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对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近10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为主的文献共42篇,共使用89个穴位,总频次为433次,十四经穴64个,总频次305次,占70%;经外奇穴128次,占30%。其中出现频率占20%以上的经穴17个,阳经穴6个,阴经穴6个,经外奇穴5个。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宜头颈部穴位和(或)舌咽部穴位加辨证取穴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大成》治疗眼病的针灸选穴及其组方规律,以期为临床针灸治疗眼病提供选穴参考。方法以《针灸大成》一书中所载治疗眼病的针灸选穴及处方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用穴数目、常用穴位、穴位归经、穴位分布及特定穴应用,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以上资料进行频次分析。结果纳入针灸处方共118个,穴位162个,累计用穴频次共444次。选穴数目1~2穴的处方最多,频次高达76次,频率为64.4%;穴位使用频次前十的穴位依次为合谷、攒竹、睛明、头临泣、太阳、肝俞、风池、丝竹空、小骨空、上星;经脉应用频次最多的为足太阳膀胱经,用穴频次为95次,占腧穴总频次的21.4%;头面部的腧穴数量及运用频次均居首位,共计54个穴位,使用频次达194次,频率为43.7%;治疗眼病的162个穴位中,属于特定穴的有109个,频率为67.3%,其中交会穴的使用频次最多,为117次,频率为26.4%。结论《针灸大成》治疗眼病,用穴少而精;多取阳经腧穴;选穴多归膀胱经;以局部选穴与循经选穴为主;多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3.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近28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弛缓性偏瘫为主的文献276篇,共使用195个穴位,总频次为2 957次,十四经穴174个,总频次2 849次,占96%;经外奇穴108次,占4%。出现频率占10%以上的经穴29个,阳经穴21个,阴经穴8个。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为主的文献52篇,共使用106穴,总频次为530次,十四经穴97个,总频次511次,占96%;经外奇穴19次,占4%。出现频率占10%以上的经穴31个,阳经穴21个,阴经穴10个。治疗弛缓性偏瘫和痉挛性偏瘫,均以十四经穴为主体,选用阳经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弛缓性瘫选用手足阳明、足少阳经、督脉四条阳经,治疗痉挛性瘫以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及足太阳经四条经脉为主,上肢配以心包经,下肢配以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运用针灸方式进行中风偏瘫治疗的选穴规律。方法:选取1983年9月-2013年9月运用针灸进行中风偏瘫治疗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其选取穴位、归经、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整理。结果:近30年来所选取的相关文献中弛缓性偏瘫文献共310篇,共选取穴位201个,总频次为3012次,其中179个十四经穴,总频次为2902次,所占比例为96.35%;经外奇穴110次,所占比例为3.65%。出现频率高于10%的经穴有30个,其中阳经穴及阴经穴分别为22个及8个。在55篇痉挛性偏瘫治疗文献中,选取穴位110个,频次552,其中十四经穴用到101个,总频次532个,所占比例为96.38%,经外奇穴用到20次,所占比例为3.62%。出现频率高于10%的经穴共32个,阳经穴及阴经穴的个数分别为22个及10个。由此可见,无论是弛缓性还是痉挛性中风偏瘫治疗中,十四经穴均为选穴主体,且阳经穴所占比例较大。结论:在弛缓性偏瘫治疗中,选穴规律为手足阳明、足少阳经、督脉四条阳经;而痉挛性偏瘫的治疗选穴则为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及足太阳经四条经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探讨《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软件,统计《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处方,采用Excel表格建立《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经穴处方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对处方中高频腧穴、经脉归属、腧穴部位、特定穴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处方条文110条,涉及经络13条,穴位83个,总使用频次242次;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17次)、曲池(14次)、肩髃(9次);阳经穴位的使用总频率为85.950%(208/242),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是足少阳胆经(54次)、足阳明胃经(44次)、手阳明大肠经(35次)、督脉(35次);穴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颈(39.759%)、下肢(26.506%)、上肢(20.482%)。83个穴位中特定穴72个,总出现频次231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种类依次为交会穴(96次)、五输穴(61次)。结论:《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遵循对症选穴、近端选穴、远端选穴等原则,广泛使用交会穴与五输穴,选穴规律符合针灸治疗中风的治疗原则,可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针灸大成》治疗膝关节炎的针灸处方及选穴规律进行整理分析,为临床针灸治疗该病提供选穴参考。方法:采用《中华医典》第5版《针灸大成》中所载治疗膝关节炎的针灸处方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配穴处方、常用穴位、穴位归经及特定穴运用。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条文72条,穴位54个,共计用穴频次118次。其中,单穴处方最多,频次为55次,频率为76.4%,配穴处方频次17次,频率为23.6%;常用穴位(前8位)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阳陵泉,其次为足三里、委中、风市、膝关、阴市、三阴交、行间;经脉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足少阳胆经;在治疗膝关节炎的54个穴位中,属于特定穴的有41个,频率为75.9%;五输穴使用频次最多,达到56次,频率为47.5%。