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高眼压的治疗方法。方法对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术后眼压大于25 mm Hg的86例(86只眼)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结果 61只眼(70.9%)经药物治疗眼压控制。14只眼(16.2%)经前房穿刺术后眼压控制。8只眼(9.3%)出现虹膜周切口阻塞,其中6只眼经激光打孔再通,2只眼只行手术切除周边虹膜。3只眼(3.4%)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中1只眼行睫状体冷凝,2只眼行睫状体光凝联合硅油取出后眼压控制。眼压控制后8,4只眼(97.6%)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及时发现并针对病因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高眼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术后继发性青光眼(silicone oil glaucoma,SOG)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硅油填充的患者114例118眼。术中保留晶状体78眼,摘除晶状体40眼;摘除晶状体眼中,植入人工晶状体27眼。硅油填充时间≤6mo者39眼,>6mo者79眼。随访时间16.2±4.9mo。术前排除原发性和继发性青光眼。硅油填充术后1mo后如果连续3次测量眼压高于21mmHg(1mmHg=0.133kPa),同时排除炎症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引起的眼压升高者诊断为SOG。确诊后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治疗约2wk眼压仍不能降至正常者行硅油取出术,如果眼压仍不能降至正常者行抗青光眼手术。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中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SOG的32眼,摘除晶状体16眼(50%),硅油填充时间>6mo 27眼(84.4%),硅油乳化20眼(62.5%)。17眼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2wk内眼压恢复正常,15眼行硅油取出术,术后4眼眼压仍高,1眼行抗青光眼药物治疗,2眼行小梁切除术,1眼行睫状体光凝术。有无摘除晶状体(P=0.024),硅油填充时间是否超过6mo(P=0.014),有无发生硅油乳化(P=0.000)对是否出现继发性青光眼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晶状体摘除、硅油填充时间超过6mo和硅油乳化是SOG的危险因素,首选抗青光眼药物保守治疗,如果无效需及时取出硅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3-02我院收治的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23例23眼临床资料,排除伴有球内异物的病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闭合三通道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其中6眼(并发外伤性白内障)联合Ⅰ期晶状体摘除+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眼(并发外伤性白内障)联合Ⅰ期晶状体切除+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4眼(硅油填充期间并发白内障)联合Ⅱ期晶状体摘除+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眼(4眼外伤性眼内炎及1眼青光眼滤过泡漏致眼内炎)保留晶状体,1眼(白内障术后眼内炎)联合Ⅰ期人工晶状体取出+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4眼(白内障术后眼内炎)保留人工晶状体。

结果:随访6~24mo,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的患者23例23眼眼内炎均得到有效控制,21眼(91%)患者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有2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压≥30mmHg,1眼行硅油取出术后眼压恢复正常,另1眼取硅油术后眼压仍高,需应用降眼压药物控制。

