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评价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PLF)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PLIF)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Sata12.0软件分析。评价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928例患者,其中45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融合术(PLF组)、471例经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PLIF组)。合并结果显示与PLIF组相比,PLF组术中出血量少(WMD:-2.462 ml,P0.001),手术时间短(WMD:-0.645 min,P0.001),术后引流量少(WMD:-2.985 ml,P0.001),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1.89,P=0.058),并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WMD:-0.93 d,P0.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对胸腰椎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2008年6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或需拆除内固定手术的67例患者(骨折病例为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患者)。患者分为2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组31例,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龄31.4岁,术前腰背痛VAS评分7.9±0.6分,Cobb角20.1°±3.5°,累及T11椎体5例,T12椎体12例,L1椎体12例,L2椎体2例;椎旁肌间隙入路组36例,男31例,女5例,平均年龄32.9岁,术前腰背痛VAS评分7.6±0.8分,Cobb角19.8°±4.1°,累及T11椎体8例,T12椎体13例,L1椎体13例,L2椎体2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腰背部疼痛VAS等指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8个月。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后正中入路组分别为(87.4±5.3)%和(96.4±2.8)%;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86.7±6.5)%和(96.7±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75.0±18.1min、140.0±40.7ml及85.0±25.2ml;传统入路组分别为93.0±15.7min、230.0±35.5ml及160.0±43.5ml,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P<0.05)。术后1、2、3周时的疼痛VAS评分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分别为3.6±0.5、2.9±0.5及1.5±0.4分,后中入路组分别为4.9±0.6、4.1±0.6及2.8±0.4分,术后1周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3周时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明显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在行腰椎后路手术时,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改良骨膜下入路和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9例需行手术治疗患者,包括胸腰椎骨折内固定2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46例,术中同一患者棘突两侧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比较,一侧为改良骨膜下入路,对侧为肌间隙入路,对比两种入路的暴露时间和出血量、椎弓根开口失误率以及术后引流量、腰背痛VAS评分、切口周围肿胀程度和MRI检测两侧椎旁肌面积及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内脏损伤等并发症。两侧间在显露时间、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骨膜下侧椎弓根开口失误率为7.55%,而肌间隙侧为9.43%,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骨膜下侧的术后引流量显著大于肌间隙侧(P<0.05)。术后早期,两侧间VAS评分和肿胀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骨膜下侧VAS评分为(1.10±0.35)分,肌间隙侧为(1.17±0.45)分,两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侧椎旁肌面积均较术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侧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较术前增加,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骨膜下侧椎旁肌面积大于肌间隙侧,而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小于肌间隙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手术中改良骨膜下入路与肌间隙入路相比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相比之下,改良骨膜下入路不仅创伤小,而且暴露充分,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单节段腰椎退行疾病患者67例,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137例经正中入路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卧床时间。结果两组患者随访9~36个月,平均14.3个月。多裂肌间隙入路组和经正中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5.55±12.55)ml和(60.42±16.22)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0.35±10.25)ml和(35.24±15.42)ml,术后3天VAS评分分别为(2.32±0.22)分和(3.84±0.32)分,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2.52±0.54)天和(5.22±2.24)天,术后3个月ODI评分分别为(26.54±4.32)分和(34.04±5.4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和ODI评分、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V.AS评分、末次随访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创伤小、术后腰痛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侧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在下腰椎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6月~2009年10月,选择性对32例单节段下腰椎疾患行椎弓根螺钉加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术,均采用双侧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即Wilt-se多裂肌和最长肌肌间隙入路。其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37~65岁,平均51.2岁;病变节段:L3、46例,L4、517例,L5S19例;病种类型:腰椎退行性不稳12例,极外型或椎间孔型椎间盘突出7例,腰椎滑脱5例,椎间盘原位复发5例,椎间盘源性疼痛3例,均表现为严重的下腰痛伴单侧肢体出现放射症状或无双下肢症状。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伤口视觉模拟法(VAS)疼痛评分来评估疗效。[结果]手术平均时间106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19 ml,术后平均引流量137 ml,住院平均天数13.5 d。术前ODI评分为(37.3±6.1)分,术后3个月时为(19.1±4.7)分,末次随访时为(11.8±3.7)分;术前VAS疼痛评分为(7.2±1.2)分,术后3个月时为(2.5±0.7)分,末次随访时为(2.1±0.9)分,统计分析显示术前和术后3个月或末次随访时的ODI、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影像学检查示良好的椎间骨性融合现象。[结论]双侧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下腰椎融合术能有效地保护椎旁肌,并达到减压、融合目的,是较实用并容易推广的腰椎后路"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 paraspinal approach,Wiltse入路)及后正中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均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治疗。通过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患者术前术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腰背下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比较,评价不同入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引流量[(67.50±33.21)ml]少于后正中入路组[(90.89±60.79)ml](P0.05);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126.50±17.30)分钟]与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132.80±19.57)分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椎旁肌间隙人路组术中出血量[(215.10±87.65)ml]与与后正中入路组中出血量[(326.00±91.82)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3天腰痛评分[(4.57±0.61)分]优于后正中入路组[(6.19±0.61)分](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14天腰痛评分[(2.51±0.62)分]优于后正中入路组[(4.10±0.57)分](P0.05);47例患者得到6~9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椎旁肌间隙入路组ODI(37.39±6.59)优于后正中入路组(46.63±6.17)(P0.05),术后6个月椎旁肌间隙人路组ODI(8.55±4.80)与后正中入路组ODI(10.59±5.