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3例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理学分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imentin,CD34,Bcl-2,CD99,CK,SMA,S-100,EMA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3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光镜下肿瘤细胞由长梭形细胞排列成编织状、束状结构,瘤细胞间有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无特殊的组织构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entin、CD34、CD99、Bcl-2呈阳性,S-100、EMA、SMA、CK均为阴性。结论 SFT是一组可发生全身各部位形态多样、无特殊组织构型,需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其特殊的免疫表型,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本病多呈良性经过,少数病例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6例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样本进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多样,典型者可见卵圆形或梭形细胞不规则排列,间质中可见粗大的胶原带、鹿角状血管及管周透明变性;免疫组化染色STAT-6、CD34、Bcl-2、CD99、SMA阳性率分别为96.2%、92.3%、92.3%、76.9%、26.9%。结论 SFT常见发生于胸膜,亦可发生于其它部位,其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型有助于明确诊断,但当其发生于不常见的解剖部位时,应当对重点需要鉴别或排除的疾病加以认真细致的鉴别并综合判断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48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48例SFT病例行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于胸膜4例,胸膜外44例。良性38例,恶性10例。组织学形态多样,典型者见梭形细胞呈无模式(patternless)排列,伴有粗大瘢痕样的胶原及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CD34、Bcl-2、CD99、SMA阳性率分别为100%、94%、79%、67%和5%,Desmin、S-100、CD117、Calretinin及EMA均为阴性。随访36例,33例无瘤生存,3例复发。结论 SFT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表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组织学形态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生物学行为,有必要对患者进行术后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13例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光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多变,细胞核无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细胞密集区与疏松区交替出现.恶性孤立性纤维瘤呈浸润性生长,有中度至重度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可见局部出血和坏死.免疫表型:Vimentin和CD99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92.3%,bcl-2阳性率84.6%,S-100阳性率和SMA阳性率30.8%.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发生于不同部位的18例SFT患者,进行临床、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SFT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肿块,全身各个解剖部位皆可发生,发病高峰在40~70岁。镜下由交替分布的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稀疏区组成,被纤维性间质分隔,胶原纤维丰富,并具有血管外皮瘤样分支状血管。免疫组化:瘤细胞特征性强阳性表达CD34和Bcl-2,Vimentin和CD99也呈阳性表达,不表达CK、S-100和SMA。但是,CD34和Bcl-2并不总是阳性,尤其是在恶性SFT患者。若CD34阴性,Bcl-2一般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 SFT是一种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比较有特征性的肿瘤,需要与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大部分病例完整切除可以治愈,但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26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分析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26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肿瘤大体及镜下观察、临床资料分析及随访;对23例标本的石蜡切片行CD34、vimentin、CD99、bcl-2、S-100、SMA、HBME-1、EMA和Ki67等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结果 本组发病年龄为15到66岁,平均44岁;17例为男性,9例为女性。发生部位包括鼻腔及鼻咽部、颅内、躯体软组织、纵隔及胸膜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其引起的压迫症状。主要病理学改变包括:无构像的生长模式(patternlessness),细胞密集区与细胞疏松区,圆钝的梭形细胞混杂于瘢痕样的胶原中及典型的“血管外皮瘤样”区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entin阳性率100%(23/23),CD34 82%(19/23),bcl-287%(20/23),CD99 100%(23/23),SMA30%(7123),S-100、HBME-1及EMA均为阴性。随访:回访共13例,10例无瘤生存,3例于肿瘤复发后死亡。结论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需与其他多种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帮助鉴别。约10%~23%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具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其组织学构像并不能完全精确的预测其预后,患者术后的定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李峥嵘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0):199-199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V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特征、组织来源、各种亚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0例SFT病例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CD34、Vim、CD99、Bcl-2、Des、SMA、CK、EMA、CD68、CD117、S-100蛋白染色及随访。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示所有病例CD34、Vim、CD99均为弥漫阳性。7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伴脂肪肉瘤性分化,10例SFT中1例失访,其余9例随访3-92个月,7例无复发,2例复发或转移。结论:SFT是一组形态多样、无特定组织构型且含有多少不等胶原纤维的梭形细胞肿瘤,确诊必须结合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共同完成。