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利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探讨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与良性脑膜瘤瘤周水肿区性质。方法 50例患者术前行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磁共振扩散成像(DWI),绘制ADC图,测量瘤周区、远离肿瘤区、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白质ADC值。2组ADC值组间区别进行t检验。结果瘤内磁敏信号(ITSS)3级星形细胞瘤组瘤周ADC值为(1.25±0.18)×10-3 mm2/s,低于ITSS1、2级组ADC值(1.66±0.15)×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TSS 1、2级组ADC值低于良性脑膜瘤组ADC值(1.76±0.15)×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TSS 3级星形细胞瘤组瘤周血管源性水肿与细胞毒性水肿相互作用,导致ADC值降低。ITSS 1、2级星形细胞瘤与良性脑膜瘤瘤周水肿主要为血管源性水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DWI在脑转移瘤与恶性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9例脑转移瘤和22例恶性胶质瘤的MRI常规平扫、增强和DW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转移瘤中,10例病灶DWI呈高信号,19例病灶中心DWI呈低信号,恶性胶质瘤中,15例DWI呈高信号,7例未见明显高信号,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实质区ADC值为(0.86±0.23)×10-3 mm2/s和(1.07 ±0.14) ×10-3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3,P=0.085);坏死区ADC值为(2.41±0.47)×10-3 mm2/s和(2.83±0.0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6,P=0.001);近瘤水肿区ADC值分别为(1.58±0.18) ×103mm2/s和(1.41 ±0.16)×104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7,P=0.006);远瘤水肿区ADC值分别为(1.59±0.08)×10-3mm2/s和(1.51 ±0.15) ×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7,P=0.096).结论 DWI是脑转移瘤与恶性胶质瘤鉴别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各型植入性胎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54例植入性胎盘孕产妇,均进行常规T_2WI和DWI扫描,其中DWI分别使用b值为0 s/mm~2、400 s/mm~2、600 s/mm~2、800 s/mm~2、1000 s/mm~2。以手术或病理结果为标准,将植入性胎盘病例分为粘连型、植入型、穿透型三组,结合常规T_2WI图像,在DWI图像中分别测量植入处组织、邻近胎盘组织和邻近子宫肌层组织的ADC值,比较这三种组织ADC值在组间及组内是否有差别。结果 54例孕产妇中32例为粘连性胎盘(59.26%),19例为植入性胎盘(35.19%),3例为穿透性胎盘(5.56%)。粘连组中植入处组织、邻近胎盘组织和邻近子宫肌层组织这三种组织平均ADC值分别为(1.8576±0.4203)×10~(-3) mm~2/s、(1.7876±0.2652)×10~(-3) mm~2/s、(1.7623±0.4699)×10~(-3) mm~2/s;植入组中这三种组织平均ADC值分别为(1.6607±0.2128)×10~(-3) mm~2/s、(1.6782±0.1799)×10~(-3) mm~2/s、(1.8015±0.5439)×10~(-3) mm~2/s;穿透组中这三种组织平均ADC值分别为(1.7703±0.1962)×10~(-3) mm~2/s、(1.7860±0.3272)×10~(-3) mm~2/s、(1.8587±0.2655)×10~(-3) mm~2/s。粘连组、植入组、穿透组中这三种组织的组内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植入处组织、邻近胎盘组织和邻近子宫肌层这三种组织的ADC值在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植入性胎盘诊断,但植入性胎盘中不同组织的ADC值对于植入性胎盘诊断及分型无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儿童四脑室区常见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2年10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儿童四脑室区肿瘤的MRI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了 DWI。结果:42例中,毛细胞型星形细 胞瘤(I级)5例,星形细胞瘤(II级)9例,室管膜瘤12例(I级2例,II级6例,II级4例),髓母细胞瘤16例。在DWI合成图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呈等或低信号,星形细胞瘤呈等或稍高信号,室管膜瘤呈稍高或明显高信号,髓母细胞瘤呈明显高信 号。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低级星形细胞瘤(I?II级)、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分别为(1.48±0. 16) ×10^-3 mm2/s、(l. 11±0. 12)×10^-3 mm2/s 和(0. 73 ± 0. 09 ) ×10^-3 mm2/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 ADC值0. 82×10^-3 mmVs和1.32×10^-3 mm2/s作为阈值的诊断正确率为95. 2 % (40/42)。