结论: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及时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能有效控制眼内炎,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与眼后段疾病相关的青光眼的病因及相应治疗措施。方法:对74例与眼后段疾病相关的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患者中硅油继发青光眼39例,经手术及药物治疗,眼压可控制正常。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29例,多数行视网膜周边冷冻联合视网膜光凝等抗增殖手术,治愈率为15%,有效率为60%。6例行玻璃体切割、内眼激光、周边视网膜冷冻(或联合硅油填充)术,3例术后眼压正常,5例新生血管消退。外伤性晶体脱位、玻璃体嵌顿、视网膜脱离继发青光眼4例,因眼后段疾患行多次手术引起瞳孔闭锁继发青光眼2例,手术治疗后眼压正常。结论:硅油继发青光眼、外伤性品体脱位、玻璃体嵌顿继发青光眼、瞳孔闭锁继发青光眼等经药物及手术治疗眼压可控制正常,预后较好,而NVG仍是治疗的难题,抗增殖手术如玻璃体切割、内眼激光、周边视网膜冷冻联合硅油填充术可能会成为治疗NVG的一种有效手段,但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高眼压的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在我院行硅油填充术的97例97眼患者进行术后眼压回顾性研究。结果:术后39眼(40%)发生高眼压,其中2wk内高眼压12眼(12%),2~8wk内高眼压8眼(8%),8wk以上高眼压19眼(20%);经过药物、手术等对症治疗后大多恢复正常。结论:继发性高眼压是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炎症反应、硅油填充过量、硅油进入前房、硅油乳化等是高眼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人工晶状体眼或无晶状体眼高眼压发生率更高;药物和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Ahmed青光眼阀门在硅油眼继发性青光眼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硅油眼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进行Ahmed青光眼阀门植入,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结果平均眼压从术前(41.79±6.53)mmHg降到术后(15.90±4.12)mmHg(P=0)。术后各时期平均眼压均低于21 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13例患者手术完全成功者7例,基本成功者4例,总有效率为84.6%。术后并发症包括短暂性前房出血、早期低眼压及引流管内、外口阻塞等。结论继发性青光眼是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尽管Ahmed阀门植入存在一些并发症,但是对于硅油眼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是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elective laser trabecu-loplasty,SLT)对部分特殊类型眼压升高患者的降眼压效果。这些患者不适宜或者不接受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方法:临床观察10例高眼压患者,其中硅油取出后无晶状体高眼压1例,青光眼术后3例(其中1例在阿塞拜疆行二次抗青光眼手术),未确诊青光眼的高眼压症3例,硅油充填术后1例,绝对期青光眼2例(其中开角1例,闭角1例),根据眼压范围行Nd:YAG激光SLT治疗(选择上方或下方180°范围内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眼压>21mmHg的再行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结果:SLT10眼术前平均眼压28.9±5.4mmHg(眼压22~40mmHg);术后1d;1wk;1,6mo眼压分别为21.6±6.5mmHg,24.3±6.01mmHg,22.2±63mmHg,21.4±5.2mmHg。SLT术后6mo不用药物眼压≤21mmHg有6眼;部分患者需要重复治疗,全部患者加用1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未出现明显的前房炎症反应,少部分患者在治疗时有轻微的疼痛及不适感。结论:SLT对于不适宜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一些特殊类型的高眼压患者,是安全有效、费用低廉的可供选择的降眼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填充治疗极重度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us retinopathy,PVR)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筛选2012-06/2015-12我科收治的极重度PVR患者13例13眼,分析对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填充术及后期重硅油取出联合C3F8填充术的临床疗效.13眼于重硅油填充术后10~17wk行重硅油取出联合C3F8填充术.13眼观察随访时间为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填充术后第1~7d、出院后1、2、4~17wk,重硅油取出术后第 1~7d、出院后1、2、4、8、12、24wk复查,取油术后随诊时间不少于24wk.观察指标包括视网膜复位、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人工晶状体及并发症等.结果:患者13眼于重硅油填充术后随诊期间,下方裂孔均封闭、视网膜均平复;13眼分别于重硅油填充术后10~17wk行重硅油取出联合C3F8填充术,其中第5例患者于取油术后4wk因黄斑裂孔再次视网膜脱离,第8例患者于取油术后8wk因颞上方新的裂孔再次视网膜脱离,余11眼于取油术后随诊24wk,下方视网膜裂孔均封闭、视网膜平复.患者13眼于重硅油填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光感~手动,于重硅油取出术后24wk随诊时最佳矫正视力为手动~20/250,其中重硅油取出术后再出现视网膜脱离的第5例及第8例患者于末次随诊时视力为指数和手动.4眼于重硅油填充术后1wk内出现高眼压,经抗炎和降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降至10~21mmHg,后期因重硅油乳化5眼出现药物难以控制的高眼压,对其及时行重硅油取出术,取油术后3眼曾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经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控制在10~21mmHg,后期3眼停用降眼压药物未再出现眼压升高情况.13眼于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前房炎症反应、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对极重度PVR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填充及后期重硅油取出联合C3F8填充术,可获得满意的视网膜复位率,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预后视力.  相似文献   

9.
段安丽  齐越  刘卫华 《眼科》2010,19(6):389-392
目的 探讨应用巩膜扣带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患者的手术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4~2010年北京同二医院43例43眼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患者.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冷冻裂孔、巩膜环扎或外垫压、外放液方法治疗.对硅油填充眼,先行巩膜扣带术,术后1~4周后再行硅油取出.主要指标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等.结果 43眼中,12眼为单纯行玻璃体切除或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视网膜脱离,经一次巩膜扣带术,11眼复位,1眼失败后再次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 24眼为硅油填充眼,其中22眼行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4周后行硅油取出,2眼视网膜未复位,取油时联合视网膜切开,硅油再填充,最终1眼完全复位,1眼广泛视网膜增殖,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光感消失,眼球萎缩 7眼为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眼,行巩膜扣带手术后6眼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再次硅油填充.随访3~72个月,经一次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复位39眼(90.7%),最终42眼(97.7%)视网膜复位.结论 对于玻璃体切除手术失败且裂孔位于周边部的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巩膜扣带术式能有效地使视网膜再复位.  相似文献   

