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大鼠胎肝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胎肝干细胞(HSCs),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胶原酶灌注法及剪碎消化法分离大鼠胎肝干细胞,并用含10%优等胎牛血清的H-DMEM培养液培养。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该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结果:分离的大鼠胎肝干细胞体外培养24 h贴壁,5 d左右可长成单层,光镜下为致密圆形细胞,边缘清楚。8 d后细胞铺展,呈上皮样,表达甲胎蛋白(AFP)抗原、细胞角蛋白(CK)18、细胞角蛋白(CK)19。结论:分离并鉴定为大鼠胎肝干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迅速扩增。  相似文献   

2.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NSCs),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手动法及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胎鼠脑细胞,用优化的无血清NSCs培养基进行培养。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NSCs特异性标记分子的表达。结果分离的脑细胞体外培养48 h已大部分贴壁,3 d左右获得大量未分化呈巢状悬浮生长的神经干细胞团。第3代时,很少见到贴壁细胞,几乎全是神经球,神经球周围存在较多微刺。细胞表达一种中间丝蛋白,即巢蛋白(nestin)。结论成功分离、鉴定出C57小鼠NSCs,并可在体外条件下进行传代扩增培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在神经干细胞培养中的作用。方法取新生SD大鼠神经干细胞用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培养、传代和鉴定,在传代且培养基撤除EGF后观察细胞的变化,并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检测,以做细胞鉴定。结果成功培养出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在培养基去除EGF后能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EGF反应性神经干细胞主要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结论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能在体外适宜条件下进行长期培养、传代,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EGF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快速增殖、维持神经干细胞状态、抑制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功能;EGF反应性神经干细胞具有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改进大鼠胎肝干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提高肝脏干细胞分离的纯度和活力.方法 采用剪碎酶消化法分离大鼠胎肝干细胞,差速离心结合选择性消化法进行进一步纯化,含10%优等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检测P1和P10代肝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结果 分离的大鼠胎肝干细胞接种培养瓶24h后开始贴壁,5d后细胞体积增大,呈梭形或多边形.经1~2次差异性肖化传代后,细胞呈集落样生长,边缘清晰且折光率强.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示:P1代大鼠胎肝干细胞C-Kit、甲胎蛋白(AFP)抗原、OV6、细胞角蛋白(CK) 19呈阳性表达,不表达Alb.P10代肝干细胞C-Kit、CK19、OV-6及CD34呈阳性表达.结论 大鼠胎肝干细胞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及鉴定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DMSCs向肝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体外培养条件及方法.方法 孕20 d的大鼠无菌条件下取胎盘,经胶原酶消化、密度离心、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表面抗原进行鉴定.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加入胎肝滤液,模拟体内肝脏微环境,诱导PDMSCs向肝细胞定向分化,以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干细胞标志物;PAS检测糖原表达.结果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PDMSCs贴壁生长为成纤维样细胞,CD44表面标志物检测阳性;PDMSCs经胎肝滤液诱导14d时细胞呈现圆形、卵圆形的特征性改变,AFP、CK19表达阳性.结论 胎肝滤液能够诱导PDMSCs定向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培养,传及鉴定方法。方法:从胚胎大鼠脑室下区(SVZ)组织分离得到神经干细胞,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培养,并诱导分化,采用SABC法对分化后后的细胞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蛋白(GFAP)检测及姬姆萨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结果:成功培养出了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培养出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增殖能力,可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结论: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在体外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 ,并观察不同剂量褪黑激素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分离得到神经干细胞 ,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培养 ,并采用 10、10 0 μmol/L褪黑激素诱导分化。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进行神经干细胞巢蛋白 (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specificenolase ,NSE)、胶质纤维酸蛋白 (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 ,GFAP)检测以进行细胞鉴定。结果 :鉴定表明从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的特征 ,并可在体外增殖 ,经诱导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褪黑激素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但低浓度组与高浓度组的褪黑激素对神经元的分化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从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成功分离培养了神经干细胞 ,是研究细胞诱导分化的良好模型。