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9 毫秒
1.
高伟民  刘静  吴云军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1):1028-1029
目的评价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和多排螺旋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患者行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多排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小肠肿瘤的特征性影像表现。结果 26例中,腺癌13例,间质瘤7例,腺瘤3例,淋巴瘤2例,神经鞘瘤1例。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发现10例,检出率37.5%;CT检出率100.0%。结论多排螺旋CT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目前检查小肠肿瘤最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平滑肌类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平滑肌类肿瘤良恶性及与癌的鉴别诊断问题。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平滑肌类肿瘤18例.包括平滑肌瘤14例,平滑肌肉瘤4例。18例行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6例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4例食管平滑肌瘤包括腔内、腔外型各2例,X线钡餐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和粘膜皱壁受压推移。12例胃部平滑肌类肿瘤包括腔内型7例,腔外型2例,腔内外型3例,X线钡餐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邻近粘膜皱襞撑平、消失;CT表现为腔内或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影,2例腔内、外型呈“哑铃”状,2例胃平滑肌瘤密度均匀,2例平滑肌瘤密度不均匀,有钙化。2例十二指肠平滑肌瘤均为腔内外型。结论X线钡餐造影是胃肠道平滑肌类肿瘤基本的首选检查方法,CT作为重要的补充弥补了单一方法的不足.提高了诊断价值.并对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X线结合CT检查在食管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0例食管癌患者先行X线造影检查,后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X线食管造影表现为病变段食管黏膜增粗、扭曲或中断破坏,管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或龛影,管腔狭窄;CT检查表现为病变段管壁不规则肿厚,腔内外肿块,附近结构侵犯,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肺内转移等。结论 X线食管造影结合CT检查对食管癌的诊断较全面,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以及术后评估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田增川 《中外医疗》2012,31(1):171-171
目的讨论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X线和CT的影像学表现的比较。方法将我院2007年7月至2010年4月外科收治42例经过术后病理确诊的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小肠造影以及CT的临床表现。结果本组4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患者均采用了小肠气钡造影以及CT检查,发现本组患者的X线表现为小肠充盈有所缺损,小肠的黏膜一定程度的破损,小肠壁较硬,肠套叠以及肠梗阻;CT检查提示有软组织的块状阴影出现,小肠壁较窄,肠套叠以及肠梗阻。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诊断中的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意义,其X现检查能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特点,再结合CT对于临床确诊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肠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全部34例患者均行CT、钡剂灌肠检查,另有14例行核磁检查。结果钡剂造影表现为局部肠管环形狭窄,偏侧性管壁黏膜破坏中断,壁僵硬。CT平扫肠腔内肿块,壁不规则增厚,肠壁周围浸润,淋巴结增大,4例远处器官转移,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强化。结论 X线、CT是结肠癌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对结肠癌术前评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结果。结果10例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为:局限性粘膜中断破坏,小的龛影和充盈缺损,局限性腔壁线毛糙和管壁僵硬;48例中晚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为:明显的粘膜紊乱、中断及破坏,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和龛影,管腔狭窄,管壁僵硬,扩张受限,钡剂通过受阻,纵隔内软组织肿块影。10例早期食管癌CT检查仅发现6例,表现为局限性的管壁增厚;48例中晚期食管癌的CT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软组织肿块,周围组织器官侵犯,淋巴结和肝肺等远处转移。结论食管癌首选食管钡餐检查,对于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X线钡餐造影优于CT检查。CT除可显示食管癌病变本身外,还可显示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远处转移情况,可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并评价小肠双重对比造影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造影表现。结果 小肠腺癌7例,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5例,淋巴瘤4例,腺瘤1例,Peutz-Jeghers综合征1例,血管瘤1例。主要X线表现为:充盈缺损;龛影;肠腔狭窄;肠壁僵硬、黏膜破坏;肠腔大小及蠕动的改变。结论 小肠双重对比造影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目前检查小肠原发性肿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聂利民  张日 《河北医学》2014,(4):666-668
