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背景:与正常人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含量已有明显下降。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动员后CD34+细胞比例的变化。 方法:将23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为5组(<1年,1~5年,>5~<10年,10~15年和≥15年),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动员5 d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4+细胞的含量,并利用Person简单相关及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其与病程、血脂、尿酸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糖尿病者外周血动员后CD34+细胞水平与三酰甘油相关(r=-0.202,P=0.002),与载脂蛋白B相关(r=-0.276,P=0.000),与尿酸相关(r=-0.297,P=0.000)。经统计分析发现,糖尿病者外周血动员后CD34+细胞数随糖尿病病程进展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探讨大鼠脑局灶缺血/再灌注是否影响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的数量.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缺血/再灌注线栓法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动物模型组.取再灌注后1、3、6、12 h和1、2、3、4、7、14 d,10个观察点,测外周血单个核CD34+表达情况.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在再灌注后1 h~2 d无明显变化,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7 d明显减少,14 d后恢复.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后1 h~2 d再灌注后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没有变化,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7 d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背景:造血干细胞具有良好的自我复制和更新的能力,CD34+细胞具备有造血干细胞的标志。 目的:分析影响外周血CD34+细胞纯化的因素。 方法:90例患者,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 μg/(kg•d)动员1~3 d后,应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液80~100 mL,经Clini MACS免疫磁珠分选技术纯化CD34+细胞。 结果与结论:90例CD34+细胞平均数为(1.73±1.15)×107,经流式细胞仪分析,CD34+细胞阳性率大于80%。COBE血细胞分离机单次收集的循环血量在980~1 100 mL时,利于CD34+细胞收集(P=0.005);动员后白细胞浓度在(16~21)×109 L-1时,利于CD34+细胞收集(P < 0.05);中间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比例超11%时,利于CD34+细胞收集(P < 0.05);单个核细胞液血小板小于2 100×109 L-1时,利于CD34+细胞的收集(P < 0.05);年龄小于16岁,CD34+细胞数高(P=0.003);CD34+细胞抗体的温度、磁性标记及细胞处理时离心力的大小,均有影响。结果提示,经Clini MACS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技术纯化的CD34+细胞能满足临床需要,实验稳定性好,重复性好;注重相关因素的影响,可提高纯化的CD34+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3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中 EPC的数量,并观察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PBEPC)变化趋势.结果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EPC在超急性期含量明显增多,并随时间延长其含量逐渐降低,在急性期第7天再次达到高峰; EPC的动员能力可能随年龄增长减弱,外周血中EPC含量水平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EPC变化可能与脑卒中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有望作为出血性脑卒中预后观察的指标,同时为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为今后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34+细胞是否存在异常目前仍有争议。 目的:以健康人为对照,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比较二者外周血CD34+细胞形貌特征。 设计:病例-对照分析。 对象: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男3例,女3例,平均年龄26.3岁,平均病程19.0个月,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两组对象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均静脉注射环磷酰胺4 g/m2,白细胞<1.0×109 L-1时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 μg/kg,待白细胞> 5.58×109 L-1及CD34+>2%时采集外周血干细胞。3例健康志愿者采取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为动员方案。向外周血干细胞中加入CD34 MicroBeads FcR和FcR Blocking Reagent制备细胞悬液,离心弃上清,重悬后过滤,应用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技术纯化CD34+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表面形貌,每例患者随机测20个细胞,每个细胞不同部位做2 μm×2 μm图像5幅,将5幅图像的直径、平均粗糙度、均方根粗糙度、平均高度的均值作为该细胞的参数。 结果:成像范围在12 μm×12 μm时,可将细胞整体模拟成像。成像范围在2 μm×2 μm时,两组细胞表面均可见大小、深浅不一的凹陷及椭圆形球状突起,粗糙不平。与健康志愿者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的直径、平均粗糙度、均方根粗糙度、平均高度等参数经单向方差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203~4.553,P均> 0.05)。 结论:应用原子力显微镜选择成像范围在2 μm×2 μm时可清晰观测外周血CD34+细胞的表面结构,且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CD34+细胞形貌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6.
