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贵州省3个少数民族线粒体DNA(mtDNA)9 bp序列缺失频率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贵州省雷山县苗族(69例)、荔波县布依族(70例)、荔波县水族(44例)共183例男性血液标本,应用PCR及直接测序检测线粒体DNA 9 bp序列缺失情况.结果 在贵州省3个少数民族样本中发现标准型、缺失型、3型,缺失频率最高为荔波县水族(40.91%),雷山县苗族中检出3型1例,3个少数民族群体间mtDNA 9 bp缺失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个世居少数民族mtD-N A 9 bp缺失频率不同,水族的遗传变异较大,水族与苗族的亲缘关系相比水族与布依族较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世居贵州省雷山县苗族、三都县水族人群线粒体DNA(mtDNA) Region Ⅴ的遗传多态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CR - PAGE)法对91份苗族和96份水族样本的线粒体DNA Region Ⅴ区进行多态分析.结果: 两个群体中均只发现标准型和短型(9 bp缺失)两种多态,9 bp缺失基因频率分别为:雷山苗族25.27%、三都水族25.00%.结论: 上述两个少数民族群体中线粒体DNA Region Ⅴ区短型多态基因频率较高,与其地域分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贵州省侗族人群线粒体DNA 9 bp序列缺失频率及Y染色体DYS287位点的多态性.方法: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法(PAGE)分析mtDNA 9 bp缺失多态性,DNA序列分析法验证结果;用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法分析DYS287位点多态性.结果:在96例侗族男性个体中,mtDNA 9 bp缺失多态频率为13.54% (13/96),DYS287全部显示为YAP-.结论:获得贵州省侗族人群mtDNA 9 bp序列缺失频率及Y染色体DYS287位点多态数据,为该民族群体遗传分析及起源提供了相关遗传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4.
26例健康汉族人线粒体DNA region V 9 bp缺失多态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中国汉族人线粒体DNA region V 9 bp缺失多态性频率.方法 抽取26例健康无血缘关系汉族人静脉血,提取总DNA,扩增线粒体DNA region V ,并测序,测序结果与剑桥修正序列比对.结果 中国汉族人线粒体DNA region V 9 bp缺失多态性出现频率为19.23%.结论 汉族人线粒体DNA region V 9 bp缺失多态性出现频率高于文献报道的维吾尔族人和蒙古族人该多态性出现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了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和湖北恩施地区苗族线粒体DNACOⅡ/tRNA^Lys基因间小非编码区V串联重复序列9-bp缺失频率。方法:应用PCR及DNA序列分析技术。结果:研究发现,80例新疆维族人中有2例(2.5%)有mtDNA9-bp缺失;47例湖北恩施地区苗族人中有5例(10.6%)有mtDNA9-bp缺失。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的维族、苗族人群中存在mtDNA9-bp缺失多态性,而其缺失频率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6.
任凌雁  何燕  张婷  王婵娟  王欢  官志忠  单可人 《重庆医学》2013,(22):2586-2587,2590
目的分析贵州3个地域苗族人群线粒体DNA COⅡ/t RNALys基因间小非编码V区串联重复序列9bp缺失频率。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法(PCR-PAGE)及DNA序列分析法进行检测。结果从江岜沙、黔西沙井、威宁龙街等3个地域苗族人群缺失频率分别为19.15%(9/47)、42.5%(17/40)和29.55%(13/43);岜沙苗族人群与沙井苗族人群9bp缺失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个地域苗族人群mtDNA 9bp缺失基因频率较高,不同地域苗族人群间缺失频率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世居贵州省雷山县苗族、三都县水族人群线粒体DNA(mtDNA)Re,onV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CR—PAGE)法对91份苗族和96份水族样本的线粒体DNARegionV区进行多态分析。结果:两个群体中均只发现标准型和短型(9bp缺失)两种多态,9bp缺失基因频率分别为:雷山苗族25.27%、三都水族25.00%。结论:上述两个少数民族群体中线粒体DNARegin V区短型多态基因频率较高,与其地域分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中国6个群体线粒体 DNA RegionⅤ的缺失多态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中国广东地区汉族、华东地区汉族、内蒙古汉族、云南白族、内蒙古蒙古族、新疆维吾尔族等 6个群体在线粒体 DNA RegionⅤ的多态性.[方法] PCR扩增后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片段,检测线粒体 DNA RegionⅤ 9 bp缺失的频率.[结果] 在中国 6个群体中发现标准型、缺失型和 3型 3种多态类型,9 bp缺失频率在 6个群体分别为 21.4,18.0,14.0,16.9,7.0,10.4.[结论] 中国 6个群体在线粒体 DNA RegionⅤ均存在 9 bp缺失的多态性,6个群体间的缺失频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国河南地区汉族人群线粒体DNA Region V区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CR-PAGE)法对277份河南汉族样本的线粒体DNA RegionⅤ进行多态性分析,并随机选取部分DNA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予以确认。