结论:DWI在低级星型细胞瘤、 室管膜瘤及髓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磁共振弥散联合波谱分析技术应用于脑肿瘤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的40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脑肿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给予常规磁共振检查与磁共振弥散联合波谱分析检查,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表观弥散系数以及波谱图,并分别计算出肿瘤增强区和对侧正常区的NAA/Cho、NAA/Cr和Cho/Cr比值等。结果脑转移瘤的平均ADC值为(12.08±2.92)×10~(-4)mm~2/s,脑膜瘤的平均ADC值为(13.17±2.98)×10~(-4)m m ~2/s,星形细胞瘤的平均A D C值为(13.76±2.99)×10~(-4)mm~2/s。三种脑肿瘤的ADC值均高于正常对侧脑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三种肿瘤任意选取两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种肿瘤的NAA均较正常组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移瘤与脑膜瘤的NAA/Cho、NAA/Cr值明显低于星形细胞瘤(均P0.05),三种肿瘤的Cr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均P0.05)。星形细胞瘤有4例Lac峰,1例Lip峰;脑膜瘤有3例Lac峰,1例Lip峰,1例Ala峰;转移瘤有2例Lac峰,5例Lip峰。结论磁共振弥散及波谱两种技术均有其优势,若联合应用能更加敏感的发现疾病以及精准的辨别疾病,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最小ADC值分析,以提高对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CNC)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2010年9月-2016年9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侧脑室肿瘤的常规MRI、DWI表现,分成CNC组、室管膜瘤组,星形细胞瘤组,并对其最小ADC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例CNC DWI表现为高信号12例,稍高信号6例,平均最小ADC值为(0.65±0.13)×10-3 mm2/s;23例非CNC DWI为等或稍信号16例,低信号7例,其中12例室管膜瘤平均最小ADC值为(1.07±0.15)×10-3 mm2/s,11例星形细胞瘤平均最小ADC值为(1.14±0.19)×10-3 mm2/s;CNC组平均最小ADC值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ROC曲线,当肿瘤最小ADC值为0.85×10-3 mm2/s,诊断CNC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94%,阴性预测值为96%.结论 最小ADC值对于侧脑室CNC的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明确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MRI弥散加权成像对鼻咽癌(NPC)T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我院对鼻咽部病变行常规MRI及DWI检查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病理证实为鼻咽癌30例,良性病变20例,另以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分析鼻咽部良恶性病变影像特点,比较鼻咽癌患者原发灶、受累肌肉、受累斜坡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与对照组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各ADC诊断阈值诊断鼻咽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同时分析MRI及DWI诊断鼻咽癌T分期的准确率。结果 NPC原发灶及受累肌肉内瘤灶在T1WI序列呈等低信号,T2WI轴位显示两侧鼻咽部软组织对称性增厚,边界清,呈稍高信号,DWI则见鼻咽部软组织呈稍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与鼻咽良性病灶相比在信号特征、增强方式、生长方式、累及范围方面有不同特征;NPC原发灶、受累肌肉、受累斜坡ADC值[(0.746±0.085)×10~(-3)mm~2/s、(0.765±0.091)×10~(-3)mm~2/s、(0.762±0.089)×10~(-3)mm~2/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NPC原发灶、受累肌肉、受累斜坡的ADC诊断阈值分别为0.832×10~(-3)mm~2/s、0.860×10~(-3)mm~2/s、0.557×10~(-3)mm~2/s,其诊断灵敏度依次为93.2%、86.1%、98.6%,特异度依次为85.9%、66.9%、65.4%;MRI及DWI联合诊断鼻咽癌T分期的准确率90.00%高于单独MRI 56.67%或DWI 66.67%(P0.05)。结论MRI及弥散加权成像结合有助于对鼻咽癌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可较好显示鼻咽癌原发瘤与其邻近受累结构,对鼻咽癌T分期评估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 扩散加权成像(DWI) 及ADC 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31 例,转移瘤26 例,肝血管瘤11 例,肝囊肿10 例,其他病变8例.进行MRI 平扫及DWI,选取病灶感兴趣区,测出信号值,并计算ADC 值,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平均ADC 值如下:肝囊肿(2.583±0.156)×10-3mm2/s,血管瘤(1.689±0.313)×10-3mm2/s,转移瘤(1.021±0.213)×10-3mm2/s,原发性肝细胞癌(1.031±0.262)×10-3mm2/s.肝脏良性病变的ADC 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肝脏不同病变的ADC 值进行量化分析,能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DWI及ADC值鉴别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DWI及ADC值在鉴别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病理及临床证实脑脓肿14例,坏死囊变脑转移瘤17例,经常规磁共振检查及弥散加权检查,在脑脓肿脑炎期、包膜期及吸收期进行弥散信号及ADC值的测量,并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相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结果:脑脓肿包膜期DWI为高信号,ADC值低,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DWI及ADC值正好相反. 