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5例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65~80岁,平均74岁;病程1~6年,平均3年。根据Koshino影像学分期,Ⅱ期1例,Ⅲ期2例,Ⅳ期2例。术后采用VAS评分、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7个月,平均6.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未出现感染、下肢血栓、骨折等并发症。5例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减轻,功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不明显;HSS评分、VAS评分、胫股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5—2020-05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0例MontⅢ、Ⅳ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测量髋-膝-踝角、股胫角、胫骨后倾角评估下肢力线的改变情况。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6~61)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21.8±5.8)°,较术前(114.9±10.4)°明显增加。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膝关节HSS评分、KS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髋-膝-踝角得到矫正,胫骨后倾角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前后股胫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症状性髌股关节炎、外翻畸形、累及股骨外侧髁的晚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能明显减轻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下肢力线、增加膝关节活动度、良好恢复膝关节功能,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20例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6个月人工关节遗忘指数,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HSS评分和WOMAC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42个月。切口愈合不良1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2例,膝关节内侧痛1例,假体松动行翻修术1例。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而VAS评分和WOMAC评分则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6个月患者的人工关节遗忘指数为64.2±6.3。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与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使用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符合诊断的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 SONK)患者20例20膝(SONK组),男4例,女16例,年龄61~83岁,平均(71.9±8.2)岁。根据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筛选出相匹配的同期使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MOA)患者20例20膝(MOA组),男4例,女16例,年龄63~79岁,平均(72.5±8.2)岁。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 OKS)、膝关节最大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股胫角、髋膝踝角。结果 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4.2±17.4个)个月,骨坏死组1例出现假体松动,骨关节炎组1例出现不明原因疼痛,两组患者皆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OKS评分、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NK组股胫角、髋膝踝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本体感觉存在等优点,中短期疗效满意,与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病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单问室膝关节病变的早期疗效,探讨单髁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术难点.[方法]采用轻度矫正不足(slightly undercorrect)原则和内侧有限松解技术对15例各类单间室膝关节病变患者行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对术前和随访时HSS评分,股胫角,最大关节活动度进行统计分析,并测量胫骨假体后倾角度.[结果]HSS评分,股胫角,最大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胫骨平台后倾角度平均4.2°.[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病变的早期疗效可靠,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是单髁膝关节置换疗效的保证,内侧有限松解技术能有效改善屈曲挛缩.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手术技术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7例(27膝)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的晚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2例,女15例;年龄52~82岁,平均(64.6±8.6)岁。体重指数18.0~30.2 kg/m2,平均(24.2±2.9) kg/m2。左侧13例,右侧14例。均发生在内侧间室,位于股骨远端内侧髁25例,胫骨内侧平台2例。Mont膝关节骨坏死分期Ⅲ期11例,Ⅳ期16例。采用Biomet公司第3代Oxford单髁假体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术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1次。对患者满意率、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关节活动度、HSS膝关节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59个月,平均27.8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心脑血管意外、创伤后精神障碍等并发症发生。1例于术后3年发生车祸致胫骨平台外侧骨折及股骨内侧髁撕脱骨折而行翻修术。1例出现股骨假体旋转超过10°,1例出现胫骨下透光线。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率为96.3%(26/27);疼痛VAS评分由术前(6.9±0.9)分降至(2.0±1.1)分;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61.3±9.7)分增至(93.0±4.8)分,优良率96.3%(26/27);膝关节活动度为125.7°±9.6°;股胫角为177.7°±3.1°。结论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近期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关节功能良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短期疗效与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87例(94膝)经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关节力线等进行评估分析,分析单髁关节置换临床效果、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4年(6个月~7年),返修2例,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假体脱位等,HSS评分由术前61.05分增至92.67分,优良率达92%。VAS评分由术前6.46分降至2.80分。术后疼痛缓解率94%。膝屈曲度平均达127.53°。术后力线平均内翻2°。[结论]小切口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中短期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功能良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03诊治的5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Ahlback 3、4期)。25例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UKA组),25例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TKA组)。比较2组恢复直腿抬高时间、恢复屈膝90°时间,以及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6(12~24)个月。术后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内衬脱位等并发症发生。UKA组恢复直腿抬高时间、恢复屈膝90°时间短于TKA组,术后2周时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均优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与TKA组术后3个月、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均可取得满意疗效,而单髁置换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康复更快,但适应证也更为严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牛津第三代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患者术后临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关节科行牛津单髁置换术治疗的30例(30膝)明确诊断为膝关节内侧髁自发性坏死的患者,其中男性10例10膝,女性20例20膝;术后随访。