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评价国内2013年颁布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VAP指南)的质量,了解当前指南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更新该指南和开发其他循证指南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 利用指南质量评价工具AGRE EⅡ评价指南质量.结果 VAP指南六个领域得分情况为:范围和目的79%,参与人员68%,制定的严谨性70%,表达的明晰性81%,应用性40%,编辑独立性0%.结论 国内2013年颁布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循证指南质量中等,仍需在指南报告规范和应用性、编辑独立性方面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3.
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人们期待寻找新一代检查方法,能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检出率,早期控制疾病进程,从而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技术,在军事、工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均有应用,我国近十几年来才开始将该项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中。由于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非接触、无辐射、无创伤等优点,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该物理技术在乳腺疾病检测中的应用及该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做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4.
邓方阁  邓秀芳  郭冉  邓薇  苏远力 《临床军医杂志》2012,40(6):1454-1457,1606
目的评价新兵集训期间应激状态下女新兵上呼吸道系统的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红外热成像检测仪,采集集训期间的健康女新兵头颈部的红外热像图57例,分别对头面部整体区域及局部区域进行定位定量分析,进行上呼吸道状态评价。结果头颈部的整体红外热成像表达基本呈左右对称性分布,正中矢状线两侧额窦区、眼内眦眶区、鼻窦区、口角及颈部咽喉区的最高温、最低温及平均温的比较,左右温差最大不超过0.21℃(均P>0.05)。头颈部的局部红外热像表达显示:额、鼻及眼部的红外热像表达相对正常,但口与颈咽喉部呈现出异常高温的红外热像表达;温度定量分析显示:头面部整体平均温度为(31.51±0.77)℃,与之相比,额部平均温最高(33.25±0.52)℃,鼻部平均温最低(30.83±1.49)℃;而颈部、眼部及口部的平均温分别为(32.65±0.62)℃、(32.79±0.50)℃和(32.77±1.03)℃,三者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者与面部、额部及鼻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女新兵在集训期应激状态下,其口与颈咽喉部呈现出异常的红外热像图表达,表明上呼吸道(口咽部及颈咽喉部)局部组织容易发生充血和水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电生理特征,L型钙离子通道的电流强度。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MSCs,以5-氮胞苷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分别以体外分离培养的原代搏动的SD乳鼠心肌细胞(CMs)和同代次的hMSCs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利用膜片钳技术观察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电生理特征L型钙离子通道的电流强度。结果:在20个心肌样细胞中,有6个细胞可记录到对硝苯地平敏感的内向钙电流,其最大内向峰值电流(ICa-Peak)在0mV为(112.60±8.26)pA;而hMSCs和乳鼠的CMs的ICa-Peak分别为(96.67±13.50)pA和(263.86±39.01)pA(n=6),将诱导的心肌样细胞与未经诱导的hMSCs的ICa-Peak进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MSCs经5-氮胞苷诱导后,其L型钙离子通道的钙电流增加,在电生理特性上具有向CMs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实时监测由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诱导分化的心肌样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动态变化.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hMSC,5-氮胞苷诱导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分别以体外分离培养的原代搏动的出生2 d 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CM)和同代次的hMSC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Fluo-3/AM荧光探针分别标记hMSC、由hMSC诱导的心肌样细胞及CM,利用LSCM实时监测单细胞内Ca2+动态变化的优势,观察加入心脏正性肌力药物后的细胞反应及细胞内Ca2+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静息状态下(给药前),搏动的CM荧光强度有变化,而hMSC及心肌样细胞Ca2+的荧光强度保持在稳定的波动水平内,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后,hMSC的Ca2+离子流没有改变,与静息状态下趋于一致;而心肌样细胞则表现出一个明显的Ca2+离子流,且下降后细胞内Ca2+水平明显高于加药前静息钙水平,其Ca2+离子流的表现趋势与搏动的CM基本一致.比较给药后hMSC与心肌样细胞的Ca2+荧光强度落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4.04 ±22.68比180.75 ±34.04,P<0.01).