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评估2017年江苏省重要寄生虫病防控技术培训对于提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寄生虫病防控意识及检测水平的效果。方法 采用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从事寄生虫病防治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分别对学员进行理论和镜检技能考核。结果 共有13个市132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无学员缺考。总成绩平均分为118.36分,苏北、苏中和苏南地区学员总考核成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P < 0.01),苏北地区学员成绩显著高于苏中(P < 0.001)和苏南地区(P = 0.016)。理论考核平均分为79.05分,及格率为92.4%;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学员理论考核成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4.51,P < 0.01),苏北地区学员成绩显著高于苏中(P < 0.001)和苏南地区(P = 0.009)。镜检考核平均分为39.32分,及格率为89.4%;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学员镜检考核成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37,P = 0.09)。7种寄生虫虫卵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1.23,P < 0.01);其中卫氏并殖吸虫卵检出率最高,为75%;血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虫卵检出率较低,分别为51.5%和54.5%;鞭虫、未受精蛔虫、华支睾吸虫和带绦虫虫卵检出率分别为71.2%、65.9%、72.7%、72.0%。结论 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了江苏省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对于重要寄生虫病的防控意识及病原学检测水平,为下一步开展重点寄生虫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SPOC)混合式教学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其结合线上教学与翻转课堂的优势、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旨在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基于当前《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课时显著减少的背景,本研究从课前学习、课中学习、课后巩固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构建了《人体寄生虫学》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本校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通过实施该混合式教学模式后,多数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均提升,对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提高,避免了考核分数的两级分化。  相似文献   

3.
对郑州大学医学院教学改革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试卷分析,了解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教改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和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其成绩亦优于对照组(t=3.072,P<0.05)。积极探索并实践教学改革新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1989–2014年江西省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1989年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和2014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中提取江西省调查数据,对2次调查中江西省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989年和2014年江西省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79.59%和9.64%,25年间感染率下降了87.89%(χ2 = 30 870.5,P < 0.01);1989年和2014年江西省分别检出24种和20种人体肠道寄生虫,2次调查共检出26种人体肠道寄生虫。1989年调查,江西省感染率居前3位的人体肠道寄生虫分别是蛔虫(71.06%)、钩虫(17.61%)和蛲虫(17.59%);2014年调查,感染率居前3位的人体肠道寄生虫分别是蛲虫(13.73%)、钩虫(4.66%)和鞭虫(0.95%)。2次调查中,江西省女性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均显著高于男性(P均< 0.01);25年间,不同年龄组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下降82.50% ~ 95.31%。结论 江西省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土源性线虫仍然是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主要虫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1989–2014年江西省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1989年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和2014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中提取江西省调查数据,对2次调查中江西省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989年和2014年江西省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79.59%和9.64%,25年间感染率下降了87.89%(χ2 = 30 870.5,P < 0.01);1989年和2014年江西省分别检出24种和20种人体肠道寄生虫,2次调查共检出26种人体肠道寄生虫。1989年调查,江西省感染率居前3位的人体肠道寄生虫分别是蛔虫(71.06%)、钩虫(17.61%)和蛲虫(17.59%);2014年调查,感染率居前3位的人体肠道寄生虫分别是蛲虫(13.73%)、钩虫(4.66%)和鞭虫(0.95%)。