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对目前食管癌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治疗技术的发展进行综述和展望,总结了目前食管癌微创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尤其是逐渐兴起的胸腔镜下胃食管吻合技术,分析了短期长期治疗效果。总结了目前报道的开放与微创手术的对比研究,并对未来食管癌微创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目前食管癌微创手术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3种: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McKeown MIE)、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胃食管胸内吻合,Ivor-Lewis MIE)、经裂孔食管癌微创切除等。随着技术进步,在解决了胸腔镜下胃食管胸内吻合的技术问题后,对于中下段食管癌、胃食管交界部癌患者,基于上腹右胸(Ivor-Lewis)的微创手术方式,已逐渐成为标准术式。其主要的胸腔镜下胃食管吻合技术包括:全手工吻合、环形吻合器、侧侧吻合、三角吻合等。与开放食管癌切除术比较,微创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术后住院日和ICU住院日,降低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肺并发症发生率,MIE总体术后短期效果优于开放手术。微创视野下对淋巴结的清扫也显著优于开放手术。目前MIE与开放食管癌术后长期生存相近。微创食管癌手术目前发展迅速,未来展望的要点包括:微创手术的个体化与生活质量、快速康复、机器人食管癌微创手术等。同时本文也探讨了胃镜下早期食管癌黏膜下切除术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2.
食管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仍然是可切除食管癌的有效治疗方式,但传统食管癌手术为开放性手术,术后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为达到降低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目的,许多医学中心将各种术式的微创手术应用于食管癌手术,微创食管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胸外科得到广泛发展。MIE已经被证实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食管癌治疗方式,与传统手术相比,MIE可减少手术失血量,做到完整规范的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获得与传统手术相当的长期生存结果。尽管如此,MIE治疗食管癌的优越性仍未得到明显体现,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就MIE治疗食管癌的手术技术、围术期结果、肿瘤切除的完整规范性、长期生存结果及应注意的问题等5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癌症统计中,食管癌发病率居第6位,死亡率居第4位[1].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等.根治性手术是可切除性食管癌的优先选择.近年来,微创食管切除术( 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 , MIE )不断发展,与开放手术相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  相似文献   

4.
1技术背景介绍Luketich等[1]2000年首次报道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病例。随着近10多年的发展,食管癌微创外科已经进入一个技术成熟的阶段,能使广大食管癌患者受益。2009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临床指南[2]已将MIE列为标准食管癌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世界首位.外科手术是食管癌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食管癌的手术方式众多,但是传统的开胸开腹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生活质量差.20世纪90年代以来,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发展,已有数百例乃至上千例的报道[1-6].自1992年始,多个中心陆续报道了采用单纯胸腔镜、单纯腹腔镜、胸腔镜联合腹腔镜的微创食管癌切除术.目前,MIE主流的手术方式是胸腔镜游离食管、腹腔镜游离胃、食管-胃颈部或胸内吻合.现主要针对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MIE的疗效进行小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正1技术背景介绍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手术仍然是可切除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式。随着微创技术进步,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已成为早期食管癌的首选手术方式,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2])。但由于食管癌在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手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食管癌大国,每年新发病例数占全球1/2以上,占肿瘤发病率第5位、病死率第4位.目前根治性手术切除仍然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R0切除是公认的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手术的目标是完整切除肿瘤并清扫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结,以达到准确分期、良好局部控制和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通常,食管切除术是经胸、腹或附加颈部切口进行开放性手术.近年,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食管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地关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很多临床医师对开展MIE热情很高,也有部分医师对MIE的治疗效果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8.