背景:迄今为止,人们利用基因芯片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CD34+和CD133+干细胞分化后细胞生物学性状、功能调控、基因变化及其表达差异等方面的认识尚不足,有待深入研究。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比较脐血CD34+和CD133+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并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体外诱导脐血CD34+和CD133+造血干/祖细胞分化的基因表达变化,及其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反应性差异。 方法:利用MiniMACS免疫磁珠法从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CD34+和CD133+干/祖细胞,经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27的DMEM/F12细胞营养液培养10~15 d,提取培养前后细胞总RNA,利用Oligo GEArray®芯片和GEArray表达分析软件进行芯片数据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和CD133+造血干细胞回收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前后CD34+、CD133+细胞形态变化。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RNA浓度和纯度。基因芯片检测结果。 结果与结论:①对20份脐血分别进行CD34+和CD133+细胞分选,分选CD34+细胞纯度为(77.52±5.06)%,回收率为(2.74±1.59)%;CD133+细胞纯度为(79.16±3.37)%,回收率为(1.12±0.94)%。②新分选出的CD34+细胞呈球形,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培养15 d后,多数细胞形态未发现显著变化,部分细胞出现贴壁生长,可见突起和梭形细胞。CD133+细胞呈球形,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培养15 d后,细胞明显扩增,由圆球形变为不规则形,部分细胞出现贴壁生长。③CD34+干细胞培养前后总RNA提取质量分别为2 236 ng和1 796 ng;CD133+干细胞培养前后总RNA提取质量分别为2 518 ng和2 191 ng。④在所检测的263个干细胞相关基因中,脐血CD133+细胞与CD34+细胞基因表达差异2倍以上的基因有10种,其中5种基因表达前者高于后者,5种基因表达前者低于后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培养后,CD133+细胞有32种基因表达显著高于CD34+细胞,在检测的263个基因中,未见低于CD34+细胞的基因。证实脐血中新分离的CD133+细胞和CD34+细胞基因表达仅有少数基因存在差异;CD133+细胞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反应性显著强于CD34+细胞,表现为细胞周期调节、信号转导和分化等基因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诱导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外周血CD4^+CD25 T细胞转化为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不同浓度IFN-γ刺激GBS患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T细胞。Real-timePCR检测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中FoxP3的表达,共培养检测其抑制功能;结果与健康人中天然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较。结果IFN-γ可诱导CD4^+CD25^+T细胞转化为CD4^+CD25^+调节性T细胞。IFN-γ40ng.mL^-1诱导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中FoxP3表达含量最高,但仍然低于天然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其抑制能力最强,与天然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FN-γ可诱导GBS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转化为CD4^+CD25^+调节性T细胞,IFN-γ,40ng.mL^-1诱导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型和功能与天然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相当。  相似文献   

8.
