL-4、IL-5、IL-10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P<0.01);阳性药物组的IL-4、IL-5、IL-10的浓度也显著升高(P<0.05,P<0.01),理冲汤组仅IL-5的浓度较之于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理冲汤组小鼠血清中的IL-2、IFN-γ均显著升高(P<0.05,P<0.01),IL-4、IL-5、IL-10的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P<0.01);而阳性药物组中的IL-2、IFN-γ均显著升高(P<0.05,P<0.01),但IL-4、IL-5、IL-10的浓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理冲汤通过调控Th1、Th2细胞分泌因子的含量水平,影响免疫逃逸,进而发挥抑制子宫肌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健脾法、补肾法、解毒法分别联合西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健脾组、补肾组和解毒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健脾组给予拉米夫定+四君子汤治疗,补肾组给予拉米夫定+六味地黄丸治疗,解毒组给予拉米夫定+甘露消毒丹治疗.疗程1年.观察各组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血清IL-2和IFN-γ水平.结果 治疗前各组血清IL-2和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IL-2、IFN-γ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其中健脾组、补肾组上升较对照组显著(P<0.05,P<0.01),补肾组上升较健脾组显著(P<0.05),解毒组与健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法改善慢性HBV感染患者细胞因子IL-2和IFN-γ失衡状态优于健脾法和解毒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芪柴煎剂(自拟方)对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血清IL-4、IFN-γ的影响,探讨其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的作用疗效。方法:应用卵清蛋白将实验大鼠制作成变应性鼻炎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芪柴煎剂低剂量组(B组)、高剂量组(C组)、地氯雷他定组(D组)、模型对照组(E组)各8只。连续14 d分别给予对应的药物,A组、E组以蒸馏水替代。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4、IFN-γ的含量。结果:各实验组血清IL-4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芪柴煎剂低剂量组IL-4含量高于芪柴煎剂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血清IFN-γ含量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芪柴煎剂低剂量组、地氯雷他定组IFN-γ含量低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柴煎剂能够下调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IL-4水平;上调IFN-γ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方薯蓣丸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模型的疗效及对血清IgE、IL-4含量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辛芩颗粒组、经方薯蓣丸高、中、低剂量组(3.2,1.6,0.8g/kg),每组10只。对除正常对照组外的5组大鼠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和激发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给药,经方薯蓣丸高、中、低剂量组分别采用薯蓣丸浓缩水煎液灌胃,辛芩颗粒组给予辛芩颗粒灌胃。治疗14d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gE、IL-4含量。结果造模后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组行为学评分及血清IgE、IL-4含量较模型组均有降低(P<0.05);与辛芩颗粒组相比,中剂量组血清IgE、IL-4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方薯蓣丸对AR大鼠模型的疗效显著,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清IgE、IL-4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