10.
刘国军  仇宜解  于湛  庞凤  邸霞  金栋  李菊 《眼科》2012,21(4):268-272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按不同分期综合治疗的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63例(69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为虹膜红变组(15例16眼)、开角型青光眼组(20例22眼)和闭角型青光眼组(28例31眼)。方法虹膜红变组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其中3眼行白内障手术,1眼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开角型青光眼组在全视网膜光凝术基础上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其中8眼行小梁切除术,4眼行白内障手术,2眼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除,5眼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闭角型青光眼组在全视网膜光凝术、抗青光眼药物、小梁切除术或睫状体光凝术基础上,联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其中21眼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12眼填充硅油。平均随访(18.6±15.3)个月。主要指标视力、眼压、虹膜红变、前房角及并发症。结果虹膜红变组、开角型青光眼组和闭角型青光眼组治疗后视力不变或提高分别为15眼(93.8%)、17眼(77.3%)和16眼(51.6%)(χ2=9.76,P﹤0.01)。治疗前眼压分别为(14.6±3.8)mmHg、(31.6±9.1)mmHg和(44.8±12.2)mmHg,治疗后眼压为(14.1±3.86)mmHg、(17.9±3.7)mmHg和(18.9±10.8)mmHg(F=185.8,P﹤0.001)。治疗后虹膜红变在虹膜红变组16/16眼消退,开角型青光眼组20/22眼消退及闭角型青光眼组28/31眼消退。治疗后前房角在虹膜红变组16眼仍为宽角,开角型青光眼组18/22眼前房角中的纤维血管膜萎缩,房角开放范围较治疗前扩大,闭角型青光眼组31眼房角中的纤维血管膜不同程度萎缩,但房角开放范围无扩大。三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3%、22.7%和48.4%(χ2=9.75,P﹤0.01)。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按临床分期差异化综合治疗对虹膜红变期及开角型青光眼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以近视眼中心凹劈裂、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为代表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有助于提升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解除玻璃体后皮质和内界膜对视网膜的牵拉,有利于恢复视网膜的弹性,使近视眼中心凹劈裂消失.促进黄斑裂孔的闭合和视网膜复位;而抗新生血管药物与光动力疗法和(或)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则是治疗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和掌握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诊疗方法 和时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使其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是进一步减少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去炎松对玻璃体切除兔眼视网膜电图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组12只兔双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分别于一眼玻璃体内注入0.5、1.0,2.0mg去炎松悬液,另一眼注入眼用平衡盐液.观察术后28天内眼底及ERGb波和28天时视网膜结构的变化.注入各剂量的去炎松在28天时均未完全吸收,0.5、1 .0mg组用药眼ERGb波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眼及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2.0mg组用药眼较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较对照眼有轻度升高(t=3.3589,P>0.05).光镜及电镜下视网膜结构无损害.表明玻璃体切除后使用有效剂量的去炎松对视网膜仍是安全的.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05-107)  相似文献   

13.
Coats病19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Coats病的临床及病理改变。 方法:复习本院眼科病理室1959—1994年经病理学证实的19例Coat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 结果:男14例,女5例,年龄为1~18岁,10岁前发病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性别差异逐渐减少。病理改变主要是视网膜外层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壁厚薄不均及结缔组织增生。晚期病例眼底多见视网膜脱离隆起,表面有血管改变和出血,视网膜下液中有泡沫细胞和胆固醇结晶,有的病例视网膜外层有钙化及骨化。 结论:Coats病是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的视网膜多种病理变化,视网膜下液细胞学检查可作为本病与视网膜母细胞瘤鉴别诊断的可靠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57-159)  相似文献   

14.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进的后巩膜加固术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 方法:1993年3月至1995年11月对住院的20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20只眼,采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眼轴可对比的14只眼,术前与出院时的均值为28.22mm与26.87mm,17只眼视网膜复位,获得0.02一0.2的矫正视力,3只眼失败,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us retinopathy,PVR)加重。 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有效治疗无严重PVR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所致的视网膜脱离,不必采用视网膜粘连法以尽量保存残留的中心视力。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214-216)  相似文献   

15.
兔视网膜中蛋白激酶C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证实兔视网膜中有α、β和γ三种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亚型的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抗PKC同功酶I(α)、Ⅱ(β)、Ⅲ(γ)单克隆抗体对兔视网膜进行PKC同功酶定位研究。 结果:兔视网膜中有PKC-α、PKC-β和PKC-γ的阳性免疫反应。PKC-α免疫反应主要呈现在内核层的双极细胞;PKC-β免疫反应主要呈现在神经节细胞层的神经节细胞;PKC-γ则在神经节细胞层、内网状层以及光感受器的外节呈弥漫性弱阳性染色。 结论: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可以同时存在PKC-α、PKC-β和PKC-γ三种亚型。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242-244)  相似文献   

