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考察麻黄与甘草酸碱对药在麻杏石甘汤中配伍前后麻黄碱与甘草酸提取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麻黄,甘草单味药提取液,麻黄甘草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麻黄碱和甘草酸提取量进行测定.结果:各样品液中麻黄碱变化不明显,全方中甘草酸提取量较单味药及对药提取药液降低.结论:酸碱对药麻黄、甘草在配伍后麻黄碱与甘草酸基本不形成大分子复合物.  相似文献   

2.
酸碱对药附子与甘草在四逆汤中配伍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酸碱对药附子与甘草在四逆汤中配伍后酸、碱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附子、甘草单味药提取液、附子甘草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乌头生物碱类成分和甘草酸提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对附子而言,水煎煮只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乙醇提取既可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又可检测到双酯型乌头生物碱;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煮、水煎后离心生物碱提取量逐渐减低,乙醇回流生物碱提取总量变化不明显.对甘草而言,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煮、水煎后离心,乙醇回流甘草酸提取量均逐渐降低.结论:附子、甘草单煎和乙醇回流、附子、甘草对药煎煮和乙醇回流、四逆汤全方煎煮和乙醇回流,酸碱性成分的提取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防己与甘草在防己黄芪汤中配伍后甘草酸、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的变化.方法 采用RP-HPLC法,对防己、甘草单味药提取液,防己与甘草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甘草酸提取量进行测定.结果 水煎后过滤、水煎后离心时,防己生物碱提取量逐渐减低,而乙醇回流时其提取量有所变化但不明显;水煎后过滤及水煎...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酸碱对药大黄与黄柏在大黄硝石汤中配伍后酸、碱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黄、黄柏单味药提取液、大黄黄柏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蒽醌类成分和小檗碱的提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蒽醌类成分及小檗碱的提取量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煮降低趋势明显,乙醇提取变化不明显,且提取量不及水提取。水煎煮单药与对药之间变化趋势尤其明显,而小檗碱的变化趋势较蒽醌类成分更明显。结论:大黄、黄柏单煎和乙醇回流、大黄、黄柏对药煎煮和乙醇回流、大黄硝石汤全方煎煮和乙醇回流,酸、碱性成分的提取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麻黄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前后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及其抗炎作用的变化,探讨两药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GC-MS测定各水煎液中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盐酸去甲基麻黄碱、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盐酸甲基麻黄碱的煎出量;采用HPLC测定各水煎液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煎出量。通过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来观察麻黄、甘草药对不同配伍配比水煎液的抗炎作用。结果:与单煎液相比,麻黄与甘草配伍后,随着配伍药材比例增大,水煎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味麻黄或甘草组比较,麻黄甘草(12:3)组和阳性对照组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配伍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黄甘草配伍后,对彼此有效成分的溶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推断二药配伍后,甘草中有机酸和麻黄中生物碱之间可能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生物碱有机酸复盐,导致配伍后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降低。麻黄甘草配伍组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甘草配伍比例的增加,抑制作用降低,推断是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酸碱对药大黄与附子在大黄附子汤中配伍后酸、碱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黄、附子单味药提取液、大黄附子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蒽醌类成分和乌头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对大黄而言,蒽醌类成分的提取量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滤过、水煎离心逐渐减低,乙醇回流蒽醌类成分的提取总量逐渐升高。水煎煮单药与对药、对药与全方之间的变化趋势均明显。对附子而言,水煎煮只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乙醇提取既可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又可检测到双酯型乌头生物碱;乌头生物碱的提取量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滤过、水煎离心逐渐减低,乙醇回流变化不明显;水煎煮单药与对药、对药与全方之间的变化趋势均明显。结论:大黄、附子单煎和乙醇回流、大黄、附子对药煎煮或和乙醇回流、大黄附子汤全方煎煮和乙醇回流,酸、碱性成分的提取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酸碱对药大黄与附子在大黄附子汤中配伍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酸碱对药大黄与附子在大黄附子汤中配伍后酸、碱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黄、附子单味药提取液、大黄附子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蒽醌类成分和乌头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对大黄而言,蒽醌类成分的提取量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滤过、水煎离心逐渐减低,乙醇回流蒽醌类成分的提取总量逐渐升高。水煎煮单药与对药、对药与全方之间的变化趋势均明显。对附子而言,水煎煮只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乙醇提取既可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又可检测到双酯型乌头生物碱;乌头生物碱的提取量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滤过、水煎离心逐渐减低,乙醇回流变化不明显;水煎煮单药与对药、对药与全方之间的变化趋势均明显。