2次调查中,江西省女性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均显著高于男性(P均< 0.01);25年间,不同年龄组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下降82.50% ~ 95.31%。结论 江西省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土源性线虫仍然是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主要虫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南平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状况,为后续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14–2018年以二阶段整群抽样法在南平市抽取调查村,每县(市、区)每年监测5个村。以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2检)检测调查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钩虫卵阳性者进一步鉴别虫种;对3 ~ 6岁儿童以透明胶纸肛拭法镜检蛲虫卵。结果  2014–2018年南平市共调查6 317人,人体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2.15%,各年份总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53,P < 0.05)。男、女性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2.94%和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00,P < 0.01);随着年龄增加,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逐渐上升,各年龄组村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2.62,P < 0.01)。检查3 ~ 6周岁儿童945人,蛲虫感染率为3.28%。结论 2014–2018年南平市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处于历史低流行水平,且感染人群以高龄、低教育程度为主;后续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进一步控制重点人群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评估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技术培训对于提高江苏省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寄生虫病检测技术水平的效果。方 方法 法 采用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方式进行培训, 培训结束后分别对理论和镜检两部分进行考核, 其中镜检考核每人阅读10张改良厚加藤片, 每张限时5 min, 总共100分, 60分及格。应用SAS 9.0软件对考核结果进行秩和分析。结果 结果 共有13个市162名基层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 无学员缺考。理论考核最高分为99分, 最低分60分, 平均为 86.28分; 理论考核成绩女性学员高于男性, 30~40年龄组高于其他年龄组, 苏北地区优于苏南和苏中地区, 不同地区间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镜检考核最高分为100分, 最低分为20分, 平均为73.40分; 9种虫卵中5种虫卵的检出率 > 60.00%; 其中鞭虫卵检出率最高, 为88.17%, 带绦虫卵最低, 为14.72%。南京市平均总成绩最高, 为181.32分;常州市最低, 为138.27分; 不同地区间总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结论 江苏省不同地区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对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 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技术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对肠道寄生虫病的病原学检测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基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在《心血管系统疾病》课程的具体运用。 方法 通过分析考核对象特点、组建考核小组、制定考核计划、实施考核方案、分析成绩及调查问卷等措施,具体探讨基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在《心血管系统疾病》课程的运用效果。 结果 92%的学员支持此次新型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所有学员考核成绩呈正态分布;89%的观摩专家认为此次新型考核评价体系在检验学员学习效果的同时,充分培养了学员临床思维能力,为其今后的临床学习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结论 基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糖酵解途径对小鼠调节性T(Treg)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用糖酵解抑制剂2?Deoxy?D?glucose(2DG)或PBS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进行6次腹腔注射后,分离脾脏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分离得到的细胞中Glut1+CD4+ T细胞以及Treg细胞比例。结果 未感染组小鼠脾脏(43.58%±2.50% vs. 21.15%±0.96%;t = 8.834,P < 0.01)和肠系膜淋巴结中Glut1+CD4+ T细胞比例(38.97%±1.97% vs. 28.40%±2.11%;t = 3.662,P < 0.05)均显著高于感染日本血吸虫8周小鼠,但未感染组小鼠脾脏(6.83%±0.21% vs. 13.30%±0.35%;t = 15.65,P < 0.01)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reg细胞比例(8.26%±0.15% vs. 14.37%±0.44%;t = 13.14,P < 0.01)均显著低于感染组小鼠。感染小鼠给与2DG腹腔注射后,脾脏(15.50%± 0.76% vs. 13.07%±0.15%;t = 3.130,P < 0.05)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reg细胞比例(17.00%±0.41% vs. 13.83%±0.18%;t = 6.947,P < 0.01)显著高于给与PBS注射小鼠。