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锦灯笼中哌嗪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锦灯笼Phyysalis alkekengi var. francheti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NMR等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锦灯笼大孔吸附树脂50%乙醇洗脱组分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3S, 6R)-3-异丙基-6-(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1)、(3S, 6S)-3-异丁基-6-异丙基-2, 5-哌嗪二酮(2)、(3S, 6S)-3, 6-二-(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3)、(3S, 6S)-3, 6-二异丙基-2, 5-哌嗪二酮(4)、(3S, 6R)-3-(2-甲基丙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5)、(3S, 6S)-3-异丁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6)、(3S, 6S)-3-异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7)、(3S, 6R)-3-异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8)、(3S, 6R)-3-(2-甲基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9)、(3S, 6S)-3-异丁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10)、(3S, 6S)-3-异丙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11)、(3S, 6R)-3-异丁基-6-(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12)、(3S, 6S)-3-苄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13)。结论 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王兴娜  刘吉开 《中草药》2014,45(24):3515-3519
目的 研究臭红菇Russula foeten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其子实体中的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 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红外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个倍半萜(16):8β, 13-二羟基-小皮伞烷-5β-甲氧基γ-乙缩醛(1)、13-羟基-小皮伞烷-7(8)-烯-5-甲氧基γ-乙缩醛(2)、8β, 13-二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3)、8β, 13, 14-三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4)、7, 8, 13-三羟基-小皮伞烷-5-羰基γ-内酯(5)、lactapiperanol A(6),3个甾醇(79):(22E, 24R)-麦角甾-7, 22-二烯-3, 5, 6-三醇(7)、麦角甾-5, 7, 22-三烯-3-醇(8)、3-羟基-5, 8-过氧麦角甾-6, 22-二烯(9),尿嘧啶核苷(10)、D-阿洛糖醇(11).结论 化合物14是从臭红菇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红菇醛萜、红菇醛萜烯、红菇酮萜、红菇酮萜醇.化合物781011为首次从臭红菇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生姜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的丙酮溶解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综合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种现代谱学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生姜水部位的丙酮溶解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2R,4R)-1-甲基-1,2-二羟基-4-(2-羟基异丙基)-环己烷(1)、脱氢松香酸(2)、staphylionoside D(3)、12α-hydroxyabieta-7,13-abietadien-18-oic acid(4)、sachaloside VII(5)、1-(羟甲基)-5,5-二甲基双环[3.1.1]庚-2-烯-4-醇(6)、(E)-1,6,7-三羟基-3,7-二甲基-2-辛烯(7)、(2E,6E)-8-β-D-glucopyranosyloxy-2,6-dimethyl-2,6-octadienoic acid(8)。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姜萜A,化合物2~5首次从生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汉麻Cannabis sativa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汉麻根甲醇提取液正己烷和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S,8E)-3-羟基-1,3,5,8,10-没药烷五烯-9,12-内脂(1)、木栓酮(2)、β-谷甾醇(3)、齐墩果酸(4)、苯甲酸(5)、对羟基苯甲醛(6)、香草醛(7)、对羟基苯甲酸(8)、香草酸(9)、2α-羟基齐墩果酸(10)、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11)、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12)、N-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对羟基苯乙胺(13)、2,5-二叔丁基苯酚(14)、(E)-N-(2-hydroxy-2-(4-hydroxyphenyl)ethyl)-3-(4-hydroxyphenyl)acrylamide(15)、(S)-N-[2-hydroxy-2-(4-hydroxyphenyl)ethyl]-3-(4-hydroxy-3-methoxyphenyl)acrylamide(16)、9S,12S,13S-三羟基-10E,15Z-十八碳二烯酸(17)。