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了解郴州市201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郴州市网络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该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起,发病431例,死亡9人;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44.45%),其次是食物中毒(22.22%);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乡村(77.78%);学校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场所(33.33%)。结论应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和学校卫生管理,重视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天津市2008-2012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特征,提升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网络直报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全市累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24起,发病9 396例,死亡22例,波及人口数207.84万人。事件以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为主,分别占全部事件的85.27%和8.93%。学校为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场所。结论传染病暴发和食物中毒是预防控制的重点;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5-2014年无锡市惠山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4年无锡市惠山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4年无锡市惠山区报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4起,发病或中毒人数843人,死亡1人;传染病暴发疫情31起,中毒事件3起,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8起,占82.35%,均为传染病暴发疫情。结论学校及托幼机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应加强疫情监测和宣传教育,规范处置散发疫情,防止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周口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周口市网络直报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周口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起,Ⅳ级事件16起(占94.12%),Ⅲ级事件1起(占5.88%),罹患率为14.27%。乡村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率比市区为高。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为主(占88.23%),高发月份是3~6月(占70.59%),高发场所是乡级小学(占88.23%)。结论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农村学校是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部位。应建立卫生与教育部门联防联控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预防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云南省2005-200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特点,为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云南省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进行整理。结果2005-2008年云南省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76起,发病42127人,死亡8人,分别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报告起数、发病数和死亡数的57.72%,74.82%和1.88%。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占87.50%,主要为呼吸道传染病暴发,包括水痘、流感、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等疾病。高发时间为3-5月,高发学校为小学,占71.70%,平均1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波及1.13所学校。结论学校和托幼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易发场所。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2004—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态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掌握福建省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态势.方法 利用网络直报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描述与分析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布特征. 结果 2004-2007年福建省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304起.其中Ⅱ级事件7起(2.30%),Ⅲ级事件57起(18.75%),Ⅳ级事件240起(78.95%),未见I级事件.波及人群罹患率25.82560,死亡率0.08%,病死率0.32%.事件起数年平均递减2.8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学校发生169起(55.60%),村落71起(23.36%);传染病类事件233起(76.64%),其中人禽流感、霍乱、登革热是构成Ⅱ级和Ⅲ级事件的主要原因;食物中毒类57起(18.75%).4年中3-4月与9月是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两个时间高峰,事件起数占43.1%. 结论 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数总体下降,仍以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类为主,学校和村落为高发场所,人禽流感、霍乱、登革热疫情得到政府与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綦江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发生发展规律,为预防、控制和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信息,分析綦江县2004-200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綦江县2004-2008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6起,发病(累及)754人,死亡2人。其中以传染病疫情最多,共报告16起,占了61.54%;其次为其他事件(均为狂犬伤人事件)6起(23.08%);食物中毒4起(15.38%)。事件发生场所以学校为主12起(占46.15%),酒楼(家庭)宴席6起(23.08%)。学校发生的事件又以传染病占最多11起,占学校事件的91.67%,酒楼(家庭)宴席以食物中毒为主(4起),占酒楼(家庭)宴席发生事件的66.67%。结论綦江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以学校传染病疫情和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温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点,为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2007年温州市各县(市、区)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资料进行汇总.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4-2007年温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报告176起,报告发病数9 709例.其中传染病疫情142起,报告发病数8 667例,分别占总数的80.68%和89.23%;传染病疫情明显多于食物中毒事件.