背景:课题组已建立胎儿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能否有效扩增各个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有待验证。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抗原CD133、CD34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从脐血标本中分离出来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实验分为3组:①F组: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②S组:基质细胞+单个核细胞。③SF组:基质细胞+干细胞因子+Flt3配体+促血小板生成素+单个核细胞。在第0,6,10,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CD34+、CD133+CD34+细胞数以及集落形成单位数。 结果与结论:SF组有核细胞总数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均比其他两组高;除了第14天外,第6、10天两个时间点SF组中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及集落形成单位数均高于其他组;含骨髓基质细胞的S组和SF组中CD133+细胞/有核细胞、CD34+细胞/有核细胞、CD133+CD34+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果说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能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CD34+、CD133+CD34+细胞,基质细胞对维持造血干细胞的原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当归注射液能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微环境,促进造血细胞增生。能增加细胞周期蛋白D2表达,促进细胞从G1→S期的转换。 目的:拟证实当归注射液对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CD34+细胞及其Fas抗原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和单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细胞分子学实验,于2005-11/2006-04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研究所进行。 材料:选用8~12周龄雌性(H-2a 、MLSb)Balb/c小鼠作为受体,制作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选用DBA/2小鼠(H-2a 、MLSa)8~10周龄作为供体。 方法: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对照组不经照射。于造模当天开始,模型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 mL/(kg•d),治疗组腹腔注射当归注射液10 mL/(kg•d),1次/d,连续12 d。 主要观察指标:于第12天每只小鼠采集尾静脉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取出股骨,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及CD34+细胞Fas抗原表达。 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及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1)。模型组CD34+抗原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CD34+抗原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1),已接近对照组水平。对照组CD34+细胞Fas抗原表达最低,模型组Fas抗原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表明细胞增殖受影响。治疗组Fas抗原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 < 0.01)。模型组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 (P < 0.01)。 结论:当归注射液可能通过降低负调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减少细胞凋亡,促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造血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细胞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关系. 方法 分别采取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法(ELISA)动态测定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起病后或入组后第3、7、10、14天外周血CD34+细胞和血清VEGF水平.分析其关系. 结果 脑梗死组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0天达峰值: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浓度在各时间点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第7-10天达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4+细胞水平与血清VEGF浓度两者存在正相关(r=0.452,P<0.01). 结论 脑梗死后外周血VEGF及CD34+细胞水平的升高将促进血管生成,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起到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卒中急性期患者外周血中C D 3 +T细胞、C D 3 + C D 4 +T细胞、C D 3 + C D 8 +T细胞及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的动态变化,探讨卒中后机体免疫状态及其 对卒中后感染的影响。 方法 选取卒中急性期患者32例为卒中组,根据发病1周内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卒中后非感 染组24例和卒中后感染组8例。另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3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 胞术分别于病程24 h内、3 d、7 d检测卒中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CD3+CD4+T细胞、 CD3+CD8+T细胞及Tregs水平。 结果 ① 与对照组比较,卒中后非感染组CD3+CD4+T细胞与Tregs于发病后7 d升高(P分别为0.02和 0.03);CD3+CD8+T细胞在发病后24 h及3 d下降(P分别为0.01和0.03),发病后7 d升至与健康对照组 无显著差异。