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汉麻根素;化合物4911141617为首次从汉麻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NMR和MS)鉴定化合物结构,测试各化合物对HepG-2和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从连翘7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26个化合物,分别为2-(4-羟基苯基)乙基-6-O-[(4-羟基苯基)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木通苯乙醇苷B(2)、2-(4-羟基苯基)乙基-6-O-(E)-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苷(3)、6''-O-香豆酰-1''-O-[2-(3,4-二羟基苯基)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松脂素(5)、8-羟基松脂素(6)、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表松脂素(8)、(+)-1-羟基-2-表松脂素(9)、连翘脂素(10)、(+)-表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落叶松脂素(12)、(-)-落叶松脂素(13)、rel-(7R,8''R,8S)-forsythialan C(14)、rel-(7R,8''R,8R)-forsythialan C(15)、(7''S,8R,8''R)-异落叶松脂素(16)、罗汉松脂素(17)、罗汉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8)、(-)-甘密树皮素B-β-D-吡喃葡萄糖苷(19)、(7R,7''R,8S,8''R)-4,4''-二羟基-3,3''-二甲氧基-7,7''-环氧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0)、(7R,7''R,8S,8''R)-4,4''-二羟基-3,3''-二甲氧基-7,7''-环氧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1)、10-O-β-D-桃金娘烯醇苷(22)、neryl-β-D-glucopyranoside(23)、α-松油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24)、连翘环己醇酮(25)和阿魏酸甲酯(26)。结论 化合物134192426为首次从连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在40 μmol/L浓度下化合物518对HepG-2和MCF-7细胞系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活性。  相似文献   

6.
人参茎叶总皂苷酸水解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马丽媛  杨秀伟 《中草药》2015,46(17):2522-2533
目的 研究人参Panax ginseng茎叶总皂苷酸水解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人参茎叶总皂苷的酸水解产物中分离鉴定了34个化合物,分别为3β-乙酰氧基-12β-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1)、3β,6α-二乙酰氧基-12β-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2)、3β-乙酰氧基-6α,12β-二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3)、20(R)-人参二醇(4)、异去氢原人参三醇(5)、3-酮基-6α,12β-二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6)、达玛-(E)-20(22)-烯-3β,12β,25-三醇(7)、6α-乙酰氧基-3β,12β-二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8)、20(S)-原人参二醇(9)、20(R)-原人参二醇(10)、20(S)-25-乙氧基-达玛烷-3β,12β,20-三醇(11)、20(R)-人参三醇(12)、达玛-(E)-20(22),24-二烯-3β,6α,12β-三醇(13)、27-去甲基-(E,E)-20(22),23-二烯-3β,12β-二羟基达玛-25-酮(14)、3β,12β-二羟基-22,23,24,25,26,27-六去甲达玛烷-20-酮(15)、3β-乙酰氧基-6α,12β,25-三羟基-(20S,24R)-环氧达玛烷(16)、20(S)-25-乙氧基-达玛烷-3β,6α,12β,20-四醇(17)、达玛-(E)-20(22)-烯-3β,6α,12β,25-四醇(18)、达玛-(Z)-20(22)-烯-3β,6α,12β,25-四醇(19)、20(S)-达玛烷-3β,12β,20,25-四醇(20)、20(R)-达玛烷-3β,12β,20,25-四醇(21)、20(S)-原人参三醇(22)、20(R)-原人参三醇(23)、(20S,24S)-达玛烷-20,24-环氧-3β,6α,12β,25-四醇(24)、(20S,24R)-达玛烷-20,24-环氧-3β,6α,12β,25-四醇(25)、(20R,24R)-达玛烷-20,24-环氧-3β,6α,12β,25-四醇(26)、3β,6α,12β-三羟基-22,23.24,25,26,27-六去甲达玛烷-20-酮(27)、12β-羟基-20(R),25-环氧达玛烷-3β-O-β-D-吡喃葡萄糖苷(28)、20(S)-达玛烷-3β,6α,12β,20,25-五醇(29)、20(R)-达玛烷-3β,6α,12β,20,25-五醇(30)、20(R)-达玛烷-3β,6α,12β-三羟基-20,25-环氧-6-O-β-D-吡喃葡萄糖苷(31)、拟人参皂苷Rh2(32)、20(S)-人参皂苷Rh1(33)、20(R)-人参皂苷Rh1(34)。结论 化合物13681117242632为首次从人参茎叶总皂苷酸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的人参三萜类化合物;首次报道化合物11619的碳谱数据;32是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硬尖神香草Hyssopus cuspidatus地上干燥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MTT比色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抑制人胃癌HGC-27细胞的活性筛选。