结论 糖酵解途径抑制了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Treg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南平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状况,为后续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14–2018年以二阶段整群抽样法在南平市抽取调查村,每县(市、区)每年监测5个村。以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2检)检测调查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钩虫卵阳性者进一步鉴别虫种;对3 ~ 6岁儿童以透明胶纸肛拭法镜检蛲虫卵。结果  2014–2018年南平市共调查6 317人,人体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2.15%,各年份总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53,P < 0.05)。男、女性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2.94%和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00,P < 0.01);随着年龄增加,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逐渐上升,各年龄组村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2.62,P < 0.01)。检查3 ~ 6周岁儿童945人,蛲虫感染率为3.28%。结论 2014–2018年南平市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处于历史低流行水平,且感染人群以高龄、低教育程度为主;后续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进一步控制重点人群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联合使用FibroTouch技术及肝纤维化四项生化指标检测对慢性血吸虫病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方法 以2021年1—3月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慢性血吸虫病肝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用FibroTouch技术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肝脏硬度值(LSM),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肝纤维化四项生化指标。绘制LSM、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慢性血吸虫病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单独及联合使用两种方法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共63例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65.34 ± 12.56)岁,平均体质指数(24.47 ± 11.05) kg/m2;对照组共5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4.28 ± 13.10)岁,平均体质指数(25.12 ± 11.64) kg/m2。两组研究对象性别构成比([χ2] = 0.002,P>0.05)、年龄(t = 0.437,P>0.05)、体质指数(t = 0.303,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LSM [(8.65 ± 5.22) vs. (3.24 ± 1.10) kPa; t = 8.013, P < 0.05]、IV型胶原(IV⁃C) [(51.80 ± 9.45) vs. (30.10 ± 10.34) ng/L; t = 11.506, P < 0.05]、Ⅲ型前胶原(PC⁃Ⅲ) [(77.28 ± 17.22) vs.(48.62 ± 9.54) ng/L; t = 11.224, P < 0.05]、透明质酸酶(HA) [(39.55 ± 5.32) vs. (84.89 ± 10.34) ng/L; t = 30.158, P < 0.05] 和层黏连蛋白(LN) [(99.47 ± 7.37) vs. (61.93 ± 9.80) ng/L; t = 22.496, P < 0.05] 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均高于后者。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慢性血吸虫病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与LSM、Ⅳ⁃C、PC⁃Ⅲ、HA、LN水平均呈正相关(rs = 0.675、0.421、0.517、0.550、0.539,P均< 0.01)。ROC曲线分析显示, LSM预测慢性血吸虫病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AUC值为0.864(P < 0.001),当约登指数最大时,LSM截断值为11.75 kPa,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84.00%;肝纤维化四项指标预测慢性血吸虫病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AUC值为0.577~0.670,截断值为70.174~115.237 ng/L,灵敏度为17.46%~68.25%,特异度为71.01%~96.00%;两者联合应用诊断慢性血吸虫病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灵敏度为92.06%,特异度为95.07%。结论 联合应用FibroTouch和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检测诊断慢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灵敏度、特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制订适应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从课程思政视角对《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不仅学习医学知识,还能在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等方面得到引导,为培养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全科医学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河南省消除试点地区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小学生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变化情况,评估健康教育效果。