结果在河南汉族群体中发现标准型和缺失型2种多态类型,缺失型多态(即9 bp缺失)出现频率为15.88%。结论河南省汉族群体DNA RegionⅤ缺失型多态基因频率较低,与其他民族或人种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与中国各民族和各地区人群之间的遗传学联系.[方法]检测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群中线粒体DNA Region V 9 bp缺失频率,与中国各民族和不同地理位置的25个人群数据之间进行比较.[结果]广东梅州地区的客家人线粒体DNA Region V 9 bp缺失频率为0.2174,聚类分析显示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与福建长汀客家人、广东汉族、广西壮族属同一组,遗传距离最近.[结论]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与福建长汀客家人和中国南部人群有着较近的遗传学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人群的线粒体DNA(mtDNA)单个碱基的突变,了解突变的频率,为进一步研究壮族人群的遗传基础和相关的线粒体遗传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从83例广西壮族人血液标本中提取DNA,通过PCR扩增,分离和回收,用377全自动序列分析仪进行序列测定,分析了mtDNA第一高变区单个碱基的突变。结果:来自南宁第四个地区的76个样本共有66个单倍型,71个多态位点,共发生了298次转换,39次,颠换和1个缺失,88%的碱基替换为转换,12%为颠换,南宁、百色、柳州和河池地区的转换,颠换和缺失的频率分别为6.31%,6.40%,6.79%和5.90%,对上述频率进行多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壮族人九mtDNA的单个碱基突变比较丰富,各位点发生突变的频率不同。  相似文献   

12.
The protective roles of α-lipoic acid in the rat model of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4834bp deletion in inner ear were investigated. Forty female Wistar rats at 4 weeks of age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group A (D-galactose group, n=10), group B (D-galactose+α-lipoic acid group, n=10), group C (α-lipoic acid group, n=10), and group D (control group, n=10).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 was used to detect the hearing threshold. Colorimetry was used to analyze activity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贵州省彝族、瑶族以及汉族人群白介素-10(IL-10)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对研究人群中肝病毒感染者和非感染者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位点多态性,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方法分析IL-10基因启动子区-819位点多态性,短串联重复序列或微卫星DNA-聚合酶链式反应(STRs-PCR)方法分析IL-10基因启动子区IL-10.G和IL-10.R两个STR位点.结果:IL-10基因位点单倍型与HBV感染的相关分析表明,贵州省彝族乙肝病毒感染组(HBsAg、抗-HBs或抗-HBc中任一项阳性者)IL-10.G.461bp (20CA)-592A-819T单倍型频率显著高于乙肝病毒非感染组(P<0.05),非感染组IL-10.G.459bp(19CA)-592 C-819 C单倍型频率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贵州省汉族乙肝病毒非感染组IL-10.G.459bp(19CA)-592 A-819 T单倍型频率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贵州省瑶族乙肝病毒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各单倍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0-592、IL-10-819以及IL-10.G、IL-10.R位点多态性在贵州世居彝族、瑶族以及汉族中有不同的分布,并且可能与该人群对乙肝病毒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tDNA4977bp缺失用于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分别采用MTT法和巢式PCR法测定人肿瘤细胞株—肝癌细胞(HepG2)、食管癌细胞(EC-9706)和乳腺癌细胞(MCF-7)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的存活分数(SF)和mtDNA4977bp缺失率。结果:MTT法:2Gy、4Gy和8Gy照射后,HepG2和EC-9706的SF显著低于MCF-7,表明HepG2和EC-9706细胞具有更高的辐射敏感性,HepG2细胞照射后的SF略低于EC-9706细胞,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CR法:1Gy和4Gy照射后3种肿瘤细胞mtDNA4977bp缺失率无显著性差异。8Gy照射后HepG2和EC-9706 mtDNA4977bp缺失进一步增加,而MCF-7的缺失率下降,显著低于HepG2与EC-9706细胞的缺失率,但HepG2和EC-9706细胞的缺失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HepG2和EC-9706细胞的辐射敏感性高于MCF-7细胞,这与MTT法测定结果相符。结论:测定mtDNA4977bp缺失作为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有望用于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预测。  相似文献   

15.