16.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类组织学分型可以分为单纯外层劈裂、外层和中层劈裂、外层和内层劈裂、多层劈裂4种情况.以彻底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及后部血管弓内的内界膜为重点的玻璃体视网手术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主要选择.其中,单纯外层劈裂合并中心凹脱离者,手术后视功能改善较明显;而多层劈裂者视功能改善有限或不改善.合理剥除后皮质与内界膜起始点,应在未发生内层劈裂处.正确认识和了解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OCT分型.对于选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方式和判断治疗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64例病理确诊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病理资料。按照美国眼黑色素瘤多中心研究组的测量方法和WHO的分类标准,测量和观察大体标本中的肿瘤大小和光学显微镜下的肿瘤细胞学类型;以肿瘤前缘累及部位对肿瘤所处位置进行分类;以肿瘤细胞向外浸润程度对肿瘤蔓延程度进行分级。 结果 6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中,大肿瘤25例,占39.1%;中等大小肿瘤31例,占48.4%;小肿瘤8例,占12.5%。梭形细胞型42例,占65.6%,其中,梭形细胞A型15例,占23.4%,梭形细胞B型27例,占42.3%;上皮样细胞型7例,占10.9%;混合型10例,占15.6%;其它型5例,占7.8%。肿瘤细胞未累及巩膜者25例,占39.1%;累及巩膜但限于巩膜层内者22例,占34.4%;穿透巩膜全层达眼球表面者12例,占18.7%;眶内浸润者5例,占7.8%。 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特征变化多样,临床上以梭形细胞型最常见,易伴巩膜浸润。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61-16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患者48例48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高度近视史,视网膜脱离以后极部为主.裂隙灯前置镜和(或)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均发现黄斑裂孔.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或抽吸联合玻璃体切割硅油充填,41例行内界膜(ILM)剥离,23例植入人工晶状体(10L).硅油取出的时间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5~48.0个月.取硅油前均行OCT检查.取硅油后随访观察均1年以上.结果 除5例外,其他患者手术后1周,前置镜检查均不能看到黄斑孔边缘;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8例患者全部已取硅油.取硅油前OCT检查,黄斑孔愈合呈U型8例,V型为6例,W型为23例;未闭合11例.未闭合的11例经取硅油与膨胀气体充填后全部复位,其中,U型2例,W型9例.32例W型愈合者中2例患者在取油后13、38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复发.最终黄斑裂孔U型和V型愈合者16例,占33.3%;W型愈合者32例,占66.7%.视网膜复位率为100.0%.结论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OCT检查是确定黄斑孔是否封闭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氟萘烷(PFDL)在眼内存留不同时期眼组织结构、电生理改变及相关损伤机制.方法 选择白兔前房及玻璃腔内填充不同数量的PFDL,分别于术后6h、24h、72h、7d、30d、60d,对角膜和视网膜进行透射电镜检查,及角膜内皮镜和电生理检查.结果 术后24h到术后7d,观察到的病理改变为细胞水肿等变性反应;术后第30d、60d出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显著下降,b波的振幅显著降低,角膜上皮及实质细胞坏死,细胞内质网扩张、脱颗粒,视网膜感光细胞膜盘变性、萎缩和坏死,细胞间及神经纤维层树突水肿等严重的不可逆的病理改变,在角膜内皮细胞和视网膜感光细胞发现有髓磷体的存在.结论 PFDL在眼内存留24h以上对视网膜及角膜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其毒性作用机制与PFDL的重力压迫作用、产生自由基和PFDL破坏组织细胞的能量代谢有关,临床上不宜作眼内长期填充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内界膜表面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与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同顾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屈光度均超过-6.00 D,眼轴26.00~33.12 mm,平均眼轴长度27.74 mm.5只眼为黄斑裂孔无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组),29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后极部视网膜浅脱离(视网膜脱离组).对入选患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观察Weiss环以判断玻璃体后脱离程度,获取34只眼的视网膜前膜及19只眼的内界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及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采用光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5只眼出现Weiss环,24只眼的视网膜表面有多层玻璃体组织残留.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界膜表面的视网膜前膜主要由玻璃体胶原纤维.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19只眼的内界膜标本中,5只眼可她内界膜一玻璃体胶原纤维-细胞的"三明治"样结构,1只眼可见内界膜损伤、表面组织牵引和星形胶质细胞移行.结论病理性近视玻璃体后界面劈裂、内界膜表面组织结构的变化是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直至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