褪黑激素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离、培养新生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分化鉴定,为临床应用脊髓神经干细胞进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替代治疗奠定细胞学基础。方法:首次采用注射器灌注法分离新生24 h Wistar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神经细胞培养液调节细胞终浓度并进行培养,形成克隆后,传代。将传至第1代培养细胞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 /F12 培养基诱导其分化。形态学方法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利用鼠抗Nestin抗体、鼠抗GFAP抗体、鼠抗MAP-2抗体进行分化的神经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结果:新生大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贴壁生长,在血清的作用下可分化为具有典型神经细胞形态、表达特异性组织蛋白Nestin、GFAP、MAP-2的神经细胞。结论: 大鼠脊髓内可分离出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呈贴壁增殖状态,并有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从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分离并鉴定神经干细胞。方法:利用无血清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齿状回神经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巢蛋白(Nestin)并鉴定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结果:从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分离的细胞群可不断增殖形成神经球,并能自我更新,表达Nestin。自神经球分化出的细胞分别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抗原。结论:自海马齿状回分离的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并进行形态学观察、表面分子标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检测鉴定。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CD44、CD45,并诱导大鼠BMSCs向成骨和成脂分化。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呈漩涡状生长。 CD29、CD44均呈阳性表达,而CD45呈阴性。成脂成骨诱导后,油红O和茜素红S染色均呈阳性。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种高效、经济、稳定的肝星状细胞的分离方法,为肝纤维化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 应用链霉蛋白酶、胶原酶灌流,以Nycodenz为分离介质,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的肝星状细胞.结果 肝星状细胞的获得率为(3.2±0.67)×107/只、存活率为90%以上.结论 该法是一种较理想的分离肝星状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猕猴肝上皮前体细胞的无血清体外培养体系。方法取健康新生猕猴肝脏,剪切、消化、离心后在胶原培养体系中用含Ca^2+的培养基培养,选取多角形细胞集落,在不同胞外基质中分离培养,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细胞化学染色、RT—PCR、靛青绿吸收染色方法进行细胞表型和双向分化潜能鉴定。结果多角形细胞团块在层粘连蛋白或大鼠鼠尾胶原上增殖传代形成集落,并特异性地表达肝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不表达成熟肝细胞标志。经地塞米松和抑瘤素诱导分化后表达成熟肝细胞的标志特征,在小鼠胎儿成纤维饲养层,表达胆管细胞的特异性标志蛋白并形成胆管样结构。结论利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从新生猕猴肝组织中分离到具有肝前体细胞特性的多角上皮细胞,这一研究模型的建立可为人类肝脏疾病的研究和细胞治疗提供临床前的评估平台。  相似文献   

13.
大鼠肝星状细胞分离与培养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经济易行的分离与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的方法,为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提供良好条件。方法:采用离体循环酶液灌注法对成年大鼠的肝脏进行消化,经两种密度的Nycodenze密度梯度液高速离心(20000r/min)和细胞悬液低速离心(40×g)去杂质后得到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鉴定细胞活率,desmin和GFAP免疫细胞化学双抗单染色法鉴定肝星状细胞的纯度。结果:肝星状细胞的得率为(3.6±0.1)×10^7/肝,肝星状细胞存活率为(92.8±0.8)%,对培养24h的肝星状细胞行desmin和GFAP共同鉴定DAB显色,细胞阳性率为(96.2±0.5)%。结论:本改良法在保证大鼠肝星状细胞产量的前提下提高了细胞纯度,有利于对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及肝纤维化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内毒素(LPS)与其刺激的Kupffer细胞(KCs)培养上清(KCCM)及NF—κB通路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SCs)表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影响,探讨LPS刺激HSCs表达CTGF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HSCs、KCs。培养72h的KCs经1mg/LLPS刺激48h后收集上清标记为KCCM1。未经LPS刺激的上清标记为KCCM0。将培养72h的HSCs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KC—CM0组、LPS组、KCCM1组、PDTC组、(PDTC+LPS)组、(PDTC+KCCM1)组。各组HSCs经相应的处理48h后,Westernblot检测各组HSCs表达CTGF水平,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型胶原含量。结果各组HSCs中CTGF蛋白表达水平为:空白对照组(1.95-±0.67)、KCCM0组(2.15±1.10)、LPS组(4.56±4.16)、KCCM1组(5.21±3.23)、PDTC组(0.06±0.02)、(PDTC+LPS)组(0.10±0.08)、(PDTC+KCCM1)组(2.77±4.08)。LPS与KCCM1作用于HSCs后CTGF表达增加(P〈0.05);PDTC几乎可以完全阻断正常及LPS刺激的HSCs表达CTGF(P〈0.01),但只能降低KCCM1组CTGF的表达(P〈0.05):KCCM1组HSCs上清中I型胶原的含量增加(P〈0.05)。