目的:观察食管癌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检查结果,提高食管癌影像检查水平。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食管癌患者50作为研究对象,空腹8h以上进行以硫酸钡进行X线气钡双重造影及CT检查。结果:X线气钡双重造影诊断食管癌66.00%,表现为黏膜破裂增粗迂曲、充盈缺损、龛影、局限性管壁发僵或有钡剂滞留、管腔狭窄、管壁蠕动消失、黏膜紊乱、软组织以及腔内型的巨大充盈缺损而近端管腔增宽等;CT检查诊断食管癌88.00%: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管壁局限性增厚,软组织肿块,与邻近器官的脂肪间隙消失或者模糊;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4例。结论:钡餐对于早期粘膜病变及功能性改变具有优势;CT对判断肿瘤外侵程度准确性高,两种方法结合应用,可为食管癌的术前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X线钡餐造影和CT检查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6月~2010年6月间诊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80例食管癌患者的X线钡餐造影和CT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X线钡餐造影检查发现食管癌76例,主要表现为食管黏膜破坏、中断、管壁僵硬、充盈缺损、病变区狭窄,其中有17例出现长条状、不规则溃疡,12例出现肿块影.CT发现63例:肿瘤区食管壁增厚为6~28 mm,平均为21.5 mm,形成明显软组织肿块47例;周围脂肪层消失模糊52例,周围脂肪层清楚6例.2例肺转移及3例肝转移.结论 食管钡餐造影可全面直观的显示病变,能清楚显示黏膜情况、食管腔狭窄程度、管壁蠕动功能等,CT检查能较准确的判断癌肿的浸润深度及对周围脏器的侵犯情况,二者结合有利于食管癌的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钡剂灌肠造影X线与CT诊断效果。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小儿肠套叠70例,都进行了X线检查与飞利浦16排CT诊断。结果:小儿肠套叠的X线表现为管腔狭窄,扩张度较差;CT表现为肠管呈节段性或普遍性扩张、积液、积气。X线的检出率为92.9%,CT的检出率为100.0%,CT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X线,小儿肠套叠的CT诊断有更好的检出率,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从而有利于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1.
李国锋 《基层医学论坛》2014,(26):3535-3536
目的对比原发性小肠肿瘤影像学检查的效果。方法对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采用的影像检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8例行CT平扫加增强,其中检出16例;超声检查18例,其中检出12例;钡餐造影检查15例,其中检出11例;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1例,检出1例。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而钡餐造影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CT检查则可提供更多的肿瘤信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转移瘤的X线、CT征象及其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间的关系。方法:对585例肺转移瘤患者的X线、CT征象及原发灶病理学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发结节型299例,出现率最高(51.1%),其中乳癌、肺癌、食道癌、宫颈癌最多见;单发结节型88例,栗粒型15例,肺门纵隔型56例,淋巴管炎型23例,胸膜型36例,浸润型2例,支气管腔内型2例,后两者出现率最低。结论:肺转移瘤的X线及CT表现多样,大部分转移瘤的病理类型与X线表现之间无直接关系,X线平片辅以CT检查可对多数肺转移瘤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X线、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X线、CT扫描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VIM16例.10例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1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7例行钡灌肠;6例行Cr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CT扫描.结果 腹部立卧位平片2例见"双泡征",小肠内不含气或含气较少;2例表现中上腹管状充气伴狭细短跨度肠段.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完全梗阻5例;十二指肠不完全梗阻8例,见"飘带征".钡灌肠回盲部位于右上腹3例,中上腹2例,左上腹2例.4例非新生儿病例CT显示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见典型"漩涡征",毗邻肠袢扩张,肠系膜静脉不同程度淤积扩张.结论 上消化道造影、CT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胆石性肠梗阻的X线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X线及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手术证实的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6例均有胆结石病史,1例曾行胆囊切除胆肠吻合术,1例曾行ERCP壶腹切开取石术。结果 6例患者在X线平片及CT上均见肠管扩张及液平面、胆道系统内积气,2例在X线平片上见肠管影内高密度结石,6例在CT平扫上见肠管内结石,4例位于空肠,2例位于回肠,结石大小2.5cm×3.0cm~3.8cm×4.5cm。CT发现胆肠瘘1例。结论胆石性肠梗阻有典型X线及CT表现,CT可更准确诊断胆石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气囊内镜(DBE)检查和小肠计算机断层摄像(CT)扫描在小肠间质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资料,定义肿瘤直径<5 cm为早期病变.