结果 从神香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S-(2-羟基异丙基)-环己烷-2-烯-1-酮(1)、(3R,4aR,5R,6R)-6-羟基-4a,5-二甲基-3-(丙-1-烯-2-基)-3,4,4a,5,6,7-六氢萘-1(2H)-酮(2)、对茴香酸(3)、三裂鼠尾草素(4)、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蓟黄素(6)、E-p-香豆醇乙醚(7)、(E)-p-香豆醇γ-O-甲醚(8)、4-羟基-3-甲氧基乙基肉桂酸盐(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神香草酮A。对化合物19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38对HGC-27胃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8.76、16.34、25.28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柳珊瑚Verrucella sp.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结构鉴定。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及重结晶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柳珊瑚Verrucella sp. 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确定为:junceellin (1),praelolide (2),胆甾醇(cholesterol,3),(E)-N-2(1,3-二羟基-4-十八烯基)-十六酰胺\[ (E)-N-2-(1,3-dihydroxy octadecan-4-en)-hexadecamide,4\],胸腺嘧啶(thymine,5),胸腺嘧啶脱氧核苷(thymidine,6),鲨甘醇(batyl alcohol,7)。结论 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珊瑚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卡氏乳香Boswellia carterii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骨质疏松活性。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通过波谱数据及文献对比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 卡氏乳香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1R,2E,8S,9R)-1,9-环氧-8-乙酰氧基-4,5-二氧代降西松烷型-2-烯(1)、rel(1S,3R,7E,11S,12R)-1,12-epoxy-4-methylenecembr-7-ene-3,11-diol(2)、boscartin F(3)、boscartene K(4)、fidmansumbin-13(17)-en-3,16-diene(5)、3α-acetoxyl-7-oxo-tirucalla-8,24-dien-21-oic acid(6)、boscartene N(7)、3β-hydroxy-tirucallic acid(8)、α-boswellic acid(9)、boscarterol O(10)、boscarterol F(11)。结论 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命名为卡氏乳香素,化合物5为首次从乳香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11个化合物进行抗骨质疏松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3610具有良好的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0.
高燕萍  吴波  钟国跃  沈云亨 《中草药》2015,46(17):2513-2516
目的 对贡山八角Illicium wardii种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桂胶色谱柱、Sephadex LH-20色谱柱、MCI色谱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贡山八角种子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八角醇C(1)、7,8-epoxy-1(12)-caryophyllene-9β-ol(2)、merrilliortholactone(3)、2α-羟基新莽草毒素(4)、2,6-dihydroxyhumlan-9(E)-3(12),7(13),9-trien(5)、莽草毒素(6)、伪大八角素(7)、8α-hydroxy-10-deoxycyclomerrillianolide(8)、2α-羟基莽草毒素(9)、rel-5-(3S,8S-dihydroxy-1R,5S-dimethyl-7-oxa-6-oxobicyclo-[3,2,1]-oct-8-yl)-3-methyl-2Z,4E-pentadienoic acid(10)、菜豆酸(11)。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八角醇C;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川白芷根极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研究川白芷Angelica dahurica var. formosana cv. Chuanbaizhi根极性化学成分。采用硅胶和高效液相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叔-O-β-D-吡喃葡萄糖基-(R)-白当归素(1)、(2"S)-3"-O-β-D-吡喃葡萄糖基水合氧化前胡内酯(2)、印枳苷(3)、仲-O-β-D-吡喃葡萄糖基白当归素(4)、异秦皮定-7-O-β-D-吡喃葡萄糖苷(5)、苄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6)、花椒毒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7)、异戊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8)、东莨菪苷(9)、(2'R)-5'-羟基印枳苷元-5'-O-β-D-吡喃葡萄糖苷(10)、(2'S,3'R)-3'-羟基印枳苷(11)、茵芋苷(12)、苄基-O-β-D-呋喃芹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3)和前胡苷Ⅳ(14)。其中,化合物 2,5,6,8,10~13 等8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川白芷根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杨炳友  李婷  郭瑞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2013,44(20):2803-2807