结论 hMSC经5-氮胞苷诱导后,在电学特性方面具有向CM分化的趋势,心肌样细胞与CM具有某些相同的电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hMSCs),探讨hMSCs体外向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CM)定向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方法:取人的骨髓血,用Perc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结合的方法体外培养扩增hMSCs,并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鉴定其免疫学表型,以未加一抗只加二抗的hMSCs作为平行对照组。选用生长良好、纯度达到95%的P5代hMSCs,用不同诱导浓度的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1、5、10和20μmol/L进行诱导,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心肌特异性标志TroponinⅠ及Desmin的免疫组化鉴定。结果: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出hMSCs,其CD44阳性率平均为93.26%±2.48%,与平行对照组(3.42%±1.09%)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经5和10μmol/L5-Aza诱导分化的h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标记TroponinⅠ、Desmin;10μmol/L5-Aza诱导分化的hMSCs阳性率明显高于5μmol/L组;在20μmol/L组中,诱导后超过50%的细胞脱落死亡。结论:hMSCs可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并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5-Aza最佳诱导浓度为10μmol/L。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应用改良的Transwell侵袭小室技术,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细胞条件诱导液对其体外诱导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ercoll(1.073g/ml)分离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MSCs,流式细胞术分析鉴定MSCs的纯度,Transwell侵袭小室技术结合LSCM,实时监测MSCs在Matrigel与VEGF/内皮细胞条件诱导液构成的内皮细胞生长微环境中的运动迁移情况。结果:经Percoll分离、体外培养扩增的MSCs,细胞纯度可达95%左右;VEGF组迁移的深度虽高于对照组(P〈0.05),但迁移至聚碳酸脂膜下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细胞条件诱导液促进MSCs的迁移,在Matrigel内迁移的深度及迁移至聚碳酸脂膜下的细胞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术与Transwell侵袭小室技术的结合,能够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后者进行观察,使该实验得到改良;利用内皮细胞条件诱导液与Matrigel模拟体外内皮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并从空间上观测了MSCs穿越人工基底膜的情况,为MSCs向内皮细胞体外诱导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中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向心肌细胞(CM)的分化。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hMSCs,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鉴定其免疫学表型CD34、CD44和CD45,以未加一抗只加二抗的hMSCs作为平行对照组;同时原代培养SD乳鼠的CM以模拟体外心肌微环境。选用生长良好、纯度达到95%的第5代hMSCs,与乳鼠原代培养的CM共培养,并进行心肌特异性标志cTnI的免疫组化鉴定。结果: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出的hMSCs,不表达CD34及CD45,高表达CD44,其CD44阳性率平均为(93.26±2.48)%,与平行对照组[(3.42±1.09)%]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MSCs与CM共培养后,其形态逐渐向CM形态过渡,并表达心肌特异性抗体cTnI。结论:hMSCs在体外模拟的心肌微环境中可分化为CM,干细胞的分化具有环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兔股静脉局部单纯注射脂多糖构建股静脉血栓造模探讨炎症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新西兰大白兔9只,于其股三角区局部分离股静脉,均以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假手术侧。无齿血管夹暂时阻断血流、股静脉局部注入脂多糖、30 min后去血管夹、逐层缝合皮肤,并将实验兔分为外科小夹板固定组(n=5)和非固定组(n=4)两组。造模72 h后进行血管加压超声检测确定栓塞的情况,检测结束后处死兔,迅速取实验段的股静脉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除固定组1只兔于60 h后死于肺栓塞外,其余8只兔存活;血管超声检测8只兔实验侧可见明确的血栓形成,而对照侧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形成;病理学HE检测显示所有兔的实验侧股静脉管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和炎细胞浸润,除固定组1只兔未形成血栓形成外,8只兔实验侧均可见明显的血栓形成,而对照侧均未见血栓形成及炎细胞浸润。固定组与非固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炎症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血栓形成的最直接原因,股静脉单纯注射脂多糖可以导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