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2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43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73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a,CA)是目前国内外流行发病最多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正呈逐步上升趋势,此病好发于阴茎系带、冠状沟、包皮内侧面治疗方法较多,但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睑结膜入路去睑袋眶隔脂肪纳米化回植对泪沟畸形及黑眼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2020年笔者医院的25例眼袋突出伴轻、中度泪沟畸形及黑眼圈的患者,对其经睑结膜入路去睑袋,适量切除眶隔脂肪,将切除的眶隔脂肪用纳米脂肪转换器制成纳米脂肪,并将其用27G注脂针回植于泪沟和黑眼圈区域,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术后6个月,患者泪沟畸形等级量表评分与术前相比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黑眼圈区域的L*值增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值、b*值无明显变化,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皮肤瘀斑、1例出现结膜充血,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患者满意率为92%。结论:睑结膜入路去睑袋眶隔脂肪纳米化回植可有效治疗无明显皮肤松弛的眼袋、轻中度泪沟畸形及黑眼圈的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单克隆抗体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CGTH W-3)的增殖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其对原代培养的甲状腺癌细胞及正常滤泡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四甲基偶氮唑兰(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结果随着IGF-ⅠR单克隆抗体浓度的升高、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对CGTH W-3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增强;50 nmol/L的IGF-ⅠR单克隆抗体即可明显诱导CGTH W-3细胞凋亡;100 nmol/L IGF-ⅠR单克隆抗体可抑制原代培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和正常滤泡上皮细胞的增殖,但对癌细胞的抑制程度明显高于正常滤泡细胞(P<0.001).结论 IGF-ⅠR单克隆抗体可抑制CGTH W-3细胞增殖,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IGF-ⅠR单克隆抗体可诱导CGTH W-3细胞凋亡,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IGF-ⅠR单克隆抗体可有效地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增殖,而对正常滤泡上皮细胞伤害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 T 淋巴细胞亚群、B 淋巴细胞及 NK 细胞的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解放军264医院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治的 SLE 380例及健康体检者58例,SLE 患者分为稳定期组157例、轻度活动期组79例、中度活动期组82例、重度活动期组62例。检测各组外周血中 T、B 淋巴细胞、NK细胞、Th、Ts 细胞计数及百分比,并分析 SLE 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 SLE 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 SLE T、Th 及 NK 细胞计数及百分比、Ts 细胞计数低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期组,B 细胞百分比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期组(P <0.05)。 T、Th、Ts、NK 细胞计数、T 细胞百分比与 SLEDAI 评分呈负相关,B 细胞百分比与 SLE-DAI 评分呈正相关(r =-0.347、-0.311、-0.326、-0.351、-0.318、0.455,P <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以为 SLE 患者病情评估及诊治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乙肝两对半(主要是HBeAg)、乙肝病毒DNA(HBV—DNA)与乙肝前S1抗原(Pre—S1)检测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对273例乙肝患者血清进行乙肝两对半、Pre—S1抗原的测定,用荧光PCR技术对HBV—DNA进行测定,并分析3者之间的关系。[结果]HbeAg阳性组Pre—S1抗原、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85.09%、91.23%。说明Pre—S1抗原与HBV—DNA一样可较好的反映乙肝病毒在体内的活动及复制情况;HbeAg阴性组中Pre—S1抗原与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37.11%、37.11%,说明在HbeAg阴性组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不能完全以HbeAg来判断病毒复制与否;与HBV—DNA的检测结果相比较,Pre—S1抗原检测的检出率为88.95%,特异性为87.32%,总符合率为88.28%,HBVDNA与Pre—S1抗原的阳性检出率没有差别(P〉0.05)。[结论]Pre—S1抗原能较好的反映HBV病毒感染及复制情况,三者联合检测互相补充,更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6.
陈伟华  郭雄全 《华夏医学》2012,25(4):584-585
对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35例脑血管患者采用常规DSA和旋转DSA(3D)造影检查,其中动静脉畸形6例,脑血管狭窄12例,动脉瘤9例,正常8例。现将旋转DSA在脑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分  相似文献   
7.
正一直以来,人们洗头发都是先用洗发水,后用护发素。但最近网上一则"我们的洗发顺序一直错了"的新闻挑战了人们对洗发顺序的认知。该新闻源自一个外国网友的亲身实践,她发现先用护发素后用洗发水,洗后头发更蓬松自然。这一说法科学吗,是否适合所有人呢?其实,无论是从洗发产品的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检测HLA-B27 mRNA表达水平的相对定量的方法.方法 筛选未经治疗的AS患者外周静脉血27例,其中HLA-B27阳性患者22例,HLA-B27阴性患者5例,对标本进行Total RNA提取.然后用RT-PCR方法进行HLA-B27反转录及相对定量.结果 22例HLA-B27阳性AS患者有着相对较高的HLA-B27 mRNA表达水平,最低值为1.16,最高值为37.01,均值为7.77.5例HLA-B27阴性AS患者均值为1.19,接近于HLA-B27阴性健康对照组.结论 检测外周静脉血HLA-B27 mRNA表达水平对检测AS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生物化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观察4~6 Hz振动对大鼠胃黏膜氨基己糖含量、黏蛋白5AC MRNA表达及其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振动对大鼠胃黏膜黏液分泌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7-03/05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进行.取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4,5及6Hz振动组,对照组6只,其余3个组各8只,分别给予0,4,5及6Hz振动2 h后立即断颈处死,取胃黏膜及胃腺区组织,测定胃黏膜氨基己糖含量、检测黏蛋白5AC MRNA表达,观察其胃黏膜形态学变化.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大鼠胃黏膜氨基己糖含量: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而下降,4 Hz振动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而5,6Hz振动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②黏蛋白5AC MRNA表达:5Hz振动组高于对照组(P<0.01),而6Hz振动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⑧胃黏膜形态:5,6Hz振动组大鼠胃黏膜上皮不完整,上皮及固有层细胞脱落.结论:5Hz和6 Hz的振动会导致大鼠胃黏膜损伤,黏液分泌减少,并且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应激的代偿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郴州市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相关病例发病确诊过程,探讨新冠病例早发现、早报告以及病例诊断和隔离观察解除的策略依据。 方法 对该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描述性分析流行病学史、临床和实验室资料。 结果 利用大数据比对监测,在转送监测对象至集中场所隔离医学观察时发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何某华,由此发现一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何某的5名密切接触者中有3人发病确诊(包含1名重症病例),其中重症病例黄某第7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进而确诊,密切接触者中胡某有流行病学史、血常规白细胞下降和肺炎影像学改变,但是5次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未确诊。 结论 大数据比对监测对发现传染病有积极作用;早期对有流行病学史人员单独隔离医学观察对防止聚集性疫情发生有重要意义;将2次核酸检测阴性作为新冠肺炎病例的排除标准和将核酸检测阳性作为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的必备条件,值得探讨,这都可能放走传染源,导致新冠肺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