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在高龄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稳定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8例80岁以上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每月使用20 d为一疗程,总共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 FEV1/FVC);血液流变学指标: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同时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3个月COPD急性加重( AECOPD)发作次数。结果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血浆IL-8、TNF-α、CRP水平以及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P<0.01);组间各指标比较显示,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AECOPD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P<0.05)。结论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显著改善高龄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稳定期肺功能,并能减少其急性加重发作次数。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COPD患者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及血液高黏状态等因素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凝血状态及其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比较COPD急性加重期组、COPD稳定期组及同年龄健康对照组包括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BG)、D-二聚体在内的凝血纤溶指标及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内的炎症因子水平。观察凝血纤溶指标与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稳定期组比较, COPD急性加重期组的APTT、PT及TT均显著缩短,FBG、D-二聚体均增高,TNF-α显著增高而IL-10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稳定期组与对照组比较,FBG、D-二聚体增高,APTT缩短(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D急性加重期组患者的 APTT、PT及 TT与 TNF-α呈负相关,而与 IL-10呈正相关, FBG、D-二聚体与TNF-α呈正相关,而与IL-10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患者尤其是处于急性加重期,存在血栓前状态特点,其与COPD系统性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3.
杨黄欢  王霄一  杨勇  丁敏 《浙江实用医学》2011,16(5):327-328,346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血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12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根据白蛋白水平分为两组,1组为血白蛋白〈20g/L,共58例,2组为血白蛋白〉20g/L,共62例,另选取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另外,根据有无肾静脉血栓形成将120例患者再分为两组,A组为继发有肾静脉血栓形成组,共29例,B组为无肾静脉血栓形成,共91例,测定并比较两组血FIB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血FIB、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血FIB升高程度与血白蛋白降低程度有关,1组血FIB明显高于2组(P〈0.05);肾病综合征继发肾静脉血栓形成者血FIB,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D-二聚体升高程度较未形成血栓者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具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特点,且升高的程度与血白蛋白降低程度有关,继发肾静脉血栓形成者血FIB、D-二聚体较未继发血栓形成者高,可作为继发肾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性指标之一。此过程中,血脂水平升高可能有协同作用,加速血栓发生发展,因此早期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70例AE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舒血宁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比治疗前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管假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77.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vWF、D-二聚体、FIB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且治疗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改善AE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及疗效.  相似文献   

5.
李艳 《四川医学》2013,(9):1468-1470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AECOPD患者102例,COPD稳定期患者80例,检测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PT、APTT、TT等凝血功能指标,同时作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检测,选择同期52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OPD程度的加重,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也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可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升高,导致凝血机制异常,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其严重程度与病情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依诺肝素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的疗效.方法 分析54例COPD伴血栓前状态患者的临床治疗,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常规组两组,每组27例.低分子肝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诺肝素钠4000 IU,1次/d皮下注射;两组疗程均为10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肺功能、指脉氧变化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 依诺肝素钠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指脉氧及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变化改善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肺功能两组未见差别(P>0.05).并且无出血、药物过敏等副作用.结论 依诺肝素钠联用治疗COPD血栓前状态,能够迅速缓解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预防血栓,有效、方便、安全,没有增加风险,可以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学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D-二聚体变化对儿童急性骨关节感染继发脓毒症的早期预测价值分析。 方法 选取急性骨关节感染患儿149例为研究对象,定义为骨关节感染组,并根据是否继发脓毒症将急性骨关节感染组分为普通感染组(108例)和脓毒症组(41例),另外选择同期正常儿童71例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检测CRP、ESR、PCT、IL-6及D-二聚体并进行相关比较。 结果 急性骨关节感染组CRP、ESR、PCT、IL-6、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普通感染组CRP、ESR、PCT、IL-6、D-二聚体水平均低脓毒症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ESR、PCT、IL-6及D-二聚体升高是急性骨关节感染继发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5项联合检测的AUC大于单独检测,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也高于单独检测,分别为95.43%、94.53%。 结论 CRP、ESR、PCT、IL-6、D-二聚体检测在儿童急性骨关节感染中明显升高,是急性骨关节感染继发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5项联合检测对预测价值更高,对继发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2012年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CRF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的不同分为甲组(10 ml/min≤Ccr<50 ml/min,42例)和乙组( Ccr<10 ml/min,30例)。另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与CRF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甲组和乙组患者的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0.05)。随着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及Ccr的下降,这三项指标的水平逐渐升高,CRF患者血浆黏度与D-二聚体的升高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5)。