目的 研究洋金花Datura metel 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乙醇提取洋金花叶,采用硅胶、AB-8大孔吸附树脂、ODS和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制备液相等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洋金花叶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aphthisoxazol A(1)、刺龙芽糖苷I(2)、L-色氨酸(3)、槲皮素3-O-2-(E-咖啡酸)-α-L-阿拉伯糖-(1→2)-β-D-吡喃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4)、正丁基-O-α-D-呋喃果糖苷(5)、金线莲碱(6)、二氢催吐萝芙木醇-O-β-D-葡萄糖苷(7)、(6S, 7E, 9S)-9-[(β-D-glucopyranosyl)-oxy] megastigma-4, 7-dien-3-one(8)、山柰酚-3, 7-二- 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7-O-葡萄糖苷(11)、(6S, 9R)-6-羟基-3-酮-α-紫罗兰醇-9-O-β-D-葡萄吡喃糖苷(12)、豆甾醇(13)、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14)。结论 化合物18为首次从茄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长穗桑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长穗桑中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离子交换树脂对长穗桑水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分析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长穗桑水提取物中分离到11个化合物,其中7个多羟基生物碱类化合物,2个酰胺类化合物,1个氨基酸以及甜菜碱。分别鉴定为1-deoxynojirimycin (1),fagomine (2),3-epi-fagomine (3),1,4-dideoxy-1,4-imino-D-arabinitol (4),2-O-α-D-galactopyranosyl-1-deoxynojirimycin (5),4-O-β-D-glucopyranosyl-fagomine (6),1,4-dideoxy-1,4-imino-(2-O-β-D-glucopyranosyl)-D-arabinitol (7),(2S)-citrullinamide (8),grateloupinamide (9),天冬氨酸(10),甜菜碱(11)。化合物1~10分别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结论 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4个多羟基生物碱(1,5~7)以及1个酰胺类化合物(9)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的IC50为0.07 μmol·L-1;化合物5的IC50为0.39 μmol·L-1,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acarbose,IC50=0.52 μmol·L-1)相当;化合物6,7,9的IC50值在1~5 μmol·L-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珍珠菜全草乙酸乙酯提取物中的五环三萜-3-O-对香豆酸酯类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 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红外光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6种五环三萜-3-O-对香豆酸酯类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Z)-马斯里酸-3-O-对香豆酸酯(Ⅰ),(E)-马斯里酸-3-O-对香豆酸酯(Ⅱ),(Z)-2α-羟基乌苏酸-3-O-对香豆酸酯(Ⅲ),(E)-2α-羟基乌苏酸-3-O-对香豆酸酯(Ⅳ),(Z)-萎陵菜酸-3-O-对香豆酸酯(Ⅴ),(E)-萎陵菜酸-3-O-对香豆酸酯(Ⅵ)。结论 化合物Ⅰ~Ⅵ均为首次在珍珠菜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5.
张普照  张亚梅 《中草药》2015,46(8):1129-1132
目的 研究瓦山安息香Styrax perkinsiae树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并参考文献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 从瓦山安息香树皮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0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obassioside B(1)、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2)、(-)-开环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4)、lanicepside A(5)、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6)、(+)-落叶松醇-9-β-D-吡喃葡萄糖苷(7)、isotachioside(8)、2R*,3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9)、松脂醇(10).结论 化合物29为首次从安息香属植物中分离的得到.  相似文献   

16.
