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  探究自身对比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6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对纳入的受试者均进行DTI成像,对不同节段颈髓参数均与颈2/3段取比值,对比健康组取比值前后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差异性,探究取比值方式是否可以减小DTI成像参数的个体差异。将取比值后健康组与病例组的参数作对比,并结合常规磁共振测量脊髓纵横比,分析FA和ADC与脊髓纵横比的相关性,最后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判断取比值后FA和ADC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效能并给出诊断临界值。  结果  健康组的FA与ADC值存在个体差异性,取比值后健康组FA与ADC的个体差异性消失(P > 0.05)。健康组和病例组对比,病例组的比值后FA降低而ADC增高,并且病例组比值后FA与脊髓纵横比成中度正相关(r= 0.617,P < 0.05),比值后ADC与脊髓纵横比呈低度负相关(r=-0.478,P < 0.05)。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比值后FA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效能为0.821,临界值为0.917;ADC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效能为0.791,临界值为1.140,两者联合的诊断效能为0.896。  结论  对DTI参数取比值后可以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在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方面更有临床实用意义;取比值后FA和ADC与脊髓压缩纵横比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颈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LS患者(病例组)7例及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6名,行颈髓DTI扫描,选取感兴趣区(ROI),测量部分各向异性比值(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同时对病例组进行临床评估,分析影像学参数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DC值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FA值及ADC值与年龄、病程、各临床评分均无显著相关。结论:颈髓DTI目前不能作为诊断ALS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的定量参数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超急性期组(42例,发病<6 h)与急性期组(44例,发病6~24 h),对比分析两组脑梗死核心区域、缺血半暗带区的异性指数(FA)、扩散系数(ADC)和平均扩散系数(DCavg)及其健侧数据。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核心区FA、ADC、DCavg值低于对侧区域(镜像)(P<0.05);缺血半暗带区的FA、ADC、DCavg值显著高于梗死核心区(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区的FA、ADC、DCavg值显著低于对侧区域(P<0.05),但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区的FA、rADC、DCavg相对值显著低于超急性期(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相关定量参数有利于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区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D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诊断、评估缺血性小卒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1例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课题入组的缺血性小卒中患者。28例患者行MRI基线扫描(发病后3d内)及随访MRI复查,13例仅做基线扫描。其中1例因并发出血终止研究,其余40例患者均在发病后3个月接受临床随访。扫描序列包括常规MRI、DWI及DTI序列。重建表观弥散系数(ADC)图、部分各向异性(FA)图、FA彩色编码图、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分别测量患侧及健侧相应部位ADC值、FA值。对预后的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结果41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基线扫描DWI与DTI均发现梗死病灶,其中5例为超急性脑梗死,36例为急性脑梗死。41例患者基线DWI序列上患侧呈高信号,ADC值下降,患侧ADC值与健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FA值明显低于健侧(P〈0.01),而5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FA值无特异性改变。28例患者复查时所有患侧ADC值较基线进一步升高,FA值下降(尸均〈0.01)。DTT图显示的19例皮质脊髓束受累和6例胼胝体受损患者预后较差,其余患者预后较好。结论DWI技术能早期发现缺血性小卒中病灶、帮助定位诊断,而DTI技术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白质纤维束情况、指导康复治疗。联合应用两者有助于缺血性小卒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脑锥体外系和部分功能区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改变状况,探讨DTI对PD患者的生命质量、功能障碍以及病情的评估价值。 方法PD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按Hoehn-Yahr分级量表将双侧症状患者20例作为中晚期组(Hoehn-Yahr分级2~5级),单侧症状PD患者10例作为早期组(Hoehn-Yahr分级1~1.5级)。选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本研究采用PD专用量表39项帕金森病生命质量调查表(PDQ-39)进行自评,并进行常规MR头部平扫和DTI检查。经后处理得到部分各向异性(FA)图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手绘测量各兴趣区(ROI)(包括双侧的黑质、红核、壳核、尾状核、苍白球、丘脑、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扣带回、额叶深部白质和中央前回)的FA值和ADC值。将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①中晚期组和早期组的黑质、尾状核、丘脑的FA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05,0.009,0.042;0.016,0.017,0.035;0.003,0.016,0.004);中晚期组黑质的FA值较早期组症状同侧黑质的FA值明显减低(P=0.023);早期组症状对侧和同侧的黑质FA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早期组和中晚期组PD患者胼胝体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34,P=0.002);中晚期组PD患者脑中央前回的FA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5),且明显低于早期组症状对侧及症状同侧(P=0.044,P=0.020);中晚期组脑扣带回的FA值亦低于对照组(P=0.045);中晚期组和早期组其余ROI的FA值与对照组之间以及中晚期组与早期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中晚期组和对照组之间各ROI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病情级别的增加,ADC值呈增高趋势。