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后正中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后引流量少,术后腰痛及下肢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54例单节段腰椎滑脱患者,采用TLIF术式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其中Wiltse入路组31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23例。术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滑脱程度、节段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术前1d、术后24h、术后1周外周血肌酸激酶含量;并分别于术前1d、术后3d及术后3、6个月和1年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滑脱角、椎体滑移度、椎间盘高度比较综合评价手术效果。根据术后1年腰椎X线片和CT平扫+三维重建评价腰椎序列、滑脱椎体复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情况。结果: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72.6±7.5min(65~85min),术中出血量86.8±78.9ml(80~175ml),术后引流量90.5±56.2ml(85~170ml);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79.0±6.7min(75~95min),术中出血量285.6±36.4ml(280~330ml),术后引流量195.6±20.7ml(190~220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24h外周血的肌酸激酶平均为271.4±128.6U/L(260~400U/L),而后正中入路组为553.7±201.5U/L(500~780U/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3d腰痛VAS评分(4.5±1.6分)明显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6.9±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和1年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后正中入路组Ⅰ级融合13例(56.5%),Ⅱ级融合10例(43.5%);Wiltse入路组Ⅰ级融合18例(58.1%),Ⅱ级融合13例(41.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三维重建均显示椎体间获得骨性融合。术前、术后两组患者在滑脱角、椎体滑移度、椎间盘高度等影像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ltse入路TLIF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可获得与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相似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并且Wiltse入路TLIF术式具有操作更方便、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6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实验组接受经多裂肌间隙椎间融合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 d,术后2周的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与术后半年的O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半年植骨融合率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及术后1年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及Taillard指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显著,该入路对患者的术中损伤较小,且提高了手术的疗效及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1月~2011年5月,65例患者在我院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取出,其中行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患者30例,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患者35例。分别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并行组间比较。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45±10min,手术出血量64±25ml,术后出现皮下血肿3例,无脑脊液漏和神经、硬膜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传统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3±25min,手术出血量220±100ml;术后发生皮下血肿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脑脊液漏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传统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损伤较小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在L5S1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融合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1年16月,对32例L5S1单节段腰椎间盘突症患者进行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其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15例(A组),采用后正中入路17例(B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VAS评分、术后卧床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的差异。[结果]A组手术时间(104.80±12.60)min、术中出血(134.00±33.55)ml、术后引流量(92.73±13.23)ml,术后VAS评分(1.93±0.59)分、术后卧床时间(2.60±0.38)d,切口愈合不良2例,无其他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B组手术时间(129.18±33.88)min、术中出血(188.53±57.98)ml、术后引流量(125.00±53.29)ml、术后VAS评分(3.17±0.88)分、术后卧床时间(4.03±0.69)d,硬膜损伤致脑脊液漏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无其他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6%。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及卧床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明显优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L5S1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助于术中减少手术创伤、保护椎旁肌及准确置入内固定物,是一种微创、便捷、安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KP治疗。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低黏度骨水泥,实验组使用高黏度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生活质量SF-36评分、伤椎高度恢复及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骨水泥肺栓塞发生率情况。结果术后实验组:VAS评分1.7分±0.8分,ODI 22.6分±3.6分,SF-36评分85.5分±12.1分,Cobb角15.2°±2.1°,椎体高度19.9 mm±0.9 mm;术后对照组:VAS评分2.6分±1.3分,ODI 28.3分±4.5分,SF-36评分70.3分±11.2分,Cobb角19.7°±2.4°,椎体高度18.5 mm±0.6 mm;以上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水泥渗漏及术后近期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两种不同显露方式对椎旁肌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期间入院的75例病例分成两组:A组40例,肌间隙入路显露,B组35例,传统后入路显露。搜集数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肌酸激酶值;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及CT横截面上椎旁肌面积;VAS疼痛、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4天及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后第1、3天血肌酸激酶值、术后及末次随访椎旁肌面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对椎旁肌影响小,从而减少术后腰背痛残留,减轻患者痛苦,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是临床上胸腰椎骨折后入路显露方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巴曲亭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手术出血的影响。