SFT的生物学行为取决于其组织学形态和肿块的大小及生长方式,外科整体切除是SFT最好的治疗手段,完全切除肿块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5年到2009年间诊断的12例原发及复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选取典型组织蜡块进行相关标记物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主要指标包括Vimentin、CD34、Bcl-2、CD99和EMA、S-100等。结果 12例患者中10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6.3岁;12例中2例发生于脑膜,9例发生于邻近脑膜的中枢神经组织,1例发生于椎管内;肿瘤直径1.5~11.0cm,平均直径为5.4cm;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分布疏密相间,无特殊组织构型。在细胞稀疏的区域,胶原物质沉积增加;在细胞密集区,肿瘤表现为"血管外皮瘤"样的组织学构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Vimentin和CD34多呈弥漫阳性,CD99和Bcl-2阳性,而PCK和EMA等上皮标记以及S-100则多为阴性;1例复发病例CD34表达缺失,表现出恶性转化的特点。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较为罕见,有着独特的组织学表现和免疫表型;应和脑膜瘤和神经鞘瘤相鉴别;富于细胞型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易复发,并有恶变倾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 CT 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的 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对免疫组织化学及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边缘清晰光滑,10例为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例为肺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为纵膈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平扫7例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显示"地图样"不均匀明显强化,6例可见包膜,1例肿块内可见强化血管影,3例可见蒂状结构。病理学特征为肿瘤由胶原与梭形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细胞疏松区与密集区,血管十分丰富,且管腔出现裂隙变化,免疫组化结果:CD34、Vimentin 均呈阳性。结论:胸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 CT 表现具有特异性,需依据免疫组织检查与病理学特征才能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3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发病年龄16~68岁,平均45岁;8例为男性,5例为女性。发生部位包括软组织、腹腔、纵隔、胸膜、肺部等。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肿块及其压迫症状。肿瘤直径1.5.20cm,多数边界较清;显微镜下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具有细胞致密区与稀疏区,间质可见瘢痕样胶原及分支状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瘤细胞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Bcl-2阳性均为13例、CD34阳性11例、CD99阳性10例。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少见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多为良性,极少部分为恶性,组织学构象并不能完全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其预后还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生长方式,完全切除肿瘤者预后一般较好,定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8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 收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本组病例女性5例,男性3例,年龄31~62岁,平均45.3岁.发生部位包括纵隔、鼻腔、腮腺、口腔、眼眶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其引起的压迫症状.主要病理学改变: 肿瘤直径1.5~25.0 cm,大部分边界清楚,表面包膜完整;镜下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细胞质红染,核圆形、卵圆形,无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细胞排列呈束状、编制状、漩涡状、席纹状或不规则状,可见大量胶原纤维,瘤细胞可分布于其间,间质部分玻璃样及黏液变性,散在炎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entin阳性8例, CD34阳性7例, bcl-2阳性6例, CD99阳性7例, SMA阳性4例, S-100阳性1例.结论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大多数是良性梭形细胞肿瘤,结合临床特点和病理镜下表现以及免疫组化能做出准确诊断,少数有低度恶性可能,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其组织学构像并不能完全精确的预测其预后,患者术后的定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资料,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术后随访。结果:全组8例病人均经手术切除,肿瘤有完整包膜,病理证实为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免疫组化显示:CD34(+)、Vim(+)、S100(-)。全组病人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均治愈出院。随访8~63月,无1例复发。结论:孤立性胸膜纤维性肿瘤依据临床影像特征及术前粗针穿刺活检可获诊断。肿瘤通常有完整包膜;易于完整切除,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0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和影像学特点,并与几种临床常见的梭形细胞肿瘤相比较,提高对SF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10例SFT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观察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检测Vim、CD99、CD34、BcI-2、SMA、Des、S100、CD117、EMA在SFT、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纤维肉瘤、胃肠道问质瘤的表达情况。结果10例SFT的临床表现多为无症状或相关部位的压迫症状。影像学表现多为相关部位的占位性病变。苏木精-伊红染色下观察所有肿瘤的基本病理形态学特征为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显示Vim、CD99、CD34、Bcl-2在10例SFT中的阳性表达例数分别为10/10、10/10、9/10、8/10,SMA和S100少数病例阳性,Des只有1例为灶性阳性,CDll7,EMA为阴性;其他肿瘤的阳性高表达指标各不相同。结论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理形态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联合使用Vim、CD99、CD34及Bcl-2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生物学特性.方法 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有其独特的病理组织学结构特点,同一病例不同区域之间差别很大,肿瘤主要由呈无结构性增生的短梭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形成交替分布的半富细胞区和疏松细胞区,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肿瘤细胞间血管丰富,管壁胶原纤维化.免疫组化显示CD34( )、CD99( ).结论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于胸膜外其他部位,多数病例临床上呈良性经过,约10%~15%出现不典型性和恶性变.  相似文献   

15.