结论:《针灸大成》治疗膝关节炎临床用穴少而精,选穴以足三阳经穴为主,主要为足少阳胆经经穴,以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多运用特定穴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7月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相关的文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8首针灸处方,共运用穴位72个(十四经穴64个、经外奇穴8个),总应用频次234次,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足三里;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腧穴部位是下肢、上肢及头面颈项;穴位选用频率最多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选用频次排前3位的为五腧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取穴处方重视阳经取穴与下肢选穴,灵活运用针灸上下配穴以及本经配穴的原则,该取穴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处方规律和配伍特点。方法收集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古代文献,进行人工录入并校对,建立标准库与古籍库,选取其中治疗中风后失语的相关条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原则,对所选腧穴、经络进行统计分析,探索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腧穴、经络运用规律及配伍特点。结果共筛选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腧穴处方相关条文63条,共使用穴位达45个,总频次达308次,腧穴频次在10以上的有百会、哑门、足三里、肩井、合谷、风池、曲池、间使、关冲;配伍结果显示,排在前三的为百会→肩井、足三里、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风池;所选穴位以头面部位为主。所有腧穴共涉及13条经络,足少阳胆经、督脉经络上的腧穴使用个数、频次排名靠前,用穴个数、频次之和均超过总数的2/3。共使用特定穴32个,占总腧穴71.11%。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腧穴处方遵循局部取穴、辨证取穴、循经远取相结合,所选腧穴以阳经腧穴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配伍方法有: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阴经与阳经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近远配穴法、阴经与奇经配穴法、五输穴与原穴配穴法、五输穴与络穴配穴法、五输穴与交会穴配穴法等。  相似文献   

9.
徐嘉敏  易玮  陈斌 《中医药导报》2019,25(11):92-94,9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临床上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收集近15年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有关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腧穴关联性。结果:纳入29篇文献,针灸处方29首,选穴29个,腧穴中,关元和三阴交的运用频次最多,均为23次,占14.02%,其次为中极运用19次,占11.59%;局部选用腹部穴位的频次最多,为60次,占36.59%;所用腧穴归属6条经络,其中任脉运用频次最高,为56次,占34.78%;特定穴中以交会穴的运用最多,72次,占40.45%。结论:临床上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以选用关元和三阴交最为常见,局部选穴以腹部为主,最常用经脉为任脉,重视交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965-1968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选穴的一般规律,为今后展开相关的临床、动物研究提供穴位选取的证据支持。方法:使用电子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结合,检索出近10年针灸治疗RA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报告,统计分析其选用穴位的归经及使用频次。结果:共纳入45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体上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使用的频率最高,为14.76%;其次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为13.37%;足少阳胆经腧穴又次之,为13.09%。具体穴位使用的总频次上,阳陵泉和曲池占75.56%,并列第一;足三里和肩髃位列第二、三,分别占68.89%和55.56%。结语:十四经脉中,各经脉均有穴位涉及,其中阳经连续居前;总体上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使用的频率最高,其次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则位列第三、四;在纳入统计分析的所有穴位中,阳陵泉和曲池的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足三里、肩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收集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现代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结果 (1)共纳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针灸处方104首,涉及腧穴51个,总使用频次552次,以膀胱经、任脉和胃经腧穴最为常用。(2)局部选穴占据主导,其中位于背部和胸腹部的腧穴分别占总腧穴数的47.46%和17.03%,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肺俞、足三里、定喘和肾俞。(3)特定穴的选取具有绝对优势,占所选腧穴的83.7%,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背俞穴、交会穴和五输穴;以五输穴配交会穴支持度最高。结论数据挖掘技术用于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临床文献的研究合理可行,相关的数据挖掘结果可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索从晋代到清代针灸治疗中风的古代文献,总结出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穴位及组穴规律。方法:将中风病名、症状确立为中风检索词,通过建立数据库、频数分析、支持度对比的方法,总结出中风病总体腧穴运用频次,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3大症状腧穴运用频次及经络腧穴相关性。结果:中风治疗总体用穴频次和支持度居前5位的腧穴是百会、合谷、曲池、足三里、肩髃;辨证取穴方面,则体现了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的选穴规律;经络腧穴相关性方面,用穴、取经多集中在阳经和督脉,体现了辨证与辨经相结合。结论:古代文献关于中风病的治疗主要以针对症状为主、病因病机为辅,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其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13.