筛选具有DBE检查或小肠CT扫描完整记录的61例早期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相关前期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腹部B超、血管造影和胶囊内镜等)、DBE检查、小肠CT扫描及DBE与小肠CT联合检查的病变阳性提示获得或病变检出情况,以及随访期间肿瘤复发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在小肠CT扫描和DBE检查前,61例患者接受相关前期检查后44例(72.13%)获得阳性提示.56例患者接受单纯DBE检查,检出病变52例(92.86%);42例患者接受单纯小肠CT扫描,检出病变37例(88.10%);两者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者接受DBE与小肠CT扫描联合检查,病变检出率达100%.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期35个月;无病生存59例(96.7%),带瘤生存2例(均为肿瘤复发病例经口服化疗药物治疗).结论 DBE检查和小肠CT扫描对早期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高;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肿瘤的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气囊内镜(DBE)检查和小肠计算机断层摄像(CT)扫描在小肠间质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资料,定义肿瘤直径<5 cm为早期病变.筛选具有DBE检查或小肠CT扫描完整记录的61例早期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相关前期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腹部B超、血管造影和胶囊内镜等)、DBE检查、小肠CT扫描及DBE与小肠CT联合检查的病变阳性提示获得或病变检出情况,以及随访期间肿瘤复发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在小肠CT扫描和DBE检查前,61例患者接受相关前期检查后44例(72.13%)获得阳性提示.56例患者接受单纯DBE检查,检出病变52例(92.86%);42例患者接受单纯小肠CT扫描,检出病变37例(88.10%);两者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者接受DBE与小肠CT扫描联合检查,病变检出率达100%.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期35个月;无病生存59例(96.7%),带瘤生存2例(均为肿瘤复发病例经口服化疗药物治疗).结论 DBE检查和小肠CT扫描对早期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高;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肿瘤的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骨骨端恶性骨肿瘤的X线表现及X线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2例经临床手术或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长骨骨端恶性骨肿瘤的X线影像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讨论。结果本组资料显示,骨转移瘤的主要X线表现是溶骨性破坏;而原发性恶性骨肿瘤除骨质破坏外,尚可见瘤骨和骨膜反应。本组X线片可明确诊断13例,5例考虑为恶性骨肿瘤,但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1例考虑为生长活跃,1例误诊为良性骨肿瘤,2例误诊为急性骨髓炎。结论目前,X线平片仍然是长骨骨端恶性骨肿瘤的主要检查和诊断方法,CT及MRI影像对显示肿瘤内部表现及软组织改变优于X线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8F-FDG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全身显像辅助诊断小肠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过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且临床高度怀疑为小肠肿瘤的24例患者的病史资料,将PET/CT检查结果与双气囊小肠镜、活检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例经病理证实为肠外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被排除.22例小肠肿瘤患者中,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出小肠恶性肿瘤16例(小肠恶性肿瘤病灶17处,淋巴结受累27处);小肠良性肿瘤及良性病变4例;1例肠结核患者PET/CT检查结果为假阳性;1例小肠印戒细胞癌患者PET/CT检查结果为假阴性.18F-FDGPET/CT诊断小肠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4.12%,特异度为80.00%;阳性预测值为94.12%,阴性预测值为80.00%,诊断准确率为90.91%.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对小肠恶性肿瘤检测、良恶性鉴别、分期及指导临床治疗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一种对小肠肿瘤患者无创、无痛、有效的临床辅助诊断显像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肿瘤及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胃肠道肿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观察分析胃肠道肿瘤的直接CT征象及并发症征象。结果 CT可以直接发现胃肠道肿块的32例,肠管壁增厚11例,肠梗阻18例,肠套叠3例,肠扭转5例,消化道出血1例,肠系膜血管增粗26,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5例,肝脏转移7例,大网膜转移3例。结论多排螺旋CT在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孟善进 《吉林医学》2013,34(10):1832-1833
目的:分析小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MSCT)表现,评价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11例肿瘤中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4例,十二指肠1例,均未表现明显肠梗阻征像,直径5 cm以下者3例,直径>5 cm者8例,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持续强化,大部分可见血管样强化。结论:小肠间质瘤的MSCT有一定的特异性,MSCT对准确定位、术前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