方法 2017—2019年在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博望镇和杨集乡各选择一所小学,在每所小学4~6年级中随机整群抽取2~3个班级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每年开展1次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进课堂”专题健康教育。采用自填结构式问卷对干预小学生进行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比较不同年份、接受不同健康教育频次后小学生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等主要指标变化。结果 2017—2019年,通过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健康教育累计干预小学生1万余人·次。3年累计调查小学生1 223人·次,其中男生633人·次、女生590人·次,10~12岁学生占88.55%。家庭养猪和使用旱厕小学生比例从2017年的5.30%(24/453)和18.10%(82/453)分别降至2019年的3.60%(13/361)和11.08%(40/361)。2017年开展健康教育前,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0.22%(1/453),2018、2019年分别升至62.59%(256/409)和76.73%(277/361),3年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67.60,P < 0.01);连续参与3次专题健康教育的小学生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25%(104/122)。2017—2019年,男生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0.44%(1/225)、58.00%(116/200)和71.63%(149/208),女生知晓率分别为0(0/338)、66.99%(140/209)和83.66%(128/153),2019年男、女生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14,P = 0.01)。“听医生讲”是学生最喜欢的健康教育方式(70.07%,857/1 223),其次是“看健康教育视频”(58.63%,717/1 223)和“看虫体标本”(48.9%,598/1 223)。做到生熟砧板分开的学生家庭比例从2017年的7.28%(33/453)升至2019年的47.37%(171/361);参与3次专题健康教育的小学生中,该比例升至67.21%(82/122)。饭前便后经常洗手的小学生比例从2017年的71.96%(326/453)升至2019年的89.47%(319/361),参与3次专题健康教育的学生比例升至95.90%(117/122)。家庭使用旱厕的小学生经常洗手率低于使用非旱厕的学生([χ2] = 9.21,P = 0.002),有生食/半生食肉类习惯的学生比例从2017年的35.76%(162/453)降至2019年的6.65%(24/361)([χ2] = 69.11,P < 0.01)。结论 “防治知识进课堂”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对促进河南省消除试点地区小学生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升和相关健康行为形成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同伴教育对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信行的干预效果。方法 2021年以武汉市江岸区育才汉口小学为研究现场,整群抽取该校所有4 ~ 5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血吸虫病同伴教育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信行变化,评价同伴教育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所有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血防态度和相关行为正确率分别为51.50%、93.70%、92.99%,干预后分别上升至86.50%、98.98%、98.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9.457、21.692、20.691,P均< 0.05)。干预前,四年级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分别为49.19%、92.20%和92.72%,五年级小学生分别为53.83%、95.21%和93.28%,四、五年级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1.214、2.034、0.096,P均> 0.05);干预后,四年级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分别上升至75.93%、98.09%和97.59%,五年级小学生分别上升至97.16%、99.87%和9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0.798、9.572、7.207、133.194、9.678、14.926,P均< 0.05)。干预前,男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分别为51.25%、76.92%和77.97%,女生分别为51.80%、94.42%和95.70%,男、女生血吸虫病防治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30.462、33.416,P均< 0.05);干预后,男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分别上升至86.23%、98.25%和97.79%,女生分别上升至86.83%、99.85%和99.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81、3.529、3.335,P均> 0.05)。结论  同伴教育对于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信行具有较好改善效果,可能更有助于改善小学高年级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水平和相关卫生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棘球蚴病高流行区小学生健康教育新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棘球蚴病高流行区随机选择6所小学的13个班级作为干预组、9个班级作为对照组,以各班级内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干预组采取基于“评估现状⁃强化师资⁃强调实践”模式的棘球蚴病健康教育,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调查对象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得分(包括理论知识得分和日常应用能力得分),评价该健康教育新路径的应用效果。