吸收期及脑炎期脑脓肿D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而ADC值高信号或等信号,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正好相类似. 所有脑脓肿的平均ADC值为0.88×10-3 mm2/s,坏死囊变脑转移瘤平均ADC值1.8×10-3 mm2/s,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DWI信号诊断的敏感性为64.5%(20/31),特异性为100%(17/17),准确性为77%(37/48). 结论:DWI及ADC值有助于鉴别包膜期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对吸收期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无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收治的30例乳腺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设10名正常乳腺组作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DWI技术诊治,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情况。结果当b=800-0 s/mm~2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患者的ADC平均值为(1.29±0.05)×10~(-3) mm~2/s,95%置信区间(95%CI)(1.157,1.420)×10~(-3) mm~2/s;恶性病变患者的ADC平均值为(0.57±0.12)×10~(-3) mm~2/s,95%CI(0.302,0.855)×10~(-3) mm~2/s;正常腺体对象的ADC平均值为(2.04±0.20)×10~(-3) mm~2/s,95%CI(1.571,2.510)×10~(-3) mm~2/s。恶性病变患者的ADC低于良性病变患者的ADC,低于正常腺体组,DWI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WI技术的ADC值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乳腺肿瘤的病变情况。DWI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具有特异性强、准确率高等特点,能够作为定性定量的判断,为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1.5T MRI成像系统对6名健康志愿者以及6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部进行常规T1WI、T2WI MRI检查及扩散张量成像,采用DtiStudio软件对DTI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显示脑白质纤维,并测量肿瘤周围白质及健侧对应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结果扩散张量FA图可清楚显示脑白质内大部分主要的白质纤维束.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观察到锥体束不同程度的中断.3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锥体束、胼胝体或内囊、外囊受压、移位及浸润破坏,周围白质纤维被浸润破坏后FA值较健侧明显降低.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在活体内清楚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受损和移位,有利于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对预后功能恢复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单指数模型ADCtotal,双指数模型ADCslow、ADCfast、f值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央叶前列腺癌、腺体型前列腺增生、基质型前列腺增生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超声融合靶向穿刺证实的中央叶前列腺癌患者23例,腺体型前列腺增生患者19例,基质型前列腺增生患者24例。所有病例均于穿刺前行包括T2WI、T1WI及多b值DWI在内的MR检查。DWI的b值设置为0,50,100,150,200,500,800,1 000,1 500和2 000 s/mm2。根据病靶向穿刺区将病灶同DWI图像进行匹配。分别测定各病理类型的ADCtotal、ADCslow、ADCfast、f值。Kruskal Wallis Test进行差异性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分析各参数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央叶前列腺癌、腺体型前列腺增生、基质型前列腺增生的诊断效能。结果 中央叶前列腺癌、腺体型前列腺增生、基质型前列腺增生的ADCtotal (×10?3 mm2/s) 值分别为0.46 ± 0.06, 0.87± 0.19, 0.68 ± 0.09,ADCslow (×10?3 mm2/s)分别0.39±0.13,0.57±0.15,0.49±0.13,ADCfast (×10?3 mm2/s)分别为4.8±2.5,3.6±0.76,4.5±1.8,f值分别为0.43±0.10,0.68±0.09,0.58±0.08。Kruskal Wallis Test差异性检验示ADCtotal、ADCslow、f值在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1和0.000, ADCfast在病理类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为0.489。ROC分析ADCtotal、ADCslow、f值在鉴别中央叶前列腺癌和腺体型前列腺增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1、0.828、0.971。在鉴别中央叶前列腺癌和间质性前列腺增生时AUC分别为0.991、0.719、0.861。