肖潇  肖后生  杨杰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0):1334-1337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超声诊断学表现,对比其与病理学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超声诊断学表现,以及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结果:6例中2例发生于盆腔,颈部、腹壁、颊部、颧部各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相关部位的占位效应导致的非特异性临床症状。超声检查显示为低回声团块,彩色多普勒示其内部分可见血流信号。病理学改变显示呈梭形的瘤细胞,细胞稀疏区与细胞密集区共存。间质血管较丰富,部分呈扩张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阳性,CD99阳性,Bcl-2阳性和Vimentin阳性。结论:有完整被膜的SFT常呈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团块。低阻力指数的血液动力学提示有恶性的倾向,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发生于肺内的孤立型纤维性肿瘤(SFT)的CT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内SFT患者的临床、CT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发生于肺内的SFT在临床上可无症状或因肿瘤压迫出现不典型症状.在CT上11例表现为实性肿块,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病理学改变显示肿瘤细胞呈梭形细胞为主,具有细胞密集区及细胞疏松区的特征,间质可见疤痕样胶原组织及不规则鹿角状厚壁血管,瘤细胞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化染色CD34阳性、Bcl-2阳性、Vim阳性及CD-99亦呈阳性.结论 CT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最终诊断必须结合既往病史、临床症状,确诊有赖于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列腺孤立性纤维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前列腺孤立性纤维肿瘤10例,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年龄46~85岁。光学显微镜下形态多样,边界清晰,由交替性分布的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稀疏区组成,分枝状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可见黏液变、脂肪细胞形成。免疫表型:几乎所有肿瘤细胞质呈Viment(10/10)、CD34(10/10)强阳性、弥漫表达,CD99(9/10)、Bcl-2(10/10)呈阳性表达。结论孤立性纤维肿瘤可发生在躯体所有解剖部位,发生在前列腺的孤立性纤维肿瘤需与该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依据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孤立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前列腺孤立性纤维肿瘤15例,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年龄46~91岁,平均54.5岁。光学显微镜下形态多样,边界清晰,由交替性分布的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稀疏区组成,分技状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可见黏液变、脂肪细胞形成。免疫表型:几乎所有肿瘤细胞质呈Viment(15/15)、CD34(15/15)强阳性、弥漫表达,CD99(14/15)、Bcl-2(13/15)呈阳性表达。结论:孤立性纤维肿瘤可发生在躯体所有解剖部位,发生在前列腺的孤立性纤维肿需与该处其它梭形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依据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临床和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3例SFT肿瘤皆较大,肿瘤由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及少数卵圆形细胞构成,呈束状交错排列及片状分布,部分区域可成血管瘤样结构,间质内有较多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例2与例3呈良性表现;例1发生于腹腔,肿瘤细胞核分裂数〉4个/HPF,并见浸润性生长,诊断为侵袭性SFT。免疫组化:CD34、bcl-2、Vim呈阳性。结论:SFT是一类较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发生部位和形态多样,肿瘤大多为良性,极少部分为侵袭性SFT。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表现、CT特点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表现、CT特点及病理学特征,并对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4例表现为低血糖症,3例为胸闷、胸痛,3例无明显症状与特征。良性肿瘤8例,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实性包块,肿块直径小于5cm,其中3例密度均匀,呈中度均匀强化,5例密度不均匀,见“地图”样强化;2例恶性肿瘤,肿瘤较大(〉10cm),密度及强化都为不均匀。病理学表现为肿瘤由纤细的梭形细胞及含量不一的胶原组织构成,可见丰富区和稀疏区分布,血管丰富。10例患者免疫组化CD34,Vimentin均为阳性。[结论]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及CT影像特征,无明确原因的低血糖症患者,螺旋CT胸部检查意义重要,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