结论:随着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的水平逐渐升高,纠正凝血纤溶平衡紊乱对CRF的治疗和其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抗妇炎胶囊联合奥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取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掷骰子法等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奥硝唑治疗,观察组采用抗妇炎胶囊联合奥硝唑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盆腔包块直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腔包块直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CRP、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慢性盆腔炎疾病患者采用抗妇炎胶囊联合奥硝唑治疗效果显著,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食管癌手术后肺动脉栓塞(以下简称肺栓塞)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变化规律以及手术前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关联.方法 所有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第1、3、5天分别化验D-二聚体水平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将发生肺栓塞的患者检测结果与同期未发生栓塞者进行比较,同时观察肺栓塞与手术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否相关.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栓塞患者术后第1、3、5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术后第1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未发生肺栓塞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前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术后肺栓塞并无关联(P>0.05),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易导致肺栓塞.结论 通过监测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术后尽早发现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术后肺栓塞的预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的COPD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和气道炎症反应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符合COPD诊断标准的患者45例、采用ELISA法分析COPD急性发作期(AECOPD)、缓解期患者诱导痰上清液和外周血清中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散射比浊法分析诱导痰上清液和外周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同时测定患者FEV1.0占预计值百分数(FEV1.0pre)。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COPD急性发作时外周血清及诱导痰上清液中IL-8、TNF-α和CRP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水平(均P〈0.01)。(2)痰液及外周血清IL-8、TNF-α、CRP水平与FEV1.0pre呈负相关(均P〈0.05)。(3)痰上清液中IL-8和TNF-α与血清中IL-8和TNF-α水平无明显相关(分别为r=0.492,P〉0.05;r=0.412,P〉0.05),痰上清液中CRP与血清CRP水平明显相关(r=0.864,P〈0.01)。结论 (1)COPD急性加重期较缓解期气道局部炎症和全身炎症反应增强,并可能加重了COPD患者的气流阻塞;(2)COPD的全身及气道炎症反应可能存在不同的炎症反应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特征,以及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其中的作用。方法连续纳入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108例,入院24 h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分为DVT组及无DVT患者。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D-二聚体、Ⅷ因子、VWF等水平。结果 108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11例(10.1%)合并DVT,97例(89.9%)未合并DVT。DVT组与无DVT组的临床特征比较,DVT组患者住院时间长(P〈0.001),使用无创呼吸辅助通气人数多(P=0.024);卧床时间〉3 d(P=0.001)、Ⅱ型呼吸衰竭(P=0.011)、近期吸烟(P=0.002)的患者更易合并DVT;白细胞总数(P=0.005)、D-二聚体(P〈0.001)及血浆Ⅷ因子(P=0.009)水平较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更易合并DVT。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DVT的发生率为10.1%;DVT累及以肌间静脉最常见;卧床时间〉3 d、使用无创呼吸机、近期吸烟、Ⅱ型呼吸衰竭,以及白细胞总数、D-二聚体增高、Ⅷ因子水平升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更易发生DV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血清IL-32和CRP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33例AECOPD患者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采用双抗体 ELISA法测定 IL-32,免疫比浊法测定CRP。结果 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IL-32为(126.44±86.69) pg/mL,CRP水平为(40.8±21.1) mg/L,明显高于治疗后(均P〈0.05);且治疗前血清IL-32、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血清IL-32、CRP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IL-32、CRP变化对于评价AECOPD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庞军  韦长为  姚剑波 《广西医学》2011,33(10):1267-1269
目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稳定期、急性加重期的系统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与正常人的差异.方法 选择73例男性COPD患者(稳定期51例,急性加重期22例)和30例男性健康体检者,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R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6和TNF-α,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比较COPD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患者...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64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AECOPD)与62例缓解期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值(NE%)。结果:AECOPD患者CRP为(53.8±15.3)mg/L,缓解期为(6.4±5.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ECOPD患者CRP阳性率为96.88%,显著高于WBC和NE%的阳性率(P<0.01和P<0.05)。结论:COPD患者CRP值在急性加重期明显升高,血清CRP水平是AECOPD诊断的优选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91例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RP、TNF-α、IL-6、FIB、D-D水平.结果 观察组CRP、TNF-α、IL-6 FIB、D-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存在高凝状态,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合理的抗凝治疗,对有效防止血栓形成,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B型利钠肽(BNP)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期和治疗缓解期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90例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缓解期血清CRP、CK-MB和BNP水平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CRP、CK-MB和BN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血浆中白介素-17(IL-17)、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35例,健康对照者23例,分别测定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缓解期及健康对照者血浆CRP、IL-17水平,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COPD组患者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IL-17、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COPD组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浆中IL-17与CRP呈正相关(r=0.402,P=0.001)。结论: IL-17、CRP二者均参与COPD的急性炎症过程;二者联合对判定COPD急性加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水跃翔 《实用全科医学》2014,(8):1278-1279,1360
目的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不同时期的白介素-8(IL-8)、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作用,以及与COPD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在医院收集临床诊断为急性发作期COPD的患者共120例,并在新入院时和经过治疗后测定血清中1L.8、中性粒细胞数的水平,同时测定此时正常对照组的水平,并通过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血清IL-8、中性粒细胞数在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时发现治疗好转组和治疗恶化组患者血清IL-8、中性粒细胞数的水平比健康对照组的水平高(P〈0.05)。结论血清中的IL-8、中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IL-8、中性粒细胞在COPD急性加重期有明显升高,是判断感染的重要指标,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