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毒邪可伏蕴为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毒邪、伏邪的特点出发,结合痫病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认为痫病属于"伏气"杂病,其伏邪为毒,风、痰、火、瘀凝成毒,五脏失调化生毒,毒邪内伏脑络,深潜伏藏,蕴聚胶结,引发痫病,并是痫病间歇发作、缠绵难愈的病理基础,进而提出"疗痫祛毒调与化"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脑为清窍,不容毒侵,侵之染之,有损元神,元神失控,发为癫痫.毒邪致痫,有内外毒之分:"外毒"包括物理与化学因素毒物、寄生虫毒、药物聚毒、湿热疫毒;"内毒"包括痰瘀内阻、血败脑腐、气机不利酿为毒,风火逆乱、灼伤脉络、升降失宜酿为毒;此外,禀赋不足、脾运不健、湿浊内聚酿为毒,胎产不当、胞元受损、形败难救酿为毒.临床治之多以解毒治痫之法以应对.  相似文献   

3.
脑为清窍,不容毒侵,侵之染之,有损元神,元神失控,发为癫痫。毒邪致痫,有内外毒之分:"外毒"包括物理与化学因素毒物、寄生虫毒、药物聚毒、湿热疫毒;"内毒"包括痰瘀内阻、血败脑腐、气机不利酿为毒,风火逆乱、灼伤脉络、升降失宜酿为毒;此外,禀赋不足、脾运不健、湿浊内聚酿为毒,胎产不当、胞元受损、形败难救酿为毒。临床治之多以解毒治痫之法以应对。  相似文献   

4.
癫痫病机复杂,病理因素多以痰、瘀、风、火为主,而痰瘀既为病理产物又可为发病因素,痰瘀胶夹不解,蕴郁为毒,损伤脑神,致使痫病抽搐,反复迁延难愈。王净净教授在"痰瘀毒交夹"理论下,倡导用"化痰祛瘀,解毒止痉,开窍定痫"法治疗小儿癫痫,认为痰瘀祛,新血生,毒无所依,助以芳香开窍,引痰、瘀、毒邪出,邪去而毒解,则气血调畅,神明有主,休止期祛瘀补虚治其本,而风痫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5.
探究蜂房的历代应用沿革,分析其配伍规律,可为该品的临证运用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两汉至明清,不同历史阶段,蜂房发挥的功用及临床运用各有特点,体现在:两汉至唐代,本品多为攻毒疗疮之用,主治疮毒、瘰疬、痔瘘诸疾;至宋金元时期,在对该品攻毒疗疮认识的基础上,强调了蜂房祛风止痛,息风止痉功效的发挥,故此期蜂房的运用范围扩展至牙痛、风痫等病证;而至明清时期,论及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的功效,多宗"以毒攻毒"之说。从其临床应用来看,此期多是对宋金元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常用治龋齿牙痛、疮疡肿毒、乳痈瘰疬、顽癣诸疾等。  相似文献   

6.
对痫病从痰论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进行了总结和阐释,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对痫病化痰诸法进行整理。痫病从痰论治的理论基础在于:痫病患者大多数病程较长,这与痰邪致病伏藏体内、反复发作的特点相关;痫病发作可见"有形之痰"的症状;痫病还具"无形之痰"的症状。从痰论治痫病的基本方为定痫丸;治疗痫病的化痰法有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活血化痰、补虚化痰等;治疗痫病的常用化痰药物可归为辛温化痰(如半夏、白附子、天南星)、清热化痰(如竹沥、天竺黄、礞石)及具有独特功效的化痰中药(如石菖蒲、天麻、远志、僵蚕)3类。  相似文献   