卒中后感染组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及Tregs在发病24 h内(P分别为 <0.001,<0.001,0.03和<0.001)、3 d(P均<0.001)、7 d(P分别为<0.001,0.01,0.01和0.01)均较健 康对照组明显下降;②卒中后感染组CD3+T细胞、CD3+CD4+T细胞及Tregs在发病后24 h内(P分别为0.01, <0.001和<0.001)、3 d(P分别<0.001,<0.001和0.04)、7 d(P均<0.001)均显著低于卒中后非感染 组;两组CD3+CD8+T细胞在发病后24 h内无明显差异,但3 d(P<0.001)、7 d(P =0.02)卒中后感染组显 著低于卒中后非感染组。 结论 C 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及Tregs参与卒中早期病理生理过 程,其动态变化可能导致卒中后免疫抑制,并参与卒中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背景:CD34+细胞和许旺细胞在单独移植情况下均有促进脊髓修复的功能,且各自分泌和表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及配体。 目的:探讨CD34+细胞与许旺细胞联合移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观察体内移植后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及表型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2008-09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免疫对照组、CD34+细胞组、许旺细胞组、细胞联合组,12只/组。SPF级6~8周龄ICR小鼠2只,用于分离培养骨髓CD34+细胞。SPF级一两天龄ICR新生鼠30只,用于分离培养许旺细胞。 方法:各组大鼠均建立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造模后2周,CD34+细胞组、许旺细胞组将体外培养并荧光标记好的对应细胞悬液经多点注射入横断瘢痕及瘢痕上下各一个脊髓节段,共6个注射位点,每点注射5 μL,每只大鼠共移植60万个细胞量;细胞联合组移植方法相同,但CD34+细胞、许旺细胞注射量各60万个。移植后除模型对照组外,余4组均使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腹腔给药。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BBB评分判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测定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的变化,形态学及组织学鉴定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表型变化。 结果:移植后12周内CD34+细胞组BBB评分最高(P < 0.05),至移植后24周时细胞联合组BBB评分最高,恢复效果最佳,许旺细胞组次之,CD34+细胞组最差(P < 0.05)。与CD34+细胞组比较,移植后12周细胞联合组热痛阈值明显降低(P < 0.05),随移植时间延长,各组机械痛阈值均明显降低(P < 0.05),但热痛阈值没有发现类似规律。CD34+细胞在有许旺细胞参加的情况下存活数量较多,在移植后12周尤为明显。移植后4周荧光细胞集中在针道附近,第12周荧光细胞迁移到瘢痕上下一两个节段,且较集中分布于脊髓灰质,白质中少见。与CD34+细胞组比较,移植后4,8,12周细胞联合组成熟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Neu-N阳性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均明显升高(P < 0.05),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APC阳性率明显下降(P < 0.05);CD34+细胞组、细胞联合组早期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O4阳性率均明显下降(P < 0.05)。移植后4,8,12周,许旺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 结论:CD34+细胞联合许旺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后肢功能及感觉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单纯CD34+细胞移植,并得到了体内实验的证实。  相似文献   

13.
杨洋  吴迪  王颜  刘全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10):1829-1834
背景:骨髓中存在多潜能干细胞,利用其多向分化和归巢的能力,已成为近年来多种疾病治疗的研究方向。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归巢于缺血心肌的高度选择性,并评价其短期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7-04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取清洁级SD大鼠82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0~300 g, 62只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0只作为假手术组。 方法:造模成功41只,分为模型组(n=20)和动员组(n =21)。模型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 mL/d,连续7 d;动员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稀释至浓度2.5 mg/L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 μg/(kg•d),连续7 d。假手术组:在相应冠状动脉结扎部位穿线,不结扎,其余操作步骤相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 mL/d,连续7 d。 主要观察指标:1周后计数3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4周后比较3组大鼠在体心功能。并取大鼠心脏、肺脏、肝脏、骨骼肌组织制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病理改变,毛细血管密度和CD34+细胞归巢情况。 结果:①造模1周后动员组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较动员前明显增加(P < 0.05),且动员组大鼠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微核细胞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5)。②造模1周时,动员组较模型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较多CD34+细胞(P < 0.05);4周时,动员组和模型组均未见CD34+细胞。各组大鼠肝脏、肺脏及骨骼肌各个时段则均无明显差异。造模后4周,动员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模型组(P < 0.05),梗死面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 < 0.05),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 < 0.05)。 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心肌梗死后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到外周血循环并归巢于梗死心肌,并可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心肌梗死范围,改善心功能。