②PD患者黑质、丘脑、尾状核、扣带回及额叶深部白质FA值与PDQ-39得分呈正相关(r=0.714,0.547,0.854,0.885,0.514,P<0.05),但其ADC值与PDQ-39得分无明显相关。③将早期组和中晚期组PD患者的PDQ-39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早期组与中晚期组患者间PDQ-39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结论PD患者功能障碍与脑实质某些位置的FA值减低有关;黑质、丘脑、尾状核、额叶白质及扣带回FA值与生命质量相关,FA值减低,PD患者的生命质量下降;DTI可用于PD患者生命质量和功能障碍评估。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颈椎病颈部肌群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DTI在研究颈椎病颈部肌群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观察颈部肌群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30例患者(颈椎病组)与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I和DTI,以肌腹中心作为ROI,分别测量不同肌肉相应ROI内的ADC值和FA值,并比较颈椎病患者与健康人对应肌肉ADC值和FA值的差异。结果 颈椎病组与对照组左侧颈半棘肌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侧颈半棘肌、两侧头半棘肌、两侧头颈夹肌、两侧胸锁乳突肌和两侧斜角肌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病组与对照组两侧颈半棘肌、两侧头半棘肌、两侧头颈夹肌、两侧胸锁乳突肌和两侧斜角肌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病患者部分颈部肌群有受损表现。颈部肌群弥散受限在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脚皮质脊髓束(CST)投射区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值与神经系统 功能评分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3.0T MRI常规检查以及DTI检 查,测量患者患侧及健侧大脑脚CST投射区DTI参数,并分析大脑脚DTI参数与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患者大脑脚CST投射区DTI参数中,患侧FA值明显低于健侧FA值 (P<0.05),患侧和健侧ADC值和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DTT图像中CST有无破坏,将 患者分为CST破坏组11例,CST未破坏组41例。CST破坏组患侧FA值明显低于CST未破坏组患侧FA值 (P<0.05);其余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T破坏组NIHSS评分为(29.4±5.3)分,高于CST 未破坏组的(23.2±4.6)分(t=3.845,P<0.05);CST破坏组FA值与NIHS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P<0.05);CST 破坏组其余DTI参数指标及CST未破坏组DTI参数与NIHSS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 患者进行DTI成像扫描参数可能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CST的神经功能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颈髓损伤患者骶髓神经继发性改变,探讨它与膀胱收缩功能的关系。 方法:选取20例颈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另选取15例正常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试验组进行尿动力检查评估膀胱收缩功能,所有对象进行骶髓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检查,分析S2—S4侧角和前角的DTI指标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结果:试验组骶髓侧角和前角的FA值分别为(0.21±0.03)和(0.22±0.03),分别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骶髓侧角和前角的ADC值分别为(2.44±0.53)×10-9mm2/s和(2.29±0.31)×10-9mm2/s,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骶髓侧角的FA值与膀胱收缩指数(bladder contractility index,BCI)呈正相关(r=0.758, P<0.01),骶髓侧角的ADC值与BCI呈负相关(r=-0.523, P<0.05)。试验组骶髓前角的FA值及ADC值与最大尿道压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颈髓损伤后骶髓神经发生继发性改变,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膀胱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损伤评价中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0例,并选取同期参加研究的健康体检者40例,对其进行磁共振DTI检查,分析DTI在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神经根损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健康对照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以及ADC值左右侧无明显差异(P0.05),且同侧近、中、远段FA值及ADC值无差异(P0.05)。单侧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患侧近、中、远段FA值均低于健侧,ADC值高于健侧(P0.05),且患侧近段FA值高于中段以及远段,ADC值低于中段及远段(P0.05),中段FA值高于远段,ADC值低于远段(P0.05);健侧近、中、远段FA值、ADC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磁共振DTI检查可以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损伤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为临床提供精准的影像数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 DWI)结合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放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20例NSCLC放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治疗前后均行DWI检查以及血清ApoA-1水平测定,比较治疗前后DWI指标、ApoA-1水平,分析DWI指标与ApoA-1水平相关性;评估患者疗效,分析治疗前后DWI影像学表现,比较不同疗效治疗2个周期患者DWI指标、血清ApoA-1水平,分析DWI指标、血清ApoA-1水平对于患者疗效预测价值。结果患者治疗后ADC值、ApoA-1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 < 0.05);随着治疗周期增加,ADC值、ApoA-1水平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FC值与ApoA-1水平显示为正相关关系(r=0.633,P < 0.05);有效组患者ADC值、ApoA-1水平高于无效组(P < 0.05);ROC曲线显示ADC值、ApoA-1用于预测患者疗效的AUC值分别为0.587、0.786,两指标联合AUC值为0.899。