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37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23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毒结清口服液联合VAD化疗方案治疗骨髓瘤骨病(MB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MBD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予单纯VAD方案化疗,治疗组在化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毒结清口服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骨痛症状评分、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4个疗程治疗后的骨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 0. 05),中药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骨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 0. 05);对照组β2-M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 05),治疗后治疗组的β2-M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3. 33%,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 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毒结清口服液联合VAD化疗能明显改善MBD患者骨痛评分和降低血清β2-MG水平,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黄精产地加工与炮制与一体化工艺,为黄精的加工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黄精多糖、总皂苷、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为指标成分,对黄精药材的切制片型、规格、黄酒用量、蒸制时间、干燥温度5个指标进行考察;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及综合评分法优选黄精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结果:优选出的最佳工艺为:取净制后的新鲜黄精药材5 kg,纵切7 mm,在50℃温度下减重30%,用0.7 kg黄酒闷润50 min,置于蒸制容器内蒸6 h,取出,于70℃温度下干燥。结论:优选出的黄精最佳工艺稳定、合理、可行,为指导黄精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地震期间血液成分制备工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献血时保证成分血制备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地震前后本站血液成分制备的相关数据。结果地震后3d制备红细胞悬液6204U,工作量是平时的4倍,Rh(-)解冻红细胞和冷沉淀的制备量也比平时增加;离心破损率(0.49%)、热合渗漏率(0)和脂血报废率(3.39%)与平时没有差别。结论科学、合理、求实地抓好突发事件预案的落实工作,可保证紧急状态下血液成分的制备工作及成分血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型分布、演变和可能的临床意义,为更好防治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并有基因分型结果的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分布,并与该地区其它文献报道的数据相比较,探讨基因型演变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941例HCV感染者,检出4种基因型、9种基因亚型,成功进行基因分型有857例(均为单一基因型,分型率91.1%)。其基因型分布为:1a 30例(3.5%)、1b 238例(27.8%)、2a 42例(4.9%)、2b 1例(0.1%)、3a 132例(15.4%)、3b 244例(28.5%)、3k 6例(0.7%)、6a124例(14.5%)、6b 40例(4.7%)。与5年前的结果比较发现HCV 1b、2a亚型明显下降,3型、6型比例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b、1b型为目前重庆地区丙型肝炎患者感染HCV的主要基因型,3a、6a型亦占有较大比例,提示重庆地区HCV流行的基因型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0-2013年广州市流动人口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广州市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监测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对率的比较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0.05。结果 2010-2013年共登记了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20 784人,涂阴肺结核患者的比例(59.17%)高于涂阳患者的比例(40.83%);男性肺结核患者13 928人,占67.01%,女性6 856人,占32.99%。从总体上看,3,4,5月份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15%,9.94%,9.84%)高于其他月份;病人主要集中在白云,番禺,花都,越秀,海珠这五个区,所占比例分别为18.23%,12.06%,14.29%,11.68%,11.20%;年龄分布均集中在15~44岁之间(22.73%~32.94%),其中,25~34岁所占的比例最多(占32.94%);职业分布排在前四位的是自由职业者(占26.09%),家务及待业者(占19.11%),民工(占17.79%),工人(占16.79)。结论广州市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男性为多,自由职业者是今后结核病防治重点人群;3-5月是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时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外科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评价既定推荐策略的合理性。方法将纳入的70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根据既定选择策略分为4组:①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组(必行CEA组,3例)。②仅可行颈动脉支架血管内成形术(CAS)治疗组(必行CAS组,25例)。③同时可行CEA与CAS,选行CEA组,11例。④选行CAS组,31例。另同时期纳入颈动脉颅外段闭塞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EIAB)患者31例为EIAB组。分别观察5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颈动脉狭窄必行CEA组、必行CAS组以及颈动脉闭塞行EIAB患者的临床预后与既往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相似或稍好;颈动脉狭窄选行CEA组与选行CAS组患者的组间临床预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只有制定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案选择策略,才能实现个体化外科治疗以保证理想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丹皮酚在体外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放射增敏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取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测定丹皮酚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抑制率.分为细胞对照组、单纯加药组、单纯照射组和药物联合照射组.通过克隆形成实验,观察丹皮酚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采用TUNEL染色与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观察细胞内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随着丹皮酚浓度的增加,丹皮酚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相应地增加,IC50为(25.2±2.1)mg/L.经克隆形成实验证实,丹皮酚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有明显的增敏效果,放射增敏比(SER)可达1.29.药物联合照射组的细胞凋亡较单纯照射组明显增加,呈现剂量-时间依赖效应(t =4.95、3.03、3.78、4.59、2.88、3.70和5.54,P<0.05).同时,Western blot法检测出丹皮酚能够明显下调细胞内Survivin蛋白的表达,单纯给予不同浓度丹皮酚24 h后Survivin蛋白表达下调22.6% ~ 56.7%(t=4.15、7.30和13.47,P<0.05);用丹皮酚预处理细胞再经6 GyX射线照射后24 h,细胞内Survivin蛋白下调可达22.2% ~ 69.4%(t=4.30、8.36和16.34,P <0.05).结论 丹皮酚在体外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下调肿瘤细胞内Survivin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红细胞输注前的质量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红细胞输注规则主要规定红细胞采集量和输注时存活红细胞的比例,即450ml的采集量,输注时24h平均体内的存活率至少75%。其他还限制了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通常不超过红细胞总量的1.0%。特殊需求的红细胞产品又有额外的要求。每单位少白细胞的红细胞的残余白细胞不超过1×10~6。  相似文献   
9.
10.
背景:小切口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因手术技术容易掌握,严重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广泛。但对于同时符合2种手术适应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如何选择手术方式还需进一步探讨。目的:比较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6例,分为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组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并发症、术后腰椎融合节段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及椎间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P<0.05);②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9%)高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1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2组术后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节段前凸角大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高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椎间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提示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维持腰椎融合节段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方面有优势,但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