1技术背景介绍据全球癌症统计,2018年我国新发食管癌病例30.7万,发病率居所有癌症第6位,死亡率排第4位[1]。手术是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手段[2]。随着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以及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食管癌手术方式。MIE不仅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3],其疗效也被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所肯定[4-5]。本视频旨在展示全腔镜食管癌微创手术的适应证、手术入路、操作要点及病例特点等情况。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外科手术是食管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传统开放手术(open esophagectomy,OE)创伤大、并发症尤其是呼吸、循环等功能性问题发生率高、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肿瘤的远期疗效都存在很大影响,且一部分高龄、有合并症的患者因此失去手术治疗机会.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腔镜器械的进步,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为食管癌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与传统手术相比较,MIE切口减小、无需肋骨撑开,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无肌肉切断,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极有可能成为未来食管癌外科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但由于食管癌手术本身涉及问题较广、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因此MIE在安全性和疗效等方面仍不乏争议.正确认识MIE的优点和存在问题、通过科学的研究和经验积累逐步改进提高是充分发挥MIE治疗价值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腔镜器械的发展及外科医师腔镜手术技巧的不断提升,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得到快速推广.尽管其具有创伤较小、出血少、术后患者康复快并能有效降低呼吸道及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然而从三维的直视手术转为二维视野的腔镜手术,外科医师仍然需要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学习和适应过程.为了减少外科医师的经验及手术技巧对手术结果的影响,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并严格遵守肿瘤外科的治疗原则,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Ivor-Lewis食管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Ivor-Lewis esophagectomy,MI-ILE)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MI-ILE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48例资料。SiewertⅠ型11例,Ⅱ型31例,Ⅲ型6例。病灶距门齿距离(38.8±2.5)cm。结果手术时间(250.8±42.0)min,术中出血(120.3±67.0)ml。均行R0切除。27例术前新辅助治疗,26例(96%)术后病理显示部分缓解。清扫淋巴结(28.6±10.6)枚,36例淋巴结转移(8.0±5.0)枚。术后吻合口漏2例(4%),1例手术治疗,1例保守治疗,均痊愈。术后住院日(9.7±3.2)d。平均随访14个月(5~22个月),肿瘤均无复发,无死亡。结论MI-ILE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可以保证满意的上下切缘和足够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正1技术背景介绍机器人食管切除术(robotic-assisted minimal invasive esophagectomy,RAMIE)最常以"三切口"方式完成,胸部手术由机器人辅助完成,腹部手术可由机器人辅助也可由腹腔镜辅助完成,颈部采用手工或器械吻合。目前国内外RAMIE胸部手术多沿用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流程:患者半俯卧位(机器人位于病人背侧,机械臂沿与患者身体纵轴近似垂直方向伸展,简称"背侧成角入路",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胸腔镜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aophagectomy,MIE)及开放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open esophagectomy,OE)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判胸腔镜是否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间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接受三切口食管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MIE患者153例(MIE组),OE患者178例(O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与OE组相比,MIE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123±38)ml vs(346±89)ml,P=0.000],清扫淋巴结数目增多[(29.2±6.3)枚vs(25.5±5.8)枚,P=0.032],术后并发症总体减少(55.6%vs 86.5%,P=0.000),其中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8.4%vs 20.2%,P=0.003)。结论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胸腔镜较开放手术而言,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在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上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机器人辅助微创食管切除术(RAMIE)具有与传统开放手术及胸腹腔镜联合微创食管切除术(MIE)同样的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术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临床。然而,在开展机器人手术的早期阶段,不免会遇到术中非计划事件发生。该文对RAMIE中非计划事件类型、发生比例和处理方法进行阐述,并对术后并发症的分类和治疗策略做出梳理,以提高对RAMIE中非计划事件和术后并发症的认识,尽可能避免非计划事件的发生并减少术中非计划事件及严重并发症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接受微创食管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联合三野淋巴结清扫术(three-field lymphadenectomy,3-FL)或二野淋巴结清扫术(two-field lymphadenectomy,2-FL)的短期结果,探讨食管癌微创3-FL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22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胸外科行MIE(McKeown术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淋巴结清扫方式,将患者分为3-FL组和2-FL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共257例食管鳞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11例、女46例,平均年龄(62.2±8.1)岁。