Shen H  Zhao M  Dong B  Tang W  Xiao B  Liu JZ  Lu YY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7):1484-1489
目的 明确线粒体DNA 4977bp大片段缺失在胃癌细胞系、胃癌组织及胃癌患者血清中的频率,为胃癌的早期临床诊断寻找简便准确的分子标记。方法 运用Primer-shift 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3个胃癌细胞系、52对胃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年龄从28-78岁)、40例胃癌患者血清及40名正常人血清进行筛查。取10例胃癌组织的石蜡切片,采用显微切割技术在同一患者的切片上同时分离3种组织(包括胃粘膜正常腺体、肠化上皮及胃癌组织)对mtDNA 4977bp缺失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 在13个胃癌细胞系中12个有mtDNA4977bp缺失(缺失率为92.3%),52例胃癌组织中38例有缺失(缺失率为73.1%),5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27例有缺失(缺失率为52%),40名胃癌患者血清中17例有缺失(缺失率为42.5%),40名正常人血清中8例有缺失(缺失率为20%)。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mtDNA 4977bp缺失差异有显著意义,癌组织mtDNA 4977bp缺失率与胃癌的分型和患者的性别没有关联。胃癌患者血清与正常人血清mtDNA4977bp缺失差异也有显著意义。10例显微切割组织中2例肠化上皮及胃癌组织中有缺失,而胃粘膜正常腺体未见缺失。结论 线粒体DNA 4977bp大片段缺失可能在胃癌发生和胃粘膜病变演化及细胞癌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清中可以检测到线粒体DNA 4977bp大片段缺失,而且在胃癌患者血清中检出率远高于正常人血清。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mtDNA 4977bp大片段缺失有望成为一种简便易行的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患者颗粒细胞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和4 977 bp缺失情况,初步探讨DOR患者颗粒细胞mtDNA结构的完整性。方法:选取DOR组及对照组各50例,分离提纯卵泡液中颗粒细胞,提取DNA,RT-PCR相对定量颗粒细胞mtDNA拷贝数及PCR检测其4 977 bp缺失情况。结果:DOR组及对照组均未检测到mtDNA 4 977 bp缺失,其拷贝数相对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OR患者颗粒细胞mtDNA结构基本完整,颗粒细胞可作为DOR患者卵母细胞浆内线粒体自体移植的供体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拷贝数异常、线粒体DNA 4 977 bp大片段缺失与TNM分期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118例石蜡标本大肠癌组织,分别提取总DNA.以ND1和β-actin为目的基因,进行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扩增,并用PCR扩增方法检测4 977片段缺失情况,探讨它们与不同TNM分期和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CRCⅠ和Ⅱ期癌组织平均拷贝数(2ND1/β-actin)分别为128.42±31.25和115.12±47.15,Ⅲ和Ⅳ期癌组织平均拷贝数为105.22±16.35和99.45±28.46.Ⅰ和Ⅱ期的拷贝数明显高于Ⅲ和Ⅳ期的拷贝数(P〈0.01),癌组织低、中、高分化的平均拷贝数分别为101.34±41.35、112.33±42.32和127.22±31.23(P〈0.01),4 977片段缺失率为15.25%(18/118),线粒体DNA4977bp缺失与患者的分期呈负相关,与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结论 线粒体DNA 4 977 bp缺失在大肠癌的早期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肿瘤的进展,拷贝数逐渐减少,线粒体DNA拷贝数的变化及大片段缺失在肿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