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观察在离心机高G值反复作用下,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特点,为高G值作用下脑功能改变的解释提供生理学依据.方法:选雄性大鼠20只,分为对照组及+Gz暴露后不同时间组,实验组经增长率为1G/s,持续3min的+10Gz暴露3次,立即经大鼠心脏灌注镧固定液,开颅取脑,制成切片,置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Gz重复暴露3次后即刻,即见镧颗粒通过少数开放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沉积于血管外围;暴露后1h及6h,可见大部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开放,镧颗粒弥漫性地分布于神经细胞间隙,部分镧颗粒已进入神经细胞内部,分布于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表面;暴露后24h,则见镧颗粒仅局限分布在血管腔内,毛细血管外的间隙则未见镧颗粒沉积,与对照组大鼠相似.结论:+10Gz/3min重复作用3次可引起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这种改变是可逆的.其可能在+Gz致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模拟高原低氧暴露下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并初步阐明其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低压舱模拟海拔高度7000m连续减压缺氧3d制备大鼠实验性高原脑水肿模型。GBE前期干预组在缺氧前3d按60mg/(kg.d)给予GBE干预处理,GBE后期干预组在缺氧开始24h后按相同剂量给予GBE至减压缺氧结束,以湿干比值法评价其对脑含水量的影响,硝酸镧示踪法观察GBE对低氧暴露下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 GBE前期干预组和GBE后期干预组大鼠脑含水量和硝酸镧颗粒渗出均明显少于高原对照组(P〈0.01),且GBE前期干预组的效果显著优于GBE后期干预组(P〈0.01)。结论 GBE对低氧暴露下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60Co-γ射线全脑常规照射后大鼠血脑屏障(BBB)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依次为对照组、10 Gy组、20 Gy组、30 Gy组和40 Gy组,每组4只。60Co-γ射线全脑常规照射,2 Gy.次-1,5次.周-1,照射后16 h用镧示踪电镜化学技术观察大鼠BBB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对照组镧颗粒局限在血管腔内;10 Gy组紧密连接处见镧颗粒沉积;20 Gy组镧颗粒弥漫性地分布于神经细胞间隙;30 Gy组镧颗粒进入神经细胞内,并分布于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表面;40 Gy组镧颗粒弥漫分布于脑组织细胞间和细胞内,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细胞失去正常形态,结构破坏。结论:全脑常规外照射后大鼠BBB均出现病理改变,且射线具有降低及破坏BBB功能的作用,在全脑放疗期间随照射剂量的变化而呈规律性改变,具有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4.
低压缺氧大鼠脑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及能荷的变化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目的 对比研究急性和慢性缺氧暴露后脑线粒体内的能量储备和ATP生成能力 ,探讨急性缺氧致脑功能障碍和慢性缺氧适应的能量代谢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急性缺氧组和慢性缺氧组。后两组分别于模拟海拔40 0 0m高原低压舱内连续缺氧暴露 3d和 3 0d ,每天 2 3 5h。缺氧组和对照组动物分别在模拟高原条件和平原条件断头处死 ,取脑组织分离线粒体。高压液相色谱分离并测量线粒体内腺苷酸库 (pool)含量 ,并计算能荷 ;以琥珀酸为氧化底物检测线粒体的ATP生成速率。结果 急性和慢性低压缺氧暴露后大鼠脑线粒体内的总腺苷酸库变化不明显 (P >0 0 5 ) ,但慢性缺氧组高于急性组 (P <0 0 5 ) ;线粒体内的ATP含量在急性和慢性缺氧时分别降低 65 1%和 3 3 5 %,慢性缺氧可部分恢复 ,但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ATP在总腺苷酸库中所占比例在急、慢性缺氧时分别是对照的 41 5 %和 42 5 %;急、慢性缺氧对线粒体内能荷均无显著影响 (P >0 0 5 ) ;急性缺氧可使以琥珀酸为底物的线粒体ATP生成速率降低 41 8%,而慢性缺氧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急性缺氧暴露可显著降低脑线粒体内的能量储备 ,而线粒体ATP生成能力降低是其原因之一 ;慢性缺氧暴露则可使其能量储备部分恢复 ,提示“线粒  相似文献   

5.