结论LPS可直接通过HSCs内的NF—κB通路使其表达CTGF水平上调,LPS刺激的KCs还可能通过其他途经使HSCs表达CTGF水平上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信号转导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部分。在体内实验中,37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5只)、模型组(18只)和扶正化瘀方组(14只)。模型组和扶正化瘀组大鼠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腹腔注射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灌胃治疗4周后,采用盐酸水解法检测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蛋白质印迹法分析肝组织中TGF-β1、TGF-β1Ⅰ型受体(TGF-β1 type Ⅰ receptor,TβR-Ⅰ)、Smad2、Smad3及磷酸化Smad2/3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采用培养4d的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分为对照组、TGF-β1组、10%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组及TβR-Ⅰ胞内激酶抑制剂(SB-431542)组。后3组用2.5ng/mLTGF-β1刺激24h后,对照组及TGF-β1组加10%正常大鼠血清,10%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组加10%服用扶正化瘀方的大鼠血清,SB-431542组加10%正常大鼠血清及10μmol/LSB-431542。共孵育24h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SC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Smad3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分析HSC中α-SMA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内实验发现,扶正化瘀方可明显降低纤维化肝组织中异常升高的Hyp含量及TGF-β1、TβR-Ⅰ、磷酸化Smad2/3蛋白的表达。体外研究发现,正常HSC中α-SMA、TβR-Ⅰ表达较低,TGF-β1刺激可显著上调其表达;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共孵育后,可明显抑制TGF-β1诱导的HSC中α-SMA的表达;正常HSCSmad3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细胞核中表达较低,TGF-β1可显著刺激Smad3向细胞核转移,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可明显抑制TGF-β1诱导的Smad3核转位。结论:扶正化瘀方可下调纤维化大鼠肝脏及HSC中的TGF-β1/Smad病理信号转导通路,这可能是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部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将人胎肝于细胞脾内移植2/3肝切除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观察其在受体小鼠内定植、迁移及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①以临床上自然流产废弃的孕期16~24周健康胎肝为供体,分离纯化胎肝干细胞,并行光镜、电镜观察及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检测鉴定.②人胎肝干细胞经脾内移植到2/3肝切除的SCID小鼠.③免疫组化检测15、30、60、90 d受体小鼠脾脏和肝脏的人Hepatocyte、α1-AT、AFP的定位和表达.PAS染色检测受体小鼠各时间点脾脏组织糖原表达.④RT-PCR检测30、60、90 d受体小鼠脾脏组织AFP和白蛋白(Alb)基因的表达.结果 ①镜下观察分离细胞体积较小、约为肝细胞的1/6~1/3,核与浆比例大,内质网、线粒体和核糖体不发达.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检测分别显示分离的人胎肝干细胞表达AFP、Thy-1、C-kit和CD34、CK19.②各时间点免疫组化均可检测到肝干细胞移植小鼠的肝脏和脾脏组织人Hepatocyte、α1-AT和AFP阳性表达.PAS染色显示各时间点受体小鼠脾脏组织不同程度的糖原表达.③人胎肝干细胞移植后30、60、90 d受体小鼠脾脏组织表达人AFP和Alb基因.结论 人胎肝干细胞经脾内移植可在异体内存活、定植并向受体受损肝脏迁移,在受体内增殖和定向分化为肝细胞.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在肝脏二步酶灌注法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基础上,探讨一种简单易行且结果稳定的分离方法。方法采用大鼠肝脏二步酶灌注法对成年大鼠的肝脏进行消化,经密度梯度离心去杂质后得到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鉴定细胞活率,结蛋白(Desmin)免疫荧光鉴定肝星状细胞的纯度。结果肝星状细胞的得率为4.0×107以上,肝星状细胞纯度为96%左右,肝星状细胞存活率为(95.0±1.2)%。结论本实验采用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方法,结果稳定,细胞纯度较高,有利于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参酚酸B盐(salvianolicacidB,SA—B)对转化生长因子βl(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活化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HSC)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位灌流酶消化及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正常大鼠HSC,将TGF—β1和SA—B直接添加于原代HSC的无血清培养液中。蛋白印记法检测HSC内磷酸化和总ERK,以及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MEK、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Ra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muscleactin,α—SMA)和工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SA—B可抑制正常原代HSC及TGFp1刺激的HSC内ERK上游激酶MEK的磷酸化;而对正常原代HSC及TGF—β1刺激的HSC内MEK上游激酶Raf-1的磷酸化无明显抑制。SA—B对TGF-β1刺激的HSC内α—SMA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A—B与ERK阻断剂联用,几乎接近完全阻断α-SMA的表达。SA—B对正常培养的HSC和经TGF—β1刺激的HSCI型胶原蛋白的合成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SA—B抑制TGF—β1刺激的HSC内ERK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环节在于抑制了MEK的磷酸化。SA—B通过抑制TGF-β1的ERK信号转导通路,减少了因HSC活化导致的α—SMA表达和工型胶原蛋白合成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