结果 基线调查时,调查对象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平均得分为(68.86 ± 18.70)分,其中理论知识平均得分(40.97 ± 10.75)分、日常应用能力平均得分(27.89 ± 12.50)分。经聚类分析得到3类群体,分别为“差强人意”型、“活学活用”型、“死记硬背”型,分别占24.62%(240/975)、45.74%(446/975)和29.64%(289/975)。终评调查中,干预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平均得分(81.08 ± 18.15)分,其中理论知识平均得分(43.65 ± 9.40)分、日常应用能力平均得分(37.43 ± 12.22)分,均显著高于基线调查(t = -4.201、-15.202,P均< 0.01)。对照组基线调查和终评调查时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70.55 ± 19.46)分和(71.74 ± 19.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7,P > 0.05)。结论 棘球蚴病高流行区小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尚可,但需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基于“评估现状⁃强化师资⁃强调实践”的健康教育路径模式对提高高流行区小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理解和运用具有显著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弓形虫感染对小鼠和人子宫自然杀伤细胞(uterine natural killer cells, uNK cells)比例、数量、分化和功能的影响,探讨uNK细胞在弓形虫感染致早孕流产中的作用。方法 妊娠第6.5天给予孕鼠腹腔注射弓形虫速殖子,建立孕早期弓形虫感染致流产小鼠模型,妊娠第9.5天分离小鼠子宫淋巴细胞。取人正常妊娠孕早期流产新鲜蜕膜组织,分离人子宫淋巴细胞,与弓形虫RH株速殖子体外共培养48 h(弓形虫与子宫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0.5∶1、1∶1、2∶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uNK细胞表型(CD122、NK1.1、DX5)、人uNK细胞表型(CD3、CD56、CD11b、CD27)及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表达水平。磁珠分选小鼠和人uNK细胞,以小鼠YAC⁃1或人K562细胞作为靶细胞、以小鼠或人uN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采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释放法检测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分别为1∶1、5∶1、10∶1、20∶1时uNK细胞的杀伤功能。结果 妊娠第9.5天,弓形虫感染组小鼠流产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83.02% vs. 3.51%;[χ2] = 71.359,P < 0.001)。与对照组比较,弓形虫感染组小鼠uNK细胞绝对数量显著降低[(4 547 ± 1 610)个/只 vs.(8 978 ± 3 339)个/只;U = 2.000,P < 0.05]、细胞表面NK1.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74.53 ± 8.37)% vs.(93.00 ± 1.11)%;U = 0.000,P < 0.05]、NK1.1⁃DX5⁃细胞比例显著上升[(20.10 ± 8.03)% vs.(5.04 ± 0.68)%;U = 0.000,P < 0.05]、NK1.1+DX5+细胞比例显著下降[(21.70 ± 12.48)% vs.(45.75 ± 2.26)%;U = 0.000,P < 0.05]、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16.74 ± 1.36)% vs.(8.13 ± 1.90)%;U = 0.000,P < 0.05],但TNF⁃α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67.98 ± 9.20)% vs.(52.93 ± 10.42)%;U = 2.000,P > 0.05]。弓形虫感染组小鼠uNK细胞表现出较强杀伤能力,且杀伤作用随着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升高逐渐增强;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为1∶1、5∶1、10∶1、20∶1时,感染组uNK细胞对YAC⁃1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2.30%、4.32%、8.12%和12.65%,对照组分别为1.21%、1.63%、2.51%和3.22%。将人子宫淋巴细胞与弓形虫RH株速殖子共培养48 h后,弓形虫感染组人uNK细胞在子宫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弓形虫2∶1组 vs. 对照组:(6.61 ± 1.75)% vs.(17.48 ± 4.81)%;F = 7.307,P < 0.01]、绝对数量显著减少[弓形虫2∶1组vs. 对照组:(12 104 ± 5 726)个/孔 vs.(65 285 ± 21 810)个/孔;H =11.540,P < 0.01]。弓形虫感染组uNK细胞中,CD56brightCD16⁃调节型NK细胞亚群比例较对照组减少(弓形虫2∶1组vs. 对照组:(25.25 ± 5.90)% vs.(36.03 ± 4.51)%;F = 3.213,P > 0.05]、CD56dimCD16+杀伤型NK细胞亚群比例增加[弓形虫2∶1组vs. 对照组:(11.15 ± 2.15)% vs.(7.09 ± 2.24)%,F = 2.992,P > 0.05],两者比值显著降低[弓形虫2∶1组vs. 对照组:(2.37 ± 0.92)vs.(5.58 ± 2.39);H = 8.228,P < 0.05];CD11b+CD27⁃细胞比例显著上升[弓形虫2∶1组vs. 对照组:(30.28 ± 6.91)% vs.(17.48 ± 4.67)%;H = 6.556,P < 0.05],IFN⁃γ [弓形虫2∶1组vs. 对照组:(14.13 ± 1.28)% vs.(15.19 ± 1.64)%;F = 1.639,P > 0.05]、TNF⁃α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弓形虫2∶1组vs. 对照组:(54.76 ± 10.02)% vs.(50.33 ±3.67)%;F = 0.415,P > 0.05]。弓形虫感染组人uNK细胞具有较强杀伤能力,且杀伤作用随着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升高逐渐增强;效应细胞/靶细胞比例为1∶1、5∶1、10∶1、20∶1时,感染组u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11.90%、28.11%、49.91%和73.35%,对照组分别为11.21%、21.63%、33.51%和48.22%。