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喉移植手术 ,尚没有合适的器官保存措施。探讨离体喉的冷保存技术 ,争取较长的冷保存时间 ,不仅能为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功能良好的供体喉 ,而且可使受体得以充分准备及供体喉远距离传送成为可能。WMO 1号冷保存液是 1984年由顾湘君等自行研制的 ,最初主要应用于肾脏等器官的保存 ,效果满意 ,对于大鼠离体喉的保存效果迄今尚未进行研究。本研究目的 :①通过大鼠喉同种异体移植术评价WMO 1号保存液对大鼠离体喉的确切保存时限 ;②改进大鼠喉移植的操作技术。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 ,从单纯保存和喉移植两方面进行研究。单…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和医学的急速发展,对移植器官保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在当今供体缺乏的情况下,继续采用传统器官保存方法很难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移植器官保存的最新进展主要是对保存液组成的改进,研究常见传统低温器官保存液和新型器官保存液对离体肝脏、肾脏、心脏等多器官的治疗效果,探讨器官保存液中的各组成特点对移植供体和术后低温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抗细胞凋亡等方面的保护效果,可为临床选择保存液提供参考。气体分子以及一氧化碳释放分子的出现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保存液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器官移植是20世纪人类医学科学的重大进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临床应用以来,移植医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世界在肾脏、肝脏、心脏、胰腺和骨髓移植的领域的移植总数已超过70万例(次),存活最长的器官移植受者已近半个世纪。器官移植已经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唯一有效的根治手段。任何临床器官移植首先要有高质量的供体,这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作为器官移植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器官保存曾经为此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是器官移植学的基石。器官保存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缺血对离体器官造成的各种损伤,使离体器官保存有效的活力,以便完成运送、配型和手术,使移植器官在手术后迅速恢复功能。离体器官大都采用单纯冷却灌洗保存,而机器持续灌注和深低温保存主要应用于研究,本文将重点对于单纯冷却灌洗保存方面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心脏移植手术的普及,每年可拯救数千名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而供体心脏的严重短缺和供心体外保存的短效性极大限制了心脏移植手术的发展。因此,如何扩大供心来源、开发器官培养、延长供心体外保存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供心保存技术和保存液成分对心脏保存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然而目前仍无应用简单、长期保存效果优良的心脏保护液。曾有报道,选用流产手术患者遗弃的胚胎进行胚胎心脏体外培养,成功培养了83d。本中心亦进行了1例人胚胎心脏体外培养,成功存活98d,是迄今国内外存活时间最长的胚胎心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脏移植是对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而离体供心的保存是影响心脏移植成功率和术后患者远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离体心脏保存的安全时限为4~6 h[1],超过这一时限,心脏将会产生不可逆的改变,因此,心脏移植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延长心脏保存时间和提高离体心脏的保存效果[2]。由于供体需求量的增加,供体筛选的标准变得更宽松,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供体和边缘供体被应用于临床[3],这也对供体心脏保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离体心脏的病理生理变化是研究离体心脏保存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着重对近年来离体心脏保存方法和保存过程中离体心脏的病理生理变化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贺铭  曹西南 《医学综述》2009,15(13):1992-1994
心脏保存在心脏移植过程中维持离体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扮演重要的角色。改进供心的保存技术可以延长供心的保存时间,扩大供心的来源。本文简介了心脏保存的现状和原则;总结了各种离体心脏保存方法,从保护离体心脏功能的角度分析各种保存方法的机制和优缺点。但是,目前心脏保存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明和争议,尚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和探讨含尼可地尔的X-J超级化心脏保存液对离体兔心低温保存的有效时限和保存效果.方法将32只健康成年兔平均分成4组,每组动物摘取心脏后用X-J超级化液进行低温保存离体供心;Ⅰ组,离体供心低温保存4 h;Ⅱ组低温保存6h;Ⅲ组低温保存8h;Ⅳ组低温保存10 h.采用离体工作心模型,观察保存前后离体兔心的心功能、心肌细胞Ca2 、Ca2 -ATPase活性,心肌肌钙蛋白Ⅰ、心脏冠脉流量、心肌含水量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随着离体心脏低温保存时间的延长心功能遂渐减弱,心肌细胞Ca2 浓度升高,Ca2 -ATPase活性降低,心肌含水量增加.在低温保存4~6h心肌超微结构均呈轻度损伤;在低温保存8h和10 h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呈中度损伤.结论 X-J超级化保存液对离体心脏低温4h、6h保存效果与保存前无差异.8h、10h组分别与6h组相比保存效果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张勇  吕国祯 《医学综述》2002,8(6):334-336
HTK液是由Bretschneider教授于 1975年创制的[1 ] ,并于1979年用于心脏手术 ,开始仅作为心脏停跳液来使用 ,随后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发现 ,HTK液在热缺血状态下对器官具有保护功能。这个液体被认为是理想的器官保存液 ,并于 1985年德国心脏外科界应用HTK液作为心肌保存液成功地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肾移植 ,1987年应用HTK液进行肝移植 ,1989年应用HTK液进行胰腺移植。目前 ,HTK液是欧洲应用最广泛的器官保存液。1 心肌保存的原理及要求Belzer等[2 ] 认为 ,一种成功的器官保存液的组成应满足下列 6…  相似文献   