结论:大黄、附子单煎和乙醇回流,大黄、附子对药煎煮和乙醇回流,大黄附子汤全方煎煮和乙醇回流,酸、碱性成分的提取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酸碱对药大黄与黄柏在大黄硝石汤中配伍后酸、碱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黄、黄柏单味药提取液,大黄、黄柏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蒽醌类成分和小檗碱的提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蒽醌类成分及小檗碱的提取量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煮降低趋势明显,乙醇提取变化不明显,且提取量不及水提取.水煎煮单药与对药之间变化趋势尤其明显,而小檗碱的变化趋势较蒽醌类成分更明显.结论:大黄、黄柏单煎和乙醇回流,大黄、黄柏对药煎煮和乙醇回流,大黄硝石汤全方煎煮和乙醇回流,酸、碱性成分的提取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甘草、甘遂在配伍前后及甘遂半夏汤中主要药效成分提取量的变化,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探索"十八反药对"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甘草、甘遂配伍前后及在甘遂半夏汤中甘草酸单铵盐、大戟二烯醇的提取量变化情况。结果甘草酸、大戟二烯醇的提取量随单药→对药→全方的配伍变化,提取量先升高,后降低;但甘草酸升高幅度低于降低幅度,大戟二烯醇升高幅度高于降低幅度。结论甘草与甘遂合煎,其相应毒效成分均明显增加,说明十八反药对甘草与甘遂确实属于配伍禁忌,但二者在甘遂半夏汤复方中相应毒效成分有提取量又均明显降低,说明中医药复方配伍用药确实起到降低毒性的作用,也从化学成分的角度佐证十八反药对只要配伍使用得当也能在临床上起到应有的作用。研究结论为十八反药对自古至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配伍对麻杏甘石汤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麻杏甘石汤各配伍煎液中主要化学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甘草次酸、苦杏仁甘)的含量测定方法,并研究配伍对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实验,以HPLC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各配伍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都产生一定的变化,麻黄碱、伪麻黄碱及苦杏仁苷的含量于全方去甘草组中含量显著降低;甘草次酸的含量于全方去杏仁组中也显著下降;其余各组含量变化不显著。以上4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在全方组中均较高。结论:杏仁使麻黄碱、伪麻黄碱的煎出量减少,甘草有助于苦杏苷的煎出,杏仁有助于甘草酸的煎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白虎汤中甘草酸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配伍对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以HPLC法测定白虎汤中甘草酸含量。结果:配伍降低了白虎汤复方药液中甘草酸含量,知母和粳米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性(P<0.05),石膏增加了甘草酸含量,但影响不显著,两两交互作用对甘草酸含量影响不显著。结论:知母和粳米降低了复方药液中甘草酸含量。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建立UPLC法测定白虎汤中甘草酸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配伍对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以UPLC法测定白虎汤中甘草酸的含量。结果:配伍降低了白虎汤复方药液中甘草酸的含量,知母和粳米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性(P<0.05),石膏增加了甘草酸含量,但影响不显著(P>0.05),两两交互作用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知母和粳米降低了复方药液中甘草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UPLC研究不同配伍对白虎汤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UPLC测定白虎汤中甘草酸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配伍对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以UPLC测定白虎汤中甘草酸的含量。结果:配伍降低了白虎汤复方药液中甘草酸的含量,知母和粳米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性(P<0.05),石膏增加了甘草酸含量,但影响不显著,两两交互作用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结论:知母和粳米降低了复方药液中甘草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古代煎煮方法与现代煎煮方法的差异,为其复方制剂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古代《伤寒论》和现代《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记载的煎煮方法,分别进行芍药甘草汤复方煎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以干膏率、指纹图谱,以及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对古代煎煮方法和现代煎煮方法制得的煎液进行分析。结果:2种煎煮方法制得的煎液指纹图谱色谱峰数目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匹配出10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9,并指认出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苯甲酸、异甘草苷、甘草素、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10个已知峰。2种煎液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差异较小,提示2种煎煮方法对多数成分的提取效率基本一致。按现代方法煎煮的煎液中芍药苷、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明显高于古代煎煮方法,干膏率也明显高于古代煎煮方法。结论:芍药甘草汤的煎煮方法对其干膏率和芍药苷、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影响较为明显,但对指纹图谱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用合煎、分煎方法制备的三拗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的变化,比较体外抗菌作用。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2%乙酸(35∶65)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分析三拗汤合煎液和分煎液样品中甘草酸的含量。采用稀释法体外测试三拗汤不同煎液对常见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三拗汤合煎液中甘草酸的平均含量大于分煎液中甘草酸的平均含量。三拗汤合煎液对绿脓杆菌有抑菌作用,而分煎液没有;合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略大于分煎液。结论:与分煎液比较,合煎液中甘草酸的含量较高,抑菌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