短期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肺脏、肝脏、骨骼肌无明显组织学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背景: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与基质细胞饲养层一样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其中包括起正性作用和负性作用的细胞因子,它们对共培养体系内的干/祖细胞起双向调节作用,但何时表现为抑制性或促进性作用目前尚无定论。 目的:分析比较骨髓基质细胞及皮肤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以了解共培养体系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3-08/2004-05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原代成纤维细胞、骨髓标本由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提供,脐血标本由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及湛江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提供。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阳性)分选法提取脐血CD34+细胞。设立3组:液体培养对照组为脐血CD34+细胞(3×108 L-1)+ RPMI 1640培养液(含体积分数为10%牛血清白蛋白、10 μg/L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 μg/L干细胞因子、10 μg/L白细胞介素3),接种于24孔培养板;骨髓基质细胞饲养层组、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组分别将体外分离培养的第4代人骨髓基质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接种于24孔培养板,70%融合时加入等量脐血CD34+细胞及相同成分的RPMI 1640培养液。 主要观察指标:脐血CD34+细胞增殖情况与集落形成能力。 结果:与骨髓基质细胞饲养层组比较,液体培养对照组、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组脐血CD34+细胞增殖率及集落形成能力均显著降低(P均< 0.01);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骨髓基质细胞饲养层培养体系能促进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并可以较好地保持脐血CD34+细胞的干细胞特性,效果显著优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及液体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特发性多发性肌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CD152、CD80、CD86表达,进一步分析共刺激分子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研究分三组,即健康对照者(HC,n=5)、特发性多发性肌炎组(IPM,n=8)和肌营养不良组(MD,n=8),后两组患者均经肌肉活检酶组织化学确诊。三组患者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CD4+CD28+、CD8+CD28+、CD152、CD80、CD86表达,并计算出CD4+CD28-、CD8+CD28-表达。结果与HC组比较,IPM组CD4+CD28+表达降低(31.9±6.6 vs 39.5±6.9,P〈0.05),其所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亦明显下降(92.2%±6.2% vs 98.1%±0.7%,P〈0.05),与之相反的是CD4+CD28-表达明显升高(2.0±1.8 vs 0.6±0.2,P〈0.05)。IPM组CD4、CD8表达及CD8+CD28+/CD8百分比与HC组无明显差异,CD8+CD28-表达则呈上升趋势。IPM组CD152较HC组明显升高(18.5±13.8 vs 7.1±1.2,P〈0.05),各组间CD80表达无明显差异,CD86以IPM组最高(6.8±1.9 vs 4.6±1.7,P〈0.05)。结论IPM患者外周血CD4阳性的T细胞表面的CD28表达下降,但CD152和CD86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16.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后具有动员骨髓和外周血中的CD34+干细胞的潜能,参与坏死心肌的自身修复,但外周血CD34+细胞与其他相关指标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其与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 方法:采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验组)发病第2,3,4,5,7,30,90,120天的外周静脉血及入院后相应时间点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4+的百分率。同时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及心脏超声检测。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百分率于心肌梗死后第3天开始升高,第4天达到高峰,第90天回降至基线水平。对照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②实验组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关系,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呈负相关关系;与肌酸激酶同工酶无相关性。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4~8 d内给予干细胞治疗可适度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并且较高的CD34+干细胞表达有益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CD34+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及重建长期造血和免疫的生物学功能,针对心肌缺血性损伤、肢体血管闭塞引起的组织缺血等治疗有显著的疗效。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损伤临床治疗康复效果不佳,观察人脐带血CD34+细胞移植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CD34+细胞的存活、迁移以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情况。 方法:实验于2002-05起在天津市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进行。