急性低压缺氧对大鼠肺泡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应用电镜和硝酸镧示踪电镜技术,对模拟6000m高原缺氧48h大鼠肺泡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急性低压缺氧可引直肺泡超微结构的明显改变。其主要改变如下:(1)肺泡上皮和肺泡隔内有许多镧颗粒:(2)Ⅱ型肺泡细胞损伤:(3)肺泡隔内毛细血管床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与高原肺水肿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大鼠大鼠中动脉暂闭塞后血脑屏障通透性与凋亡脑毛细胞管内皮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血脑障碍受损程度与凋亡脑毛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数量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补铁对生长发育期铅接触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强  陈景元  张进  骆文静  郑刚  徐晖  陈耀明 《医学争鸣》2005,26(10):934-937
目的: 探讨补铁对生长发育期慢性铅接触大鼠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及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 21 d龄的雄性SD大鼠3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染铅组(n=14)和补铁且染铅组(n=14).除对照组外,其他两组均自由饮用含400 mg/L的Pb(AC)2水溶液;补铁且染铅组以20 mg/kg浓度的FeSO4水溶液隔日进行ig,其他两组以相同的方法隔日用去离子水ig.饲养6 wk后,检测大鼠的血红蛋白和血铅含量,用硝酸镧示踪法观察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并测定脑组织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结果: 补铁且染铅组与染铅组相比,大鼠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增高(P<0.05),血铅含量显著降低(P<0.05);电镜下观察可见,染铅组大鼠毛细血管内的镧盐颗粒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到脑组织内,而补铁且染铅组与对照组均未见镧盐颗粒渗透过血脑屏障.同时,补铁且染铅组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水平与染铅组相比明显增加.结论: 生长发育期铅接触可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降低可能是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主要分子机制之一;铅接触的同时适量补充铁元素,可保护由慢性铅接触所造成的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急性低压缺氧对血清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昊  张慧  沈俊 《海军医学杂志》2002,23(2):110-111
目的:探讨急性低压缺氧时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000m低压缺氧组、8000m低压缺氧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NO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ET含量。结果:5000m、8000m急性低压缺氧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NO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ET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5000m组与8000m相比,NO、ET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氧后机体发生病理改变与NO合成下降、ET合成增加导致功能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9.
急性低压缺氧是否会造成机体超微结构的损伤,国内报道较少, 尤其是对肝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报道甚少。为提供急性低 压缺氧造成肝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的实验依据,本文作者利用透射电镜在低压舱模拟急性低压 缺氧条件下,观察了大鼠在5 000、7 000、10 000、12 000 m高度肝细胞超微结构的改 变,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①动 物:选择健康Wistar大白鼠50只,体重220~250 g,雌雄各半(由吉林大学提供)。②分 组:将实验用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5 000 m组 、7 000 m组、10 000 m组及12 000 m组。③实验方法:a.模拟急性低压缺氧环境:将两低压缺氧组大鼠分别放入DY-2型低压舱 内,以30 m/s速度上升至5 000、7 000、10 000 m及12 000 m,分别停留5 min,然后 以 30 m/s速度下降至地面,将缺氧组及空白对照组大鼠快速断头处死。b.样品制备:各组动物 处死后快速取出肝组织放入2.5%戊二醛溶液中,经PBS(pH7.5)液浸洗后,用1%锇酸固定 后,双蒸水漂洗,梯度丙酮脱水,Epon812包埋,制成超薄切片,用2%醋酸双氧铀-柠檬酸 铅双重染色,用JEM-1200EX透射电镜进行观察,加速电压为80 kV,放大倍数为6 000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离培养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体外研究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方法 采用细胞生长特性选择法分离培养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对分离培养的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免疫学鉴定.免疫组化观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采用跨膜电阻测量仪检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跨膜电阻,用酚红渗漏实验检测其通透性,以大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作为阴性与阳性对照.结果 成功分离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可以形成紧密的单层细胞结构,呈铺路石样生长.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浆表达绿色荧光,提示分离的细胞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在相邻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表达;体外培养的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阴性对照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阳性对照组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跨膜电阻峰值分别可以达到(142.2 ±3.1)、(43.3±3.5)、(248.2±6.2)Ω/cm2,并稳定保持2~3d,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酚红渗漏实验结果显示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阳性对照组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随着细胞单层跨膜电阻的增加,基底侧的酚红浓度减低,阴性对照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酚红渗透量随跨膜电阻的改变变化趋势不明显.