7.
刘铁军教授首次提出"脏毒腑秽学说"以指导临床实践,认为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迁延不愈、预后再发等病因病机是"脏毒腑秽"所致.该学说认为,糟粕聚于体内,腑气不通,影响"六腑中轴"的正常运转,生成腑秽,聚而成浊化毒,变生百病,临床分为"腑气,腑浊,腑毒,脏毒"四个阶段.通过将腑秽排出体外,以"通腑除秽"作为治疗原则,并兼顾其它各系统疾病.这一独特"脏毒腑秽学说",结合现代医学"肠肝循环"和"肠道菌群"等理论,传承《内经》与《伤寒论》等精华,守正创新,体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对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实教授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中枢神经损害癫痫发作病理因素以风、痰、瘀、毒为主,常用经验方定痫汤加减;以发作性头痛为特点的中枢神经损害患者,配合经验方活血定痛汤加减;中枢神经损害症状不严重者,标本同治,以益肾化毒的狼疮方合定痫汤治疗。   相似文献   

9.
肛窦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医学认为该病属"脏毒"范畴,然而,"脏毒"理论无法完全解释肛窦炎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在临证中发现,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李佃贵教授所提出的"浊毒"学说,既借鉴了"脏毒"的部分理论,又结合临床实践,予以创新和发展。运用"浊毒"理论,能较好的解释肛窦炎的发生和发展,而基于此理论确立的治法方药,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该文从"浊毒"的概念与特点、"浊毒"致肛窦炎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角度,论述"浊毒"与肛窦炎的关系,同时总结归纳出利湿化浊、清热解毒、调气和血的治疗大法,对加深"浊毒"与肛窦炎的认识、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医叫"痛风",中医属"痹症",壮医属"发旺",这里壮医指的毒应是湿毒、热毒、酸毒等浸到体内再则病从口入,经谷道、水道产生酸毒,才产生"发旺"这个病.根据壮医传统组方整理、改进药方,配制成壮医排毒胶囊内服排毒并结合茶疗、外洗,结合中医把脉、望诊等传统诊断方法和中医传统配方,利用西医生化指标的检验,针对患者不同的具体情况微调药方,固本培元,祛除邪毒,使气道、水道、谷道通畅,通则不痛,达到天地人三气同步,从而有效防治痛风.通过诊治300多名痛风患者,疗效显著,并根据临床情况不断改进药方,简化排毒过程和程序,缩短治疗时间.结果 表明,壮医排毒疗法对痛风具有较好疗效,有效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通过跟师学习,临床伺诊收集田维柱教授治疗痫病的病例,并结合田维柱名老中医工作室中已有的治疗痫病的医案,将这些医案进行总结分析,与古今医家治疗痫病的经验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田维柱教授治疗痫病的独特诊治经验。田老认为痫病的发病机制总体来说是本虚标实。本虚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标实多为风、痰、瘀作祟,强调分期治疗,发作期以治标为主,应平肝熄风、镇静安神;缓解期宜标本兼治,应化痰袪瘀、益气健脾;同时强调补肾益髓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临床即可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浅析张杰教授运用"肝脾建中"思想辨治疾病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张杰教授门诊,选取张师运用"肝脾建中"思想辨治的肝积、呕吐、痫病、痿证之验案4则,并结合历代名家的相关论述,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用药特点等方面对验案进行分析,进一步研讨"肝脾建中"思想。[结果]张师认为,肝脾在生理上同居中焦,关系密切,为后天之源泉,人身之枢机,病理上则每易相兼为病,独创"肝脾建中"思想指导临床。"肝脾建中"思想是将肝脾作为一个矛盾的整体纳入杂病的辨治过程,其指导下的治法即是肝脾同治、调和气血、健运中焦,以协调上下,通达内外,临证用于辨治肝郁脾虚、痰毒瘀阻之肝积,肝气犯胃、胃阴不足之呕吐,肝脾两虚、风痰上扰之痫病,阳气不足、络脉瘀阻之痿证等,疗效显著。[结论]张师临证运用"肝脾建中"思想辨治疾病,旨在突显肝脾二脏的相关性及"肝脾建中"的重要性,经验特色鲜明,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SPECT脑血流显像在癲痫灶定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2例癲痫患者进行间歇期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并与脑CT、EEG、皮质脑电图(ECoG)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PECT阳性率最高(82.25%),EEG和CT分别为67.74%和53.27%。SPECT能准确定位癲痫灶,与埋藏式ECoG手术中ECOG标侧结果及手术病检结果的符合率达93.33%。