9.
心肌保存液组成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HTK液是由 Bretschneider教授于 1 975年创制的 ,并于 1 979年用于心脏手术 ,开始仅作为心脏停搏液来使用 ,随后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发现 ,HTK液在热缺血状态下对器官具有保护功能 [1]。这个液体被认为是理想的器官保存液 ,并于 1 985年德国心脏外科界应用 HTK液作为心肌保存液成功地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 ,1 987年应用 HTK液进行肾移植 ,1 988年应用 HTK液进行肝移植 ,1 989年应用 HTK液进行胰腺胰植。目前 ,HTK液是欧洲应用最广泛的器官保存液。1 心肌保存的原理及要求目前临床上对心脏的保存多采用低温冷冻保存。它的作用是降…  相似文献   

10.
在脏器移植术不断取得进展的今天,移植脏器供给的匮乏与患者日益增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阻碍脏器移植术继续发展的瓶颈,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脏器无法长期保存.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关延长离体器官保存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器官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在临床研究中,离体肝脏、肾脏及胰腺的保存时间可达到24~ 48 h,移植之后可能会出现短暂性的功能缺失,之后会自行恢复,但心脏作为人体的泵血器官,长时间的缺血会导致心肌细胞发生水肿,更严重者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故其一般保存期限为4~6 h[1].本文将对心脏保存目前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肝移植供体需求量的增加,一些以往不被采用的"边缘供体"开始应用于移植手术,这对器官保存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常温携氧灌注(NP)作为一种较理想的器官保存方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模拟肝脏在机体内的生理状态保存肝脏。而大量研究证明,常温携氧灌注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和扩大标准器官捐献(ECD)的供肝质量。本文综述了肝脏常温灌注在器官保存及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及供肝保存过程中携氧技术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胡滨  王天佑 《友谊医学》2000,23(4):68-73
自1963年,Hardy等首次在人体进行肺移植,证实其临床可行性以来,肺移植手术陆续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展。随着外科技术及器械的提高,器官保存技术的改进,以及一些新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肺移植作为对终末期疾病的治疗方法在80年代末期被公众所接受。肺移植手术已成为临床终末期肺疾病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但供体异常缺乏,阻碍肺移植手术的临床应用。而造成肺脏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可靠的肺保存方法。目前,临床使用的肺保存方法,其安全时限仍是4~6小时。因此,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方法以提高肺保存的质量及时限。  相似文献   

13.
夏雨  张权宇  裴建明 《医学综述》2008,14(14):2091-2093
随着心脏移植手术的广泛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供心保护所面临的难题。本文总结了各种心脏移植供心保护方法及其优缺点,从保护离体心脏功能、组织、细胞的角度分析各种方法的操作和机制,介绍了目前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且有望应用于临床的新方法如Na+-H+交换抑制剂和阿片类物质等。  相似文献   