分析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文献的用穴特点和规律。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等收集1980-2013年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此病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180篇,选用腧穴148个。分析发现选用腧穴以合谷、下关、风池、扳机点使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遍布十四经,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占总频次的41.58%,交会穴、原穴和五输穴等特定穴使用广泛,占65.9%。分支选穴中位于前3位的腧穴分别为:第1支阳白、鱼腰、攒竹,第2支四白、颧髎、迎香,第3支颊车、下关、地仓。认为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重视局部穴位,并结合神经分布选穴,配合远端腧穴,注重特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探寻中医针灸治疗泄泻的选穴规律,并为临床腧穴的选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复杂网络分析软件Gephi,建立泄泻腧穴处方复杂网络模型并运用腧穴使用频次和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处方核心腧穴、选穴规律及配伍规律。结果:通过筛选,纳入文献209篇,提取319个针灸治疗泄泻的处方。涉及94个腧穴,总使用频次1827次,其中天枢穴使用频次最高(280次,占总频次的15.33%)。腧穴主要归经于胃经(655次,占总频次的38.85%)、膀胱经、任脉。核心腧穴处方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中脘。结论:现代文献研究表明泄泻处方强调健运脾胃,辨病选穴,重视胃经腧穴,选穴多为特定穴,配穴以远近配穴为主,标本共治。  相似文献   

15.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不同时期针灸治疗眩晕的经穴选用特点和规律。从先秦至清末涉及针灸内容的文献中收集相关数据,建立古代针灸治疗眩晕临床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历代针灸治疗眩晕常用的经脉、腧穴和特定穴,并分析潜在规律。共纳入针灸治疗眩晕处方82条。历代选穴以风池、合谷、上星、解溪为主;选经以足三阳经和督脉为主,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使用率最高,占23.04%;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占80.6%,其中交会穴最常用;远近配穴是最常见的选穴配伍法则。说明古代针灸治疗眩晕重视阳经腧穴,特定穴是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体现了辨证循经取穴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粮葶  李瑛  任玉兰 《中国针灸》2013,33(2):125-130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在收集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现代文献基础上,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共纳入中风后遗症的针灸处方682条,共使用腧穴253个,总频次5395次,选用的腧穴遍布十四经脉,四肢和头颈部分别占76.5%(4128/5395)和13.8%(744/5395),阳经的使用总频率为74.7%(4029/5395),特定穴占83.8%(4522/5395).表明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选穴以循经为基础,重视局部取穴,配合远端用穴.首选阳经腧穴,分布主要在四肢,阳明经与少阳经的配伍关系最为常用;特定穴为选穴的主体,特别重视交会穴及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针刺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临床研究文献进行频数统计分析,总结其针灸选穴规律。方法:收集1950-2013年有关针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临床文献,临床观察病例数在20例以上,疗效50%以上的文献,对其取穴、归经使用频数、排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条件文献共40篇,共有15篇文章进行辨证分型,选用辨证分型的证型共27个,共使用44个穴位,总频次为240次,出现频次占3%以上的经穴11个,阳经穴3个,阴经穴6个,任脉2个,其中排名前5依次为内关、心俞、足三里、膻中,厥阴俞与太冲并列。结论:针刺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循经取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为主,辅以局部取穴基础上根据病症性质不同配合相关特定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大成》月经病的诊治规律。方法:全面摘录《针灸大成》中有关月经病的条目,利用Excel表格记录所涉及穴位归属的经脉、出现的频次和穴位的特定穴属性。同时,对条文中所涉及的治疗方法、特殊病因及临床表现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在取穴归经上多取任脉和足太阴经上的腧穴,分别占总频次的22.81%和19.30%;在部位上多选用四肢部及胸腹部的腧穴,四肢部的取穴频次占总频次的55.26%,胸腹部的取穴频次占总频次的31.58%;在特定穴属性上多选用交会穴和五输穴,分别占所有特定穴使用频次的37.96%和25.93%。结论:《针灸大成》诊治月经病先治未病,善于调护,辨证论治,首审病因,强调月经病发病与冲任二脉以及肝脾关系密切,选穴遵循局远配穴法,多选用四肢部的特定穴,针法灸法并重,为后世治疗月经病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近10年针灸治疗血瘀型胸痹心痛的选穴情况,为今后展开相关的临床研究提供穴位依据。方法: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从中选出近10年来使用频次排名前20位的腧穴,应用聚类分析,结合针灸处方,分析其潜在的规律与联系,就腧穴的组方、归经、特性作一总结。结果:纳入的28篇文献中手厥阴经穴位使用的频率最高,为43.17%。具体穴位使用的总频次上,内关占14.5%,膈俞占10.8%,膻中、心俞各占9.0%,特定穴占92.0%。结论:针灸治疗血瘀型胸痹心痛以内关、膈俞、膻中、心俞等穴使用频次最高,以理气宽胸、活血化瘀为法,在辅引穴这两层腧穴选用上还兼顾安神、化痰等。在经脉的选用上则以手厥阴经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选穴特点及规律,探索其高频腧穴,总结针灸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核心处方。方法:检索并提取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平台收录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时间为不限—2019年11月,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收集数据并建立选穴数据库,运用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1篇,涉及穴位处方77个,腧穴77个,总频次432次。高频穴位为太冲(51.95%)、内关(40.26%)、百会(38.96%)、三阴交(33.77%)和四神聪(32.47%)等;腧穴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经脉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设定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0.7,得到36组穴位组合;设置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得到新方组合3首。结论:针灸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选穴及配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为临床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