索骨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系统研究太白山地区索骨丹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通过最小抑菌浓度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结果:从索骨丹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鬼灯檠素(2),儿茶素(3),对羟基苯甲酸(4),3β-hydroxyolean-12-en-27-oic acid(5),没食子酸(6),琥珀酸(7),苹果酸甲酯(8)。结论:化合物4,5,7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而且化合物5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15.6 mg·L-1。  相似文献   

17.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对中缅木莲Manglietia hookeri嫩枝的丙酮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利用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从中缅木莲中分离得到了6个桉叶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它们的结构鉴定分别为柳杉醇(1),β-桉醇(2),(-)-10-epi-5β-hydroxy-β-eudesmol(3),epi-carrisone(4),6-羟基-桉烷-4(14)-烯(5)和gynurenol(6)。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 3 的碳谱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中的抗补体活性酚酸类成分. 方法: 通过溶血试验方法进行抗补体活性成分的导向分离,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抗补体活性测定,采用现代波谱技术ESI-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 从金银花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其中有8个酚酸类、3个环烯醚萜类和3个黄酮类成分,包括新绿原酸(1)、绿原酸(2)、隐绿原酸 (3)、3,5-O-二咖啡酰奎宁酸(4)、4,5-O-二咖啡酰奎宁酸(5)、3,4-O-二咖啡酰奎宁酸(6)、咖啡酸(7)、咖啡酸甲酯(8)、裂环马钱苷(9)、獐芽菜苷(10)、断氧化马钱子苷(11)、木犀草素(12)、槲皮素(13)、山柰酚(14).抗补体实验表明化合物 1~9, 11~14 对经典的补体激活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3,5-O-二咖啡酰奎宁酸活性最强. 结论:化合物 14 首次从金银花中分离得到,酚酸类化合物是金银花中的主要抗补体活性成分,3,5-O-二咖啡酰奎宁酸活性最强,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骆驼蹄瓣中萜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的植物化学分离分析方法,研究骆驼蹄瓣中的萜类化学成分。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现代波谱学鉴定方法(1H-NMR,13C-NMR,MS)和结合文献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13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1-羟基茅苍术醇(1),茅苍术醇(2),白术内酰胺(3),β-桉叶醇(4),5α-氢过氧基-β-桉叶醇(5),12-羟基-2-酮基-1-瓦伦烯(6),毛脉五味子醇 A(7),(6S,7E)-6-羟基-4,7-大柱烯-3,9-二酮(8),3-羟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9),(3S,5R,6S,7E)-3,5,6-三羟基-7-大柱烯-9-酮(10),(6R,7E,9R)-9-羟基-4,7-大柱烯-3-酮(11),(S)-3-羟基-β-紫罗兰酮(12),布卢门醇 A(13)。其中化合物 1~7 为倍半萜, 8~13 为大柱烷类降倍半萜,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骆驼蹄瓣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 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20.
芳香新塔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柱  孟庆艳  王立军  罗碧  葛振红  刘文杰 《中草药》2015,46(17):2534-2539
目的 研究芳香新塔花Ziziphora clinopodioide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芳香新塔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酸(1)、云杉素(2)、迷迭香酸(3)、咖啡酸(4)、木犀草素(5)、金雀异黄酮(6)、irisdichotototin D(7)、乔松素-7-O-芸香糖苷(8)、金合欢素-7-O-芸香糖苷(9)、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4-O-β-D-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黄芩素(11)、山柰素(12)、白杨素-7-O-芸香糖苷(13)、槲皮素(14)、芹菜素(15)、polybotrin(16)、1-O-对羟基肉桂酰单甘油酯(17)、5-羟甲基-2-呋喃甲醛(18)、金合欢素(19)、6,8-二-C-β-D-葡萄糖白杨素(2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1)。结论 化合物581012161820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