收集统计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坏死部位、大小、Koshino分期和坏死部位/髁比例、坏死面积等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有无单髁置换术(UKA)术后并发症出现;同时分别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最大活动度(ROM)对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再者手术前后均行患侧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评估下肢力线。采集资料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术前术后的数据均值比较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为股骨内髁骨坏死,Koshino分期Ⅲ期20例,Ⅳ期10例。平均年龄(65.7±3.2)岁;平均体重(64.9±1.3)kg;坏死部位宽度和髁的比例20%~60%,其中24例50%,6例50%;病变体积4.3~31.3 cm3,小面积坏死22例,中面积坏死6例、大面积坏死2例;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无输血、感染、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假体周围骨折等围手术期并发症出现;平均随访(14.8±2.4)个月(3~3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减轻,与术前比较,KSS临床和功能评分(临床t=14.09,功能t=12.62)、HSS评分(t=13.05)、膝关节活动度(t=5.77)、股胫角(t=3.49)等均有明显改善(均为P0.01)。结论对于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患者,利用第三代牛津单髁系统,采用微创单髁技术行手术治疗,术后疗效满意,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对28例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患者应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度、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HSS评分及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个月,患者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度,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膝关节HSS评分治疗优良率92.86%(26/28),未出现下肢不等长、跛行和严重感染等。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膝关节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效果确切。术中软组织松解是矫正膝关节内翻屈曲挛缩畸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腓骨截骨与运动疗法联合治疗内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评估。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岳阳市中心医院骨关节科,采用腓骨截骨与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伴内翻膝的患者30例,男性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2±7)岁。于术后4个月、8个月进行随访比较术前及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步态改变。 结果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0.3)年。HSS评分由术前(50.2±7.8)分增至术后4个月(78.2±6.3)分,术后8个月(82.1±5.5)分;VAS评分由术前(6.8±1.2)分降至术后4个月(3.2±1.1)分,术后8个月(2.5±0.8)分。术后2次随访HSS评分均明显升高、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关节角度参数术前屈伸角度-5°~45°,内外翻转角度-8°~18°,内外旋转角度-5°~20°;8个月时屈伸角度-4°~58°,内外翻转角度-7°~13°,内外旋转角度-3°~10°。术后随访发现膝关节屈伸、内外翻、内外旋各角度与正常相比逐步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腓骨截骨与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伴内翻膝早期疗效满意,应用步态分析得出的量化指标为骨性关节炎的诊治及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值得临床应用及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假体屈曲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387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置换关节数、手术时间、术前关节活动度、术前最大屈膝度、术前美国特种医院(HSS)评分、术前疼痛评分、伴随疾病、个人史、康复介入时间、术后1 d疼痛评分、胫骨平台后倾角、股骨假体屈曲角。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术后1年患者关节活动度为因变量,其他参数为自变量行秩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观察上述指标与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90°的相关性。 结果术前HSS评分为(47±10)分,术后1年HSS评分为(8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20,P<0.01);术前关节活动度为(86±7)°,术后关节活动度为(1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58,P<0.01)。性别、术前关节活动度、术前最大屈膝度、术前HSS评分、胫骨平台后倾截骨角度与膝关节活动度呈正相关(P<0.05);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置换关节数、术中出血量、术前疼痛评分、高血压、糖尿病、康复介入时间、术后1 d疼痛评分、股骨假体屈曲度与关节活动度呈负相关(P<0.05);手术时间、吸烟、饮酒与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胫骨平台后倾截骨角度、股骨假体屈曲角、术前疼痛评分、术前关节活动度是影响膝关节置换术后1年关节活动度的独立因素(P <0.05)。 结论股骨假体屈曲角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呈负相关,胫骨平台后倾截骨角度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减少髌骨厚度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间在作者本院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2病例资料,分为常规髌骨打磨组与减少髌骨厚度组,术后随访2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髌骨评分(Feller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复查X线观察髌骨倾斜角、合适角。 结果术前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性,术前的HSS评分及Fell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术后2年HSS评分、Feller评分、疼痛评分(VAS)及膝关节活动度经过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两组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与时间点间存在交互作用,减少髌骨厚度组及常规髌骨打磨组在除术后1月外的其余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X线的髌骨倾斜角及合适角的对比无差异性。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如适当减少髌骨厚度,减轻髌股关节压力,较常规髌骨打磨更有利于改善髌股关节功能。但减少髌骨厚度的远期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膝关节核磁共振(MRI)前交叉韧带(ACL)异常结果对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KA)疗效影响。 方法本研究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单髁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纳入标准:确诊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膝关节MRI提示除内侧间室软骨磨损、ACL异常外结构正常、术中直视下仅前内侧软骨磨损且ACL功能完整。排除标准:多间室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通过术前膝关节MRI结果上显示ACL的情况,分为ACL-MRI正常组、ACL-MRI异常组。共55例患者(61膝),其中26例(30膝)ACL完整,29例(31膝)ACL异常。对两组分别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膝关节活动度(ROM)对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观察两组术后有无假体的松动、感染,垫片有无磨损、脱位等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最长时间5年,平均随访(21±17)个月。术后ACL-MRI正常组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75.9±7.6)分、VAS评分平均1.0(0.7,1.3)分、ROM平均(109.9±9.9)°;术后ACL-MRI异常组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77.7 ± 6.6)分、VAS平均0.8(0.6,1.1)分、ROM平均(108.0±10.6)°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在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及疼痛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上均未出现假体感染、松动、脂肪栓塞,垫片磨损、脱位等并发症。 结论术前MRI显示ACL异常但术中未见ACL断裂、其功能良好者UKA术后短中期疗效好,长期结果尚需随访。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We analyzed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 results of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 treated by minimally invasive medial unicompartmental arthroplasty using Oxford Uni.