3-FL组109例,2-FL组148例。3-FL组手术时间较2-FL组长约2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6)。3-FL组比2-FL组清扫淋巴结个数更多(P<0.001)以及获得阳性淋巴结数更多(P=0.003),且两组病理N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转移的主要方式,对食管癌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本文探讨食管癌胸腹二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经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 MIE)治疗的食管癌患者613例,参照日本食管肿瘤研究会(JEOG)淋巴结分区标准清扫淋巴结,统计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行MIE治疗的203例食管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另外410例患者由于术后时间较短,随访数据未列入统计。 结果胸上段食管癌较多发生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其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高达35.9%、40.7%,均显著高于胸中段和胸下段食管癌;胸中段食管癌既向上发生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又向下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胃周淋巴结转移,其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 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低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 结论手术治疗食管癌应重点清扫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腔镜食管肿瘤切除与Sweet、Ivor-Lewis和McKeown 3种开胸食管肿瘤切除术式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822例食管癌切除手术,经左胸(Sweet) 673例,上腹右胸(Ivor-Lewis) 37例,颈胸腹三切口(McKeown)19例,腔镜辅助(MIE)9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种手术组患者年龄、腹腔及中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吻合口瘘、膈疝、乳糜胸、胃排空障碍、死亡的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McKeown组(4.05±4.29)枚和MIE组(3.16 ±2.34)枚高于Sweet组(1.40 ±2.28)枚和Ivor-Lewis组(1.11±1.82)枚,P<0.001.手术时间MIE组(363.63±98.27) min明显高于Sweet组(199.51 ±46.75) min、Ivor-Lewis组(241.76 ±71.88) min及McKeown组(271.05±92.30) min,P<0.001.术后患者呼吸衰竭的发生率McKeown组(10.5%,2/19)高于Sweet组(1.3%,9/673)、Ivor-Lewis组(2.7%,1/37)和MIE组(3.2%,3/93),P=0.046;声音嘶哑MIE组(4.3%,4/93)高于Sweet组0.3%(2/673)、Ivor-Lewis组(0)和McKeown组(0),P<0.001.MIE小手术量组的手术时间高于大手术量组[(418.10±133.42) min对(337.70±62.31) min,P<0.001].结论 三切口食管癌切除能够获得较左开胸、上腹右胸更彻底的上纵隔淋巴结清扫,腔镜的应用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仍为其主要治疗方式,其主要手术方式有:(1)胸、腹、颈三切口食管次全切除术;(2)经左胸食管癌切除、主动脉弓下或弓上食管胃吻合术;(3)经左胸食管次全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4)Ivor-Lewis手术;(5)腹部和颈部两切口食管拔脱、食管胃颈部吻合术;(6)电视胸腔镜辅助食管癌切除术;(7)食管次全切除,空肠或结肠代食管手术等。我们对食管癌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管理、新手术技术应用及食管癌外科治疗的未来,包括微创食管外科技术、淋巴结清扫的进一步规范、新辅助治疗的作用,术后生活质量和人工食管研究等的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中转开胸手术的原因,以期对MIE中转开胸的时机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9日—2022年2月12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单手术组行MI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中转开胸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围术期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 单手术组连续791例(男520例、女271例,食管多发癌29例,胸上段食管癌156例、胸中段524例、胸下段82例)MIE患者中有46例因不同原因中转开胸。中转开胸主要原因为肿瘤分期过晚26例、麻醉相关5例、广泛胸腔粘连6例、误伤重要结构8例。中转开胸患者与未中转开胸患者肿瘤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转开胸患者多发癌和胸上段癌比例高于未中转开胸患者,胸下段癌比例低于未中转开胸患者。中转开胸患者术后围术期存活率(100.00%)与未开胸患者(9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在MIE中,肿瘤T分期过晚、麻醉相关、广泛胸腔粘连、误伤重要结构是MIE中转开胸的主要原因。肿瘤位于不同位置的中转开胸率不同,食管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俯卧位与侧卧位微创食管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的近期疗效,探讨俯卧位MIE的可行性、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204例接受MIE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资料,按手术体位分组并比较。 结果107例俯卧位MIE(A组)与97例侧卧位MIE(B组)相比,总手术时间与胸部操作时间更短[总手术时间210 min(190,240 min)比295 min(260,325 min)、胸部操作时间(91.7±22.0)min比(119.4±24.8)min(P<0.05)],术中出血量更少[(82.1±46.3)ml比(170.9±98.1)ml(P<0.05)],术后住院时间[(12.8±4.4)d比(16.0±9.6)d]、术后经口进食时间[(8.7±2.1)d比(13.8±9.2)d]、术后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8.7±3.3)d比(12.5±8.7)d]均更短(P<0.05);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5.0%(16/107)比34.0%(33/97)(P<0.05)],淋巴结清扫数[(23.2±7.2)枚比(22.6±5.1)枚]和术后氧饱和度(97.9%±1.6%比97.4%±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较侧卧位,俯卧位MIE手术视野显露更好、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安全、可靠,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