在鉴别中央叶腺体型前列腺增生和间质性前列腺增生时AUC分别为0.876、0.650、0.831。结论 在b值位于0-2000 s/mm2时单指数模型ADCtotal较双指数模型的ADCslow和f值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央叶前列腺癌、腺体型前列腺增生、基质型前列腺增生时具有更佳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张量成像(DTI)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定量分析的能力。方法 应用3.0T MR对8名志愿者、40例慢性病毒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进行DWI及DTI检查,弥散敏感度(b值)选择0,800 s/mm2,比照肝穿病理结果,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DC)及平均弥散率(MD),分析两种方法定量肝纤维化分期的能力。结果 受试者的肝脏ADC和MD分别为(1.26±0.12)×10-3 mm2/s和(1.39±0.1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75,P<0.01)。ADC、MD与纤维化分期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86,-0.481,P<0.01);ADC可有效鉴别正常肝脏(S0期)与S2 、S3、S4期纤维化(P<0.05),肝硬化(S4期)与S1、S2、S3期纤维化(P值分别为 0.003,0.041,0.014);MD能有效鉴别S4期与S0、S1期纤维化(P值分别为0.002,0.026),但不能鉴别比较其他各期纤维化(P >0.05)。ADC预测≥S2期、≥S3期及≥S4期纤维化的能力均优于MD(ROC曲线下面积,ADC分别为0.879、0.823、0.866;MD分别为0.796、0.743、0.725)。结论 DWI对肝纤维化分期的定量分析效果全面优于DTI,适合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纤维化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其中1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化疗后进行复查;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在3.0T磁共振上进行常规和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DWI与常规T2W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更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为(753.33±31.28)×10-3mm2/s,其中10例复查患者平均值为(1 088.32±51.28)×10-3mm2/s;化疗前后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P<0.05)。10例复查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结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 264.20±71.60)×10-3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淋巴瘤患者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DWI和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DTI及DTT在胶质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判断胶质瘤良恶性和侵袭性的价值及胶质瘤与脑白质结构间关系,观察纤维束受损情况,为制定胶质瘤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31例不同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15例,高级别胶质瘤16例)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分别绘制FA图、DEC图并重建弥散张量纤维素成橡(DTT)图。选择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及水肿边缘作为感兴趣区,分别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相应感兴趣区内的rFA值,并观察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的改变。结果: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平均rFA值均表现出实质部分(低级别组0.428±0.078,高级别组0.366±0.055)、瘤周水肿(低级别组0.578±0.120,高级别组0.458±0.158)、水肿边缘(低级别组0.834±0.074,高级别组0.676±0.138)的顺序递增的趋势。高级别胶质瘤组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和水肿边缘的rFA值均较低级别胶质瘤组明显降低(P<0.05)。在FA图中各级别胶质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信号。DEC图中病变区颜色黯淡混杂、纤维束整体形态异常。在DTT图中低级别胶质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12/15),少数表现为受压、偏移(3/15);高级别胶质瘤中,纤维束多呈现明显的变形移位,多数表现为纤维束明显中断、稀疏(13/16);少数表现为纤维束全部或大部分中断(2/16);1例主要表现为受压移位。结论: DTI能够在术前评价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瘤细胞侵袭性并能较全面地观察纤维束改变,可为胶质瘤手术方案的制定、判断手术效果及观察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或钼靶发现可疑的7例患者进行乳腺磁共振弥散成像,取两组不同b值分别计算表面弥散系数值(ADC),以及绘制时间-信号曲线,诊断结果与常规MRI比较并经病理证实。[结果]3例为恶性,2例为良性,2例为未见异常。