14.
1967年南非Bamard医师第一次在临床成功进行了原位同种心脏移植术,经过40余年的发展,心脏移植已成为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发现和应用,手术技术的标准化,抗感染策略的进展,使心脏移植的疗效更为确切。目前心脏移植已成为挽救终末期心脏衰竭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等待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数量逐年递增,据报道,在美国每年大约增长16%。如何延长离体心脏的保存期限以扩大供体选择范围,已成为突出问题。我们知道供心保护技术的改进可以延长供心的保存时间,扩大供心来源,以挽救更多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生命。下面就将近年来离体心脏保存技术的发展状况做一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15.
心脏移植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67年首例人类心脏移植成功以来,心脏移植从试验阶段过渡到临床应用阶段,目前心脏移植技术日益成熟,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500人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截至1999年4月为止,全球已经有304个医疗中心完成心脏移植手术48841例,心脏移植后总的1年、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9.4%、71.9%、65.2%和45.8%[1].  相似文献   

16.
几种中药保存离体心脏的筛选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众多的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的中药中筛选出保存心脏作用显著的中药。方法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 ,在改良的Euro Collins心脏保存液 (mEC液 )中添加各中药注射液 ,与单纯mEC液作对照 ,观察保存 3h后离体心脏的心功能及保存 7 5、9h后的心脏复活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肌生、刺五加、红花注射液可提高小鼠离体心脏的保存效果 (保存 3h)及保存心脏的复活率 (保存 7 5h)。保存 9h后心脏复活率的高低顺序为红花 >肌生 >刺五加 =黄芪 =川芎嗪 >当归注射液 ;复跳需时以红花、肌生注射液最短。结论 红花注射液延长心脏保存时间的作用显著 ,肌生注射液次之  相似文献   

17.
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小燕 《医学综述》2012,18(13):2036-2039
离体心脏灌注模型通过主动脉逆行插管灌注灌流液,经冠状动脉血管营养心肌,维持离体心脏持续搏动,可用于器官水平心脏功能研究;或灌注含胶原酶的溶液分离单个心肌细胞用于心肌细胞或分子功能研究。根据研究目标条件选用适宜动物,成功制备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需要选用合宜的灌注液、控制灌注压力流量及温度,娴熟的麻醉取心、主动脉插管及灌注操作,保证离体心脏良好灌注,才能制得功能良好的离体搏动心脏或心肌细胞,用于心脏生理、药理、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其与在体心脏相比有一定局限性,但该模型制备简便经济,重复性好,适用于心脏功能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木犀草素能否延长心脏停搏保存液(UW液)对离体大鼠心脏的低温保存时间。方法:将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n=10):冷保存12h对照组(12h-UW组)与实验组(12h-Lu组),冷保存18h对照组(18h-UW组)与实验组(18h-Lu组),利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法,观察心脏在4℃含或不含木犀草素的UW液中保存12h或18h,复灌60min后心脏功能的变化,比较心功能指标:心率(HR)、左心室最大收缩压(LVPSP)、左心室压力变化率(±dp/dtm a x),心脏冠脉流量(CF)及冠脉流出液中磷酸肌酸激酶(CK)的释放量。结果: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木犀草素能明显减缓离体大鼠心脏收缩功能(LVPSP,+dp/dtm a x)与舒张功能(-dp/dtm a x)的下降,增加冠脉流量,减少心肌酶CK的漏出,12h-UW组与12h-Lu组、18h-UW组与18-Lu组各观察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木犀草素对长时间冷保存的离体大鼠心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肺移植是治疗患者中晚期肺疾患的唯一有效方法。安全有效的器官保存是移植成功的先决条件。本文介绍了低温保存离体肺的能量代谢、病理生理改变以及保存离体肺的保存液的理想要求、条件、种类、所含胶体物质、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0.
随着器官移植的快速发展,器官移植受者数量逐年增多,而当前供者缺乏的现实,使得对器官保存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器官保存方法很难适应新的要求。器官保存的最新进展主要为保存液及保存技术的改进,选择合适的保存液及保存技术以期提高器官保存时间,减少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器官移植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