结论NSCLC患者应用MR DWI结合血清ApoA-1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对于患者放化疗疗效预测价值,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基于子宫内膜样腺癌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分析和糖类抗原125(CA125)与组织分化程度、微卫星、Ki-67的相关性。   方法   搜集68例首诊且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导核磁共振扫描,用FireVoxel软件在ADC图测得肿瘤感兴趣区的直方图参数。分析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直方图参数和CA125与组织分化程度、微卫星、Ki-67的相关性。   结果   直方图参数、Ki-67差距在不同组织分化程度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直方图参数、Ki-67及CA125均值差距在微卫星稳定组与不稳定组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统计计算出P90值对应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37)。直方图参数与组织分化程度呈低或中等程度负相关(P < 0.05);平均数、最大值、P10、P25、P50、P75、P90、P95与Ki-67呈低等程度负相关(P < 0.05)。   结论   ADC直方图参数和血清CA125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皮质脊髓束(CST)逆行性Wallerian变性的特征,并分析其损伤程度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对28例CSM患者及28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分别测量位于双侧脑桥、大脑脚、内囊后肢、侧脑室体旁白质、半卵圆中心及中央前回皮层下白质的RO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所有被试者均采用JOA运动评分法进行临床运动功能评分。研究各ROI的FA值及ADC值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运动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CSM组各ROI左右两侧对称部位的FA、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SM患者的各平面的FA值均减低(P<0.05),半卵圆中心、内囊后肢及脑桥的ADC值升高(P<0.05)。CSM组的JOA评分较对照组减低(P<0.05),且与内囊后肢、大脑脚、脑桥处的FA值以及内囊后肢的ADC值相关。结论:DTI可以检测出CSM患者CST的继发性逆行性Wallerian变性,而且这种逆行性的神经纤维继发性变性可能与患者的运动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技术(APT)研究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各感兴趣脑区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及其与部分临床认知评分量表相关性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神经内科确诊的21例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外选择同期本院体检中心21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分别进行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心理学量表评估,对各感兴趣脑区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右侧海马、双侧杏仁核区域APT值升高(P < 0.05),左侧海马区APT值升高(P < 0.01);病例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分与右侧海马、左侧杏仁核的APT值呈负相关(P < 0.05);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的各个子项目评分与各脑区域APT值比较中,aMCI组右侧海马的APT值与视空间及执行功能得分呈负相关(P < 0.05),左侧杏仁核及双侧海马区域APT值与记忆力分值呈负相关(P < 0.05)。   结论   aMCI患者部分脑组织存在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变,APT技术作为新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临床医生对aMCI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TI和DTT对急性脊髓损伤导致脊髓半切综合征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外伤后导致脊髓损伤并出现脊髓半切综合征症状的患者在1周内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分别测量脊髓损伤水平损伤侧(A区)、相对正常侧(B区)、损伤近端(C区)及远端(D区)的FA值和ADC值,然后绘制DTI参数图及DTT图.比较各区域之间的FA值及ADC值的差别,并对各区域间的差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区FA值为0.296±0.011、ADC值为(1.957±0.41)×10-3mm2/s,B区FA值为0.734±0.059、ADC值为(1.287±0.416)×10-3 mm2/s,A区与B区比较,FA值、ADC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区FA值为0.799±0.076、ADC值为(0.924±0.113)×10-3mm2/s,D区FA值为0.716±0.078、ADC值为(0.995±0.097)×10-3 mm2/s,C区和D区比较,FA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A区与B区、C区、D区比较,FA值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B区与C区、D区比较,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DTT图直观显示脊髓损伤水平纤维束损伤侧向相对正常侧靠拢,且损伤纤维束断裂.结论:脊髓半切损伤水平的损伤侧与相对正常侧和损伤的近端、远端FA值降低,ADC值升高.DTT更形象地显示出神经纤维束的不对称的损伤及程度,与病人表现出的神经功能损伤相符.DTI和DTT能够准确地为外伤导致的脊髓半切综合征病人提供与临床相关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微小核糖核酸-3934(miR-3934)联合MRI评估ⅡB~Ⅲ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获益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9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142例ⅡB~Ⅲ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同步放化疗,并根据治疗获益情况将其分为获益组(n = 67)和非获益组(n = 75)。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3934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miR-3934判断ⅡB~Ⅲ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获益的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ⅡB~Ⅲ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获益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风险因素的列线图回归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法评价模型价值。   结果   获益组同步放化疗前(t0)、第2天(t1)和第8天(t2)的miR-3934水平均低于非获益组(P < 0.05);两组的miR-3934水平随时间进展均呈降低趋势,获益组和非获益组t2时点的miR-3934水平均低于t0(P < 0.05)。