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快速诊断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FISH技术快速检测607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13、16、18、21、22号和X、Y染色体数目。结果 607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中,253例FISH检测出现异常信号,异常率为41.68%,其中15例13-三体、64例16-三体、3例18-三体、17例21-三体、3例21单体、35例22-三体、50例X单体、47例三倍体、14例四倍体和5例其他异常。结论 FISH技术可以快速、简便地检测出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为早期自然流产夫妇进行遗传咨询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绒毛细胞染色体异常与妊娠早期自然流产间的临床关系。方法 对112例妊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细胞进行短期培养、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结果 成功检测绒毛标本105例,占93.75%(105/112)。其中,检出正常核型50例,占47.62%(50/105);异常核型55例,占52.38%(55/105)。异常核型中以数目异常为主,其中三体型最为常见(33例),三倍体6例,四倍体及复合三体各1例,嵌合体2例,性染色单体1例,结构异常6例,另有染色体正常变异5例;正常核型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结论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妊娠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开展流产绒毛染色体检查有利于判断本次流产原因,合理指导下次妊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未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寡脱氧核苷酸(DSP30)和IL-2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常规染色体检测中的价值。方法DSP30联合IL-2刺激CLL细胞增殖,CLL细胞培养72 h后进行染色体制备,采用R显带法进行核型分析。对85例患者进行FISH检测,与同期核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89例CLL患者中,无分裂象者5例,84例(94.38%)患者染色体分析成功,51例检测出染色体异常,异常检出率为60.71%(51/84),复杂核型者占52.94%(27/51)。对85例CLL患者进行了FISH检测,FISH探针为D13S25、RB1、P53、ATM、cen12。FISH检测结果显示74例异常,异常检出率为87.06%(74/85),其中复杂核型2例,占2.70%(2/74)。85例进行FISH检测的CLL患者中,50例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异常,30例核型正常,5例无分裂象,异常检出率为62.50%(50/80);其中FISH检测异常而核型正常者25例,核型异常而FISH检测正常者4例,两者结合检测出异常者78例,异常检出率91.76%。FISH检测到的13q-异常率明显高于常规核型分析(69.41%对16.67%,P<0.001),11q-、+12、17p-异常检出率两种方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核型分析对复杂异常的检出率(50.98%)高于FISH(2.70%)。另外,根据FISH结果进行预后分层的11例低危和9例中危患者均为复杂核型,根据核型结果被归为高危组。结论DSP30联合IL-2可以提高CLL患者常规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对复杂异常核型的检测更为有效。FISH异常检出率高于常规核型分析方法,对缺失片段较小的13q-异常更为敏感,两者结合不仅将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提高至91.76%,还可对CLL患者进行更为准确的预后分层,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高通量多重基因拷贝数检测技术(CNVplex)在孕早期自然流产遗传学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96例孕早期自然流产组织,清除蜕膜后绒毛组织每份分为2个组,一组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检测,另一组提取DNA采用CNVplex进行检测,比较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196例孕早期流产绒毛中,细胞培养成功175例(成功率为89.29%),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98例(异常检出率为56%),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96例、结构异常2例;CNVplex检测成功194例(成功率为98.98%),检出拷贝数异常115例(异常检出率为59.29%),包括染色体整条拷贝数异常107例、染色体部分片段拷贝数异常8例。在染色体核型分析失败的21例样本中,CNVplex共检出染色体拷贝数异常16例。在175例2种方法都检测成功的样本中有10例结果不符,其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的2例多倍体、2例嵌合体以及1例易位型22三体CNVplex未能检出;其余5例CNVplex结果显示为染色体部分片段拷贝数异常,而染色体核型结果为正常或不明确,该5例样本均采用随访夫妻染色体检测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验证。