①实验材料:雄性SD大鼠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第四研究所提供,体质量250~350 g,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人脐带血由天津脐血干细胞库提供,产妇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CD34+细胞移植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后24 h移植CD34+细胞;生理盐水组: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后24 h后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仅行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③实验评估: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检测BrdU标记的CD34+细胞存活、迁移及其GFAP蛋白和NeuN蛋白的表达。 结果:①CD34+细胞移植组与其它各组在移植完成24 h 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 > 0.05); 移植后1周到第4周,各组动物均有神经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CD34+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另两组(P < 0.05)。②CD34+细胞移植组与另两组比较,大鼠脑梗死体积无明显变化。③移植的CD34+细胞可在大鼠脑组织中存活,部分CD34+细胞同时表达GFAP蛋白或NeuN蛋白,并向缺血区域迁移。 结论:CD34+细胞可在大鼠脑缺血区域中存活、迁移并向星形胶质细胞或神经元分化,同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已成为分选CD34+细胞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长期实验中发现诸多因素影响其分离纯度,包括磁珠与细胞孵育时干冰与碎冰的使用、磁珠与细胞孵育及分离时摇床的摇摆方向、红细胞裂解液裂解单个核细胞的使用等。 目的:在免疫磁珠分选CD34+细胞过程中分别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改进,以提高分选CD34+细胞的纯度。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8-07/2009-03在太原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骨髓象筛选正常的人骨髓29份,由太原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提供,取材均经患者同意。CD34+免疫磁珠为Dynal公司产品。 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免疫磁珠法分选骨髓CD34+细胞,对其分选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如冰块与碎冰、摇床的种类以及红细胞裂解液的使用进行方法改进。方法1:按试剂盒提供方法进行磁珠常规分选CD34+细胞。方法2:在方法1基础上,用碎冰替代冰块进行磁珠与单个核细胞孵育。方法3:在方法2基础上,用万向摇床替代水平摇床。方法4:在方法3基础上,向单个核细胞中预先加入红细胞裂解液裂解残留红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方法分选出的CD34+细胞纯度。 结果:随着不同环节的逐渐改进,CD34+细胞纯度由(32.7±6.6)%升至(84.5±5.2)%,方法1,2,3,4所分选出的CD34+细胞纯度逐渐升高,组间方差分析差异显著(F=76.209,P < 0.01),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 结论:碎冰、万向摇床及红细胞裂解液的使用能有效提高免疫磁珠法分选人骨髓CD34+细胞的纯度。  相似文献   

19.
背景:单份脐血难以满足成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要求,需对其进行体外扩增,这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培养条件,而且容易导致干细胞自身分化,从而影响移植效果。 目的:克隆人白细胞介素3基因cDNA,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转导脐血CD34+细胞,观察白细胞介素3的表达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基因组学体外实验,于2008年在承德医学院完成。 材料:健康成人外周血由承德市中心血站提供,脐血由承德市妇幼保健院提供,提供者对实验均知情同意。 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外周血,应用Fi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分离脐血CD34+细胞。提取白细胞介素3 mRNA,应用RT-PCT扩增白细胞介素3 cDNA,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IL-3。设立2组:实验组利用基因枪技术将pcDNA3/IL-3导入脐血CD34+细胞中,对照组未行转染。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人白细胞介素3 ELISA试剂盒检测脐血CD34+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3水平。 结果:扩增的白细胞介素3基因cDNA理论上应为616 bp,实际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紫外线下可见预期大小的条带,反转录合成的cDNA完整。BamHⅠ和XbaⅠ双酶切后,电泳可见616 bp的插入片段,与白细胞介素3基因序列相同。转染第1~7天,实验组脐血CD34+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3水平明显高于未转染对照组(t=3.46,P < 0.05)。 结论:白细胞介素3基因cDNA克隆成功,并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IL-3,pcDNA3/IL-3能在脐血CD34+细胞中短期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大鼠局灶脑缺血病灶周围新血管形成现象,探讨外周血CD34+细胞和脑组织AC133抗原在新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正常组,2.假手术组,3.动物模型组。分别取缺血再灌注1h、3h、6h、12h、24h、48h、3d、4d、7d、14d、28d共11个观察点。取前10个观察点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个核CD34+细胞平均荧光强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48h、3d、4d、7d脑组织AC133抗原表达。对28d组进行脑血管荧光分布面积的检测。每个观察点5只大鼠,共65只大鼠,根据神经功能计分纳入实验。结果1.脑缺血再灌注28d梗死半球半暗带区域的血管荧光总面积较非梗死半球相似区域增加24.79%。2.大鼠脑缺血/再灌注3d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直到7d。14d恢复到基线水平。3.AC133抗原在再灌注4d梗死半球半暗带区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阳性,3d、7d组无阳性表达。结论本研究证实大鼠脑缺血28天梗死半球半暗带区域的血管面积较非梗死半球增大。研究提示循环CD34+干细胞和AC133+细胞可能参与脑缺血损伤的血管修复和新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