结论 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是诊断癲痫病灶的有效方法,灵敏度优于CT和EEG;但SPECT所示异常部位并非都是致痫灶,应与EEG、CT、ECoG、MRI及临床结合分析,提高其定位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瘀毒"病机理论的诠释,为中医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方法]通过查阅肿瘤相关中医学文献,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探讨"瘀毒"理论中"瘀"和"毒"的含义及成因,对"瘀毒"理论进行诠释,并提出相应治疗策略。[结果]肿瘤"瘀毒"病机理论中的"瘀"指的是体内物质淤积、阻滞的状态,多由正虚和邪实共同导致。"毒"指的是具有强烈致病性,容易导致疾病恶化的致病因素,多由"瘀"蕴久而生。在微观层面,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及其组分的改变是"瘀毒"的典型特征。根据"瘀毒"理论,匡扶正气,求本溯源;探寻邪实,不忘瘀血;瘀毒同治,通达机变是肿瘤的中医治疗原则。[结论]"瘀毒互结"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依据"瘀毒"理论衍生的治则治法可以指导肿瘤的治疗,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5.
1996年1月~1997年4月,我们用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65例.并与潘生丁、痫毒唑作了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因其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预后差、易反复和治疗费用高昂等特点成为糖尿病治疗中的难题.岳仁宋教授总结其长期内分泌疾病诊疗经验,结合中医理论,提出"糖毒-玄府-络脉"理论.他认为糖尿病足的基本病机在于糖毒致损,玄府郁闭,络脉气血功能失司,并将糖尿病足分为"早、中、晚"三期,治疗上随期辨证遣方用药,临床疗效良好.本文将其经验梳理总结并佐以验案说明,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足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风病发病阶段"毒损脑络"临床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从临床角度研究中风病"毒损脑络"的表征,探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初步分析中风病毒损脑络的症状特征.方法 结合中风病发病前后的临床特点,参照风邪致病的临床特征表达,分析中风病发病前后非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的特点和变化,以及相关症状的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变化.探讨这些临床特征与毒损脑络的关联关系.结果 在症状层面,困倦感、头昏沉、反应迟钝、面色晦暗,食欲、睡眠、情绪的变化,舌象和脉象的变化,是需要关注的临床表征.结论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毒损脑络的临床表征有迹可寻.毒损脑络的临床表征,可能是相关症状、体征、症状的变化和理化指标的有机组合.  相似文献   

18.
542例抗痫药副作用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中文  王学峰 《重庆医学》1998,27(5):293-294
本文报告对542例癫痫病人抗痫药毒副反应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在抗痫治疗的10年中,有95例(17.53%)病人出现没的毒副反应。其中,苯妥英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46.57%、卡马西平的发生率为9.62%、丙戊酸为7.10%、苯巴比妥为9.62%。毒副反应中最常见见的是皮诊,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及胃肠道症状,有3例病人出现明显肝功能损伤。本文还讨论了毒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痫样发作是皮质功能异常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目前国内留守儿童痫样发作率高,多数患儿就诊条件及治疗情况不容乐观。痫样发作的鉴别诊断繁杂,且多与小儿癫痫诊断混淆,误诊率高,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所以精确诊断留守儿童癫痫及相关疾病并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政府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疾病网络动态数据库,实时观察并监护留守儿童,起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脂肪肝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治疗有其优势与特色,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脂肪肝发病特点,认为"脾气虚"是脂肪性肝损伤的发病基础,酒、湿、痰、瘀之邪蓄积日久而成毒,"毒邪内蕴"是主要病理因素,"气虚毒蕴"为脂肪性肝损伤主要发病机制,此理论的提出丰富了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