结论 CNVplex的检测成功率高,能有效检出染色体小片段拷贝数异常,适用于孕早期自然流产遗传学快速检测,是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探针FISH技术在检测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临床纳入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和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收集患者的骨髓标本,均行预包被式多探针FISH技术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结果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5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患者多探针FISH技术检测率60.0%明显高于常规染色体异常核型检测率28.0%,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患者多探针 FISH 技术检测率58.0%明显高于常规染色体异常核型检测率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采用多探针FISH技术检测,具有省时、高效且准确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上作为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手段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在自然流产查因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就诊的156例自然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绒毛细胞培养与G显带核型分析,计算培养成功率,分析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及主要异常类型。结果 156例自然流产孕妇中绒毛培养成功144例,培养成功率为92.3%,其中28~34岁和35~40岁年龄段患者的标本培养成功率分别为96.1%(98/102)和85.2%(46/54);9例因染菌导致培养失败,3例因胚胎停育时间过长、标本活性差、细胞不贴壁导致培养失败。检出染色体异常70例,异常检出率为48.6%,其中常染色体非整倍体44例、性染色体非整倍体16例、三倍体7例、四倍体1例、染色体结构异常2例,异常核型以X单体〔22.9%(16/70)〕、16三体〔20.0%(14/70)〕、22三体〔15.7%(11/70)〕、21三体〔10.0%(7/70)〕和三倍体〔10.0%(7/70)〕为主。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对流产绒毛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查明自然流产的原因,以便指导患者以后的生育并进行必要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与绒毛组织细胞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自然流产患者取绒毛组织原位培养进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培养成功102例,成功率为96.23%,检出染色体异常共35例(34.31%),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30例(85.71%);结构异常4例(11.43%);数目合并结构异常1例(2.86%)。结论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胚胎染色体检测对分析自然流产原因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咨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改良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绒毛膜细胞染色体的制备方法,并探讨其核型分析在自然流产病因诊断及下次妊娠指导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于清宫手术时,无菌采集39例早期自然流产胚胎的绒毛;改进消化、低渗、固定等原位法制备绒毛细胞染色体的关键步骤;G显带法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39例流产绒毛标本中,培养成功38例(97.4%),其中检出异常核型26例(68.4%),与正常核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26例异常染色体核型分布及其构成结果显示,核型异常以数目异常为主,与结构异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数目异常.改良的绒毛细胞培养法和原位制备法具有成功率高、操作简便、耗时短及有利于准确进行核型分析的优点;对流产原因的查明,以及合理指导下次妊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中晚期孕妇105例,抽取羊水体外培养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应用FISH技术直接对羊水收集细胞进行13、18、21、X、Y的染色体检测,分析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成功率.[结果]105例孕妇中完成羊水细胞核型分析103例,诊断成功率98.1%(103/105):正常100例(正常核型98例,染色体多态性2例),非整倍体3例(均为21-三体);完成FISH检测104例,成功率99.0%(104/105):正常101例(染色体结构变化无法检测),非整倍体核型(21-三体)3例;两者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ISH技术能快速准确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但不能完全替代染色体核型分析,有染色体结构异常者需结合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1 189名孕18~24周孕妇的羊水标本,用染色体GLP13/21探针和CSP18/X/Y探针对未培养的羊水细胞进行FISH检测,并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结果比较。结果 1 189例羊水标本1 175例培养成功,检出41例染色体异常,35例染色体多态性。1 189例羊水标本FISH杂交均成功,检出29例异常标本,另有6例结果不能判定。29例FISH结果异常中除1例因羊水培养失败无染色体核型对比外,其余与染色体核型结果一致。6例结果不能判定中5例因母血污染影响X、Y信号判断。结论产前FISH检测法在诊断5种染色体数目异常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存在检测假阳性和范围局限性,不建议作为单独检测方法用于染色体异常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应用常规R显带方法对43例CL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应用FISH技术对43例CLL患者的D13S25、RB1、ATM、P53和CEP 12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43例CLL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9.3%(24/43),涉及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异常染色体涉及2号、6号、14号和性染色体。