方法将62例行THA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治疗组巴曲亭2U溶于5 ml的生理盐水中,切皮前10 min静脉注射,术中磨削髋臼及扩髓使用2U巴曲亭溶于20 ml的生理盐水中局部喷洒于截骨面;对照组切皮前10 min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术中磨削髋臼及扩髓使用20 ml的生理盐水局部喷洒于截骨面。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检测术前及术后24 h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术后第3天复查下肢深静脉血栓,记录患者住院时间。结果术中出血量:治疗组为(325.14±85.21)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3.45±102.05)ml(P0.05)。术后24 h引流量:治疗组为(251.21±74.08)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6.35±101.29)ml(P0.01)。两组患者术毕及术后24 h PT、TT、APTT均较术前有所延长,但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毕及术后24 h FIB均较术前下降,但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治疗组发生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和1例深部血肿,对照组发生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亭应用于THA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不影响患者的凝血效果,疗效确切,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17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行椎间盘镜手术治疗为对照组(86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为观察组(86例)。评估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1、3、6个月的VAS评分和ODI以及术后6个月Nakai分级的优良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小、术后卧床时间短,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各时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疼痛症状减轻更明显,功能恢复更好(P0.05)。术后6个月Nakai分级优良率:观察组为81.40%,对照组为62.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的疗效。方法将68例腰椎峡部裂Ⅰ度滑脱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35例,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修复峡部裂)和对照组(33例,椎间植骨融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JOA评分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出现1例脑脊液漏、2例神经根牵拉损伤,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植骨融合率:治疗组91.4%,对照组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JOA评分:治疗组(25.8±1.5)分,对照组(26.5±1.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Ⅰ度滑脱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并发症,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规律口服非那雄胺对重度前列腺增生症在电切术中、术后出血的影响,寻找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安全性的围术期治疗措施。方法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对来本院就诊的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随机将前列腺增生体积在60ml及以上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前规律口服非那雄胺5mg,1次/天×3个月,同期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mg,1次/天;对照组术前规律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mg,1次/天×3个月。结果实验组54例,服药前前列腺体积(76.7±5.8)ml,服药后前列腺体积(62.8±3.5)ml,平均手术时间(86±7)分钟,术中出血(180±30)ml,术后膀胱冲洗时间(3.5±0.5)天。对照组53例,服药前前列腺体积(77.4±4.9)ml,服药后前列腺体积(77.8±5.2)ml,平均手术时间(105±10)分钟,术中出血(320±50)ml,术后膀胱冲洗时间(5.5±0.5)天。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膀胱冲洗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围术期规律口服非那雄胺可缩小前列腺体积,减少术中出血、术后渗血,有效提高前列腺电切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20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25例(B组),分别记录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后疼痛感觉程度评分(VAS)、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指标,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A组与B组的手术时间[(88±17)min vs(105±14)min]、出血量[(121±24)ml vs(230±31)m1]、术后引流量[(66±28)ml vs(250±45)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伤椎Cobb角矫正率[(82.3±1.58)%vs(83.5±3.71)%)],椎体坍塌矫正率[(88.22±3.18)%vs(87.19±2.16)%],术后VAS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手术具有创伤小、入路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它符合现代微创理念,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lt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男54例,女59例,L2/3~L3/4 6例,L3/4~L4/5 27例,L4/5~L5/S1 80例,年龄43~84岁,平均57岁;术前ODI为(59.16±21.47)%,腰痛VAS评分6.1±3.0分,腿痛VAS评分4.1±2.3分.102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B组),男50例,女52例,L2/3~L3/4 5例,L3/4~L4/5 30例,L4/5~L5/S1 67例,年龄48~76岁,平均55岁;术前ODI为(53.14±20.32)%,腰痛VAS评分5.4±2.9分,腿痛VAS评分4.3±2.2分.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随访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和ODI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手术节段构成比、术前ODI和腰腿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19个月,B组平均随访21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术后末次随访时ODI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40~190min (165±37min)、(13.20±7.9)%和1.1±0.9分;B组分别为130~220min(155±46min)、(15.20±6.72)%和1.3±1.1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末次随访时腰背痛残留率和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5cm(4.5±1.1cm)、140~400ml (260±215ml)、1.2±1.1分和2.7%,B组分别11~18cm(14.2±2.4cm)、300~1200ml(420±437ml)、1.9±1.5分和18.6%,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ODI和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微创Wilt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能达到良好的减压效果,但微创Wiltse入路手术损伤小,术后腰背痛残留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常规四联抗结核化疗,手术方式为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采用VAS评分、ODI和Frankel分级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评估。结果手术时间4~8(4.30±2.60)h。全部患者手术成功,未出现术后结核复发、内固定断裂等情况。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7.97分±0.69分改善至1.18分±0.83分(P0.05);ODI由术前43.58±2.08改善至9.63±1.66(P0.05)。术后6个月,Cobb角:胸椎由术前35.00°±2.83°改善至20.70°±2.26°(P0.05),胸腰段由术前20.75°±2.22°改善至5.42°±1.78°(P0.05),腰椎由术前的27.00°±1.41°改善至46.50°±1.29°(P0.05),术后12个月复查各角度均有部分丢失(P0.05)。Frankel分级:A级3例改善至B级1例,2例无改善;B级5例改善至C级1例、D级1例,3例无改善;C级7例改善至D级3例、E级2例,2例无改善;D级11例改善至E级8例,3例无改善;E级34例无加重。1例患者合并术后窦道形成,3个月后愈合。结论单纯后路手术能在有效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