结论 弓形虫感染对小鼠和人uNK细胞分化和分泌功能产生了不同影响,但均可引起小鼠和人uNK细胞绝对数量减少、杀伤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浙江省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和病例诊断情况,为该省输入性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7—2020年浙江省报告的疟疾病例调查数据,对输入性疟疾疫情和病例时间、地区、人群分布,以及病例初诊和确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0年浙江省累计报告593例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男性532例、女性61例,平均年龄41岁。病例主要来自非洲国家(93.93%),感染虫种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混合感染,其中恶性疟病例占比最高(76.73%,455/593)。病例在县级、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疾控)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初诊为疟疾的正确率最高,均为100%。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初诊当天即确诊的疟疾患者比例分别为41.48%(207/499)和66.18%(45/68)([χ2] = 14.779,P < 0.001)。2017—2020年浙江省输入性疟疾病例从发病到初诊、从初诊到确诊中位时间(四分位间距)[M(QR)]分别为1(2)、1(2) d,重症病例从初诊至确诊时间间隔[2(3) d]显著长于非重症病例[1(2) d](Z = -3.002,P < 0.05)。结论 浙江省输入性疟疾防治面临严峻挑战,仍需加强消除疟疾后监测工作;同时应提高疟疾流行区归国人员及时就诊意识,并提高医务人员疟疾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培训前后河南省方城县消除试点医务人员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变化,评估培训效果。方法 选取方城县独树镇、博望镇和杨集乡为干预乡(镇),2016—2020年每年对干预乡(镇)基层医务人员开展1次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培训;选择二郎庙乡、杨楼乡和小史店镇作为对照乡(镇),不开展培训。抽取干预乡(镇)和对照乡(镇)所有村级医生和部分乡(镇)级医生及公共卫生人员分别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分别于2016年和2020年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开展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基线调查和终期评估,比较两组知晓率变化情况。结果 2016—2020年方城县共调查医务人员663名,其中干预组474人、对照组189人。2016年基线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医务人员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28.83%(47/163),其中干预组(32.47%,25/77)和对照组(25.58%,22/86)、男性(30.50%,43/141)和女性(18.18%,4/22)、村级(31.39%,43/137)和乡(镇)级医务人员(15.38%,4/26)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939、1.406、2.727,P均>0.05);不同文化程度和工作年限医务人员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190、12.617,P均<0.05),且医务人员知晓率随文化程度升高而升高([χ2] = 6.768,P<0.05);仅5.52%(9/163)的医务人员曾诊疗过猪带绦虫病或囊尾蚴病患者,仅1.23%(2/163)的医务人员近5年参加过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相关培训。2020年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医务人员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93.55%,116/124)高于对照组(46.60%,48/103)([χ2] = 61.845,P<0.05)。干预组不同性别、级别、工作年限以及是否接诊过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患者的研究对象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1.089、0.140、0.081、0.453, P均>0.05),仅不同文化程度者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6.338,P<0.05)。与2016年基线调查结果相比,2020年干预组不同特征调查对象防治知识知晓率均明显提升。结论 在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低流行区,可通过长期持续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该两种疾病的知晓程度,从而及时发现病例并建立敏感的病例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手机拍照提交电子作业的形式是否能提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方法 将安徽医科大学 2015 级国际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分为 3 组,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程中分别提交纸质作业、电子作业以及纸质和电子作业。 以观测 25 个寄生虫标本为期末考试,分析三组学生的成绩。 结果提交纸质作业组、提交电子作业组以及提交纸质和电子作业组 3 组学生的成绩分别为(83. 07±5. 09)分、(82. 55±4. 52)分和(85. 66±4. 4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3. 83,P<0. 05)。 三组学生的显微镜下观测成绩分别为(58. 33±5. 91)分、(57. 69±5. 27)分和(60. 69±5. 0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2. 62,P<0. 05);三组学生的原虫样本观测成绩分别为(33. 25±2. 98)分、(33. 60±2. 85)分和(35. 29±2. 17)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5. 06,P<0. 05)。 结论 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中同时提交纸质和电子作业可以提高学生实验课成绩,尤其是需要显微镜下观测的标本的答题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