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较多,占79.1%,同时有5例CLL患者未见分裂象。FISH阳性检出率为55.8%,其中D13S25基因缺失阳性率最高,占37.2%;其次依次为RB1基因缺失阳性检出率为20.9%,CEP 12基因扩增阳性检出率为16.3%,ATM基因缺失阳性检出率为9.3%,P53基因缺失阳性检出率为7.0%。在24例FISH阳性的患者中,有20例患者染色体核型正常,3例未见分裂象,只有1例染色体核型异常,但并不涉及FISH检测出的阳性基因。结论:FISH技术能够大大提高CLL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是CLL患者遗传学检测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检测的探针数量有限,对于CLL患者仍需使用FISH技术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来提高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为CLL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杨建和  岑岭  章艳  肖溶  陈涛  周民 《临床荟萃》2010,25(16):1393-1396
目的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5、7、8号染色体,分析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结合常规的细胞遗传学检查和FISH技术检测5、7、8号染色体.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患者的遗传学异常及疾病的转归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常规遗传学检测与FISH检测结果如下:5号染色体异常为(6.7%)vs(16.7%);7号染色体异常为(6.7%)vs(16.7%);8号染色体异常为(16.7%)vs(30.0%).30例患者中存活13例,死亡15例,失访2例;其中9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复杂核型及正常核型的缺失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FISH技术能敏感地检测出小克隆异常,运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结合多种探针进行分析,能对MDS患者的诊断、转归及预后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集262 例自然流产史夫妇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法制备G 显带染色体标本, 分析镜下核型.结果 262 例有自然流产史夫妇,检出20 例异常核型,异常核型比例为7.6%(20/262),无一例夫妇同时存在异常核型.检出染色体核型多态性15 例,发生率为5.7%(15/262).20 例异常核型中,男性染色体异常占检出异常核型总数的70%(14/20),高于女性的30%(6/20);常染色体异常比例与性染色体异常比例均为50%(10/20).常染色体异常:平衡易位5 例,倒位5 例; 性染色体异常:小Y 3 例,次缢痕增长4 例,倒位1 例,Turner 综合征1 例,Turner 综合征嵌合体1 例.常染色体多态性9 例,性染色体多态性6 例.结论 自然流产夫妇中,男性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女性.核型异常主要类型为,常染色体及Y 染色体异常.此外,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较高.对于存在自然流产史的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病因的分析与诊断,并为生育指导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滕奔琦  范建辉  章钧  崔金晖  侯红瑛 《新医学》2011,42(11):723-726
目的:探讨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异常与初次自然流产及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根据104例早期自然流产孕妇的临床资料分为复发性自然流产组(57例)和初次自然流产组(47例).清宫时取绒毛组织,按常规技术方法制备绒毛细胞染色体,G显带后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复发性自然流产组染色体数目异常22例(39%),初次自然流产组染色体数目异常30例(67%).复发性自然流产组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异常率以及常染色体三体发生率均低于初次自然流产组(P均<0.05),两组X单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早期流产的主要原因.除细胞遗传学异常外,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防治需积极寻找其他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18号染色体α卫星探针的临床诊断价值和产前诊断方法。方法收集产前筛查中染色体异常的高危孕妇(孕16~20周)的羊水间期细胞或染色体标本30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制备的18号染色体α卫星探针与羊水细胞玻片标本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同时通过常规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验证其在产前诊断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27例为正常的染色体核型,检测出2例18-三体综合征及1例21-三体综合征;经FISH检测的羊水细胞中,其中28例为18号染色体数目正常,检测出2例18-三体综合征,18号染色体数目的诊断与羊水细胞培养结果一致,其准确率为100%;探针与羊水细胞的FISH结果显示,全部标本均获得了明显的杂交信号,通过对30例羊水标本的FISH杂交效率统计,其敏感性为87.5%。结论制备的人18号染色体α着丝粒特异DNA探针能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羊水细胞间期核中18号染色体的数目的异常,该探针可用于Edwards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53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及部分分子细胞遗传学特点,应用常规R显带方法,对53例MM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其中20例患者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53例MM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32.1%,其中涉及3种及3种以上染色体异常的占82.4%,染色体众数从44到90条不等。