Methods

We reviewed 22 knees in 21 patients which were treated for 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between 2002 and 2006. Patients included one male and 20 females. The mean age was 70.8 years (range, 53 to 82 years).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70.3 months (range, 48 to 93 months). The clinical result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 knee score and 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knee preoperatively and at the final follow-up. Preoperative plain radiographs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size and stage of osteonecrotic lesions.

Results

The mean HSS knee score was 64.3 (range, 54 to 75) preoperatively and 92.0 (range, 71 to 100) at the final follow-up. The mean preoperative flexion contracture was 8.9° (range, 0 to 15°) and 0.2° (range, 0 to 5°) at the final follow-up. The mean further flexion increased from 138.6° (range, 100 to 145°) preoperatively to 145.6° (range, 140 to 150°) at the final follow-up. Active full flexion was possible within 2 months of the operation. The squatting position was possible in 16 patients (84.2%) out of 19, except one case of bronchiectasis and one case of spine fracture. The cross-leg posture was possible in 19 patients (90.5%) out of 21. The mean tibiofemoral angle was improved from varus 0.98° to valgus 3.22°. Meniscal bearing dislocation occurred in 2 cases and femoral component loosening occurred in 1 case.

Conclusions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sing Oxford Uni could be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option in 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中使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与旋转高屈曲型假体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8例骨关节炎患者施行TKR手术,其中应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32例38膝,旋转高屈曲型假体36例44膝,通过测量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knee surgery score,HSS)对两种假体置换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68例患者获随访3~26个月,平均19个月。根据HSS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优47例(69.1%),良17例(25.0%),可4例(5.9%),总优良率94.1%。两组之间术前活动度以及术前、末次随访时HS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旋转高屈曲型假体组在末次随访活动度方面较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组为高(P0.05)。结论高屈曲度人工膝关节假体在运动学上有潜在的优势,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减轻接触应力和假体磨损;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手术方式简单、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对不需要从事高屈曲活动、经济较为困难以及高龄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假体。  相似文献   

17.
膝关节表面置换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全髁型膝关节表面置换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 3 0例全髁型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进行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18个月。结果 术后 18个月屈膝平均达 110° ,伸直 0° ,HSS评分术前平均 3 5分 ,术后平均为优良以上占 97% ,无一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全髁型膝关节表面置换是目前治疗晚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外侧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对21例(23膝)符合纳入标准的外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股骨外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后自体髂骨植骨并股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男8例(8膝),女13例(15膝),年龄30~54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伴有膝关节外侧间室疼痛及外翻畸形,术前通过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测量出胫股角平均为(162.0±2.6)°。通过观察术后骨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HSS评分及胫股角等,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治疗外翻性膝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骨愈合时间(3.9±1.5)个月,未发现明显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HSS膝关节总评分从术前的57.3±3.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8.6±2.7。胫股角提高到术后的(176.0±1.4)°。结论:股骨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解剖入路清晰,术中容易控制截骨量,能够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同时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中青年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与关节镜下清理治疗中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45例)与观察组(采用腓骨近端截骨与关节镜下清理治疗,45例)。记录两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HSS评分、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住院时间、治疗费用观察组明显短(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两组HSS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3项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关节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腓骨近端截骨与关节镜下清理治疗中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膝关节活动,且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打印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沈阳市骨科医院关节外科应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6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及髌骨Feller评分的评估。并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对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及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于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伸直位Q角及其髌骨外推Q角,屈曲30°位Q角及其髌骨外推Q角的测量。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63例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随访(14.5±2.7)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1.8±0.4)分]、HSS评分[(93±6)分]和髌骨Feller评分[(26±4)分]较术前[(6.8±2.2、37±6、16±6)分]有明显改善(t=18.223,t=-51.741,t=-11.485,P<0.05);术后6个月患者股四头肌肌力[(80±8)分]较术前[(74±8)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71,P<0.05)。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屈:(118±5)°,伸:(1.0±0.9)°]较术前[屈:(80±14)°,伸:(3.8±1.8)°]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6.062,F=105.050,P<0.05)。伸直位和屈曲30°位Q角及其髌骨外推Q角,以及两种状态下Q角差值,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伸直位:t=20.489,t=6.753,t=4.891,屈曲位:t=21.497,t=2.853,t=5.698,P<0.05)。 结论应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打印导板辅助下完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