农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144起)明显多于市区(32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是小学,以3-6月和9-12月为高发月份.结论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传染病暴发的高发场所,农村为多发地区.教育和卫生部门应予以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保护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分析周口市2004-2012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周口市网络直报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周口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起(73.91%),其中Ⅳ级事件16起(94.12%),Ⅲ级事件1起(5.88%),罹患率为14.27%.县乡级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率高于市级学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52,P<0.05).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为主(88.23%).发病高峰期为3-6月(70.59%).高发场所是乡级小学(88.23%).结论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乡级小学是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部位.应建立卫生与教育部门联防联控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苏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方法利用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基线资料,描述与分析苏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布特征。结果 2006—2015年苏州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0起,其中"苗头"事件占55.00%,Ⅳ级占40.00%,Ⅲ级占5.00%,未见Ⅰ级、Ⅱ级事件报告。发病2 540例,死亡21例;波及人群罹患率为13.40‰,死亡率为0.11‰,病死率为0.83%。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82.50%。12—次年1月和5-6月是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高峰,发生起数占全年的51.25%。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场所。结论苏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学校是高发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得到政府与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陆建雄  蒋有琴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084-2086
目的探讨安顺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寻找控制对策。方法对安顺市2006-2010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安顺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41起,波及164 000人,发病7 337例,死亡18例,罹患率4.47%,死亡率0.01%,病死率0.25%;报告较大级事件4起(均是食物中毒),一般级事件97起,未分级事件140起,罹患率、死亡率、病死率以较大级最高(χ2=552.971、1 739.06、656.99,P〈0.005);报告传染病类事件225起6 911例,食物中毒类事件15起423例,环境因素类事件1起3例,罹患率、死亡率及病死率以环境因素类事件最高(χ2=140.163、057.28、171.41,P〈0.005);传染病类均是一般级事件及未分级事件,以呼吸道(占89.78%)、消化道(占7.11%)传染病为主;食物中毒类罹患率以植物性食物中毒最高,死亡率以不明食物中毒最高(χ2=146.45、13.43,P〈0.005);报告时间以第二季度(占49.79%)、第四季度(占27.80%)为主;8县(区)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起数及发病数以西秀区最高分别占31.32%、26.96%,罹患率以黄果树区(16.20%)最高(χ2=1788.90,P〈0.005);发生场所在学校的204起占84.65%,其次是农村村庄(占8.71%),罹患率以集体食堂最高(8.33%),其次为学校(5.30%)(χ2=821.20,P〈0.005)。结论 2006-2010年安顺市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一般级和未分级事件为主,事件分类以传染病类为主,其次是食物中毒类;发生场所主要是学校,其次是农村村庄;发病季节主要在第二季度、第四季度,与学生返校周期相符。应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工作,尤其是呼吸道、消化道等易传播传染病,落实传染病"五早"制度,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应加强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杜绝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07—2014年桂林市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4年桂林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起数、分布、场所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7—2014年桂林市共发生97起食物中毒事件,高发于夏季。中毒人数1527人;其中死亡1人,为亚硝酸盐中毒。采集各类样品887份,检出致病因子阳性152份,检出率为17.1%。97起食物中毒中能明确原因的食物中毒42起(43.3%),其中微生物性中毒36起(37.1%);不明原因55起(56.7%)。主要致病微生物为诺如病毒,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炎沙门氏菌。诺如病毒在旅游团食源性疾病中比较高发。结论桂林市食物中毒防控形势严峻,应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管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旅游团餐的食品卫生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甘肃省天水市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态势。方法利用网络直报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描述、分析天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布特征。结果 2005—2009年天水市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78起。其中Ⅲ级事件3起(3.85%),Ⅳ级事件75起(96.15%),未见Ⅰ、Ⅱ级事件。波及人群罹患率34.88‰,死亡率0.14‰,病死率0.41%,事件起数年平均递增93.4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学校发生54起(69.23%),村落19起(24.36%);传染病类事件70起(89.74%),其中流行性感冒(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是构成Ⅲ级和Ⅳ级事件的主要原因;食物中毒事件6起(7.69%)。5年中3—5月与10—12月是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2个时间高峰,占事件总起数的67.94%。结论甘肃省天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以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为主,学校和村落为高发场所,季节性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流腮疫情得到政府与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广西学校集体性食物中毒的动态流行病学趋势和特征,探讨防控学校食物中毒的对策和措施.方法 根据2000-2010年广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资料,对10 a来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三间分布特点以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000- 2010年广西各类学校发生食物中毒160起,中毒人数5 198人,死亡5人,分别占全广西总起数、总中毒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的15.9%,26.7%和2.1%.10 a来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报告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为中毒高峰.