获益组的回流速率常数值、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值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值均低于非获益组(P < 0.05),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高于非获益组(P < 0.05)。t2时点的miR-3934判断ⅡB~Ⅲ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获益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t0和t1(P < 0.05)。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Ⅲ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低、t2时点的miR-3934> 2.66和Ktrans值>0.59是ⅡB~Ⅲ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ADC值>0.52是ⅡB~Ⅲ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的独立保护因素(P < 0.05)。模型A(由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Ktrans值和ADC值组成)的一致性指数为0.969,低于模型B(由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t2时点的miR-3934、Ktrans值和ADC值组成,0.986)。模型A的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低于模型B。当阈值概率在0.88~0.92时,模型A的临床应用价值大于模型B;当阈值概率在0~0.88或0.92~1.00时,模型B的临床应用价值大于模型A。   结论   由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t2时点的miR-3934、Ktrans值和ADC值组成的模型B评估ⅡB~Ⅲ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获益的价值较高,可辅助医生决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对脑白质的损伤和预后的价值。  方法  将本院于2018年8月~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行MRI检查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均 < 2周岁,且均有缺氧缺血性脑病史。将患者分为脑瘫组和非脑瘫组(30例/组),记录其常规颅脑平扫征象和得分,于DTI图像上找出感兴趣区域并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测定的白质区包括:内囊前肢、丘脑后辐射、额叶白质、中脑大脑脚、胼胝体压部、下纵束、胼胝体体部、内囊后肢、视辐射、内囊膝部、皮质脊髓束、半卵圆中心、听辐射、胼胝体膝部和顶叶白质等。生成胼胝体纤维束和皮质脊髓束的三维图像。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平扫的征象和FA值与ADC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筛选脑白质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并评估其拟合度和效能。  结果  经MRI平扫,两组患儿颅脑左侧的丘脑、两侧的半卵圆中心区和胼胝体体部的征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脑瘫组患儿各个部位的FA值均比非脑瘫组小,且两组患儿的FA值在内囊后肢、听辐射、双侧中脑大脑脚、视辐射、顶叶白质、皮质脊髓束、胼胝体压部、下纵束、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丘脑后辐射、胼胝体体部和左侧豆状核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的ADC值在双侧半卵圆中心、胼胝体体部、左侧内囊后肢、左侧丘脑后辐射、双侧皮质脊髓束、左侧顶叶及压部和左侧丘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左侧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和左侧皮质脊髓束的FA值可作为脑白质损伤的独立预测因素,三者联合用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脑白质损伤的ROC AUC是0.887,特异性和敏感度分别是90.38% 和85.12%,准确度为0.761。  结论  缺氧缺血性脑病会使其白质纤维束发生损伤,使其FA值降低,ADC值升高,DTI可明确反映出患儿神经纤维束发育和受损的程度,可作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和预后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180肝脏肿瘤进行常规MRI平扫和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b值)分别为0 s/mm2和1000 s/mm2,测量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65肝脏肿瘤同时进行了多期增强扫描。 结果肝癌、肝脏转移瘤患者病变区的ADC值分别为(1.12±0.23)×10-3 mm2/s、(1.51±0.43)×10-3mm2/s;肝囊肿、肝脏血管瘤患者病变区的ADC值分别为(2.43±0.68)×10-3 mm2/s、(1.99±0.78)×10-3 mm2/s;肝脏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区域内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特别是对肝脏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机体功能障碍与锥体束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内的常规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及ADC图,从中筛选出病变累及单侧基底节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例,分别测量病灶区与大脑对侧相应部位的FA值、ADC值、纤维束数量,并计算出纤维束数量健侧与患侧差值,使用mimics软件对病灶体积进行测量,同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临床医学肌力分级对机体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价。使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健、患侧纤维束数量、FA值、ADC值的差异;统计出数量差值与病灶体积、NIHSS评分、肌力评分的相关性;统计16例患者出现的所有神经系统阳性表现。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和3D slicer软件在病变区和健侧对应部位重建,对比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健、患侧锥体束数量、FA和ADC配对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为0.001、0.005、0.001)。纤维束数量差值和病灶体积、肌力分级有显著相关关系(r=0.632,P=0.009;r=-0.554,P=0.026);病灶体积和NIHSS评分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差异及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789,P=0.000)。健、患侧纤维束数量差值和NIHSS评分无相关性(P=0.061),FA值减少程度和ADC减少程度无相关性(P=0.890)。患侧纤维束走形异于健侧,部分患侧纤维束受压、变形、移位、断裂,部分健侧纤维束向患侧延伸。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体功能障碍与锥体束损伤程度有相关性,病灶体积越大,锥体束损伤程度越严重,脑组织损伤程度越重,机体功能障碍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