结论 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屏障内皮相比拥有相似的结构功能,体外培养的大鼠前列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屏障特性,可以作为血前列腺屏障研究的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脑出血后脑含水量的变化及水蛭素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ICH)后脑含水量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之间的变化及水蛭素对ICH后脑水肿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将75只大鼠分成:对照组、脑出血组、水蛭素组,各实验组分6 h、1 d、3d、5 d、7 d等5个时间点.采用干湿重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脑含水量;按BELAYEV法使用伊文思蓝测定BBB通透性.结果:脑水含量和BBB通透性在ICH后6 h开始升高,3 d达到高峰,5 d到7 d开始下降,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815,P<0.01).水蛭素能够降低各个时间点的脑水含量和BBB通透性.结论:BBB通透性增高与脑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水蛭素可抑制ICH后的脑水肿形成,抗凝血酶治疗可能成为ICH后脑水肿的一种可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原反应的脑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方法Wistar大白鼠56只,分正常对照和实验组,实验组进入模拟5 000 m高原环境饲养,取4、24、48 h、3 d、2、4周各组各时相点动物活杀取脑作光、电镜一般形态学观察,硝酸镧示踪血管通透性观察,水通道蛋白(AQP4)和mRNA光、电镜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GLU(glutamate,谷氨酸),GABA(gamm-aminobutyric,γ氨基丁酸)含量检测.结果光、电镜观察显示实验组早期(4~72 h)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吞饮泡增多、线粒体肿胀、紧密连接松弛、胶质足肿胀以及(24、48 h)硝酸镧漏出血管腔等病理改变,神经细胞无明显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显示AQP4在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纤维阳性表达,AQP4 mRNA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核和胶质细胞核呈阳性表达,二者的表达情况在实验组早期增高.结论BBB病变是动物进入高原出现较早的病理变化;早期胶质细胞肿胀可能是一种保护性调节;AQP4 mRNA的表达变化可能是调节BBB通透性并维持水平衡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急性寒冷暴露动物模型,探讨茶多酚对急性寒冷暴露所诱导的大鼠血脑屏障开放可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冷暴露组以及低、中、高剂量茶多酚防护组,通过-15℃低温暴露3h建立大鼠急性冷暴露模型,用比色法测定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结合干-湿比重法检测脑组织中含水量变化,探讨不同剂量茶多酚对急性寒冷暴露所诱导的大鼠血脑屏障开放的影响。结果:冷暴露3h后大鼠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以及脑组织水分含量显著增高,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明显增加,添加不同剂量的茶多酚能够不同程度地抑制寒冷暴露所导致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结论:茶多酚能够对急性寒冷暴露所诱导的血脑屏障开放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寒冷所诱导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急性寒冷暴露对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通过-15℃低温暴露1、2、3h建立大鼠急性寒冷暴露模型,用比色法测定脑组织中伊文思蓝(EB)含量,结合干-湿比重法检测脑组织中含水量变化,探讨急性寒冷暴露对大鼠BBB通透性的影响。结果:寒冷暴露3h后大鼠脑组织水分含量和伊文思蓝含量明显增高,BBB通透性明显增加。结论:脑组织在寒冷暴露下BBB通透性增高,可能是寒冷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损伤(TBI)后尼莫同对AQP4表达和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方法致重度脑创伤模型,随机分成尼莫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观察点定为伤后4h、8h、12h、1d、3d、5d和7d。取大鼠脑组织进行以下实验:(1)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2)免疫组化检测AQP4的表达变化;(3)测伤区脑组织中EB外渗的量,反映BBB通透性的变化。结果:脑损伤后,在尼莫同组和对照组缺血组织均出现脑损伤的病理改变、AQP4表达上调、BBB通透性增加,其变化趋势一致;且随伤后时间延长改变加重。除AQP4表达外,其他各项指标的差别从TBI12h开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后,尼莫同可以增加BBB通透性,加重脑损伤,不影响AQP4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痴呆大鼠尾状核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尾状核血脑屏障结构特点,探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痴果动物模型(假手术对照组和痴果组各5只),以Morris水迷宫和Y型电迷宫检验林鼠学习能力,应用秀射电镜观察尾状核血脑屏障的特点。结果 痴果组尾状核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局基膜增厚,轮廓不清,并形成一些致密度不均匀的物质。基膜外突起肿胀,内容物减少甚至消失,基膜外见髓样物,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质线粒体数量减少,大部分线粒体嵴模糊、断裂甚至消失。结论 血管性痴呆大鼠由于尾状核内皮细胞基膜受损,星形胶质细胞终足突起改变,使血脑屏障通诱性增加,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7.
项欣欣 《医学研究杂志》2014,43(12):126-130
目的 探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早期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血管内穿刺法制作SAH模型.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以下3组:SAH +3-(5’-羟甲基-2'-呋喃基)-1-甲苯(YC-1)组;SAH+二甲亚砜(DMSO)组;假手术组(sham组).手术后24h采集脑组织标本.分别用Western blot技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HIF-1 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应用伊文思蓝法(Evans blue,EB)和干湿重法分别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组织含水量;同时记录大鼠术后24h神经功能评分及死亡率.结果 与sham组相比,SAH+ DMSO组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显著增多,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明显加重(P<0.05);相对于SAH+ DMSO组,SAH+ YC-1组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显著性减少,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明显减轻,同时改善神经功能及降低大鼠死亡率(P<0.05).结论 HIF-1α可能通过诱导、调控VEGF的表达加重血脑屏障破坏,从而促进SAH早期脑水肿的形成.YC-1通过抑制SAH后HIF-1α、VEGF表达水平,进而减轻SAH后血脑屏障破坏和早期脑水肿,同时改善大鼠神经功能及降低大鼠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