食物中毒在各学段均有发生,以中小学为主,分别占总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的76.3%和77.2%.中毒高峰为每年的9月份.主要分布在县乡(镇)及农村的中小学校.中毒食品以不明食品、谷及谷制品、果蔬类为主;致病因素以微生物和不明原因为主;原料污染或变质、不明原因、加工不当是主要中毒原因.农药及化学物是致死的主要原因.结论 中小学尤其是县乡(镇)、农村中小学校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重点.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根据学校食物中毒的特点对学校食品卫生开展经常性督导检查,开展学校师生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可有效减少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郴州市2005-2006年传染病暴发疫情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5-2006年该市发生的19起传染病暴发疫情资料,并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⑴学校内暴发疫情较多,罹患对象为学生;⑵传染病暴发病种以肠道、呼吸道传染病较多,尤其是甲肝、流感;⑶发生该市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传染病(人禽流感)疫情一起。结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大学校卫生管理是有效控制疫情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兰州自来水局部苯指标超标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分析,系统分析其应急处理方法、流程与效果,为政府、卫生和疾控等相关部门制定相应应急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应急工作中采取的诸多应急处置措施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应急处置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方法 收集兰州市政府、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及兰州市疾控中心统计数据、公告、报表和会议纪要等,采用描述分析应急处置措施、处置效果和存在问题及建议.结果 此次自来水局部苯指标超标事件,造成饮用水危机,兰州市政府采取了应急措施,及时公开信息、免费限量供应成品饮用水和治理污染,动态监测水质、实时公开检测结果,经过紧急处置,饮用水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解除应急状态.结论 有效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和开展动态监测、信息实时公开和共享,多途径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可有效、迅速控制饮用水污染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特征,为制订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安徽省全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1年全省共网络报告29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发病21 291例,死亡120例,病死率5.64‰。传染病类事件177起,食物中毒65起,职业中毒49起,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7年事件报告最多,后逐年下降,目前趋于平稳。41.14%事件发生在学校,学校事件以农村中小学最多,传染病类事件为主。结论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当前趋势平稳,农村地区学校传染病、江淮之间和沿淮淮北的食物中毒、江淮之间的职业中毒事件的预防控制是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黄礼庆  黄开勇 《中国校医》2020,34(4):244-246,250
目的对2010—2018年南宁市兴宁区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疫情暴发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2018年南宁市兴宁区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特征,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疫情控制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南宁市兴宁区2010—2018年共报告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6起,报告病例1262例,罹患率为8.05%。事件以流感、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73.08%),以学校主动报告发现为主(46.16%),3—5月和9—12月是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病高峰,小学和幼儿园是主要发病场所(80.77%);首例病例发病到接到报告时间中位数为9.00d,疫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22.50d;乡镇学校学生罹患率高于市区学生罹患率(χ^2=103.327,P=0.000),幼儿园儿童(9.66%)罹患率高于小学(8.79%)和中学(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31,P=0.000);疾病潜伏期(rp=0.899,P=0.015)、疫情报告及时性(t=5.008,P=0.000)、总病例数(t=5.736,P=0.000)、接到报告时发现的病例数(t=-4.253,P=0.000)对疫情控制效果有影响。结论流行性感冒、水痘和手足口病是兴宁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好发病种,提高疫情报告及时性,及早采取措施是控制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邓丽芳  许立新  王雪梅  林崇昌 《职业与健康》2012,28(13):1608-1609,1611
目的探讨和分析近5年开平市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事故的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物中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06—2010年细菌性食物中毒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5年开平市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19起。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主要是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36.8%),其次是沙门菌(31.6%),发生时间主要在第2、3季度(36.8%、57.9%);发生场所主要在乡镇餐饮单位(36.8%),其次是城区餐饮单位(31.6%)和企业食堂(21.1%),采集样品检出率是以肛拭子或粪便样本最高(73.7%),其次是可疑剩余食物(31.7%),检出率最低是呕吐物(16.7%),事件病原查明率为84.2%。结论近5年开平市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以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为主要病原菌,主要因为夏季和秋季气温逐渐升高,有利于细菌繁殖,加上一些餐饮场所卫生管理不规范导致。因此,加强餐饮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广西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特征,分析报告信息基本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方法对2004~2007年广西学校突发事件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7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报告365起,发病18 174例,无死亡,波及人数877 361人,以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主,分别占85.21%和7.67%;12个月均有事件报告,3~5月是高发季节,12月为一个高峰。结论2004~2007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事件主要发生在乡村中、小学生,学校是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