染色体核型异常涉及所有24条染色体,其中涉及1q21扩增、13q14缺失,17p13缺失及14q32易位中至少1种染色体异常的占70.6%,同时发现t(11;16)(p11;p13)等一些不常见的结构异常;还有一些在急慢性白血病中经常见到的异常。FISH检测结果显示:12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MM患者中有3例FISH检测阳性;8例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患者中有5例FISH检测阳性。结论:大部分MM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异质性;FISH分析可提高异常的检出率,但有局限性;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与FISH技术相结合可提高染色体异常的识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掌握MM细胞遗传学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MM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许惠利  赵兰  屈蓓蓓  刘亮  王萍  周英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0):2346-2347,2350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急性白血病(AML)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8例AML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测和对42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ML)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分布、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AMML患者染色体检测结果有着明显的不同,异常核型为54.76%(23/42)。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特征来看,AMML有着明显的不一致性。结论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在白血病诊断、分型、治疗及预后判断诸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诊断和微小残留病(MRD)监测中,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O-PCR)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染色体G显带、FISH和RO-PCR技术对46例CML初发慢性期(CP)患者进行核型分析、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并对伊马替尼、羟基脲和干扰素治疗后进行追踪观察.结果①46例CML初发患者Ph染色体均为阳性,其中1例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均阳性,阳性细胞平均数为(92.20±7.80)%;RQ-PCR检测BCR-ABL/ABL的平均值(68.18±26.67)%.②46例患者随访时间6~24个月,其中17例采用伊马替尼治疗,27例羟基脲治疗,2例干扰素治疗.随访期间,7例出现附加染色体异常,同时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阳性(82%~100%),RQ-PCR检测BCR-ABL/ABL值为(51.10±16.30)%,并于0~12个月内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其余39例患者(包括伊马替尼治疗组16例,羟基脲和干扰素治疗组29例),伊马替尼治疗组FISH检测仅4例为阳性(1.0%~5.0%),RQ-PCR检测BCR-ABL/ABL转录本相对平均值(0.10±0.08)%,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羟基脲和干扰素治疗组FISH检测均阳性(79%~100%),BCR-ABL/ABL转录本相对平均值(53.65±12.60)%,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RQ-PCR能够有效提高CML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后MRD的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m-FISH) 技术用于快速诊断胎儿非整倍染色体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符合产前遗传学诊断指征的孕妇126例,行羊膜腔穿刺获取羊水细胞,采用荧光标记的DNA探针对羊水细胞间期核DNA进行杂交,荧光显微镜观察、计数杂交信号类型,同时对每例标本行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在126例羊水细胞样本中,FISH检出21-三体综合征胎儿4例、18-三体综合征1例、Turner综合征1例、46,XX核型67例、46,XY核型53例.FISH检测结果与羊水细胞核型分析的符合率为100%.结论 FISH结果判读直观,信号明晰,是快速、准确检测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两种检测方法在胚胎停育患者胎儿病因学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 对78例胚胎停育患者清宫后的妊娠组织行细胞培养后做染色体核型分析;若培养失败,采用FISH进行分析。 结果 78例胚胎停育患者的妊娠组织,染色体培养且成功用于核型分析者38例,其中检出正常核型23例、异常核型15例、常染色体三体8例、三倍体1例、性染色体异常3例、结构异常3例。40例染色体培养失败,采取FISH检测,检出正常染色体15例,异常染色体25例,其中常染色体三体占19例、三倍体2例、45XO 4例。 结论 胚胎停育的主要原因是胚胎染色体异常导致。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及FISH检测对胚胎停育的妊娠组织进行分析,两种方法对异常核型和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检出有明显差异,对胚胎坏死时间长的妊娠组织,FISH成功率更高。临床上应结合两种检测方法用于胚胎停育的原因分析,为下次妊娠提出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