DWI与常规MRI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疾病的敏感性较高,ADC值在良恶性鉴别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 (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实验组 32只经眶入路电凝法所制作的兔大脑中脉梗死模型行不同时间点 (0 .5h、1h、2h、4h、6h、8h、12h和 2 4h)DWI扫描 ,并测定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dif 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 :DWI上的异常高信号位于基底节、海马和顶叶皮层 ,脑梗死后 0 .5h ,ADC值开始下降 ,至 8h ,ADC值降至最低。DWI上的异常高信号区随时间推移 ,逐渐增大。结论 :DWI是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优选MRI序列。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MR表观弥散系数演变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灶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规律,为脑梗死分期、指导治疗、判断转归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69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88次DWI和常规MRI检查。其中超急性8例次,急性期35例次,亚急性期20例次,慢性期25例次,测量各期梗死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相对ADC(rADC)值,并分别测量梗死灶中心至病灶边缘的ADC值及rADC值。结果:超急性期与急性脑梗死平均ADC值及平均rADC值明显下降,亚急性期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rADC值高于超急性期及急性脑梗死病灶(P〈0.05),部分亚急性晚期(10~14d)病灶平均ADC值接近于甚至稍高于健侧相对应区,出现假正常化现象。慢性期脑梗死病灶平均ADC值高于健侧相对应区,其平均ADC值、平均rADC值明显高于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P〈0.05)。7例超急性脑梗死及26例急性期脑梗死灶内的ADC值、rADC值不均匀的,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低,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15例亚急性期脑梗死ADC值、rADC值呈现与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相反的“梯度征”,即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高,从中心往外逐渐降低。结论:脑梗死病灶ADC值,rADC值在时间及空间上均有一定的演变规律及相应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将脑梗死病灶ADC值、rADC值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结合起来并加以应用,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判断脑梗死病灶期龄和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测定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例女性正常志愿者(对照组),60例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良性病变18例,恶性肿瘤4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MRI常规平扫、弥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为500、1000 s/mm2)及动态增强扫描,比较正常乳腺、良性及恶性病变的ADC值,同时分析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扫描特点.结果 (1)全部病变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DWI显示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 (46/46),良性病变符合率90% (18/20);DWI诊断敏感性达97%(64/66),对照组诊断特异性达100% (20/20).(2)b=500 s/mm2时,正常乳腺及良、恶性乳腺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43,P=0.00);b=1000 s/mm2时,正常乳腺及良、恶性乳腺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46,P=0.00).不同b值下,良性病变ADC值均高于恶性(P<0.05),正常乳腺高于良、恶性病变(P<0.01).(3)良性、恶性病变患者DCE-MRI图像上所显示的病变部位形状、边缘、强化形式、早期峰值强化率和曲线类型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测定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Marmarou致伤装置制备135只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DAI的SD大鼠模型,在大鼠致伤后4、8、24 h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各组大鼠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 致伤后各组大鼠磁共振成像未发现明确可视性病灶.伤后4 h,各DAI组大鼠ADC值均下降,中、重度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 h,各DAI组ADC值均升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 h与伤后4 h相比,重度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轻度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 h,各DAI组ADC值继续升高,以重度DAI组升高最显著.结论 通过测定ADC值可以检测到DAI后常规磁共振成像不能显示的外伤性改变;大鼠DAI急性期ADC值下降,随后上升,其变化幅度可能与DAI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